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早期,山西境内戎狄的种类及分布,戎狄的迁徙与兴亡中华民族

 文明苑 2023-07-04 发布于山西

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各个民族在中国历史上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每个民族的历史都不容忽视,特别是已经消失在历史洪流中的民族,也应重视其曾经的历史。

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只有理清楚各民族的历史,探明其源头,才能更深刻的了解中华文化。

只有不断地去发掘各民族的历史,中华文化才能永葆活力。

文章图片1

一、春秋早期山西的地理概况

山西的地理特征一言以蔽之,即“表里山河”。
黄河由今忻州的偏关而入山西,向南流经今山西的吕梁、临汾、运城等地区,在流经中条山时折向东,由今运城的垣曲而出山西。
黄河虽蜿蜒曲折,也不乏支流注入其中,注入黄河的较大支流有汾河、涑水、沁水。

文章图片2


在各支流四周山脉环绕,东边耸立着南北走向的在太行山,西部则有吕梁山与黄河相望。

北部有雁门山、五台山以及汾水的发源地管涔山,南部则有霍太山,及沁水的发源地绵山,最南部则是中条山。
山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可谓是山脉纵横,河流星罗棋布。
黄河从今山西北部的忻州地区入山西,向南流,途中则有大小不同的支流汇入其中。
流经吕梁地区则有龙泉水注入,龙泉水发源于今石楼县东南,向西北注入黄河。

文章图片3


《水经注·河水》于土军县下云:“吐京郡治。
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县有龙泉出城东南……西北入于河。
”土军县即今之石楼县,雍正《石楼县志》卷一云:“汉属河东曰土军”。
又据《水经注》所言龙泉水所经过的牧马川多产名驹,而《左传》僖公二年载,晋国献“屈产之乘”向虞国假道,这里的乘即骏马,所献之骏马极有可能是牧马川之名驹。
且石楼与临汾接壤,可能曾为晋献公时晋国领土,故屈产可能为今之石楼县。

文章图片4


黄河过吕梁往南则是今吉县的壶口,《水经注》载:“河水南迳北屈县故城西”。

北屈县即今之吉县,光绪《吉州全志》卷一云:“汉为河东郡北屈县。
郦道元以为,此北屈县即是晋国骊姬之乱夷吾所奔之屈。
吉县之壶口亦曾有过洪水滔天,据《水经注》引《淮南子》云:“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

在黄河龙门未辟,及吕梁山未凿之前,黄河之水曾在此处漫过西岸之孟门山。

文章图片5


然吉县在春秋中期,亦曾是当时山西境内姬姓封国晋国的边疆,《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

晋献公使夷吾居屈,以御北部戎狄之犯,此屈即是《水经注》所言北屈县。
黄河由壶口往南便是汾河入黄河之口,称之为龙门。
《水经》云:“南过皮氏县西,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
此地位于今山西的河津市,光绪《河津县志》卷一云,河津县“汉复为皮氏”。

文章图片6


郦道元注:“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
即经所谓龙门矣。
黄河在此处亦是泛滥滔天,《水经注》引《竹书纪年》云,在晋昭公时期,黄河水“赤于龙门三里”,在梁惠成王四年时,黄河水又“赤于龙门三日”,黄河水之泛滥可谓甚矣。
黄河过龙门往南,流经今山西万荣县西,《水经注》云:“河水东际汾阴脽”,汾阴脽在今万荣县境内。

文章图片7


黄河水至中条山折而向东,《水经》云黄河“过河北县南”,汉之河北县即今之芮城县。

《水经注》在河北县下云:“去首山十许里”,而首山亦称雷首山,《读史方舆纪要》云:“雷首山亦名中条山”,亦云中条山是《左传》宣公四年所载,赵宣子所田之首山。
黄河顺中条山而向东流,经过今平陆县。
《水经注》云:“过大阳县南”,大阳县即今之平陆县,《读史方舆纪要》载大阳城在平陆县东五十里。

