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岚村·2023年

 击壤斋 2023-05-12 发布于安徽

《水岚村·2023年》 

    一,   

                    27b600

           婺水源头

有人说:“据我判断,没有多少婺源人读过《水岚村纪事·1949年》这本书。但我认为,每一个婺源人、徽州人,乃至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读一读这本书。”

我想续加一句:应该把《詹庆良本日记》放进小学课本中去,让我们的孩子读一读。

《水岚村纪事·1949年》 这本书讲述了两个传奇故事:

,婺源水岚村少年詹庆良于1949年写下一本薄薄的日记50年后不知如何辗转流入到了上海的旧书摊,有幸遇到了复旦大学徽学专家王振忠教授,视为珍宝,购回研读

同样富于戏剧性的, 后来当王振忠教授来到婺源做田野调查时, 他在水岚村口遇见的第一个人竟然就是日记的主人当年灿若春花的少年, 如今已成满头白发的老

正是这本日记,让远在上海的王振忠教授与水岚村詹庆良结下了不解之缘,两访水岚村,而后他写出了《水岚村纪事·1949年》这本书。

           二,水岚村:从《日记》到《纪事》

    IMG_256   

                                水岚村:婺水源头第一村

婺源,历史上一直属于徽州,划归江西只是民国才有的事,这里粉墙黛瓦马头墙,民居民俗,一派徽风徽韵。水岚村现属大鄣山乡,地处婺源县西北边缘,西北与浮梁县接壤,东北与休宁县由大鄣山相连,该村距乡政府20公里,距县城66公里,座落在海拨800多米的山谷中,远近重冈复岭,连峰碧绿,东北部香油尖主峰海拨1500多米,为婺水发源地,源出香油尖的溪水潺潺而来,流入的第一个村就是水岚村,因而有誉:“水岚,婺水源头第一村”。它被凿刻在进村的崖壁上。

水岚,是一个詹姓古村,130多户,700多人口,初名“水南”,因詹姓始祖从浮梁绕南分迁,饮婺北源头之水得名。及至清代,村民取唐代王维“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诗意,改名“水岚”。

詹庆良出生于1934年,两岁母亲死,三岁父亲亡,由伯父养育,供其上学,到194915岁时,伯父把他送到距水岚村15公里外的石城戴村塾学读书,因为伯父的女儿嫁在这里,此前在本村读过三年的启蒙书,《詹庆良本日记》就是他在石城戴村读书期间,为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写下的日记。日记手稿两小册,约2万字,时间自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正月二十五日(1949221日)至次年二月二十一日(195047日)止,前后时间跨14个月,其中因生病缺课近3个月,没写日记。

从小就成孤儿的詹庆良,聪慧好学,有着与众不同的敏感和多思,日记的语言质朴典雅,内容真切宽泛。由于日记在时间上为1949年到1950年这个新旧社会变革的过渡阶段,是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地理位置上,水岚村又处在两省三县交界的边缘地带,是各方社会力量所活动和争夺的区域,所以说他“无意中站到了历史和地理的边缘”。这里山民的生存环境、谋生方式、生资物价、宗族风俗、民间信仰、社会动荡、信息传输……等等,都在日记中得到了原生态记录和真切的反应,况且还是出自一位天真少年之眼手,这是一般历史书中所无法读到的。王振忠教授认为它是“了解婺源、徽州乃至中国民众日常生活情节的极佳史料”,这就是《詹良本日记》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时间过去了五十多年,《詹庆良本日记》不知如何一路辗转,最终流落到了上海滩,20012月的一个周末,王教授于上海城隍庙旧书摊上意外的发现,慧眼识珠,购回细读,产生了想到日记的发生地婺源水岚村去看看的念想,半年后终于获得了机会。经过一路颠簸到达水岚村后,进村遇到的第一人竟然是日记的主人詹庆良,日记中的英姿少年,顿变做眼前的白发老农,这让王振忠教授一行惊讶不已,也让詹庆良老人感慨万分,这群远客何以知道自己的年少经历、自己早已丢失的日记又何以辗转到了上海,莫非冥冥之中有着什么注定的缘分。

