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宋代官窑和祭祀有关。 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天下太平,汴京(开封)城里一片繁荣景象,徽宗自以为到了“功定治成,礼乐乃兴”(国家政治安定,礼节和音乐就会兴起)的时候,在政和三年(1113年),开始大规模制造“郊庙禋祀”祭器。 宋徽宗这个大艺术家,还真是天真。 说到祭祀,宋代不同的祭祀场所用的礼器材质是不同的。 为遵循古礼,在祭祀天地时“以素为贵”,例如在郊坛、明堂这样的场所,要用陶瓷器作为礼器。 可能是因为陶瓷有种自然韵味,端庄、大气、超凡脱俗,用来祭祀天地,再合适不过。 你看汝窑青瓷能做到那般“素净”,与天空的颜色有一拼。 而钧瓷虽然颜色多变,依然秉承着“雅”的理念,但凡带点颜色的,都被当成花盆、花盆托了。 也有人认为宋代瓷器审美与宗教信仰有关,儒、释、道主宰着宋瓷的清净淡雅之美。 再说瓷器生产,自然需要“另置窑烧造”,即北宋官窑。 官窑产品除了作为礼器,还有生活用瓷,仅供皇室使用。 据南宋文献记载,宋代朝廷曾在都城附近设置过三个官窑: 一个是北宋徽宗宣和、政和年间在汴京(开封)设立的'北宋官窑'。 还有两个是南宋朝廷在杭州附近先后设置的'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和'郊坛下官窑'。 目前学术界对有关北宋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的遗址问题尚存争议。 唯一明确的就是郊坛下官窑遗址。 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于20世纪初在杭州乌龟山麓被发现,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窑址进行过局部考古发掘,出土一批瓷片和窑具标本。 ![]() 杭州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就是在官窑遗址基础上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其展厅里的官窑展品均为古陶瓷碎片的复原器。 宋代官窑是皇家专用御窑厂,以服务皇室为目的,其合格产品直接被送进皇宫。有瑕疵的产品,被打碎后埋入地下,以防止流入民间,所以当时普通人连碎瓷片都看不到。 而官窑博物馆的展品,就是把出土的官窑遗址中的瓷碎片,进行精心修复,再现原器的风采。 ![]() 南宋官窑博物馆藏花口壶 图源网络 宋代官窑是为朝廷需求而专设的,不以销售为目的,不计工本,极其讲究。 ![]() 1996年位于杭州凤凰山的老虎洞窑遗址被发现,后经过正式考古发掘,获得大量瓷片和窑具标本,有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文献记载的修内司官窑,亦有学者持不同观点。 ![]() 传世南宋官窑瓷器的釉面多见有大小不一的开片,开片大者,片纹稀疏,开片小者,片纹细密。 从传世品和窑址出土瓷片标本看,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多为瓶、尊、壶、炉、壘子、花盆、盏托、洗、碗、盘、杯等;胎体较薄,一般呈铁黑色或黑灰色;釉层较厚、釉面常有大开片纹,釉色呈粉青色,如冰似玉,宛若天成。 因在窑内焙烧至高温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口沿处釉层变薄,映出的胎骨呈紫褐色,而底足无釉处露出的胎骨呈铁黑色,故宋代官窑瓷器素有'紫口铁足'之美称。 明代文献记载宋代官窑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 故宫陶瓷馆的官窑瓷器: ![]() 洗折沿,深腹,平底,圈足。 ![]() ![]() ![]() ![]() ![]() ![]() ![]() '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况非髻垦(残次品)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 官窑粉青釉长方花盆 南宋 花盆呈长方体形。敞口,斜直腹,平底,下承以4足。 内、外施粉青釉,釉层较厚,釉面有浅黄色大开片纹,内底釉面起奶皮皱,这是官窑和哥窑瓷器中平底器物釉面的最主要特点之一。 器口镶铜鎏金釦,底部中央开一圆形渗水孔。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花盆口部铜鎏金釦下有明显切割痕,且局部露釉、露胎,说明现存口部并非原始形态;底部渗水孔是烧成后钻的孔,至于其原始形态是否有渗水孔则不可考;盆底和4足也系切割后形成现状。
根据《长物志》所述官窑瓷器的鉴定标准,这件粉青色、大开片、开片内有鳝鱼血色的瓷器,应该是南宋官窑之上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