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禹凿晋水在鬷川考略

 laoxuesheng 2014-05-22

[摘要] 河东盐池形似一个“大浴盆”,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天然盐场,是炎黄两大部族聚居、争夺的腹心宝地,也是诞生一些列神话传说的圣地。拂去蒙在它上面的尘垢,一部华夏族的史前史便晰然可见。尤其是涿鹿大战和鲧禹治水的传说,跟河东盐池简直就是水乳交融、血肉相连而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关键词] 盐池;中冀;杨(矢昜 纡;鬷川;晋水;晋阳;神话双璧;涂水

 

一、河东盐池·聚宝盆·神话王国

     形似大“几”字的黄河从龙门、壶口奔腾南下,抵潼关后折而向东,围砥柱、夺三门[X1] ,浩浩荡荡,直通大海。河阳有一名山叫中条山,它就像一只“金头铜腰铁尾巴”的神兽,横亘在风陵渡至垣曲一线。山之北麓有一个形似仰盂的聚宝盆,古称河东盐池。

     据“地质勘测确定:远在新生代初期(按:距今约6500万年),由于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的作用,在现今中条山区发生大面积的地层沉陷运动。这次地壳变化向北波及到峨嵋岭,。向西延伸到陕西朝邑、富平一带,构成盐池原始湖泊的雏型,并沉积了很厚的淤积层。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按:距今约200-300万年),又受到新的地壳变化作用,中条山发生垂直升降运动:有的地方凸起,有的地方凹下去,使中条山北麓造成断裂,形成狭长的陷落地带,盐池从此便形成了。由于盐池位于这一凹陷地带的最低处(按:湖水平面海拔345.5m,比盐池北岸的运城地平面海拔400m还低75.5m),所以,每遇山洪暴发,大水直泻而下……”〔1〕盐池南北宽5km,东西长35km,湖水面积为132km2好像一个“大浴盆”或“古元宝”,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天然盐场,是个取之不竭的“聚宝盆”。

    盐为五味之首,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在古代,哪个部落或方国只要占据了河东盐池,就等于拥有了一个金库或一座银行,“各个部族围绕它而凝聚,甚至因它而引发战争,就是势所必然的了。”据各种典籍记载,早在五帝时代,华夏先民们就为开发、控制河东盐池,不断上演着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剧,著名的阪泉之战、涿鹿大战、共工触不周山、鲧禹治水,都发生在这里。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神坛祀庙以及山川村镇名称,比比皆是,堪称名副其实的“神话王国”。现在就让我们先从黄帝战蚩尤的神话传说开始,一个一个去探求其赖以产生的史实素地吧。

二、蚩尤·中冀·苦城

     蚩尤为炎帝历山氏部族一位首领,“九黎君”,铜头铁额,食沙石,有七十二兄弟,〔252等等。这分明是说,蚩尤部族为中条山(当地俗称九龙山)土著之民,擅长冶炼铜铁矿,会铸造五种兵器,社会组织已衍进到部落联盟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比较先进。《史记··五帝本纪》说,为争夺盐池控制权, 蚩尤同黄帝部族在涿鹿展开长期而殊死的战斗,最后战败被杀。《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御览》《中国民族史》等典籍大多认为蚩尤生死俱在盐池之滨浊卤战地)。蚩尤城()虽经数千年,现仍一直伴随着当地对他的祭祀与传说保留至今。其他如《云笈七签》说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256只要明白黎山即历山,又叫九黎山, 俗呼九龙山,山颠八卦台基上曾矗立有蚩尤铸铁造像,我们即可推知:黎山与浊卤,皆蚩尤丧生处之不同的地标。〔3

