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官窑青瓷

 荣纳堂 2023-05-12 发布于天津
宋代官窑青瓷(Celadon of the Official Kilns),具有如冰似玉的特征,五大名窑少不了它

有人认为宋代官窑和祭祀有关。

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天下太平,汴京(开封)城里一片繁荣景象,徽宗自以为到了“功定治成,礼乐乃兴(国家政治安定,礼节和音乐就会兴起)的时候,在政和三年(1113年),开始大规模制造“郊庙禋祀”祭器。

徽宗这个大艺术家,还真是天真

说到祭祀,宋代不同的祭祀场所用的礼器材质是不同的。

为遵循古礼,在祭祀天地以素为贵,例如在郊坛、明堂这样的场所,要用陶瓷器作为礼器。

可能是因为陶瓷有种自然韵味,端庄、大气、超凡脱俗,用来祭祀天地,再合适不过。

你看汝窑青瓷能做到那般“素净”,与天空的颜色有一拼。

而钧瓷虽然颜色多变,依然秉承着“雅”的理念,但凡带点颜色的,都被当成花盆、花盆托了。

也有人认为宋代瓷器审美与宗教信仰有关,儒、释、道主宰着宋瓷的清净淡雅之美。

再说瓷器生产,自然需要“另置窑烧造”,即北宋官窑。

官窑产品除了作为礼器,还有生活用瓷,仅供皇室使用。

据南宋文献记载,宋代朝廷曾在都城附近设置过三个官窑

一个是北宋徽宗宣和、政和年间汴京(开封)设立的'北宋官窑'。

还有两个是南宋朝廷在杭州附近先后设置的'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和'郊坛下官窑'。

目前学术界对有关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的遗址问题尚存争议。

唯一明确的就是郊坛下官窑遗址

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于20世纪初在杭州乌龟山麓被发现,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窑址进行过局部考古发掘,出土一批瓷片和窑具标本。


南宋官窑博物馆 图源网络

杭州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就是在官窑遗址基础上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其展厅里的官窑展品均为古陶瓷碎片的复原器。

宋代官窑是皇家专用御窑厂,以服务皇室为目的,其合格产品直接被送进皇宫。有瑕疵的产品,被打碎后埋入地下,以防止流入民间,所以当时普通人连碎瓷片都看不到。

而官窑博物馆的展品,就是把出土的官窑遗址中的瓷碎片,进行精心修复,再现原器的风采。

南宋官窑博物馆藏花口壶 图源网络

宋代官窑是为朝廷需求而专设的,不以销售为目的,不计工本,极其讲究。


南宋官窑郊坛下遗址 图源网络

1996年位于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遗址被发现,后经过正式考古发掘,获得大量瓷片和窑具标本,有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文献记载的修内司官窑,亦有学者持不同观点。

老虎洞窑址 图源网络


清代档案显示雍正、乾隆朝内府多有搜集官窑瓷器的记载,尽管无法从清宫旧藏的宋官窑瓷器中区别出哪些是经宋、元代、明代宫廷传承下来,哪些是清代收集进宫,但到了清代,绝大多数宋代官窑瓷器已成为皇家藏品,却是不争的事实。

官窑产品的四大特征:冰裂纹片、紫口铁足、粉青釉色、薄胎厚釉

传世南宋官窑瓷器的釉面多见有大小不一的开片,开片大者,片纹稀疏,开片小者,片纹细密。

片纹一般呈土黄色,文献称之为'鳝血色',被大片纹分割的釉面上常夹杂层层相叠的'冰裂纹'小开片。

从传世品和窑址出土瓷片标本看,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多为瓶、尊、壶、炉、壘子、花盆、盏托、洗、碗、盘、杯等;胎体较薄,一般呈铁黑色或黑灰色釉层较厚、釉面常有大开片纹,釉色呈粉青色,如冰似玉,宛若天成。

因在窑内焙烧至高温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口沿处釉层变薄,映出的胎骨呈紫褐色,而底足无釉处露出的胎骨呈铁黑色,故宋代官窑瓷器素有'紫口铁足'之美称。


据科学测试,南宋官窑青瓷胎中氧化铁含量高达3.5%~6.7%,这是'紫口铁足'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

明代文献记载宋代官窑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

实际上官窑瓷器釉色不能仅以粉青、淡白及油灰三种概括,还有米黄啥的,而粉青为上倒是符合实际,因釉层较厚,青翠淡雅,故颇有天然青玉之质感。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

