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浯溪潺潺

 河滨散人 2023-05-13 发布于安徽

清溪文苑

在江南,有一座宜居之城叫池州;在池州,有一个美丽山乡叫梅村;在梅村,有一个袖珍村庄叫檀林;在檀林,有一条清澈的河流叫浯溪。

村干部彭先生领着我们沿溪而行。溪宽约五六丈,缘流而下,左岸高耸,一爿村落傍水;右岸低矮,是一望无际的田畴。山村的绿色景观不必费笔墨描绘,自然是让外来游客连连赞叹。正值春旱时节,水落石出,水清澈若无,河底鹅卵石清晰可见。当然,夹岸的巨石更是千奇百怪,随人想象。

浯溪,浯溪,让我想起曾读过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浯溪赋》来:“予自二妃祠之下,故人亭之旁,招摇渔舟,薄游三湘。风与水兮俱顺,未一瞬而百里。欻两岸之际天,俨离立而不倚。其一怪怪奇奇,萧然若仙客之鉴清漪也;其一蹇蹇谔谔,毅然若忠臣之蹈鼎镬也。怪而问焉,乃浯溪也。盖wu(广头吾)亭峙其南,峿台岿其北;上则危石对立而欲落,下则清潭无底而正黑;飞鸟过之,不敢立迹。”此番描绘,与我亲历之檀林浯溪上游之境,何其相似乃尔!

杨万里赋文美矣,诵读数遍,不肯释卷,但我并没有沉湎于此,既而拓展阅读,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了唐代元结的《浯溪铭并序》,其文曰:“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命浯溪。铭曰:湘水一曲,渊洄傍山。山开石门,溪流潺潺。山开如何?巉巉双石。临渊断崖,夹溪绝壁。水实殊怪,石又尤异。吾欲求退,将老兹地。溪古地荒,芜没已久。命曰浯溪,旌吾独有。人谁知之,铭在溪口。"小溪“世无名称”,元结欲据为己有,故以“吾”字加三点水,命名为“浯”,意为“我的水”。若把此铭中的“湘”字改去,其文字用来描写梅村檀林的这个浯溪,也是贴切不过的。

元结把那里的小溪、怪石、堂亭都贴上了“吾”字标签,“旌吾独有”。并请篆书名家书其自撰的溪、台、亭三铭,刻于浯溪崖壁之上,从此有了"三吾碑"之名。其后,元结又将自撰的《大唐中兴颂》,请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丹于悬崖。由此,元文之奇,颜字之奇,峭岩之奇,并称摩崖三绝。文人学士闻之,纷至沓来,吟诗填词作赋,铭刻于奇石之上,数代以降,蔚然而成诗海碑林。我的溪,变成了我们的溪。

由元结起头,历代文人前赴后继,打造出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幸逢新时代,藉自然、人文、经济之合力,如今的浯溪已打造成观光公园,可谓美不胜收矣。“江山亦要文人传”,信然!

浯溪在湖南永州治下,一说永州,无人不想到柳宗元和他的《永州八记》。柳宗元“夙抱丘壑尚,率性恣游遨。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他的《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的开山之作,只要是文学爱好者,无人不对它了如指掌,我就不饶舌了。

柳宗元在《邕州马退山茅亭记》一文中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堙,是贻林涧之愧也,故志之。

由此可见,他是有意识自觉性地宣传僻远的山水景观。《永州八记》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一次美的发现,可以说没有柳宗元,哪有永州之盛名?“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啊!

池州檀林的浯溪默默无闻地流淌着,奇石静静地或立或卧,爱心人士捐建的临水亭崭新崭新的,尚未命名;还有这里乃以立村的檀树,淳朴笃学的民风,以及纯生态的乡野风光,似乎都在等待着,等待着文艺家们的眼光与妙笔,等待着乡村振兴的春风与春雷。坚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里的一切都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了。

作者简介

呂先斌,字子彧,號河濱散人,安徽桐城人,現居於池州,古文辭賦愛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