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蚩尤祖籍盬池畔

 老陕情怀 2018-12-21

■乔兆坤

(一)龙蛇部族首领

蚩尤名称的出现一般认为最早是在《尚书·吕刑》和《史记》中的《五帝本纪》《高祖本纪》《天官书》《封禅书》,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一般认为是《史记》开篇所记的“涿鹿之战”。

其实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他的名字。根据《说文解字》及其段玉裁所注,对《甲骨文字典》中“蚩”字的解释,我认为理当是“止、虫”及“彳”(chì小步走)的会意字,意思当是“有脚(能够行走)的龙蛇部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就叫蚩”。《说文》又说:“尤者,异也。”因此“蚩尤”名称大概是当时人们对“蚩”部族一种敬畏的尊称,殷商以前大概就已经广为流传了。此后几乎所有通史著作和重要典籍皆不绝于书。

可见从古到今,蚩尤及其部族绝非仅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是历史文献和字典中俱已公认的华夏先民中的伟人。既如此,那他的祖籍地又在哪儿呢?

(二)姜水·九淖(nào)·阪泉

《归藏》说:“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雕刻,画饰)首,(登)九淖(nào烂泥,泥沼)以伐空桑。黄子杀之于青邱(青与黎通假,青邱即黎山、历山)。”意思是蚩尤始祖出自陕西姜水,后来他们这一支逐渐向东迁居到了九淖(一个有很多烂泥的池沼——盐池),涿鹿之战后兵败被黄帝杀于历山(中条山)。(参见《从“涿鹿”、“浊鹿”再到“浊卤”》山西师大学报第39卷‐2012年第3期)元代梁益又参照《逸周书·尝麦》《艺文类聚二·玄女兵法》《太平御览》《路史·后纪四》等相关记载,采纳了〔晋〕《太康地理记》、〔宋〕《太平寰宇记》地理名著的有力考证,以及《梦溪笔谈》采集到的当地民间传说,在给朱熹《诗集传》考证典故的《<诗传旁通>卷十·大雅·文王之什》中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说:“蚩尤,阪泉氏,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参卢曰榆罔,居空桑,命蚩尤居小颢(hào古同“昊”,昊天)以临四方。蚩尤作乱,伐空桑,逐榆罔,居涿鹿,涿鹿一云濁鹿。炎帝参卢遂委命于有熊氏,有熊于是暨力牧、神皇率风后、邓伯温之徒及蚩尤战于中冀而诛之,身首异处。蚩尤封域有盐池之利,今河东解池是也。中冀,冀州也。”可见,蚩尤先世的根祖之地由姜水迁居阪泉则是毋庸置疑的了。阪泉,即为虞坂(阪、坂本为一字)之溪流,亦即今之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参见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以及王仲翰《中国民族史》p65),该村西北5里即为《寰宇记》和《山西通志·盐池》《平阳府志》《安邑县志》所载的蚩尤村(城)。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盐池南畔的中条山北麓以及盐池东滨竟发现了具有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类型(即炎黄时代)的6处大面积遗址。这就更加证实蚩尤祖籍盬池南畔、史称“阪泉氏”的结论。

(三)涿鹿·中极之渊·杨纡

我们在《从“涿鹿”“浊鹿”再到“浊卤”》(山西师大学报第39卷‐2012年第3期)中论证了涿鹿之战的真实战地就在运城盐池南畔而不在河北,后来又在《盐湖安邑古冀都》(《运城日报》2016.2.23)中论证了运城盐池在《山海经》中叫“中极(与中冀通假)之渊”,是一个深约240丈的大深水潭;它在《穆天子传》中又叫“阳纡(唐洿wū)”,即黄河拐弯处首阳山以东“古唐国的浊水不流池”。这就从文字、地形地貌、山河坐标、湖泊水质等方面进一步界定了涿鹿指示的就是运城盐池。

在《盐湖安邑古冀都》中,笔者还根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箕、冀、郤”同为一地,以及《说文解字》“郤xì,形声,从邑谷声”、《康熙字典》“谷有多音,音毂gǔ、音鹿、音西、音欲”等条目,又可直接想到古籍中盐湖、安邑的几个别称,即苦城(盬邑)、鹵邑、西邑、虞邑等,它们全都和盐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杜预根据《尚书·五子之歌》及《竹书纪年》断定“唐虞及夏皆都冀方”。《安邑县志·沿革考》根据《通典·州郡典》卷一百七十九也断定“安邑旧为尧舜都,后为夏禹都”。因此,笔者根据直言三段论的第三格则进一步推定“今之盐湖安邑就是古之冀都(冀州)所在”。这一推论正与“盐湖安邑的几个别称,即苦城(盬邑)、鹵邑、西邑、虞邑”殊途同归、相互印证。