              IMG_256

                                 王振忠教授与詹庆良

初次拜访,时间短促,匆匆而别。王振忠教授自从到水岚奇遇到了詹庆良后,对詹庆良这五十多年的人生遭际甚为好奇,久久不能释怀,2002年的春天又第二次重访了水岚村,在水岚村住了三天,天天与詹庆良交谈,并阅读大量资料,从而获知詹庆良在1950年辍学留在水岚村务农,曾经当过大队会计,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机会去实现读书谋道的人生理想王振忠教授怀着对徽学的巨大热忱,以及对日记主人的敬佩与惋惜,将《詹庆良本日记》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把詹庆良的个人遭遇放进了时代和社会的大环境中来进行考察与研究,终于写出了《水岚村纪事·1949年》。此书一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引得了数家媒体的关注与宣传。

                         三,水岚村:2023年我来了

                      2ae200

    圆形菊径村

2023421日下午,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导航到水岚村,车先后经过古坦、黄村、菊径、篁田、灵岩洞、石门坳,最后到达水岚村,这些日记中出现过的村名早已烂熟于心,并在地图上也查过多次,当车路过菊径村的时候,因知道它是第一圆形村庄,但那拍摄的最佳地点是要爬到上坡上去,怕耽误时间,只站在村边拍了两张,感觉不到圆形来。在回途中,经同伴指点,迅速登上高台,拍下了菊径的美丽圆形。菊径村离石城有10公里出头,为水岚到古坦的必经之地。因詹庆良的姐丈曾挑米到这里卖而被写进日记的,这次寻访后又得知,詹庆良的妻子黄氏,就是菊径村人,故而此行应当在菊径村稍作停留,拍照纪念。       

                 29ac80

                   灵岩湖

车到灵岩洞的时候,道路修得好,两旁绿树掩映,筑坝拦水,碧湖漾波,高大的门楼,提示我们已经进入了灵岩景区。在詹庆良日记中出现多次,也曾写道:

“昨日同戴家民众,因此天旱求雨,去到(灵岩)南洞打水,看到洞内景物,尽是天生自然,洞生好玩之品,是属令人喜游,也令人喜观。看此一洞之雅,仙人品物好多。”

那时候的灵岩洞,虽然有人进洞探险,风景特别,但处在一片深山荒野之中,为村人求雨取水之所,现在辟成了景区,供人游览。车过景区,离水岚村还有8公里左右的进村道路,确实不好走。这几公里的水泥路里面只有西山村、石门坳及水岚三个村庄,水岚村是道路尽头最末一个,所以说水岚村处于水云深处,是真切的。

                    29a280

                                     灵岩洞

刚到村口,只见一辆小面包车随我之后到达,并且一群小学生轰拥而下,我觉到孩子天真有趣,抓起相机想拍,可是这群孩子害羞,左躲右闪,不肯让我拍照。驾车的年轻人告诉我,今天是周五,他去古坦接这些孩子回家的,古坦曾是乡政府驻地,有中心小学。瞬间我想到了当年的詹庆良在石城村读书,离家也有三十多里路,到周末,都是走路来回的,时间过去七十年了,情况大不同。

三点多到达,进村很快找到了詹庆良曾经住过的房子,现只有小儿子詹桂法一人住着,是三间天井老屋,漆黑破旧,逼仄杂乱。詹庆良老人的遗像挂在中堂的右侧,目光平静,面容和蔼,虽然我们无缘谋面,但相貌却是熟悉的。左侧挂着詹庆良老伴的遗像,相框边还挂着白布。我坐在八仙桌左边的太师椅上,让桂法帮我拍照,那是王振忠教授来拜访詹庆良老人与之交谈时曾坐过的位置,那照片被印在书上,所不同的是那时詹庆良老人在世,王教授能与之交谈,而我今天交谈的对象,不再是詹庆良,而是他的小儿子,有一种斯人不在、人天相隔的遗憾。尽管我心里清楚老人已经去世,但一直还是期盼着要来水岚村实地看一下,看看詹庆良老人住过的屋子,看看老人终生生活的山村,看看山路尽头的水岚村是什么样的尽法、岚气又是怎样的由水而生。

