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ission Bio|是时候谈一谈单细胞基因组了,至少是一部分的基因组

 星海领航员 2023-05-12 发布于上海

全球视野,深度视角

各位亲爱的股东,大家好。

昨天的排版好像出了问题,大家竟然都没提醒我,看来都是跟我一样做大事不拘小节的,给各位股东点赞。

2023年了,不知道各位股东又有怎样的宏伟计划?

大家是了解我的,我是不做总结当然也不会做计划的。

所以,都是各位股东引领我,这很合理。

不知道国外的股东朋友们什么感觉,反正身在国内一打开自媒体都是扑面而来的新冠、新冠、新冠。

不是说咱们不该关心,只是如果只是大家都在谈它,会有什么不同么?

所以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那个叛逆的人,毕竟病毒学咱是真不懂,偶尔蹭下流量(还不成功),哪能一直蹭呢。

各位股东,无论国内外,万望保重,提醒家人保重。

见识过急诊,不想再见识了。

好了,废话说完了,咱们就来谈谈单细胞DNA测序这个话题。

单细胞和DNA

单细胞测序我们似乎都很熟悉了,而提起单细胞测序我们总是想到的scRNA-SEQ。

基于单细胞RNA的技术,以10X为代表的一众企业或组织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应用场景。

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只有单细胞的RNA测序才是单细胞测序,那么DNA呢?

其实也很好理解。

毕竟细胞分化后,其DNA仍然还是几乎都保留了整个基因组。

那么,如果每个细胞的基因组都测一遍,需要的数据量将难以计数。

这里面还有其他的一些困难,比如我单个细胞捕获了DNA之后,如何将这些DNA建成文库来进行测序,总不能每个单细胞做个超声波破碎吧。

有一家公司表示不服,这就是Mission Bio

Mission Bio

Mission Bio成立于2012年,创始人是Adam Abate, Adam Sciambi, Charlie Silver和 Dennis Eastburn。

这家公司就是不信邪要做单细胞DNA测序的,并且已经有了商业化的解决方案。

公司原来的CEO是Charlie Silver,也是公司本来的Co-founder之一,之前在安捷伦待过一段时间,反正都是前CEO了,对不住了。

2021年4月8日,Mission Bio宣布了新的CEO人选-Dr. Yan Zhang(张焱博士,注1)。

张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怎么有点别扭),加入Mission Bio之前曾是Thermo Fisher的中国区副总裁,后历任生殖健康副总裁、芯片业总经理、副总裁等职位。

张博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博士,后进入生命科学领域。

历经Nugen、Affymetrix、Life、Thermo等业内知名公司,算下来也有20余年了。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看看Mission Bio的技术了,看看它到底几斤几两。

核心技术与产品

其实Mission Bio的技术与scRNA-seq的技术非常相似(注2),都是利用微流控技术生成的油包水小液滴来实现单个细胞的捕获与测序,只不过它用了两步。

首先,将样本制作混悬液然后通过其专有的微流控技术形成包裹单个细胞和裂解液的油包水小液滴。

第二,在这个液滴里,细胞被裂解、DNA被释放,然后再通过技术手段(比如说升温)使得相关酶失活。

第三步,这个小液滴再与包含barcode的beads形成新的油包水小液滴,在这个小液滴里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就给这个细胞的目标DNA加上了unique的barcode了。

然后就可以测序了嘛,跟RNA几乎没差,不是么?

那么就有股东要问了,这第三步的一系列生化反应是什么呢?

