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尼泊尔印度教的历史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3-05-12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毗湿奴教的传入与发展中的特点

尼泊尔现存有关毗湿奴教的最早实物是里查维工朝摩纳提婆国王建在章古那罗衍寺的碑褐。

碑铭纪年为386年(公元464年)。

碑文用婆罗谜字雕勒,共78条。

尼泊尔皇家文学院撰《尼泊尔古籍》迩录了原碑文。

在引述该碑文第2至第5条后解释说;“以上说明章古那罗衍寺并非摩纳提婆所建,在他之前,这个毗湿奴神庙已相当著名。”

由现存的另一早期毗湿奴教遗物是摩纳提婆雕于389年(公元467年)的《毗湿奴比格拉恩达》石像。

该雕像在同一画面上表现出毗湿奴神硕大无比的形象和侏儒化身

文章图片2

尼泊尔现藏的古代货币中最早的是摩纳提婆国王发行的赤铜货币。

货币正面是一头狮子像,狮子上方有用婆罗谜字刻出的“尊敬的摩纳昂格”字样。

货币反面是坐于莲花之上的吉祥天女像。

在印度教中吉祥天女被视为毗湿奴神的妻子。

吉祥天女的左侧有角上述文字篆刻为“尊敬的婆吉妮”,“婆吉妮”是摩纳提婆国王的第一位王后。

从货币上的文字与图案可以了解到铸币时间以及当时的社会信仰与毗湿奴教有密切关系

文章图片3

上述历史文物说明公元5世纪中叶毗湿奴教确已在尼泊尔存在,而且受到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阶级的崇奉,并向社会传播推广。

摩纳提婆之后,毗湿奴教继续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在这一时期雕刻的某些碑冠上,雕有毗湿奴神的器物—海螺和轮宝。

公元6世纪,尼泊尔毗湿奴教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是出现了两个毗湿奴神的化身—“维德伯亚斯”和“瓦苏提婆”。

这两个化身分别显现于瓦森德提婆统治时期(公元506一532年)建立的碑铭和湿婆提婆国王(公元594一605年)树立的碑褐上,在加德满都古代遗址哈迪戈乌真那罗衍寺前,现存一个迎楼罗石柱,从石柱铭文的字体分析,此石柱是摩纳提婆至瓦森德提婆时期建立的,铭文中有34条颂词专门描写维德伯亚斯。

文章图片4

铭文落款“阿努婆拉姆(人名)向维德伯亚斯致敬”。

有关维德伯亚斯的另一块石碑位于帕坦市的柯毕切(地名),碑文写道:“亚吉格·比伯拉宪(人名)为按法规祭拜薄伽梵维德伯亚斯奉献出土地,也有人为了给维德伯亚斯做项圈供献了土地。

