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古国——冀国,上古大族,西周沦为小国,河北简称跟它有关

 好了明理 2020-12-25

上古曾有一个被人遗忘的大族——冀氏,对后世影响深远,冀氏,即来自古冀国。冀氏出自唐尧后裔(《路史》),《古本竹书纪年》载:“(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夏书·五子之歌》载:“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是说陶唐氏帝尧拥有冀方之土,这是冀作为国和都城的最早记录,但具体地址不确。上古冀地可能范围较广,冀国史记不详,仅存商周时零星资料。宋代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录有商代晚期铜器“冀父辛卣”,是已知仅有的一件相关商代冀国铜器,但据说器物已失传。《左传·僖公二年》中有“冀为不道,入自颠軨(líng),伐鄍三门,冀之既病”的记载,这是晋国大臣荀息在执行“假道伐虢”外交事宜出使虞国(山西平陆县以北)时向虞君说得一段话。是说当年冀国无道,自颠軨(今平陆县以北)入侵虞国,攻打鄍邑(今平陆县东北)的三座城门,虞君率兵奋力抗敌,冀国大败。这是春秋早期冀国最后出现的身影,此信息向我们透露:春秋时,冀国在虞国的北部,曾入侵虞国,最终被虞国打败。

西周古国——冀国,上古大族,西周沦为小国,河北简称跟它有关

河津

“冀”可能是“翼”的讹写,古籍中通用,如《荀子·修身》:“行而恭冀,非渍淖也。”唐代杨倞注:“供,恭也;冀当为翼。”提起“翼”,我们会想到春秋史上第一桩礼崩乐坏的大事“曲沃代翼”,翼是晋国早期都城,古陶唐之地,即今山西翼城县一带,也是《史记·晋世家》中说的“河汾以东”,商代冀国故地很有可能在此一带。但西周冀国故地说法颇多,还存在矛盾。传统资料中相关“冀”的地名主要有四处,除却以上的翼城县,还有分别为:《左传》杜预注: “冀,国名,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皮氏县,即今山西河津市;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冀国,今晋州冀氏县也,子孙以国为氏。晋灭冀,为氏食邑。”冀氏县,在今山西安泽县冀氏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周冀国在今山西稷山县一带,与河津相近,也许先秦时同为一地。笔者以为,以上三处不同冀(翼)地,翼城当为商代的冀国故地,西周初,冀亡后,冀人东迁到冀氏县,后来由于晋国的不断强大,冀人再次西迁到稷山、河津以脱离晋国的控制。根据《左传·僖公二年》荀息所言,冀国曾侵犯虞国,这里为虞国之北,直接南下即可到达虞国北境,冀人侵虞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但没想到,冀国被虞国打败大伤元气,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西周古国——冀国,上古大族,西周沦为小国,河北简称跟它有关

異的甲骨文

冀、翼脱胎于“異”,異也是异的繁体,“異”的甲骨文为“一人戴狰狞怪兽面具张牙舞爪”的象形,是原始巫人祭祀时的一种仪式行为,由“異”延伸出的还有翼、禩(祀)、翌等字。后来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据说流行于战国时的“蚩尤戏”即由此发展而来,南朝任昉《述异记》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头戴牛角而相觝。”也就是后世的“角抵戏”,蚩尤戏主要流行于冀州地区,据说是模仿黄帝和蚩尤角斗,其面具后来发展成为“脸谱”。冀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大禹划九州,冀州位列之首。冀州范围较大,几乎包括古冀国在内的整个西北部地区,今河北简称“冀”即来自冀州。“冀”源于祭祀祈福,故“冀”引申出一层美好意愿在里面,如期冀、冀图等。

西周古国——冀国,上古大族,西周沦为小国,河北简称跟它有关

山西河津当是冀人最后的落脚处。春秋初期,晋献公上位后大肆扩张版图,横扫河东,灭国无数,先后灭亡耿国(山西河津柴家镇)、魏国(山西芮城县北)等国,河东地区的一统已是历史所趋,冀人在入侵虞国大肆一搏后,最终被晋国吞并,最后虢国、虞国相继被并。根据《国语·晋语》记载,骊姬乱晋时,晋献公的儿子夷吾在冀芮的策划下逃往秦国的子国梁国(陕西韩城芝川镇),最终借助秦国之力回晋国即位,即晋惠公。这个冀芮原叫郤芮,因辅佐晋惠公有功而被分封到冀地(或其祖上已受封于此),但按郑樵的说法郤芮所封冀地在冀氏县,即今山西安泽县冀氏镇,而不是河津冀亭。《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有“迁原伯贯于冀”的记载,晋文公灭原国(河南济源县西北),将原人迁到冀地,此冀地当在河津冀亭,现在当地还多有原姓人。

文/堰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