分享

翟红军|打胡基

 乡土蓝田 2023-05-12 发布于陕西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人文/村落/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史迹

打胡基

翟红军

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民生活还处于较困难的情况下,家庭住房多是土木结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准备盖房的材料,往往是从打胡基开始。谁家打起几垛胡基,于是人们就知道这家要叫匠人搞基建了。

胡基,又叫土坯,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也是古老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一般人家盖房,垒墙全靠胡基,这种墙只要根基下好,土墙两边用泥抹光,墙里不钻水,也可耐上几十年,甚至几代人。

就算是家里有在外地工作有经济收入的门户,盖房垒墙时,里边也是胡基,外边贴上一层砖,外表上看起来是砖墙,其实是两张皮的夹层墙,能盖起这种房子的人家,四邻八舍都羡慕好一阵子。

那个年代农村盖的房一般都是鞍鞯房和厦子房,经济好点的盖四椽房。一辈子盖一次房也不容易,大多数都是盖三间鞍鞯房。按农村的规矩,鞍鞯是“三六”的大墙,“二四”的檐墙和隔墙,三间房得30摞子胡基。这也就有人专门打胡基,靠打胡基挣钱搞副业,时间长了,成了把式(即行家),谁家盖房垒墙用胡基,就找他们打胡基。

打胡基时,一盒模子两个人,行家提槌子,供下手的给模子装土。两人配合,一天一摞(五百页),每年春夏交替是打胡基的好时间,气候不冷不热,白昼时间长,打一摞胡基时间充足,人也感觉比较轻松,下午可早早完工,人也能休息好。

十月农活忙毕,也可打胡基,一般都是随干随用。当时是公社化,生产队派人打胡基,由行家叫帮手,这也算技术活,行家一天挣两个工,帮手顶多挣十二分工,互不吃亏。

行家提槌子,出大力,而且要把打好的土坯端好垒好,胡基斜着放,行子摆成弯弓形,堆得稳,不易倒。帮手在行家端走土坯后,立即用刮板把石头上的灰土刮净,放好模子,撒上一小把灰,赶紧给里边倒土,略超过模子就行了,掌握好不至于土少了,胡基打不平,倒多了,行家还要用脚往下蹬,造成浪费。打胡基这个活,看起来容易,其实干起来可不简单。

那年春末,公社医院准备扩大建房,我们队上给包打胡基,我也被派去供下作。打胡基供模子,在队里曾干过几次,活路不太重,就是眼要放亮,手要勤快,心不要急,与行家密切配合。这次出外去干活,我们队上就去了六个打胡基的,我给育杰哥供下作。

到了医院场地,育杰哥将石头支稳,便用铣铲平堆胡基的场地;我便在石头跟前和土,扎好一堆,用铣把土捣碎,然后放好模子,档好插板,给里边撒上灰,很快地倒了两铣土。育杰哥把场子平好,便来打胡基,我们俩不慌不忙,上午队里送饭来,就打了一百五十多页。吃过饭,略歇了会,趁育杰哥抽烟,我又去和土,先扎好下边的熟土,有些软,便将浮土给倒在上边,用锄头捣碎拌匀,就给模子里倒好土,等育杰哥来打。胡基越垒越高,育杰哥每放一页,还要把它摞稳。

摞胡基是讲技术的,胡基头一层一定要放平,一层一百页,上边各层要斜着放,保持一压三(即上页胡基要斜压底下三页),中间距离不能靠的紧,里边要通风,容易干得快,垒够五层就是一摞,便可交差。到了半下午,我们完成了当天任务,其他社员也陆续打够了,便各自将第二天场地平好,就收拾行李回家。

干了一天,略感到有些困乏,吃过晚饭后,也就早早休息了。

后来,我们又连续打了三天,医院说暂时先停下来,等把这些用了后,腾出地方再打,供了几天模子,也干得顺手了,以后队里谁家盖房需用胡基,我就给帮忙供下作。有一天,趁育杰哥上厕所,我将土倒好,便练习着打,端起槌子,只往中间打,人怎么也转不过身,打了半会,四个角就是没打上,着急的两额冒汗。

这时候,育杰哥来了,他接过槌子,很快将四个角打平了,笑着对我说,打胡基还有口诀,三掀九棰子,二十四个脚底子。看起来这是个粗笨活,出力的活,一窍不得,少挣几百。四个角打不实,这个胡基一端就散活了,中间打不平,垒墙就没办法放,上摞子就难堆稳。他说完,便给我又示范了一回,提槌子不要过高,高了往下打不稳,弄不好还会打在脚面上,也不能提的低,低了打下去没劲,胡基不扎实,根本端不起来。经他一指点,打胡基这件平常的事,里边的学问还很深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以后我就按育杰哥指点的那样,供起下作就感到顺手了。

从此,我便学会了打胡基的一套技术(提槌子或供下作)

作者:翟红军,83岁,住玉山镇翟家村三组,蓝田县作协会员,坚持业余写作六十余年,曾在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十多万字,出刊四个小集子,晚年仍笔耕不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