故宫陶瓷馆官窑瓷器

官窑粉青釉折沿洗 南宋


洗折沿,深腹,平底,圈足。

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呈大开片纹,圈足内釉色偏黄,与内外粉青釉色略有不同。

口沿镶铜釦(
以金銀装饰器口
),足端呈酱色,外底中心留有4枚支钉痕。

这件折沿洗曾经过无损检测,对比可知,其胎、釉组成符合杭州老虎洞和郊坛下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的成分特征,由此可证这件洗是南宋官窑产品。



官窑粉青釉弦纹盘口穿带瓶 南宋


瓶盘口,长颈,圆腹,圈足。

圈足两侧各开一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

外壁颈至腹部凸起7道弦纹(横向的纹路)。

通体施粉青釉,釉层肥厚,釉质莹润,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质感。

器身布满纵横交错的大开片纹

此瓶仿汉代铜壶式样,形体线条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堪称南宋官窑青瓷的代表作。


官窑粉青釉盏托 南宋


盏托敛口,托盘边沿宽大,圈足外撇。

内、外施粉青釉,釉色莹润,釉面有开片纹

盏托始制于东晋,系由耳杯承盘发展而来,南北朝时已较为流行,唐代随着江南地区饮茶之风盛行,产量增加。

五代末期,盏腹加深,托变高,美观实用。

宋代盏托式样繁多,南北瓷窑无不烧造,托口较前代显著增高,各具特色。

此件盏托,造型别致,釉质晶莹类玉,为清代宫廷旧藏,存世极少。



官窑粉青釉弦纹瓶 南宋


瓶直口,口以下至腹渐丰,长颈,垂腹,圈足。

口沿下凸起一道弦纹

通体施粉青色釉,釉层肥腴,美若古玉;釉面开大小不一的冰裂纹片

此瓶系仿春秋铜壶式样烧造而成,造型古朴庄重。

釉面粼粼如波的冰裂纹,使单调的釉面产生韵律美,自然天成,引人入胜。

这件官窑粉青釉瓶属于南宋官窑青瓷中的大件器物,且历经近千年,流传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实属不易,堪称传世南宋官窑青瓷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官窑粉青釉盘 
南宋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

内、外施粉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满釉支烧,外底有6个支烧钉痕,中心刻一篆体'古'字,'古'字或为清代宫廷造办处刻

官窑器物多采用垫烧工艺,一些较小的器物则采用支烧工艺

装烧时支钉尖接触釉面,虽有粘连,但烧成后较易取下,留下支钉痕。

为了不影响外观,宋代烧造宫廷用瓷的支钉都尽可能细小,被称为'芝麻挣钉'。

汝窑瓷器上也有“芝麻挣钉”的痕迹。




官窑粉青釉葵口碗 
南宋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

口呈6瓣葵花形。

碗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粉青釉,釉层凝厚,釉面呈现大小不一的开片纹,有'紫口铁足'特征。

此碗曾被乾隆皇帝误认为是哥窑产品,命人在其外底部镌刻御制诗《咏哥窑葵花碗》

'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恰似标坏相,而能完谧神。宣成后精巧,柴李昔清淳。此是酌中者,休论器尚新。'



官窑粉青釉葵口盘 
南宋

盘敬口,浅弧腹,圈足。

口被6个缺口等分为6份,故名'葵口'。

盘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粉青釉,釉质凝厚温润,釉面呈现大小不一开片

外底有6个支烧钉痕,并镌刻乾隆帝御制诗《咏官窑葵花小盂》:

'宣和陶器用功巧,修内督之奄竖伦。设曰葵花喻忠赤,师诚辈岂果其人。'



官窑粉青釉洗 南宋


洗敝口,斜直腹,平底,圈足矮宽。

通体施粉青色釉,纯净莹澈,足端无釉,露铁褐色胎。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纹纵横交织,开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外底题写乾隆皇帝御制诗:

'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况非髻垦(残次品)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其上片纹粼粼,愈显高洁古雅。

这件官窑圆洗是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和片纹突出。

同时,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底足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官窑粉青釉长方花盆 南宋

花盆呈长方体形。敞口,斜直腹,平底,下承以4足。

内、外施粉青釉,釉层较厚,釉面有浅黄色大开片纹,内底釉面起奶皮皱,这是官窑和哥窑瓷器中平底器物釉面的最主要特点之一。

器口镶铜鎏金釦底部中央开一圆形渗水孔。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花盆口部铜鎏金下有明显切割痕,且局部露釉、露胎,说明现存口部并非原始形态;底部渗水孔是烧成后钻的孔,至于其原始形态是否有渗水孔则不可考;盆底和4足也系切割后形成现状。


以上迹象说明,现存的花盆是后人加工后所成,而该器物的原始形态和功用均不可考。

根据《长物志》所述官窑瓷器的鉴定标准,这件粉青色、大开片、开片内有鳝鱼血色的瓷器,应该是南宋官窑之上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