上述歌颂维德伯亚斯的赞文镌刻在以迎楼罗像为柱头的石柱上。

该石柱又立于那罗衍寺前,在印度教文化中,迎楼罗是毗湿奴神的座骑。

“那罗衍”是毗湿奴的化身,是毗湿奴的一个称号

因此,完全可以肯定维德伯亚斯属于毗湿奴教。

位于帕坦市柯毕切的那块石碑进`一步明确维德伯亚斯是薄伽梵,“薄伽梵”意为世尊、大神。

文章图片5

从碑文中也可以分析出人们已将维德伯亚斯塑造成偶像加以崇拜,而且为塑其偶像纷纷奉献土地。

关于瓦苏提婆神可见湿婆提婆国王建立的一块碑褐。

该碑褐建在列列(地名),碑冠是一个大轮宝浮雕。

碑文里提到“瓦苏提婆婆罗门会”。

据《尼泊尔宗教史》,“瓦苏提婆婆罗门”是一个毗湿奴教派,估计其信徒都是婆罗门种姓的人。

但该书没有提出更多的证据,因此,“瓦苏提婆婆罗门”究竟是不是一个毗湿奴教派,还有待探讨。

尽管如此,这块碑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毗湿奴教在6世纪的发展情况。

由于“维德伯亚斯,和“瓦苏提婆”仅见于尼泊尔地区,因此,可以一认为,这两尊化身神的出现反映了毗湿奴教派与尼泊尔文化相结合的形态,凝聚有尼泊尔民族文化的特点。

文章图片6

公元7世纪尼泊尔出现了崇拜毗湿奴化身鱼和野猪的现象。

据记载,在纳连德拉国王统治时期(公元4G3一679年)曾兴起过“野猪节”。

中世纪马拉人统治时期,毗湿奴神的十种化身形象全部出现于尼泊尔`最能反映中世纪毗湿奴教派信仰的,当属位于现帕坦市中心的黑天神庙。

该庙建于公元17世纪。

庙的主殿供奉吹笛的克里希南塑像,殿堂四壁有10幅毗湿奴10个化身的浮雕

石梁上雕刻出《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故事、这座寺庙的兴建表现出毗湿奴教派的发展壮大,这里至今仍是尼泊尔毗湿奴教派的活动中心。

文章图片7

综上所述,尼泊尔毗湿奴教自公元5世纪始在国王的支持下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在吸收印度文化的同时,也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宗教文化。

湿婆教的传入与发展中的特点

许多尼泊尔人,其中包括某些学者都认为湿婆神自古以来就存在于尼泊尔。

其证据是《梵书》里提到的’,北方和东北方是鲁特罗的宿地”这句话指的是尼泊尔。

《往世书》里也记载曝婆在雪山修苦行毛雪山神女帕拉瓦蒂也在雪山修行过千年,后来做了湿婆的妻子。

湿婆与雪山神女居住并嬉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凯拉萨山上

文章图片8

尼泊尔往世书《雪山篇》里描述尼泊尔是摩诃提婆(大天)的嬉游之地。

这些说法与前述关于印度教初传尼泊尔的神话一样夕都不可作为凭据。

不过,印度教传统把湿终神与雪山相联系,如此,湿婆与位于喜玛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是曰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尼泊尔现存史料中能够证明湿婆教传入的最早证据是摩纳提婆国王的第二王后迎玛逊德莉建于拉吉姆巴特(地名)的一尊湿婆林加像,其纪年为390年(公元468年)。

铭文用婆罗谜字体雕刻,据《尼泊尔古籍》对该碑铭的简要说明:“令学者、勇士、王公、乞者、所有的人都满意的国王摩纳提婆统治时期,他那象荷花一样纯洁、美丽、聪明、信仰达磨揭磨的妻子迎玛逊德莉建立了寺庙,并以虔诚之心树立伊沙那(统治者)林加像。”

此后,公元47年勒得那僧伽建立了一个名叫勒得那首罗的湿婆林加。

文章图片9

铭文的简要内容为:一贯虔诚的勒得那僧伽建立了万神之神勒得那首罗,各村庄也为此奉献了土地。

公元479年,摩纳提婆的第三王后贡纳瓦蒂建立了一尊有湿婆面相的林加石像。

铭文写道:“在丈夫摩纳提婆的关怀下,贡纳瓦蒂行善事,树立此林加像,愿去世的父亲永垂。

从上述湿婆林加的铭文分析,边玛逊德莉王后建立湿婆林加的目的是为祈福和巩固丈夫摩纳提婆的统治。

说明湿婆神被当作福神和统治者崇拜。

湿婆林加以僧伽名称命名,说明该僧伽希望得到湿婆的保佑。

此外,从奉献土地的情况看,说明湿婆教已在尼泊尔传播

文章图片10

贡纳瓦蒂王后建立湿婆林加是为死者超度,说明人们以到达湿婆境界为解脱的一种宗教思想。

这林加石像是公元5世纪湿婆教已进入尼泊尔并在尼泊尔传播的有力证据。

当然,在此也不能排除5世纪之前湿婆教已传入尼泊尔的可能性,但这一问题的证实,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

湿终教自公元5世纪正式载入尼泊尔历史以后,始终得到统治阶级的尊崇与扶植。

尤其在公元7世纪阿姆苏·瓦尔玛(《大唐西域记》称鸯输伐摩)国王统治时期和8世纪贾亚提婆二世统治期,湿婆教的政治与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并且得到较大的发展。