我想一边与他聊,一边看看村庄的风景,他点头同意,于是我们就沿着村的边缘走,走到村子东边的山坡上能看到村庄的全貌,上面种了成片的芭蕉,我很奇怪,问是什么原因,桂法告诉我,那是喂鱼的。靠村子上游的小溪中果然有养冷水鱼的池塘,关于山涧养冷水鱼的事,我曾听说过,因山涧水冷,且流动的活水,鱼生长的慢,鱼质更好,价钱也更高。那只是在网上看到过,今天算是亲眼见到了。

山路弯弯曲曲地在逐渐抬升,在向东方延申,路的尽头远远的有座高山,我问桂法那山叫什么名字,他说叫香油尖,翻过大山,那边就是休宁县。那山道在过去是水岚村人到休宁、屯溪的生活线,也是畏途,如今却成了徒步运动者的爱好,成了风景线。古今不同,山路的作用和意义也发生了反转。 

我们边走边聊,聊得最多的是他父亲。通过交谈得知,他父亲1950年因为农田失收伯父家贫,不得不辍学。后来大队书记看重他,留他当了大队会计,于是就一直呆在水岚村务农兼会计,有时还挑石灰去休宁结婚生子,养家活口,生活一直不太好少年詹庆良也曾有过“碧树红花”般灿烂的人生梦想,但却被大山所困,被贫穷所捆,其年轻的志向和锐气,渐渐地被时间这无形的砂轮所磨洗,消失在苍茫明灭之中。

我问他,他有兄弟姐妹几人,他告诉我,他有兄弟三人一个姐姐,姐姐嫁了外村,两个哥哥都住在村里,大哥的孩子都在外打工,都是初中毕业;二哥的两个孩子都还在读书。我问读书怎样?他说,不怎样,还要看将来。桂法自己一个人,也曾经结过婚,但没有小孩,老婆跑了,后来就没要过人。从他的话语中听出,象他这样的村子,一旦离了婚,一般是不好再找到老婆的。我问他的生活靠什么,他说一年出去打几个月工,挣点钱就行了。一个人生活没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容易变得懒散。

不知不觉地走到村北边的山坡,他指着紧挨着詹氏祠堂的一幢二层楼房说,那是他二哥家的房子,说话间只见一个男人背着一大袋子茶叶,从山上沿石板路朝下走,满脸汗水,身后跟着一妇人,也是一副匆忙的样子。桂法指着说,这是他二哥和二嫂,虽然我们同他们打招呼,但不见他们有同我们说话的意思,我们只好作罢。

                     28ec00

                                     詹庆良二儿子

我们看了村口的汪王庙、另一端的法官庙,村头的水口那几棵大树让人难忘,还有那进村道路是在半山腰,路下方很陡很高,很壮观,只听下方溪水轰鸣,是别的村庄所少见的。

我问他父亲哪年去世的,他说是2010年去世的,我竟然还拐弯抹角探寻出,他父亲去世在婺源实行殡葬改革之后,也就说是火化的,父母亲葬在村西边的山坡上。我不知道是什么在暗中使劲,让我打探这些,当知晓之后,似乎才放心詹庆良老人真的化灰化烟了。补说一句:回来后读到了《31人说:我们的中国人式的人生》一书,获知詹庆良老人的过世及火化的情况后,虽然有一点为“我知如书说”的合意,但却又感到一些自责,若早知书中写了,又何必我要带着欠安的心理向桂法去打探呢。

我们来到了村上的一处茶厂门口,有几个人在闲聊,茶老板很客气,热情地让我们坐,并给我泡了一开新茶,说本山新茶用本地山泉水泡,那是再好没有的。在此情境下去品尝那茶,当然是感觉好极了。茶老板乘空宣传他做的茶叶,他的茶厂是本村最大的一家,茶叶不施农药、不用花肥、无污染,是真正的高山有机茶。参聊的还有一对小夫妻,似乎也是做茶叶生意的。我问本村还有旅社,桂法说水岚村没有,最近的就是通元村,即是在灵岩洞景区那里。来的路上,我在那里下车拍过照,感觉那里很美,心想也可能想住在那里。那年轻的小夫妻向我推荐,他们的姐姐家就在那里开了旅社,很干净的,随即主动地给了我电话号码。我想与桂发合个影,那年轻女人热情地为我们拍照,由于光线与背景的选择,她不厌其烦在为我们试拍,拍了好几张。与他们聊天,让我感觉到他们不仅热情好客,他们的思维也很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和商业宣传,我猜想他们一定是跟得上形势的致富能手。