文章图片8


此大阳城当距为晋所灭的虢国都城下阳不远。
黄河东流过今山西垣曲县而出山西,然山西境内的支流也源源不断地注入黄河春秋时期的汾水、浍水、涑水、沁水、浊漳水、清漳水等支流呈网状分布于山脉之间。
汾水发源于今山西宁武的管涔山,乾隆《宁武府志》卷二云:“管涔山一曰燕京山,在县西南六十里。
”汾水由今宁武南流过今静乐县,转而向东南流经太原,接着向南流,在今文水县与祁县之间形成邬泽,《水经》载汾水南流“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汉之平陶县即今之文水县,郦道元于此注:“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

文章图片9


水出介休县之绵山”。
《水经注》载绵山即是介子推逃,晋文公赏其隐居之地。
汾水向南过介休县,南过“永安县西”,永安即今之霍州,《水经注》云永安“故彘县也,周厉王流于彘,即此城也。
”霍州东部有霍太山,王玉哲认为,春秋时期的姜姓国,齐、许、申、吕等国均源于此。
汾水又“南过杨县东”,杨县在今之洪洞县,西周之诸侯国杨国,就封于此。

文章图片10


汾水继续向南流,经临汾市尧都区,又南流至新绛县而西流,又经万荣县入黄河。

《水经》云:“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汉之汾阴即今之万荣县。
浍水源自今翼城县东,《水经注》云:“浍水东出绛高山,亦曰河南山”,西流经新绛县注入汾水。
涑水,源头在今绛县东,向西南迳闻喜县、夏县、临猗县而注入张阳池。
沁水其源头在今介休之绵山,南流迳今沁源县,过临汾安泽县,又南经晋城沁水县、阳城县出山西入河南。

文章图片11


浊漳水,其源头在今长子县,《水经》云:“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春秋时期的赤狄别种甲氏就曾活动于此,浊漳水东过长子县而向北流,迳屯留、壶关,屯留为赤狄留吁所居之地。
《水经注》载漳水“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这里的黎国即是《左传》宣公十五年所载,赤狄潞氏所侵之黎氏,杜预注“黎氏,黎侯国,上党壶关县有黎亭。”

浊漳水又流迳今长治市潞城区,赤狄潞氏曾居于此,《水经注》于潞县下云:“县,故赤翟潞子国也”。

文章图片12


流经平顺县出山西入河北。
河水流经之地物产丰富,故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赤狄部族而言,盘踞于此极有可能。
清漳水其源头在今晋中市的昔阳县。

向南流迳今和顺县,《水经注》云清漳水“南流迳沾县故城东,不历其西也,南迳昔阳城”,这里的沾县即今和顺县。
清漳水由晋中左权县,迳太行山出山西入河北。

文章图片13


除了黄河支流外还有桑干河、滹沱河。
桑干河其发源于在今朔州的洪涛山,《读史方舆纪要》载桑干河“源出马邑县洪涛山”由此向东北流,出山西入河北。
滹沱河其源头出自繁峙县,《读史方舆纪要》载滹沱河“源出繁峙县之太戏山”由今之盂县而出山西。
山西境内的山脉,为春秋时期戎狄部族的居所。
吕梁山脉在山西西部,其山脉南麓春秋时期曾为白狄居所。

文章图片14


中条山在山西南部,曾为春秋时期姜姓之戎的居所。
太行山脉南北绵延,伏卧于山西东部。
春秋时期,赤狄曾多次越过太行山而征伐卫国、邢国,使得邢、卫之国被迫南迁。
太行山脉作为山西东部的天然屏障,也阻碍着山西东部势力的进入,《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齐国登太行侵晋以报平阴之役,也只能趁晋国有栾盈之乱的空隙,由此可见太行山脉天然的防御作用。
山川河流,若从军事角度讲其乃天然的军事屏障。