   尸子··卷下》说“黄帝斩蚩尤于中冀。”〔256这一条史料更进一步为我们透露出上古一系列珍贵信息:今本《竹书纪年》记载说,尧舜禹启皆都冀方《左传··哀公六年》记载孔子曾引《夏书》上的话说, 夏朝遵行天道,因而才据有冀方这块中土。《康熙字典》说:《说文解字》:冀,北方州也,从北声。《韵会》、《玉篇》皆曰:‘冀或作,如《禹贡》:州。’北、八,二人相背之形。”我认为“冀”是个亦声(会意兼形声)字:“ 为东(大)盐池和女盐池两大盐池;“田”为卤水生成盐花之畛畦;“共”为共工氏(王钟翰的《中国民族史》说是鲧所袭用的部落名号,并断言“鲧与共工为同一神话人物。”461 《说文·自序》则说是“太岳的先祖” ,合起来说即为“ 鲧禹部落及其宗支太岳(伯益)经营的东西两大块盐池畦地。”这是根据盐池地貌、氏族等因素创造的一个字,于是“冀方”也就成了盐池和尧舜禹都的代名词。晋国的冀姓部族以地为氏,祖籍于此。冀的本义为盐池,而盐为五味之首,故“冀”又引申为“”、“欲”,晋国的冀卻xī同祖大概就是这一缘故。晋国“三卻”,财富抵得上晋国的一半,在晋国任将帅的占了三军的一半多,富贵显赫。其中一支封于驹骊(今河津,其东北十五里有冀亭),称驹伯;一支仍在祖籍地,叫苦城(安邑古代因产带苦味的大颗盐而称苦盐之城,简称苦城)叔子;一支封在温(今河南温县),叫温季子。5394-395他们的封国三足鼎立,几乎覆盖了晋国的大部分疆域,所以《吕氏春秋》称冀州“为晋地,在两河间”,而“冀方”也就通过“苦城叔子”这一线索被探知为今之盐湖安邑。《旧唐书·地理志》:“冀氏,汉猗氏县地,后于古猗氏县南置冀氏”亦说冀氏即为盐湖。《山海经·海内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郭璞注:冰夷,冯夷也。《淮南》云‘冯夷得道,以潛大川’,即河伯也。)2218因此我认为,从极(忠极)之渊,盖为中冀之渊,亦即河东盐湖。

 冯夷·无夷·鬷夷·岛夷

《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69495意思是,羿打败了河伯太康,并霸占了他的妻子;寒浞又与纯狐(羿所霸占的河伯之妻雒嫔)勾搭合谋,吞灭了夷羿。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P20也说:“河伯大概是一个部落酋长。”所以“河伯”冯夷即与都居中冀的夏禹部族酋长通假。

   《穆天子传》卷一:“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与“wū同音,与“盬”叠韵)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2218古籍中多用“ⅹ夷”记载夏代以前各部族,如不同图腾族徽的“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不同地理方位的“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嵎夷、莱夷、岛夷、鬷夷、冯夷”。 4103107 《说文解字》说:“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段玉裁注:“大象人形,夷篆从大,则与夏不殊,夏者,中国之人也。从弓者,肃慎氏贡楛矢石砮之类也。”据此推断, “ⅹ夷”之“夷”,理当就是政教合一、亦兵亦民的“持弓部民”,就像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和满清国的“八旗牛彔”一样。本节所要探讨的“ⅹ夷”之“ⅹ”,全都是地理方位或地理名称。河伯冯夷为夏族酋长,恒都中冀之渊的北岸苦城安邑,上节已作结论,固毋赘言。显然, 《山海经》里的冯夷即《穆天子传》里的无夷,同部族。冯夷的地望是中冀之渊,而无夷的地望则是阳纡(wū),无夷当是阳纡(wū)夷的简称。 阳纡(亦作 杨陓(音纡) ,古泽薮名。确址旧说不一,不可考。《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曰 冀州 ,其山镇曰 霍山 ,其泽藪曰 杨紆 。 郑玄 注: 霍山 在 彘 , 阳紆 所在未闻。 孙诒让 正义: 杨紆 、 杨陓 、 阳华 、 阳紆 、 阳盱 声类并相近, 惠 ( 惠士奇 )説以为一地,义似可通,惟所在地域则舛互殊甚…… 杨紆 所在, 汉 时已不可攷,故 班 郑 并闕而不言,而旧説多强为傅合,悉无塙(按:音敲,土坚不可拔也)证,谨从盖闕,以竢(按:古俟字)知者。[7] 《穆天子传》卷四:“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四百里。”[7] 综上所引,可知“阳纡”之地望,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在洛阳以西;②在两河间之冀州;③在河宗夏族之邦国。中条山和盐池正好符合以上条件。“杨纡”,據《辭源》所引,多以為在陝西省,即雍州地境,故知其有误,疑为“矢昜 纡”之伪,“杨”、“矢昜”古体形近,传抄易误。况且“杨”、“矢昜”(古唐字)同在古音第十部,又可通假。或以“ ”(上从﹝桃)林省,下从古唐字—啺省,右省部首邑﹝阝﹞旁)为“杨”。由于“矢昜 纡”为冀州中土之名薮巨望,其地若不是盐池),难道还能是别处?