                    28fe40

               詹庆良之子詹桂法

临别,我问桂法用不用微信,他说用,我们加了微信。为了能深入地感知和体验《水岚村纪事》,我决定在灵岩洞边上住一晚,那确实是我十分心仪、让我留念的好地方,同时也打算第二天到石城去,到詹庆良读书的村子去看看。

当我从村口停车场准备动身的时候,恰巧又遇到了桂法的二哥,他身上背着的茶叶袋更大、更重。我主动与他打招呼,他认出我来,看样子他是在向前赶路,我问他到哪,他说去前面卖茶草,我说顺便坐车带他一段,他答应了。车上我们话不多,我不敢唐突,但很和谐,下车时他说谢谢我。我估摸着他平时话不多,是一位重实干的人,他的茶草不卖给本村茶厂,为此他宁愿背着沉重的茶叶袋,步走到外村,可能就为价格高那么一点点。

离开水岚村回到灵岩洞的时间五点多了,把住宿弄好后,我就背上相机沿灵岩湖转悠拍照,这一处太美了,也太静了,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我转悠中除了偶尔有一辆小车从道路上经过,基本上没看到什么人,唯一看到的一个人,却是在湖边钓鱼的,让我感到万分的愜意。当你看到了极佳的景致时,就有了想与人分享的冲动和欲望,这是我在此时此地的真切感受。我为我选择在此留宿的正确而庆幸和满足。当天色渐暗时,我又乘机游览了通元古村,村庄被两山所夹,一条小溪沿村顺流而下,村上开了几家旅馆,也有档次好一些的民宿,虽然安装了霓虹灯,但晚上并没有开灯,可能不是菜花盛开的旅游旺季,亦或就不曾开过。所以山村夜晚显得极为宁静,也不见有商业的气氛,让人感觉更贴近原生态。

              2a1780 

 灵岩景区

晚上感到特别的平静和舒畅,一觉天亮,晨起,当我拉开窗帘时,我被满眼的绿色惊呆了,我住的二楼窗户正对着灵岩洞景区的山,那山离我不远也不近,有两三百米的样子,恰到好处,那青山被昨夜的雨洗过后,那个绿,真让人馋煞。绿得深,绿得亮。早晨我又再一次利用早餐前的空闲,走了一趟灵岩湖的另一个方向,直走到人工湖的尽头水坝处。湖水在青山的映照下分外的碧绿,湖边修了环湖人行步道,路旁植着桂花、杜鹃、红叶石楠等风景花木,湖里还有一个石灰岩的小岛,岛上的植物尤为葱绿,浮在湖心,如同盆景,虽为天然,却巧合人意。我一会手机,一会相机,爱得不想离开,况且这个湖、这个早晨,又是属于我一个人的专享。

              2ad8c0

      石城红叶景区

早饭后趋车前往石城,原来石城有两个村庄,东边的叫程村,西边的叫戴村,两村之间有一长条形的石头山隔着,山梁不高,只几十米,靠程村这边山坡缓,靠戴村这边山陡,此地命名为石城,可能就是缘此。此山石全为石灰石,经风雨长年浸蚀,生出许多沟壑和孔洞,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略经铺路和筑槛,即成景观,现在人们可以走步道登山游览。外加程村有数十棵枫杨、乌桕等几百年的古树,一到秋天,树叶变红,把村庄笼罩,“石城红叶”成了网红。

关于石城山,詹庆良日记中是这样写的:

“虽是石山,亦很生得平和,我想必定出人要好一点,要是有读书之家子弟敏慧,定也有成名的。”

此则日记文字静美,含蓄隽永。让我们读到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石山”,因它的“平和”而寓指了人易“成名”,这其中自然包括了詹庆良自己在内的一班读书少年的理想与希望。这样的文字怎能不吸引王振忠教授、以及我们的广大读者呢!