(四)盐池独有的两张名片

东汉刘熙《释名·释州国》说:“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王炎(1138-1218,与朱熹交谊甚厚)《冀州辨》说:“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则是冀、雍以地名州。”这就是说,所谓冀方、冀州、冀都等名称,都是用“冀”这个地标来命名其身边的城邑的,冀与冀州(安邑)相互逆证。

《说文解字注·竹部》说:“箕,所以簸者也。从竹,象形,丌,其下也。古文箕。”又说:“丌,下基也,荐物之丌,象形。”还说:“簸,扬米去糠也。”意思是,箕是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簸去糠皮或碎屑物的器具。古文箕字,下面的丌字是放置所献物品的几案。甲骨文箕字为,上从古箕字,下从古共字(拱gǒng双手高举)。因此,箕字的本义就应当是敬献箕筐内或簸箕内除去糠皮及碎屑的贡物。

《康熙字典》引诸字书一致说:“冀,古九州名。又欲也。”意思是,冀为古九州之一,假借为欲字。《甲骨文字典》未见收录有冀字,《金文大字典》“对冀字的造字本义也还不可知”。然而根据箕、冀、郤一地三名,互相通假且与盐池密切相关的事实,我们认为冀字也是上下结构,上部甲骨文为(甑字的初文,详见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版1989.5正文p68),下部为(古共字),即双手拱举甑中之物的意思。因为垦畦晒盐在硝板之上进行,而硝板构造与功用和釜鬲中蒸腾粟米用的箅甑(bìzèng)相似,所以古甑字在这里也就指代晒盐之畦,冀字也就表示“供奉畦晒之盐以祭祖”的造字本义。盐为五味之首,能引起食欲,所以冀又假借为觊(jì希望得到)、为欲。由此再来回看箕字,所谓贡献箕筥筐内之物;或者说贡献簸扬糠皮、碎屑所余之物,我们自然也就会把它想象为用箕筥天然捞採之盐或畦晒后扫簸之颗盐。总之,箕、冀二字的本义理当就是“供奉所捞采或畦晒的苦盐以祭祖”,或者说“冀,出产苦盐以供祭祀的上古地名,由甑的初文和共字会意而成”。

再从盐池产盐实践来看,箕冀二字的造字本义就更加明显。人工捞盐,古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明代吴楷在《河东盐池图碑·南岸采盐图说》中曾有“载筐载筥,是任是负”的生动记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又挎筐,又拎筥,这个抱,那个背”。其中的“载筐载筥(圆形竹筐)”都是捞盐的工具。这些工具用竹篾或柳条编成,能沥水,拒腐蚀,是捞盐的标志性工具。而苦盐乃是天然生成,古时唯有河东盐池才有,因此箕字就成了河东盐池的一种文字符号和一个特有的名字,这就应了“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代表”这一名言。

至于冀字的上半部分是以甑字的初文比喻卤畦中晒盐的硝板,蔡克勤、杨长辛的硝板考古报告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和鼓舞。报告的结论是:早在4655±87年前,盐湖安邑附近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开始了垦畦晒盐的制盐工艺(《化工地质》1993年04期)。这种晒盐后残留下来的硝板,如同一层层蜂窝状的釜甑,卤水在硝板上经天日曝晒,就像食物在釜甑上被蒸腾。几千年的硝板晒盐实践和司空见惯的釜甑蒸食原理,促使古人巧妙地造出一个会意的“冀”字,我想这大概不会是无端的臆测吧?由于硝板晒盐为古代河东盐池所独有,冀字也就成了盬池又一个特殊的名称或名片。

综上所述,我认为,早在颛顼以前的蚩尤时期甚至更早,先民们就已开发利用了盐池,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口耳相传,为它起了“冀(箕)”这样一个文明高雅的名字。

