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心!谁在给残忍的“虐猫”视频搭台引流

 Loading69 2023-05-13 发布于四川
文章图片1

常态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虐猫”黑产可谓是互联网触目惊心的阴暗面之一。这些动辄上千人的QQ群,有人把关用户入群,有人制定“反侦察策略”防范封号,有人进行宣传洗脑培训同伙,有人负责售卖视频敛财牟利……在专业团队操纵下,“虐猫群”正以极其隐蔽的方式在网络上流行,甚至还有不少未成年人混迹其中。我们不禁要问,这般违背人伦良知的黑心视频何以能有如此市场,又是什么促使一些人残暴地践踏无辜生命?

有人从心理学上分析,认为品行障碍、人格障碍等,是虐猫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个体危害的影响范围毕竟有限,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传播漏洞正在将这种危害成倍放大。目前来看,尽管有些虐猫群反复被封,但平台对于这类内容的监管仍然跑风漏气。在“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用户注册规范下,社交平台对发布不良内容者可以追溯到人实现封号,但对于“虐猫”内容的发布者与相关群主,往往仅将群组一封了事,并未对始作俑者打击到位。平台理应强化针对性把关,加大惩戒力度,消灭这些劣质内容在互联网展示的空间。

同时,相关法律在执行上也还有改进空间。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动物保护条例》主要针对珍稀野生动物,对常见动物保护没有明确约束。因此,每当一起虐猫事件登上热搜,很多人会自然地想到,要加强动物保护立法,防止虐待动物。然而,如何在法律上精准界定“虐待动物”,如何确定量刑标准,还存在许多模糊地带。相关部门也曾公开回应表示,针对这类行为专门制定一部法律,缺少必要性,而且基本可以通过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来解决。比如,《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违背公序良俗,涉嫌扰乱公共秩序,涉嫌寻衅滋事;《网络安全法》规定,互联网严禁传播暴力内容,等等。从这个角度看,法律是有力的,难点在于如何畅通举报渠道,实现对违法行为的早发现、早打击。这仍有待全社会共同努力。

反对虐猫,本身就是呵护人类的善意。人人为动物保护贡献一份力量,为净化网络贡献一份力量,我们社会的文明水位也能得到持续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