2add00

左侧程村,右侧为石城山

我先到得程村,把车停在古树广场,天气预报说今天有中雨,虽然天空乌云密布,但雨并未落,我得抓紧时间游览。走进程村的村巷,看不到多少可观的老房子,但当登上石城山,府视村庄,虽皆为青瓦屋面,但鳞次栉比,再加古树相衬,整体上却非常的耐看和上相。正在我看得高兴时,突然雨至,象夏天的暴雨一般,说来就来,我连忙跑下山进村,在一老农家躲雨。只见老人手握竹根烟袋吸旱烟,我便问他在哪里还能买到烟丝,他说在上饶;我又问烟价,他说60元一斤,能抽一个月。让我感受到了山村中,现代与传统是相融并存的。

雨稍小,我便趋车到了山梁那边的戴村,当登得山头,便知晓了我前面说的石城情状。虽然我来的不在枫叶深秋的季节,也没打探到詹庆良读书的老屋,但总算来了,尽心尽力了,心也安了。恰如《水岚村纪事·1949年》中李玉祥先生的妙论:

“关于寻找,即便根本不可能找到,这个寻找的过程也有意义,也可以记录下来。找不到,也是一种结果。”

补说:回来后在书中读到,戴村詹庆良读书的学堂尚在,这又给我带来了遗憾和念想,待下次吧。

                  2ac380

                               石城戴村

           四,

有关詹庆良的寻访至此已经结束,但给我的感觉却是意犹未尽。归来后,脑中不断的闪现寻访的画面,把能找到的书及网上可能读到的、能看到的,都找来读找来看,然思绪仍然很难平静。从某种意义上讲,《詹庆良本日记》幸运的,薄薄一册很不起眼,不但留存于世,且于五十年后尚能被专家解读,为世人所知所重;而日记的主人,詹庆良的人生遭遇却有些出人意料,令人惋惜。王教授深深慨叹道:

“他们中的不少人,即使也曾有过幻想,有过憧憬,但最终都犹如清溪回流边的碧树红花,带着春天的回忆,在这不为人知的大山深处与周遭的草木同朽。”

但我们又读到了另一则给我们带来宽慰的评述

“少年詹庆良有一颗敏感而精致的心灵,他在时代的变迁里,安然度过自己的漫长人生,读书,务农,做个受人尊敬的博识老农,这才是真实的生命。退一步说,在詹庆良的一生中,他已经利用他的天赋敏感和所学所想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为一个小村庄立传。他的日记流传,水岚村因之不灭。”

对王振忠《水岚村纪事·1949》做出最好的评价是:

“这本书,字里行间,切深情笃,不仅仅是一个少年和村落的递嬗,也是作者对于历史,对于徽学和这片土地的心灵史,也许对于其他的读者,这不是一部伟岸的史学巨著,但从隐喻性的情感,从人类学的视角回归到人本身,从学院对乡土的人文体贴,甚至从史学到文学,这都足以使得这本书令人侧目和感动。”

从《詹良良本日记》到《水岚村纪事·1949年》,从电视记录片《寻找失落的日记》到《水岚村日记》,詹庆良老人也曾一度不断地接受到记者的采访,也着实热闹了一番。如今,老人过世十多年了,电视记录片在网上似乎也已下架,连百度都难以找到它。我今天到水岚村所看到的,村庄依然如故,詹庆良住过的房屋,也只能变得更旧更破,村上连詹庆良的影子也没有,真的如诗人所说的那样:轻轻的来了,又轻轻的走。

    也许是我想多了,水岚村从《日记》到《纪事》,从书籍到电视片,不能就这样没了下文,不仅是为了詹庆良,而是因为水岚村曾经有过詹庆良。

试想:不是有三条徒步登山路线都要经过水岚村吗,可不可以把詹庆良的日记中的有价值的成分用上,在村庄的墙壁上给詹庆良一席之地呢?水岚村的高山有机茶和油茶,要想大力发展生产、扩大销售,能不能借詹庆良的一臂之力而加大宣传呢?村上至今还没有一家供游客过夜的民宿呢。村上现有三座祠堂等公共场所,能不能利用它们,把詹庆良的日记、书籍、记录片等陈列和展示出来,这无疑会大大提升水岚村的文化品质和人文品味的啊。

          IMG_261

                    詹庆良老人离我们而去


最后把“詹庆良大事纪”录出,以备忘:

1,19341030日(民国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三),出生于婺源水岚村。

2,1936年—1937年,在詹庆良二岁时母亲死,三岁时父亲死,由伯父母养育,并供其读书上学,约四年。

3,1949221日至195047日,写下作业《詹庆良本日记》上下册1950年辍学,务农。

4,1952年,结婚,妻子姓吴,莒莙村人。共养育三子一女。

520012月一个周末,王振忠于上海城隍庙藏宝楼旧书摊上发现《詹庆良本日记》下册,并购回。

620017月,王振忠随凤凰卫视《寻找远去的家园》摄制组到水岚村寻访,进村即遇詹庆良。

72002年春,王振忠重访水岚村,住三天,访谈并查阅资料,詹庆良在家里找出了《日记》的上册。

820058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往事》栏目的口述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日记》播出。2006年,《寻找失落的日记》节目编导又两次奔赴水岚村,追访詹庆良。

920056月,王振忠著《水岚村纪事·1949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102006年安徽电视台四节纪录片《水岚村日记》播出,现在网上搜得的为2017119日的重播。

11,其间,江西日报等多家报纸采访,刊登文章。

1220101227日,詹庆良逝世,火葬。

                                                    陈亦书  2023512



附《詹庆良日记》摘抄:

1,前日劳伯父金步,相送我到石城,昨日在益弟姐家,再三相挽留嬉。今日伯父回归水岚,我同水才外甥,携书上学而读。

2,看到花园内,有两丛好花,一窠花开红色,一窠花开白色。 白的花开秋季,花名称为 '水粉 红的月月开放,花名称为 '月月红 ,又称 ' 月月贵 有此红、白两花,对我读书案前,闲来很喜赏玩。

 3,上午温习故书,耳听前面山林,有一只鸣蝉,树上鸣起声音来,好似说道光阴到此夏末, 秋节不久将来,早谷田中黄来,也有收获之家,你在白日之下,光阴不可虚度,当要求学少年。

 4,昨天下午闲来,同二三学友,游到面前山下,看看青秀苗物,见有做工农夫, 晒得面热汗流。看此务农之人,炎天劳力做工,实在苦不胜言!

5,今日篁田宅上,有两位客人,在我姐丈家,一同共席用饭, 谈此凶年乱岁,人民不可乱言,乱言恐怕多事。

6,有一班戴家人,挑纸下镇去卖,挑到半路之中,闻得有浮梁队伍, 今日放哨到长溪。得此一消息,不敢挑纸下镇,大家原担挑回。

 7,有两位右龙人,肩挑布来换茶。有人问起换价,他说布一尺,易换茶叶三斤。 一闻出价太高,无人将茶换布。

8,今日听到人说:中国战争事情,有三大邻国来,把中国劝和,解决两党战争。 幸喜中党主席与共党主席,姑念战争害民,退兵各守一方,各安各的子民。

9,你知道吗?这是春天的景象啊。你们看见吗?满山遍野的草木都正值发枝时候,苗竹的笋也正在出头了,这是自然的本体。惟人虽不知觉,表面上不能发现,我今拿一件小小的事证明,人的发育,在平时不觉什么样子,到了春天,人人觉得疲倦好困,这便是人发育的效果。

 10,上午温习故书,耳听前面山林,有一只鸣蝉,树上鸣起声音来,好似说道光阴到此夏末,秋节不久将来,早谷田中黄来,也有收获之家,你在白日之下,光阴不可虚度,当要求学少年。

11,今天我走到外面有事,恰巧看见一个人挑着一担米,我问他说:你是那里挑来的?他说:我在这里挑的。我说:现在要多少钱一担呢?他说:要八九万光景。我又说:你是挑去卖的吗?他说:是的,想挑到莒莙山去卖。我说:你真好生意呀!在今日米珠薪桂之时,完?然有高利息的。他说:蒙你讲得好,谢谢你吧。

12,我听得戴家人说,明日建设春祈,请僧迎佛打醮,各家筹办香仪,准定明日拜佛,祈求一村幸福,家家人口平安”

13,我伯父回想替我今年已经读了四个年头的书了。看此这个时局,明年是不能替我读的了。都没有粮食,还能读得书吗?我的伯父替我这样读书,我要应该用功,是胜过于父亲,才对得住我的伯父呀。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