(五)中冀·中国·古天子

《尚书·禹贡》说:“中邦赐土姓,‘祇台(yí)德先,不距朕行’。”意思是说,(大禹平治水土后)在中国冀都王畿内赐给诸侯土地和聚邑,并告诫他们说:“必须首先敬奉我姒(苡)夏的德行,不违背我的政教规则。”中邦,即中国,指夏禹的都城;姓氏,即小聚邑,以邑为氏、为姓。台(yí),同苡,同姒,夏禹的姓。十三经之一的《尔雅·释地》说:“岠(jù去)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尔雅·释地》﹝疏﹞说:“齐,中也。中州为齐州,中州犹言中国也。”《淮南子·地形篇》说:“正中冀州曰中土。”显然,“齐”是“脐”的古字,又是“冀”的假借字。刘熙《释名·释州国》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是说夏族是冀都古中国的原始住民。此后《汉书》颜师古〔注〕、《后汉书·张彪传》李贤〔注〕、《战国策·秦策》鲍彪〔注〕,皆曰“夏,中国也。”〔宋〕罗泌《路史》说:“中国总谓之冀州。”意思是自古以来都把中央邦国叫做冀州。顾炎武的《日知录》说得更加明白具体:“古之天子常居冀,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中说:“史书记载,夏代以前有尧舜禹,他们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正在此时,所以称舜即位要‘之(到)中国’。后人解释‘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最初指的是‘晋南’一块地方,即‘帝王所都’。”国学宗师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也说:“阪泉在今山西省南部解县境,附近有著名的解州盐池,成为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因此,占到盐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

蚩尤作为九黎之君,世居中冀阪泉,乃古“中国”之首领,故而《史记》【集解】引应劭(东汉著名学者)曰:“蚩尤,古天子也。”黄帝只是在彻底打败蚩尤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涿鹿山下平地)”。

我认为古文献所言阪泉大战和涿鹿之战当是黄帝对蚩尤的两次战争。第一次即阪泉大战,经过长期苦战蚩尤被禽(俘虏),于是双方议和结盟,黄帝成为“临时天子”,执掌祭祀大权;蚩尤屈居次位,成为黄帝侍中(第一宰相),执掌兵权和矿冶大权。由于苦盐乃是祭祖的第一供品,黄帝必欲直接控制,而盐池却是蚩尤的祖籍领地,双方争夺势不可免。后来盟约破裂,蚩尤再度率部抗争,于是引发了涿鹿之战。蚩尤最终兵败被杀,族众大部被迁散于中原各地,另外一部分被遣散到了“二南”(中南、西南)“三北”(西北、北方、东北)等地。

鉴于以上对“古中国、古天子”约定俗成的认知以及蚩尤身份的重大变化,我支持应劭的观点,认为蚩尤应该“是一位划破人类历史苍穹的流星型古天子”。

(六)天神紫姑·盬(gǔ)宗蚩尤

在古代凡是封域内的山川湖泽,古人都以适当的神祇名号按时按规格给予祭祀,盐池当然也不例外。由于盬盐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和幸福,因而先民们也把它(她)当成天神祭拜。舜歌南风,启(夏禹之子)享璇台,商王(武丁)步于帝迺,晋人事于恶(洿)池,都是有关盬卤的祭祀大典。尤其是商王(武丁)尊奉盬卤为“帝(冯时曰:迺,地名,与“鹵”皆读为“盬”,即指河东盐池)”,(详见冯时《古文字所见之商周盐政》《南方文物》2009.1)足见其地位之高贵。

汉族长期流行的迎紫姑民俗十分耐人寻味。据互联网百度搜狗百科:“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扮做成紫姑之形,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综览这一民俗,紫姑神当是身兼正反两副面孔:正面为盬池神,反面则为厕神。为盬天神者,我认为有以下三点理由:第一,从名字谐音判断。紫姑,(盬池)“紫色澄淳”;戚(七)姑,冀(畦)盬;坑三姑,三个盐畦坑浓缩卤水后蒸发成盬。《河东盐法备览卷五》曰:“先用桔槔(jiégāo也叫“吊杆”,一种原始的提水工具)挹水,注于畦之首段,用铁耙搅之,日曝味作,挹(yì舀)之次段,首段另注新水,次段水咸色赤,挹移三段……”甲骨文(迺,乃的异体)冯时说它下从坎池之形,上从卤(盬)声,《说文解字》也说“卤声,读若仍”,段《注》则作“西”声,其说大抵皆没错,我认为从“淤”声最确切(鹵字古音本为鱼部字)。“读若仍”大概是说“应从盐畦三池因袭,连续沉淀”之意而读“淤”的近音近义字“仍”。由此可见,“三坑姑”所隐含的信息正是“垦畦浇晒法”的核心技术。总之,紫姑的所有称谓都是暗指天神盬池。第二,迎紫姑神所用道具主要为筲(shāo古时盛饭的竹器)箕,箕帚,这正好是盐业生产工艺水平标志性工具,还有筷子道具也正说明盬与饭食的密切关系。第三,祷告歌词事关养生长寿﹑疾病健康﹑婚姻生子﹑农桑阜财等,这跟盬盐具有调味﹑药用﹑贵重祭品﹑早期货币等作用密不可分。紫姑神的反面脸孔即为厕神。究其初形,许慎与官溥当为始作俑者。《说文解字》云:“粪,弃除也。从,推(bān)粪采也。官溥(与许慎同时代的文字学家)说似米而非米者矢(屎)字。”显然,两位老学者错把甲骨文(箕)里面的(小)解释为矢(屎)字或秽物,压根儿未想到也可能是簸出的盐屑和其他杂物,故将及(箕的异体字)独断为“粪(采集屎粪的工具)”,又因紫(zǐ)与厕(sì)同韵而声纽同为平舌音,两字读音极易流变,遂令300年后的刘敬叔等人对迎戚姑(畦盬)神或紫姑神、三坑姑风俗怪异不解,于是就在《异苑》等书中塑造了一个厕神(屙缸姑娘)形象的紫姑,杂糅于戚姑(畦盬)神一身,这大概就是紫姑神具有两副面孔的根由吧。虽然如此,有的地方仍保持了迎紫姑原有风俗,即“要在正堂设置香案”,完全排除了所谓“厕神”之论。总而言之,迎紫姑风俗很像一块活化石,珍藏着冀盬盐业远古神秘的信息。(参阅《冀都安邑文献通〔稽〕考》《尧舜禹文化研究动态》2016年元月 总第8期)