文章图片15


山西的自然地理情况,在春秋时期被狐偃称之为“表里山河”。
城濮之战前夕,晋文公对于伐楚与否,犹豫不决,狐偃言“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
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以此来说服晋文公不必惧怕楚国,可见山西这种险要的山川河流,作为军事防御的屏障所发挥的作用。

文章图片16


春秋早期,秦晋两国的边境线,也曾一度以黄河为界,故《左传》所载有关秦晋两国冲突之事。

均涉及渡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重耳在秦国的协助下“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而入主晋国。

僖公三十三年载崤之战,晋国俘虏了秦国将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晋襄公之母为秦人。

力劝襄公将三人释放,襄公听从,然又后悔,命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三人渡河顺利回国;文公十三年载,魏寿余伪叛以诱士会回国,秦国“师于河西”以援魏之叛。

文章图片17


而黄河作为天然的边境线,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两国之间的摩擦,对秦晋两国来讲,黄河既是天然的防御屏障。

也是两国的缓冲区,所以在晋国南方边境未达黄河南岸之前,两国之间曾一度保持和平。

二、春秋早期山西的封国概况

西周立国之初大肆分封诸侯,以实现对所控制地区的有效统治。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富辰之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按富辰所言,分封诸侯之目的在于维护统治。

文章图片18


武庚之乱后,西周统治者才开始大规模的分封诸侯。
对于建商不久的周而言,灭商之后领土变大,原先方国统治狭小国土的方式,已经无法跟上领土迅速扩张的步伐。

加之商之遗民作乱,迫使西周统治者不得不以分封诸侯国的方式,以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西周统治下的臣民不再是立国之初单一的周人。
许倬云认为,西周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其内部是周人与殷商遗民,以及当地土著相结合而组合成的封国。
这种不同群体的组合造就了各封国间文化的不同,以及各封国文化与周文化的迥异。

文章图片19


为了适应这种多元族群的统治,各封国确立了独特的立国政策。
晋国唐叔虞被封于夏,以统夏遗民,加之其所封之地与戎狄比邻,故其立国之策为“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国文化在周文化的基础上,也深受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的影响。
不仅如此,被封于东方的齐、鲁两国,也难免不受东夷、商奄文化的影响。
随着这种文化变异的加深,各诸侯国的文化与原来的周文化相背而行,于是对周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并逐渐由文化影响到政治上,便出现了西周末周王室动乱。

而仅有少数几个诸侯国勤王的现象,各诸侯国对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认同,逐渐发生了动摇。

文章图片20

结语

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滋养着早期活动于此的部族群体。
山西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崎岖不平且多为山地丘陵,东为太行山,西为吕梁山,北有内蒙古高原,南有黄河经过,于是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外部势力相对较难进入该区域,而内部群体亦被分隔,生活于此的各部族群体相互交融,开创了早期山西独特的历史文明。
春秋时期的山西,戎狄与华夏杂处,且戎狄部族在这个时期极为活跃。
西周末期,周王室衰落,表面上周天子虽为天下共主,但已无权威可言。

文章图片21


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致使华夏集团内部力量受损,戎狄势力乘此而兴。
春秋时期,姜姓、允姓之戎、茅戎、骊戎、赤狄(东山皋落氏、潞氏、甲氏、留吁、铎辰、廧咎如)、白狄(鲜虞、肥、鼓)、无终等戎狄诸部,先后活动于山西。
根据晋国与秦国的疆域,及前人的研究来看,允姓、姜姓之戎所居之“瓜州”当在今山西的孝义。

依据《左传》所载,则姜姓之戎最早亦曾活动于霍太山。

文章图片22


依据今山西的平陆县与茅戎相关的地名,及前人的研究,推断茅戎可能活动于今山西的平陆县。
从春秋时期晋国军队的行进距离来看,骊戎则活动于今山西的晋城地区。
根据隰县瓦窑坡墓地和“无终戈”来看,白狄部族与无终部族活动于今山西的隰县附近。
二者之后又活动于今太原附近。
依据长治分水岭的铎辰墓可以确定,赤狄部族则长期盘踞于今山西的长治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