《史记》[正义]:“河神姓吕,名公子,夫人冯(冰)夷氏。”81372-1373张守节以今度古,臆排神位,错谬殊甚据《国语·周语下》:“四岳(亦称太岳,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帝尧封给他土地,赐有吕氏,姓姜。”及《礼记·祭法注》:“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於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 《唐六典》:“享夏禹于安邑,伯益配焉。”9方才合乎祀仪法典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拢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川,夷氏其后也。”101另外根据《说文解字注》,冯 ﹙第6部“蒸”韵 ﹚与鬷﹙子红切,古音 “冬”韵,在第9部 ﹚叠韵﹙古音第6部“蒸” 韵可音转为第9部“冬”韵 ﹚通假,故冯夷氏、鬷夷氏、夏禹盖为同一人物。值得强调的是,夏禹鬷(鬴属,今经典多作釜)夷氏与冀州之岛夷,乃是以地形地貌标其地望(即中条与鸣条之间,以矢昜(唐)纡为中心,以几十个大小湖沼滩涂为网络,星罗棋布地错落在四面环水、酷似覆釜的一些个岗阜丘渚上)的部族。换言之,鬷夷氏即祖居在安邑解州一带丘渚上的大夏部民。

    璇台·晋阳·唐·晋水

   今本《竹书纪年》说:“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归藏·启筮书》:“昔者夏后享神于晋之墟,做为璇台于水之阳。”2277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编年体史书,晋咸宁五年279因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塚而出土,近代学者将其与西汉发现的古文尚书和近代发掘的殷墟卜辞并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19933月,湖北荆州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大批秦代竹简,整理者大多认为其中的《易》占类属于战国末年的抄本《归藏易》。这一重大考古成果首先证明了上面所引用的世传《归藏》不但不是伪书,而且还是珍贵而权威的先秦史料。 通过这两部“地下材料”中的  “夏后启璇台之享”,我们便可以探知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上古信息: 冀方与晋墟(晋阳)同地而异名,此城之南确有一水,殆为晋水。《竹书纪年》还说:“周赧王十二年(魏襄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谷。”说明魏国之重镇晋阳必然毗邻秦地,理当就在今姚暹渠流域,而绝不会跑到太原或者临汾一带。   又《汉书·地理志》说:“至成王灭唐,而封叔虞。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云。” 则知唐与晋亦同邑而异名,  故晋墟之水即为晋水; 又因晋墟在“﹙晋﹚水之阳”,故冀、唐、晋墟、苦城又叫晋阳。

《世本·居篇》:“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世本》多为西周王室档案资料,有极高的权威性,但因文字过于简略,又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争讼疑案。﹝1162 我认为 ,《世本》中所载之“平阳”, 非《魏书·礼制》 其书其人所说的“平阳﹙临汾﹚”,而是“鬷﹙冯﹚川北岸”之谓也。这是因为“平”与“冯”声近﹙皆为唇音且同一韵摄﹚,而“冯”又与“鬷”合韵,故“平”为“鬷”的假借字,只表音,不表义。﹝1268,336  鬷的本义为豢龙氏董父的封地鬷川,当是鬲﹙历﹚山氏与“三朡”﹙“盐长国鸟氏”或“冀州鸟夷”﹚世代族居地的特定地貌之称谓《世本》所说的“平阳”鬷川之阳或晋水之北,是一个方位名词或地域名词,而非具体的城邑名称,晋阳和安邑才是具体的夏禹之都,前者为常都,后者为首封之邑。

《左传·昭公元年》还说:“昔高辛氏(帝喾)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后帝不臧,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及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13266意思是说,夏、唐、晋起初本是一个地方,都是参星对应的分野。《诗·唐风·采苓》:“采葑采葑,首阳之东。”〔14〕古唐国必在首阳山以东的大夏之墟。《新唐书·天文志》:“参、伐(伐也称罚星,在参星三星中间)为戎索,为武政,当河东(崔恒昇:《简明甲骨文词典》曰:“河东,地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夏县一带。”),尽大夏之墟。”〔15〕可见,以参星、首山和黄河为座标的河东,历代史书都认为是禹夏和唐叔的封地。这就更进一步说明夏都晋阳即苦城安邑的说法是信而有据、理应深入探讨的。