据《河东盐法备览》卷一:“今安邑东南十里有盐宗庙。初称神曰盬宗,闾阎祷之,未崇祀典。”又据《增修盐法备览》载:“旧称神曰盬宗,而不详其所自,唐以前,未崇祀典【按:蚩尤应该享有双神位(或三神位),《封禅书》虽然自古以来就已封为八神将中的“第三曰兵主”,但其货贸积财、为民求利的盬宗神位以及“人文三祖(炎帝苗裔)”却一直未被列入祀典】,至大历丁巳秋,盐湖中红盐自生,度支韩滉请加神号,诏赐池名宝应灵庆,始置祠焉。”这两条文献说明在很早以前,河东就有盬宗庙,在安邑东南大约5公里处。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以后,才将盬宗庙从安邑迁建到运城,庙内奉祀敕封的“宝应灵庆池神”,列入国家祀典,永久享祭。在此之前,只是平民告事求福而向她(他)致祭,未曾尊崇为国家祀典。也不清楚盬宗神名称的来历。由于蚩尤是盬池最早开发者和誓死保卫者,所以人们世代悼念他,将其奉为盬宗而陪祀于天神紫姑,因年深月久、风俗流变,故而后世(尤其是唐代宗大历十二年以后)大多往往将盬宗与帝盬(池神)混为一谈、笼统而祷告之,盬宗蚩尤大概就是这样渐渐被取代湮没。

(七)不实之词·不白之冤

蚩尤遭到诟病和攻讦(jié攻击别人或揭发别人的短处)之处有三条:第一,寇掠贼害。《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意思是蚩尤开始作乱,扩大到平民百姓。无不寇掠贼害,冒没不正,内外作乱,争夺窃盗,诈骗强取。

根据历史唯物论的观点,黄帝和蚩尤正处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彼此掠夺而发生战争。当时男子以战争为职业,部落间的战争成为私有财产积累的主要手段。恩格斯说:“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用后世的观念苛求古人,就像用后世的婚姻法判定伏羲女娲兄妹为婚、昭君再嫁小单于(chányǘ)是乱伦一样荒谬。

第二,惟始作乱。两个古天子相争斗,不追究其根由,而是以胜王败寇裁定蚩尤为“惟始作乱”,岂不有失公允?

第三,贪虐,画其像名曰饕(tāo)餮(tiè)。《大戴礼·用兵》:孔子曰:“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及(追赶)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厥身。蚩尤愍(mǐn祸乱)欲(贪婪)而无厌者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曰:“缙云氏,(《史记集解》引贾逵说:“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有不才子,(因有食肴之将——盐)而贪于饮食,冒(不知满足地追求)于货(财物,商品)贿(财,布帛),侵欲重侈(放纵,放肆),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曰:“(黄帝)传战执(蚩)尤而殊之,爰谓之解。以甲兵释怒,用大政,顺天思,叙纪于太常,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身首异处,以故后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罗苹注: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状率为兽形,傅以肉翅,盖始于黄帝)”《神异经·西南荒经》曰:“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按:当由甲骨文“止(趾)”字引申为“逐”(追赶)而误,意思当为:蚩尤乃是追逐财货的龙蛇部族】,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按:并非不食人间粟谷,而是凭盐购物以生活)。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言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一名贪婪,一名强夺,一名凌弱,此国之人皆如此也。”根据以上四条史料,所谓贪虐,不过是“不知满足地追求(食盐)这个固定等价物的商品”而已。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不知作为原始社会的部族首领带领部民们在自己的封域内捞取钱财(食盐),日中而市,交换所需,何罪之有?可见这些攻讦全都是不实之词,根本不能成立。

