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零:山西自古多戎狄,与唐虞夏三族长期相处

 心灵牧场书馆 2023-05-13 发布于河南
李零:山西自古多戎狄,与唐虞夏三族长期相处

文/李零

山西自古多戎狄。戎狄与唐、虞、夏三族长期相处,早就是当地土著的一部分。

(一)赤狄(媿姓)

赤狄是媿姓之狄。媿字见西周金文,鬼字加女旁,这是西周族姓的典型写法。王国维指出,此姓是鬼方族姓。媿姓,今本《左传》有两种写法,除“怀姓九宗”作怀,还作隗,二字皆媿字的通假字。今姓氏用字,隗行而媿废。《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琅琊刻石》,其中有“丞相隗林”,即始皇诏版的“丞相状”,林字是状字的讹写,可见秦代已有这种写法。

《唐诰》“怀姓九宗”是媿姓的九个分支,今可考者有以下各支:

  1. 倗氏:即冯氏。见山西绛县横水墓地有两座大墓出土的铭文,M1是毕姬墓,M2是倗伯墓。倗伯即属这一支。倗伯的铜器也见于大河口墓地。
李零:山西自古多戎狄,与唐虞夏三族长期相处

2.霸(?)氏:即潞氏。《国语·郑语》有“潞、洛、泉、徐、蒲”,韦昭注云“皆赤狄隗姓也”。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铭文(图二),霸(?)字有两种写法,一种似霸,但所从革,往往作束或东,另一种加各,甚至写成洛或格,皆以各为声符,字同露、潞,其实就是《郑语》的“潞、洛”,相当潞子婴儿的潞字,三晋货币中的字(图三)。

李零:山西自古多戎狄,与唐虞夏三族长期相处

3.东山皋落氏:即太子申生所伐(见《左传》闵公二年),在山西垣曲。山西垣曲出土过两件咎茖戈(图四)。

李零:山西自古多戎狄,与唐虞夏三族长期相处

4.茅戎:在山西平陆茅津渡(见《左传》成公元年)。

5.甲氏:在山西武乡县西部的故城镇一带(见《左传》宣公十六年)。武乡西部是战国的涅氏县,涅县是以涅水名。涅水出护甲山,亦名甲水。

6.留吁:在山西屯留(见《左传》宣公十六年)。“留吁王”见清华简《系年》。

7.余吾:在山西屯留县余吾镇。《左传》成公元年记王师伐茅戎,“败绩于徐吾氏”。徐吾氏出自漠北余吾水,即今蒙古国的图拉河,《山海经·北山经》作“涂吾之水”、《史记·匈奴列传》作“余吾水”。徐吾即《国语·郑语》“潞、洛、泉、徐、蒲”的“徐”。《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有“余无之戎”。屯留、余吾墓地出土“屯市”“余市”陶文。

8.铎辰:在长治地区。《左传》宣公十六年:“十六年春,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杜预注:“铎辰不书,留吁之属。”

9.潞氏:在山西潞城,即荀林父所灭赤狄潞氏(见《左传》宣公十五年)。三晋货币有币,同露、潞,疑即大河口潞氏之东迁者。

10.蒲氏:在山西隰县。即《国语·郑语》“潞、洛、泉、徐、蒲”的“蒲”。

此外,山西的邻近地区也有赤狄。如:

1.廧咎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提到晋人伐蒲(在隰县),重耳自蒲奔狄,“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疑“狄”即边秦之狄,河对岸是延长和延安(都在延河上)。《史记·晋世家》省“廧”,作“咎如”,索隐云“咎音高”,疑即秦高奴权的“高奴”。项羽入关,立秦三将,董翳为翟王,都高奴。高奴在延安一带。

2.泉戎:《左传》僖公十一年提到“扬、拒、泉、皋伊雒之戎”,杜预称为“戎邑及诸杂戎”,其中的“泉”见于《国语·郑语》的“潞、洛、泉、徐、蒲”,亦属赤狄无疑。泉戎可能与洛阳金村的翟泉有关。

此外,媿姓还有胡氏,在河南郾城,见于出土铜器。

上述赤狄各支,咎同皋、高(如皋狼、皋落、咎如、高奴)。落从各(如霸氏铭文的各种写法,以及皋落和潞氏等名)。这两个字是赤狄标识字。《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中的“西落鬼戎”,恰好也有“落”字。