其实这就要深究这个barcode bead的结构了(注2)。

磁珠中包含三个部分:Read1,Barcode(BC)、Common Sequence(CS)。

在第二次的液滴生成后,加入的试剂包含了GSP(Gene-Specific Primers),也就是针对目标区域设计的多重PCR引物。

GSP通过CS区域识别到beads的CS区域,在生成的amplicon上就带上了Reads1、BC、CS和目标区域。

通过测序,就能将target区域的结果与细胞unique barcode相对应,实现了单细胞DNA测序。

当然,他们家的技术还能同时识别细胞表面蛋白,就不展开了。

这一切都是依赖该公司的专有实验平台:Tapestri

自推出以来,Mission Bio在Tapestri平台上构建了一系列的应用,比如说单细胞的MRD检测、CRISPR基因编辑脱靶检测、单细胞CNV检测等等。

这些应用领域,代表了此前scRNA-seq和bulk-seq本来无法触碰的前沿,这让Mission Bio的技术显得尤为性感。

然而,这肯定不是全部。

技术局限

在介绍Mission Bio技术实现的时候,大家可能发现这里面有2个问题。

第一,其生化反应经过了两个油包水液滴生成的过程。

任何一步出现问题,都将导致单细胞捕获的失效。

从公司公开的资料来看,其单细胞捕获效率确实不高(注4),大约在5%左右,几乎很难达到10%。

第二个问题就是,Mission Bio使用了目标区域捕获的方法来对单细胞DNA进行扩增。

那么,就带来2个新的问题。

首先就是目标区域不可能完全包含,必须有所取舍。

Mission Bio用的方法是现货+订制,虽然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始终会让人产生会不会漏东西的纠结。

其次就是这个扩增的过程是否会引入bias?

由此可见,Mission Bio提供了一个方案、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案,但是并不完美(废话)。

它让我们打开了单细胞基因组测序的大门,当然目前只能说是打开了一道缝。

而工程学,就是一个不完美但是不断趋近完美的学科。

最后

也不知道是不是得益于CEO是张博,还是说咱这中国市场太过吸引人,你甚至能从Mission Bio的网站上找到中文的资料(泪目)。

其中,有篇文章介绍了Mission Bio的Tapestri平台在MGI和Illumina(注5)测序仪上的表现。

可以说是给MGI也打了个免费广告(也许不是)。

另外,张博最近好像还在中国,最新的消息就是跟百奥智汇的合作。

一个新的工具不断完善,对于研究者来说总是不错的。

希望Mission Bio能将平台更加完善、带来更多的惊喜。

说不定哪天来个空间基因组,不知道老牌的空间转录组公司会不会吓尿裤子(拱火)。

想想就刺激。

2023年,来了。

(完)

近期文章:

Quantum Si|蛋白测序这条路可不好走,就算有个好爸爸

循因辑药|新芽基因-也许新技术刚开始也许都没那么性感

今是科技|新品发布-Gseq 500纳米孔边合成边测序仪,N50达10K,单芯片20Gb产出(如无意外比官网早)

循因辑药|辉大基因-底层创新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就该值钱

国产测序仪风云录|今是科技,纳米孔单分子边合成边测序,产品发布在即,是另一个Genia么?(含核心专利拆解)

周末闲聊第10期|关键词:严冬与新生

Berkeley Light & IsoPlexis|昔日明星公司在凛冬之下也只能选择抱团取暖

齐碳|C轮融资7亿元,美团入局,年产能2000台

循因辑药|博雅辑因-两条腿走路与单腿蹦结合,NGS届大佬也是股东?

Invitae|圈内的技术换粮食,2年被窝还没暖和,ArcherDx又被转卖给了IDT

BEAM|上新!ESCAPE技术,帮助eHSC逃过追杀,镰刀细胞贫血又有新方案(其实早发过)

“帝国坟场”- Synaptogenix 的Alzheimer II期临床试验失败,股价拉闸74%

棋差一招,摁在地上摩擦|Guardant Health新临床结果公布,被投资者无情抛弃

1:https://missionbio.com/press/new-ceo-yan-zhang/2:https://missionbio.com/products/platform/3:https://missionbio.com/wp-content/uploads/2019/10/WhitePaper_MissionBio_TapestriPlatform_RevA.pdf4:https://missionbio.com/campaign/do-more-single-cell-with-less/5:https://missionbio.com/wp-content/uploads/2021/06/AppNote_MissionBio_MGI_Sequencers_RevB_QR_Mandarin.pdf6:https://www.abiosciences.com.cn/events/%E7%99%BE%E5%A5%A5%E6%99%BA%E6%B1%87%E5%92%8CMission-Bio%E8%BE%BE%E6%88%90%E5%90%88%E4%BD%9C-%E5%85%B1%E5%90%8C%E5%9C%A8%E4%B8%AD%E5%9B%BD%E5%BC%80%E5%8F%91%E4%B8%B4%E5%BA%8A%E5%BA%94%E7%94%A8%E7%94%9F%E7%89%A9%E4%BF%A1%E6%81%AF%E5%AD%A6%E5%B7%A5%E5%85%B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