众所周知,一些亘古未迁的乡镇村落,其名称往往与所傍临的山水有关。根据这一规律,我们便可以在川(或姚暹渠)找到晋水的一长串踪迹。姚暹渠两岸的一些古地名,如永济的张阳池古称晋兴湖(又叫雷泽);临猗的临晋镇又名桑泉;运城市盐湖区的安邑镇古名苦城(又叫冀,, 晋阳);夏县的禹王城和东下冯;闻喜的唐王山(又叫汤王山);等等。这些古地名都与虞夏商周时的古晋水密不可分。它们就象一个个闪光的座标点,使大禹开凿的晋水(保护盐池和国都冀方的防洪工程——涑水河的一条季节性支流)在古川得以复活重现!

禹凿晋水在

周礼·考工记》:“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16431古大夏唐国有三山二川:中条与鸣条间曰鬷川,鸣条与峨嵋间曰涑川。鬷川上游名叫青龙河,源自闻喜唐(汤)王山,往南经夏县同巫咸谷、史家峪等中条山诸洪溪汇合后,流入安邑东北之苦池滩,中途串连苦池一带的汤里滩、黑龙潭、鸭子池,四十里岗以北的长乐滩,解州附近的硝池滩、北门滩等,进入永济的伍姓湖,然后向西注入黄河。涑川又叫绛水,出自绛县紫金山,由东北而西南,经夏县水头,安邑北相镇之杨包滩,运城之王家营入长乐滩,与鬷川汇合后西入黄河。由于苦池至长乐滩之间地势低洼、河道狭窄,一遇暴雨,山洪突发,鬷川泛滥,盐池东端的苦池、汤里滩、黑龙潭、鸭子池为水势所逼,依次冲决堤堰,洪峰涌入盐池,公元1958年盐池东禁墙被冲注入洪水,便是其中最鲜活的一例;〔17476同理,由于硝池滩至伍姓湖之间河道狭窄,水流不畅,暴雨使长乐滩水势陡涨,加上盐池南岸中条南麓牛頬塬诸峡谷泻入硝池之水以及王官峪、石楼峪诸山洪,使得解州、虞乡一带,常常成为一片泽国,乃至冲毁诸堰而从西禁墙倒灌盐池,清乾隆二十二1757,底张村民任日用、曹文山等人偷掘西堰、淤毁盐池黑河以救其田园庐舍即为典型一例。〔18210不难想象,倘若遭遇连续特大暴雨,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发生,盐池两端同时灌入洪水,那不正是鲧禹治水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1924的一幅真实背景画吗?

    为了保护盐池这个聚宝盆及鬷川黎民的生命财产,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共工(鲧)禹就带领其部民不断与洪水作斗争,写下了盐池水利一页页辉煌历史,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鲧窃天帝息壤以堙洪水”和“鸱龟曳衔, 鲧何听焉?”的神话, 2239,684大概就是鲧利用天帝降暴雨一次次冲下山的沙石土泥,命令中条山下鸱龟部族的民众搬运拖曳,将它垒成堤堰以堵洪水的艺术反映但这只是治理盐池洪水的标末之举,盐池水利的治本之策乃是疏挖苦池至长乐滩之间和硝池滩至伍姓湖之间以及伍姓湖至蒲津黄河口的河道,务使鬷川汛期水流畅通无阻。大禹在冀州开河导水,理当就是其部族在涑水、鬷川最早实施的堵、导、蓄、溉等综合治理的水利实践,它使“帝王所都”的“中冀”一带“地平天成”、“解愠阜财”,堪称古代华夏民族的一场科技革命。

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著名水利史专家周魁一教授说:通过研究水利史,建立“历史模型”于是,与历史实践或条件相似的其他方面进行宏观的类比,取得借鉴和参证的方法被经常采用20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由历史记载的姚暹渠类比上溯到其前身———北魏都水校尉元清所开的永丰渠,由永丰渠继续类比上溯到春秋时猗顿所开、从盐池到伍姓湖的运盐渠,再由猗顿渠”类比上溯,那就应该是“晋水”了。之所以叫“晋水”,其原因可能有三:①、其干流水与支流鬷水有且进且抑之功能,“晋”字亦有这两个义项;②、“晋”字有敬献之义项,当是夏禹族治水功成以所开之河献给舜帝最隆盛的礼物;③、“晋”字在甲骨文中作“ ”, 象一件器物中放了两支箭。10 我认为“晋”是鲧禹部族的族徽。上半部为双镞,是鲧(鱼世系)氏族的图腾标志,这从半坡人面鱼纹盆可以得到印证。下半部为“日”,《尚书·汤誓》载:“时日(夏桀)曷丧,予与汝偕亡!”证明夏部族崇拜太阳神,夏后自命为“太阳之子。”因此“晋”字当为“尚箭崇日”的鲧禹部族族徽,而“晋水”也就应当和姚暹渠的得名一样,乃是“鲧禹族所凿之河”了

