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启示录011:想要自在 先要知道是什么让我们不自在

 新用户17779036 2023-05-12 发布于江苏
导读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心灵不得自在,难以逍遥?庄子为什么让我们寻找有情而无形的存在?为什么说人的心情变化就是外物吹动内心产生的回响?修行人为什么常说要修行,住茅棚;要传道,住大庙?为什么说爱和恨都是自己在骗自己?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继续精读《庄子齐物论》,而且今天只读一小段,因为这段很重要,先读原文。
01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我们还是用今天的家常话,把这段文字先翻译一下。
没有上面讲的种种生存状态、心理状态,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我。
如果真的没有了所谓的我,那些状态也就根本没有办法呈现了。
这种“有彼方有此,有此方有彼”的关系特征是如此的相似,可就是不知道这一切是由谁来掌控和驱动的。
如果说这其中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宰,可又看不见他在哪里,他怎么来操控。找不出个所以然。
这个真正的主宰可以通过实践得以验证,可就是看不到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是真实存在而又无形无相的。
02
庄子把得道之人的状态,和普通人自欺欺人的生存状态做了个对比以后,分明在告诫我们:
要去追寻那个无形而有情的真实存在,那是实现心灵自在的关键所在。
为了找到这个关键所在,咱们还是应该先好好理解这段文字中说的彼和我到底指什么?
目前市面上解读《庄子》的书,多数都把这段话中的“彼”,理解为庄子前文讲的种种人生状态,有了这些状态才有所谓的我,我也才能够体现得出来。
反过来,是因为有了我以后,才会产生这种种状态。
也就是我和这些人生状态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有彼方有此,有此方有彼。
南怀瑾先生在他的《庄子南华》一书中,把“彼”理解为物,也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生理身体。而“我”则是灵魂,是意识。并且引申为我为主观,彼为客观。
这种理解对我们了解自己生命本来的面目,真正能够认识自我,能够明心见性是很有帮助的。
明代高道陆西星,在他的《南华真经副墨》一书中,把这一段中的“彼”字,看成是前文“怒者其谁”一句中的那个“谁”字。
也就是这段文字中讲的那个“真宰”,就是那个有情而无形的存在。
套用咱们今天的名词概念,陆道长陆真人把“彼”看成了造物主,而“我”就是造物主所造之万物。
我们普通人所认知的所执着的这个“我”,本质上也是造物主所造的一物而已。
03
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一下,彼我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看成我和外在人事物的关系,身体和心灵的关系,主观思想和客观环境的关系,造物主之一和所造万物之多的关系。
我们今天索性就再大胆一点,把庄子讲的彼和我理解为所有相对立的存在。
比如说,有形和无形,唯物与唯心,真空和妙有,知和行等等等等。
这样就会发现一下子就回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就会回到了孔子讲的“一阴一阳之为道”了。
如果再往下追问,那就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了。
04
我们读完了这一小段文字,回头再读一读南郭子綦先生的话就会更加理解,地籁、人籁和天籁。明白他们之间共通的原理。
大地上有风吹起的时候,为什么会发出各种声音,那是因为万物有形,万物有窍穴,流动的空气碰到有形的窍穴就会发出声音。
声音的强与弱、长与短,既取决于风力的大小,又取决于万物孔穴的形状。
而用竹子制成的乐器,笛子也好,笙也罢,那是因为上面有孔窍,在人用口吹气以后才能发出长短高低不同的乐音,这和风吹万物的原理是相同的。
我们人心理上会有种种的状态,情绪上变化多端,而这一切本质上也都是外在的人事物,通过人的感官而在人内心吹响的各种回声。
我们身体上的各种感官,不就是和竹箫上的孔和万物的窍穴一回事吗?
05
如果我们再追问下去,再大的风,如果没有碰到物体,没有吹进孔窍,也不会发出声音呐!
那是不是意味着,外在的人事物对我们自己的干扰再大,只要我们内心不分别、不在乎,外面的影响就像风一样,吹不到我们心上来。
我们的内心没有各种形状,本质上不就是没有各种分别和执着吗?不就是虚静和空灵吗?
大自然中的风再大,在一个没有任何物体的纯粹的空间内,也吹不出声音。
而像南郭子綦先生这样的得道高人,他们的内心也是纯粹的空灵,没有任何观念的执着与分别,自然能做到“吾丧我”,也就是无我的状态。外在的人事物对他的心理产生不了任何的影响。
06
如果我们读懂了庄子这段文字中说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我们就会明白:
因为我们的心灵对外在的影响在乎了,所以我们的心里就有了各种状态和情绪上的变化。
外在的影响和内在的在乎是有此方有彼,有彼方有此,也是互为条件的。
我们的心虽然会对外部的影响产生反应,但是如果外在的影响不存在,我们的心里也不会变化。
反过来,外在的影响虽然存在,我们心理能够强大到不分别、不执着,也就是不在乎,那么我们的心里也不会因此而变化。
07
我记得一位出家人曾经对我讲过:要修行住茅棚,要传道住大庙
啥意思呢?
刚修行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只能先找个地方躲起来,不跟外在的人事物打交道,或者是打交道越少越好,减少外部环境对自己心境的影响。
先通过躲避的方式,做到六根清净,能让自己真正的回到静定的状态,进而明心见性,证悟大道。
而一个真正得道高人想要去度人,那他则必须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大庙里香火旺,人气足。
这个时候如果他的心理能够强大到不分别、不执着,可以不被外在的风吹动自己静定的心,那他的功夫是真正到家了。
否则没有其他人在,只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能够做到静定,到了红尘中碰到人碰到事儿,心就乱了,那就是定力还不够,火候还不到家。
所以,我们就能够知道,庄子讲到这里,分明是引导我们去看透外面的风对我们内心影响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找到调控自我心灵不被外部环境干扰和影响的关键。
08
我把自己2020年7月31号精读这段文字写的心得,放到这一讲的最后,来跟各位共享。
所谓天籁,即是万物的源头,本质上没有分别,让万物有分别的是人没有开悟的妄心。
人本来可以精神内敛,身心合一,自得自在的,却因为对外在种种事物没完没了地分别与判断,然后决定是取是舍,是爱是厌,让本来平静的心变得波涛汹涌,一刻不得消停。
庄子为我们描述了人心的种种变化,而这所有的变化都是因为精神没有内守,被外部种种事物给勾引走了,给缠住了,这也就是修行人要关掉六根与六尘的原因。
心本来应该是平静如水的,却被沸腾的万物搅的一刻不得安宁。本质上还是因为没有洞见万物无常,没有领悟生命背后无生无灭、无垢无净的内在。
庄子描绘人心的种种不安,本质上都是被幻相所牵,而不能够洞见真相。
爱也好,恨也罢,都是没有看明白万物本质上没有差别的本质。好和坏、是与非,不是万物在骗人,是人自己在骗自己。
所谓觉悟,就是看见不同背后相同的本质,变化之中不变的法则,就是泯灭掉自己的分别心、得失心。
一句话就是,想要心自在,先要去分别,想要不分别,先要齐万物。
我们为什么要不分别?我们为什么要齐万物?我们为什么非得讲万物的区别是表面的,相同是本质的?所有对立的存在都是一体的两面?
咱们后面继续慢慢读《庄子》,慢慢领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