阿姆苏·瓦尔玛国王崇信湿婆教,湿婆教几乎成为王室宗教。

文章图片11

考古学家在尼泊尔不仅发现阿姆苏·瓦尔玛亲自树立的湿婆教碑褐,而且发现其家族成员妹妹、侄女等人也崇奉湿婆教,建立了湿婆林加像。

尤为重要的是阿姆苏·瓦尔玛将个人的信仰灌输到行政制度中。

他创置了一个官衔,名曰:“薄伽梵钵须钵蒂婆达尔格巴达努格里喜德”,使薄伽梵兽主居于衔称之首,其后,这个官衔仍被沿用了五代。

此外,阿姆苏·瓦尔玛还修建湿婆庙,把湿婆的座骑南迪像也镌刻到碑褐中。

他大力宣传湿婆教,从而提高了湿婆教的社会地位。

文章图片12

公元8世纪,贾亚提婆二世统治时期,湿婆教开始把8瓣莲花当作湿婆神8种化身的象征加以崇拜。

据现存钵须钵蒂纳特寺内贾亚提婆二世建立的1碑铭记载,他受母亲之托向兽主(钵须钵蒂)奉献银质8瓣莲花。

碑文有30多烦,由贾亚提婆二世和菩特吉尔迪二人作词,词中以优美的赞诗形式描写了8瓣莲花以及礼拜莲花的方式和莲花与湿婆8种化身的联系场在此之前,印度的梵书里已出现湿婆神8种化身的说法,但说法不一。

有的说湿婆8种化身是丰收神、力量神、大天、兽主、统治者、凶神、怒神、死神

有的认为是地、水、火、风、空、日、月和祭司。

但不论哪一种说法都未曾与莲花发生过联系。

文章图片13

只有在尼泊尔,出现了将莲花一作为湿婆神8种化身的代表进行崇拜的宗教活动,并载入史册。

性力派的传入与发展

据《古代尼泊尔》一书载:“基兰底王朝是母权制社会,男女平等,女子同男子共同上战场作战,并且使用曼陀罗胜敌。”

曼陀罗后来成为性力派的经典

由此看来,对性力女神的崇拜在尼泊尔是有历史基础的。

但尼泊尔已有性力派流传的确凿证据是公元6世纪的几件历史文物。

现巾施市帕拉佐格(地名)存有一尊薄伽梵女神像,该像基座上的铭文为:“比泽亚斯瓦米妮建于425年”(公元503年)。

文章图片14

据《尼泊尔社会与文化》,在加德满都也发现与上述女神像同期的两个薄伽梵女雕像。

其一的铭文为:“硕帕薄伽梵女”,另一个的铭文为:“格格萨拉薄伽梵女”。

这些女神像的建立说明性力女神在里查维时期确已受到人们的崇拜。

当时人们不仅仅崇拜女神像,而且建立了女神庙。

据阿姆苏·瓦尔玛国王建在哈迪戈乌的碑铭记载,他为“六女神神庙赠金”。

这一点充分证实了性力派在尼泊尔的传播。

中世纪,尼泊尔性力派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其缘由是中世纪马拉王朝的创始人哈里辛哈·马拉是女神的崇拜者。

文章图片15

他从西姆劳恩特逃到加德满都谷地时,带来了“杜拉贾婆瓦妮”女神像,并且在巴德岗为这尊女神修建了一座寺庙,现称“塔莱珠寺”。

从此,这位女神作为马拉王朝的王室家神世代相传。

公元15世纪马拉王国虽然分裂成了3个小国家,但“杜拉贾婆瓦妮”女神仍是这3个国家共同崇拜的对象。

加德满都国和帕坦国也分别建立了“塔莱珠女神庙”,并将供奉杜拉贾婆瓦妮女神的费用纳为王室的一项固定开支。

这3座女神庙的建立至今推动了性力派在尼泊尔的发展。

文章图片16

如今这3座塔莱珠寺分别屹立于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是性力派圣地。

继塔莱珠女神之后,中世纪还出现8女神和10女神的说法,在钵须钵蒂寺偏殿里供奉了8女神石雕像,保存至今。

那时,各种女神庙纷纷建立。

中世纪是尼泊尔性力派发展最昌盛的时期,佛教密宗此时也传入尼拍尔,并与印度密教相互影响、混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