关于禹凿晋水在”的观点,明代嘉靖元年1522)巡盐御史朱实昌亲撰的《浚姚暹渠记》碑文中就已明确提出了,他说:“且神禹之治也,行所无事,万邦作乂,而贡以达河为主。兹为夏都郊关纳总之地,頋岂有是害而不知所以便民哉?是可求其故矣!”17555 意思是说,大禹治水,举前人没有干过的大业,许多邦国部落跟着他一起治理,最后献给舜帝的主要贡物就是导水入河。这里(河东盐池)是夏禹都城的近郊和城关,是接纳和控制中条山与涑水河洪流的枢纽地段,难道有这样的灾害(按:指客水害盐)反而不知道用此类(按:指开姚暹渠)办法为民造福吗?由时下的疏浚姚暹渠可以类推、探究大禹治水的原委和情景啊! 十三年后(1535),赐进士第、中顺大夫、光禄寺卿、三源溪田马理所撰的《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记》碑文说:“唐虞时是(按:指碑文所说的‘盬’)名‘盐贩之泽’。舜命伯益掌之,尝琴而歌,所谓‘薰风时而阜民财’者,即是物也,故至今池盐俟薰风成。故虞坂在左,今青石槽者,即骐骥困车所也。禹平水土,盖由雷首、虞坂而北瞰斯泽,又北登景山而南望焉。其后九功既叙,劝以九歌,俾勿坏者,斯其一也。遂定赋上上,作都其墟。” 1797意思是,舜命大禹父子及伯益等治水,根据分析判断,理应就在古之鬷川,今之河东盐池及姚暹渠一线。     由此 可见,先贤们的真知灼见是何等的精辟,何等的中肯,何等的超前啊!

台桑·刘海·野狐泉·涂水

论述大禹治水离不开涂山氏这个话题书·皋陶谟》:“予娶山,辛、壬、癸、甲, 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1928    这是最早的有关山氏的记载。《楚辞·天问》:“禹之功献力,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山女,而通之于台桑?”691第一个提出了山和台桑在哪里的问题。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台,怡悦之怡,从口以声,与之切,一部。” 《世本·帝系》:“禹母修己,吞神珠如薏苡,胸坼che生禹”。 2243因而帝尧就赐禹以姒为姓。一般典籍都把姒读做似si,《康熙字典》引张衡《东京赋》的句子说:“‘宓(fu)妃(伏羲之女洛神)攸馆,神用挺纪,龙图授羲,龟书 bì    (赐,给予) 姒’,按:纪、姒、以,俱四纸韵;《字汇》:姒作叶(xie,相合)音以…”意思是说,根据《廣韵》(紀、姒、以同属上声第四:“纸”韵)与《字汇》(姒、以两音相合),可知张衡在《东京赋》中把“姒”读作与它韵脚相合的“以”音。我认为,大禹母吞薏苡生禹,尧赐以“姒”姓,则“姒”的本音当读“苡”(yi)。不仅《东京赋》和《天问》中有“台”、“姒”通假的用法,《书·禹贡》中也有“中邦赐土、姓,‘祗qí台德先,不距朕行’。”的句子,1944  意思是:“(对)九州之内的诸侯国赐给其疆土、姓氏,(并告诫说):‘首先敬奉姒姓之德,不可违背我的行政教令’。” 中的“台”yi也当是台姒通假。弄清了“台”字的本义,乃知“台桑”即为“姒桑”,即姒姓和古桑蚕国嫘祖的封地,亦即陶唐氏大夏地域,今天的姚暹渠流域。台桑,《左传·宣公二年》作“翳桑”,文曰:“宣子(赵盾)田(狩猎)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食之。后灵辄为晋灵公甲士,见灵公欲杀盾,辄倒戈相卫,盾乃得免。”13203这个故事明确告诉我们,翳桑就在首阳山一带。明乎台桑的地望,当知涂山国即在其附近无疑。 

