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大家都面临着一个问题是:会不会发展到尿毒症?
病情进展速度是快是慢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今天是盘点了近期留言比较多一些病种类型。就发展结果及预后做个详细的分析,不论是病情轻还是病情重的患者,提前了解这些对你的病情的控制或许有更有益。
第一类:指标及症状轻的类型
1、单纯的血尿。慢性肾小球肾炎比较常见的症状是血尿和蛋白尿。有部分患者是只出现单纯的血尿。临床分析发现血尿虽然也是肾脏免疫炎症的反应导致的尿红细胞的损伤,但对肾小球本身的损伤却没有太大影响。因此整体肾功能的损伤影响不大。
积极针对肾脏炎症进行消除治疗用药,基本上可以消除血尿。
但有少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顽固性血尿,一般是炎症消除不彻底,同时肾小球损伤严重导致用药方案不准确。此时需及时调整用药及时控制以免加剧蛋白尿,引起肾功能损伤。
第二类:指标症状重的类型
肾小球、肾小管的损伤是慢性肾病比较典型的情况。以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性损伤为主的类型肾病,通常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是比较常见的且指标和症状都很明显。没有肾炎表现的那么“含蓄”。
今天提到的有3种:
2、igA肾炎
发病年龄偏年轻的一类肾病,小于30岁的年轻人出现尿潜血、尿蛋白异常的情况首先考虑iga,不必行肾穿刺。通常早期以尿红细胞流失为主,蛋白流失较少,不超过3.5克。患者多伴有自身炎症疾病比如扁桃体炎、咽炎等。
影响病情进展的因素包括原发性疾病如扁桃体炎,尿蛋白的流失水平、血压状态、以及用药方案的系统性。
采取方案需根本上改善免疫炎症的同时去恢复受损较轻的部分肾小球,阻止剩余肾脏细胞的硬化及纤维化的发展。通常用药以联合为主,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降压药及中药为主。多少患者只用激素达不到效果,反而耽误了病情。
3、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发病率很高,通过检查特异性指标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阳性可明确诊断,目前是已经替代了肾穿刺检查的手段。
膜性肾病分期1-5期,病理损伤和治愈率不同。1-2期有自我缓解性,不用药干预也可能自行恢复,每个人恢复情况差异化大。进入到3期后病理损伤较严重,需积极针对受损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等情况及时处理,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抑制蛋白的持续流失,防治慢性肾衰竭的发生。
膜性肾病患者早期通常不用激素,而是以降压药联合控制为主,联合免疫抑制剂,降低尿蛋白、血压同步进行。部分患者蛋白流失量达到10克以上,总蛋白低于30克,出现严重营养流失缺乏时,免疫力也进一步下降。此时需要联合中医药改善免疫损伤,提升抵抗力的情况。
不然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力持续低容易出现感染等情况导致反复。长期尿蛋白不能彻底改善,会导致慢性肾衰竭发展。
第三类:继发性肾病,进展速度快
这几种原发病继发的肾功能损伤类型的肾病,进展速度相对都较快,一旦进入肾病3期,肌酐升高后不积极控制,肾衰风险都很高。
4、狼疮性肾炎
狼疮肾病发展呈现是早期可控,后期进展速度快,发展到肾功能不全阶段后进一步恶化的风险较高。需要重视狼疮和肾病的同时治疗,二者均为免疫损伤疾病,因此需根本是改善免疫治疗,多数患者会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方案。
但容易反复,主要是只控制住了免疫炎症,但没有根本改善免疫损伤,检查免疫抗体均存在异常,治疗的不彻底,用药方案不系统。
5、糖尿病肾病
糖尿肾病的中晚期的进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主要是血糖高引起肾脏微循环的异常后,肾小球硬化速度难以控制。那么在早期出现微量蛋白尿时无论肌酐是否升高都要在引起重视,及时改善肾脏血液循环的情况,阻止肾小球硬化的持续发展。
即使肌酐升高后,肾脏剩余功能还能持续发挥作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得到控制,且血压、血糖稳定,进展速度也不会太快,降低尿毒症风险。
所以只服用降糖、降压药的肾友要注意用药方案的调整。
6、多囊肾病
多囊肾肾病进展速度快主要是肾囊肿过大超过5公分后,对肾脏血管压迫,导致供血不足,引起肾细胞的损伤。继发高血压等情况危害较高。
因此建议多囊肾病友一旦发现病情,不论囊肿大小,是否有腰酸腰疼症状都需积极的采取措施消除囊肿治疗。早期可以采用中医药疏通血脉,消除囊肿。没必要完全等到囊肿太大,手术治疗,往往耽误了病情,还伤及的肾脏。且尿毒症风险还很高。
以上这六类常见肾病按照肾衰竭风险高低来看: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狼疮肾炎>膜性肾病=Iga肾炎>单纯血尿。就十年为期限来说,后三种肾病风险更高。而剩余时往往不会发生肾衰竭。这六种肾病中有一半不会发生肾衰竭,降低肾衰风险最关键的无疑还是积极正确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