为了诋毁蚩尤,《云笈七笺》卷一百《轩辕本纪》竟将蚩尤、风后这两个前、后任的侍中(第一宰相)不明不白地偷改为风后一人,《资治通鉴外传》不辨真伪,竟然予以采纳。幸好权威的历史类书《冊府元龟》《玉海》及《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六)·祠庙三·永济县》可力证其谬。

为了掩盖其皇权的虚伪性,北宋朝廷聘任道教天师为国师,双双互相利用,各谋其私。于是在徽宗末年《大宋宣和遗事》话本小说中竟这样说:“崇宁五年夏,解州有蛟在盐池作祟,布气十余里,人畜在气中者,辄皆嚼啮,伤人甚众。诏命嗣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治之。不旬日间,蛟祟已平。继先入见帝,抚劳再三,且问曰:‘卿此剪除,是何妖魅?’继先答曰:‘昔轩辕斩蚩尤,后人立祠于池侧以祀焉。今其祠宇倾弊,故变为蛟,以妖是境,欲求祀典。臣赖圣威,幸已除灭。’帝曰:‘卿用何神?愿获一见,少劳神庥。’继先曰:‘神即当起居圣驾。’忽有二神现于殿庭:一神绛衣金甲,青巾美髯。一神乃介胄之士。继先指示金甲者曰:‘此即蜀将关羽也。’又指介胄者曰:‘此乃信上自鸣山神石氏也。’言讫不见。帝遂褒加封增,乃赐张继先为视秩大夫、虚靖真人。”这段故事一眼就可看出是道教精心炮制的底稿,虽说荒诞至极,但因道教当时势力很大、信众很广,因而蚩尤遭此不白之冤毒害就很深。不过在此冤案中却也泄漏了北宋朝野供认不讳的这样一个信息,即蚩尤就是唐以前“闾阎祷之,未崇祀典”而又“不详其所自”的盬宗神。

(八)还历史一个公正,还蚩尤一个清白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举证分析,我对蚩尤的评说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每年春夏之交中华民族都要在初祖庙祭祀炎黄二祖。作为“人文三祖”(近些年不少学者这样主张)之一的蚩尤乃炎帝后裔,理应祔(fù祭名。原指古代帝王在宗庙内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泛指配享﹑附祭)祀于炎帝神农氏初祖庙;各有关民族(如匈奴、古羌、朝鲜、苗族、黎族等)长期以来称蚩尤为始祖,他们有的早已先后立祠,隆重祭奠。作为炎帝一支强悍的蚩尤部族,则亦理当归宗于炎帝神农氏人文初祖。

二、在五岳和中条山各自扫地为坛,设立兵主蚩尤雕像,于祭奠日并邀天、地、日、月、阴、阳、四时等七位助神共同享受来自所在方域(东、西、南、北、中、国都)军事首领及统帅部的秋祭或冬祀。

三、在盐池神庙中大殿正中新设天帝紫姑(盬):蹲坐于“宝应灵庆神座”之镀金女铜像,用以置换“宝应灵庆池神”铜像;在西大殿之西移建关公庙,内奉关公铜像,以为运商之保护神,祀日、祀仪如从前;在东大殿之东增建蚩尤庙,内奉蚩尤铜像,以为盐池坐商之保护神,祀日、祀仪与关公同(从池神而差减);在安邑东南十里重修盬宗庙,内奉盬宗蚩尤檀木雕像,夏至日前后,由当地政府及民间各界按部就班自由悼祭。

以上神祇系统中蚩尤祀日、祀仪皆应载入国家祀典,按时祭祀庆祝,并以釐正(lìzhèng考据订正,整治改正)民俗。

蚩尤是远古时期在社会组织、部族战争、盐业矿冶、贸易交换诸方面一个先进强悍的部族领袖或领军人物,堪称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四个现代化的鼻祖。上世纪八十年代,盐湖区政府将一度改为“从善”的村名恢复为“蚩尤村”。但是,要真正做到还蚩尤一个公正、清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