   在运城的安邑一带,亘古流传着一个美丽而又耐人寻味的神话传说——《刘海戏金蟾》,说的是鸣条岗下的陶村镇西纽村很早以前住着一位青年名叫刘海,后来竟衍化出一只三条腿的金腺蛙。与此传说珠联璧合的还有一个《野狐泉》的故事,可称作是佳偶天成而相得益彰。这一对神话双璧似乎有些荒诞离奇,但却流传久远,并被改编成戏剧《刘海砍樵》和《哑姑(野狐的谐音)泉》在全国上演。明代所修《安邑县志》也予以载录:“刘海名钦水,颇能诗,居于西纽延祥观。曾写一诗云:‘未生我来谁是我?既生我来我是谁?而今且道我是我,死后哪知谁是谁!’后得知神仙饮水之法,口吐金蟾化去。”2126盐湖区民俗文化专集《虞舜圣地文化风情录》也有大同小异的同类文章。在全国其他地方《刘海戏金蟾》也有不同版本的书刊和雕刻、年画广为流传,只是未见与《野狐泉》有任何瓜葛。正是这运城版的神话双璧,方才唯一巧妙地隐含着鲧禹治水的古史信息。

刘海本是陶唐氏一支飂(刘) 叔安的裔子,以祖籍地鹺海(盐池)取名。根据《说文解字注》 作者段玉裁的说法, “海” 字在古音韵中与“能”与“台”同属第一部的“止”韵,可与古“姒yi”字通假。因为盐在古代曾充当过货币,22所以刘海也就和钱财有不解之缘。  “能”,古读作倪ni,倪字意思是幼儿或小孩;而“能”的本义为“三足鳖”,鳖(鼈bie )和黽meng (金腺蛙) 古人认为同属一类,23816披阅《山海经》、《启筮书》、《拾遗记》、《述异记》、以及《楚辞·天问》、 《史记》【正义】、《说文解字注》 等典籍,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如此说。因此《刘海戏金蟾》自然就成了一个小孩举钓竿垂钱为饵引逗三条腿蛤蟆的准财神形象。所谓“刘海名钦水”、“ 得知神仙饮水之法 ”的神话释义当是说他“敬重、谨行水务”、“得知消除水患的方法”。这不是以鳖为图腾或族徽的鲧禹部族又会是那个呢?王钟翰等史学家认为“崇(虫)伯 鲧与共工为同一神话人物”,乃是炎帝的后裔,他们沿渭水流域逐渐向东迁徙至豫西和晋南的盐池一带,这跟考古学上的三里桥文化类型完全吻合。24换句话说,刘海就是鲧禹部族的别称。古“戏” 字读作huha12450451写作“戲”,由虍、豆、戈会意而成 , 本义为部族旌旗,有变化、封爵之义。《归藏·启 筮书》曰: “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2240又《开( 启 )筮》曰: “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也。”2240据此,《安邑县志》所载刘海颇为绕口的谶语诗,实际上就是道教对鲧禹部族 “鱼→鳖→龙”三级图腾 ( 旗麾) 嬗变 所产生的朦胧而迷惑不解的记忆。“海”与“台”、“姒”古字皆在“怡” 韵而通假,同样可以说明刘海就是姒氏夏禹 。他与涂山氏通婚的台(姒)桑之地,也必在盐湖岸边的野狐泉。“刘海仙化,野狐泉涌”,正是这一婚配含蓄、神奇而艺术化的表现。“台”(姒)氏禹夏 ,自不待言; “桑”为先蚕嫘祖之方国,西阴考古已有确证。神话双璧中的“台桑通婚之地”野狐泉,可能比文献中所记的相关内容更原始、更接近历史真实。