赤狄不仅与山西有关,还影响到整个东周的政治格局。如周有王子带之乱,狄人逾中条山干预王室政治(《左传》僖公十一年到二十五年)。齐桓公存邢救卫,起因是狄人逾太行山伐灭邢、卫(《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和闵公二年)。这支狄人是留吁,见清华简《系年》。

潞氏,早期在翼城附近,与晋比邻而处;晚期,迫于晋势,迁居晋东南。晋厉公时,荀林父灭潞氏(前594年),次年士会灭甲氏、留吁、铎辰(前593年),是史籍有关赤狄的最后记载。

(二)白狄(姬姓)

白狄是姬姓之狄。春秋晚期,鲜虞、中山活动于滹沱河流域。如平山中山王墓和行唐故郡遗址就是鲜虞、中山的考古遗存。

李零:山西自古多戎狄,与唐虞夏三族长期相处

过去,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见到一件金箔饰件(图五),不知出于何地,属于哪一族群。现在才明白,它是白狄遗物。此物与河北行唐故郡遗址出土的车饰非常相似。这件金箔,器形作双头兽,一头作鸟形,一头作龙形或虎形,并有绹索形纹饰。

(三)姬姓之戎

戎狄有姬姓者,如骊戎、狐戎,与晋通婚。如晋献公子,很多都是戎女所生,如他宠爱的奚齐、卓子是骊戎之女所生,重耳、夷吾是狐戎之女所生。骊戎、狐戎可能与白狄有关。

晋卿有狐氏一族,出自重耳母族,因辅佐晋文公而显,如狐突子狐毛、狐偃,狐毛子狐溱,狐偃子狐射姑。狐射姑又叫贾季。《左传》文公二年又有狐鞠居(续鞠居、续简伯)。狐偃即子犯编钟的子犯。闻喜上郭村出土的贾子匜是贾氏的铜器。贾氏、续氏可能是狐氏之别族。

(四)姞姓之戎

姬、姞二族是深具戎狄背景的古族,两族经常通婚。如周人的始祖弃(后稷)是娶姞姓女子,周夷王后是姞姓,偪姞是晋文公的妻子、晋襄公的母亲,燕姞是郑文公的贱妾、郑穆公的母亲。故石癸有言:“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左传》宣公三年)

文献记载,姞姓之戎有两支最有名。

1.密须。简称“密”。上博楚简《容成氏》记文王伐九邦,其中有密须。密须在甘肃灵台。周文王灭之,以封姬姓。后又为周共王伐灭。这是与周关系最密切的一支。

2.南燕。《左传》宣公三年讲郑穆公之死,提到其母燕姞。“燕姞”是南燕之女。南燕是对北燕而言。北燕是周人占领北燕后袭用旧名,并非原住民。原住民当是燕京之戎(《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燕京之戎以山名,山西北部有燕京山(即管涔山)。这支戎人,起初可能活动于山西北部,后来迁徙到河北北部,最后定居于北京房山县。《左传》昭公九年提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肃慎”在辽宁,“燕亳”在北京,皆周北土。燕亳即燕京,陈璋方壶和陈璋圆壶叫“燕亳邦”。我怀疑,周人封燕是鸠占鹊巢,南燕在河南延津县,应即迁自北燕。

另外,出土铜器铭文证明,鄂也是姞姓。《战国策·赵策三》有“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说,鬼是媿姓国,鄂是姞姓国,文王是周王,周是姬姓。此三族皆北方强族。《史记·殷本纪》也有此说,“鬼侯”作“九侯”。我怀疑,山西的鄂邑,即此族所留地名。西周时期的鄂,类似燕分南北,也分南北。山西的鄂才是原来的鄂,随枣走廊的鄂是北鄂南迁。

(五)其他

1.《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提到很多支戎人,其中可能与山西有关者,有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太原之戎、条戎、奔戎、北戎。

2.无终戎。如魏绛和戎的戎就是无终戎(见《左传》襄公四年)。《左传》昭公元年:“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三晋货币有亡币,即无终币。

3.林胡、楼烦之戎。《史记·匈奴列传》:“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