《康熙字典》载:“《书》:‘娶于山,今通作涂。’《说文》:‘ ,从 山山  ,余声,同都切。’又:‘ ,泥也,从土涂声,同都切’。”我认为“”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中条、鸣条二山间的余吾水。”《康熙字典》引《集韵》说:“余吾,水名,在朔方。”未言在何州县。《说文解字注》释“涷水”说:许慎、郦道元称该水“经余吾县故城南”,在上党长子县一带,段氏认为“皆不能通”。故段氏以方言释“涷”为“涿”,另有“暴雨”之义项。〔23516据此,我认为:“涷水”即“涿水”,意为“涿鹿(盐池古人又称浊陆)之河”,为季节性河流,盖为“余吾”水之假借名,抑或即鬷、涷”之直接通假余吾,急读即为“攸”或“涂”,缓读则为“余吾”12113,正与“野狐”音近相通。又因该水濒湖临滩,故与“”字音义相通,混用无舛。野狐泉(余吾水)在古代与虞坂(颠軨磴)一样,为著名的地望。在《河东书院》神话传说中,称野狐泉为龙头,舜帝陵庙为龙尾,疙瘩庙和南庙为龙爪,泛舟禅师塔和河东书院所在的大渠为龙身,足见其地望之著。若无禹(“九虫”之会意字)与山之嫁娶,何以堪有“龙头”之地望?刘海升仙,玉泉干涸,娘娘嫁女,野狐泉涌,这真是无独有偶的天作之合。且“内祀吕祖”,又几与“我家(嫁) 嘉夷(人),  来宾(嫔)为王”不谋而合。按祭祀之“礼”和神话故事之情理,野狐女婿就应该是吕氏始祖伯益的先人大禹。后人释吕祖为吕洞宾,我认为很值得商榷,因为“大凡道家之神多有化生之说,可在不同的时代化生为不同的人或动物”。《晋国史纲要》:“晋文公时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首食采于智(山西临猗)。自荀首以下传六代,其领地目前可知的有智、辅氏、涂水、(宅阳)、(高梁)等等。”10127据此可知 涂水领地,必在晋地而非会稽或九江当涂,甚至可以推知其离临猗不远。根据野狐泉地处中条、鸣条之间和长乐滩盐湖之滨的地貌,且与临猗为邻的位置,我认为,涂( )水就是流经野狐泉的鬷川“涷水”的别称。四十里岗就是(涂)山,它与台桑(翳桑)同在一地。

七、禹凿晋水与禹贡九州

大禹治水的核心工程是开凿晋水这条130多华里的运河。工程基本上是在川黄土上开挖,很少有开山劈石的难题;然而要在地势低洼的川开河泻水,使全面泛滥的洪水绕开低于周围平地近百米的盐湖而排入黄河,使这个聚宝盆免遭水患,不要说是在4000多年前尧舜时代,就是在北魏、隋、元清,乃至现代社会,也仍然是一件比较棘手的水利难题。大禹不但解决了这一科技难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跨越,而且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大聚合、大发展,锤炼了一支亦农亦役亦兵的部族军队。在此基础上,大禹又从冀州始,螺旋推进,平少昊,征三苗,以水纪官,治理九州各大山川之民,划分甸、侯、绥、要、荒五服,分而治之,奠定了夏朝强大的奴隶制联邦王国的雏形。正是这个缘故,几千年来他的功绩一直被传为神话,并以夺目的光彩彪炳史册!

 

主要参考文献:

1柴继光,李竹林· 晋盐文化述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P11

2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3〕杨方岗·  九龙山赋//安邑文化[J] 总第九期   2011.1

4王钟翰. 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12

5刘淑珍主编. 吴越春秋·国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6李振华译注· 楚辞[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7http://baike.baidu.com/view/752120.htm

8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72 

9卫文革·  运城市尧舜禹文物综述//尧舜禹文化研究动态[J] 创刊号                               

                                                            2007.12

10李梦存 、常金仓. 晋国史纲要[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

 

  11   周予同﹒    中国历史文选﹝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2     P62

12王力· 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3左丘明. 左氏春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14朱熹注· 诗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P49

15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P882

16钱玄等注·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  2001

17〕 张培莲主编·   《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盐湖区卷》[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1010月第一版

18柴继光 运城盐池研究(续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9张道勤· 书经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0〕张荷 晋水春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21刘钟岳.安邑的民间传说[M]香港:华夏出版社2006

 22  王继元﹒  现代实用金融词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12    P150

23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4〕周星灿.鲧之传说的地域分野与鲧生高密的历史地理学解析//中国先秦史         学会尧舜禹研究基地.尧舜禹文化研究动态. [J]2009年第一期(总第四期)

 

 

 

 

作者简介︰  乔兆坤,男,1948.10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作者俱乐部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尧舜禹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尧舜禹文化与《易》文化。

通讯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中学   邮 编︰  044004

身份证号  142701194810163019

               王明亮,男,1969.2月出生。党员,1991年毕业于山西师大地理系,中学地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与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通讯地址︰山西省运城三中  (运城盐湖区安邑北大街6号)      编︰  044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