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王厚祥说,古人在书法创作上,不注意或者没有强调墨色的变化关系,即使他们的作品中有干枯的变化,那也是由于情绪的关系没有蘸墨而形成了枯笔,比如张旭的草书作品就是这样形成的。但是,现代书法家往往很注重作品中的大块墨色的变化,强调章法的各种对比关系,有时用枯笔完成作品,有时却用大块的墨色,来营造章法上的对比关系,因此,我赞成书法家们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用墨方法的探索,给作品增加一些可观之处。 如何用墨是书法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代书法中,人们往往把墨色变化作为考察书法作品的一个主要因素来考量,它如同笔法一样,把墨色作为书法创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墨色与笔法被书法家们划归到笔墨的大系统中,称为笔墨。在多次的书法大赛中,一些评委在评审作品优劣的时候,也是把墨色的变化作为考核要素之一。有的书法家认为,作品中没有墨色的变化,作品整体看上去就显得太过平平了,没有气息与节奏感的表现,这样的作品就是平平而过的。 为什么书法作品中的墨色与书写情绪会联系在一起?主要原因是墨色有浓淡干枯的表现,浓一点的与淡一点的,在块面或者空间中就有明显的对比关系,一般认为,浓的墨色在空间当中距离是近景,而淡的墨色被认为是远一点的,而在情绪的表达上,浓一点的是指情绪低沉的,枯墨形成的枯笔,是指情绪节奏较快所形成的,这样写下来的字,在墨色上就出现了情绪或空间上的诸多变化,给书法作品在气息上带来了像音乐般的无限考量要素。 不过,当代书法家认为,用墨是笔墨使用方法中的一种,当代书法的衡量标准,不仅是对笔法的考察,还要求人们在创作书法作品时,要有墨色变化的手段和方法,有些书法家认为,仅仅会写字,懂笔法还不行,更高级的创作方法中,必须要有墨色的参与,墨色有变化也不行,也有会自然地变化,不刻意,墨色的变化也是要符合哲学原理的。可见墨色作为书法创作的必要条件,在书法作品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的。 王厚祥关于书法用墨的观点,也有一些书法爱好者提出了不同见解,一部分人说,既然古人在墨色上没有多少变化,我们学习经典,就要学习古人的笔法与用墨方法,当代人把水墨变化运用到书法创作中,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掩盖自己书法的真实水平,是不可取的。也有人觉得,我支持王厚祥的部分观点,就是关于用墨的探索,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不也是这样去做的吗?他遗留下来的很多作品也是经典啊,说不定当代人探索出来一些东西,也会成为经典。 王厚祥强调,用墨也是要讲究科学的,是要符合哲学原理的,不是随随便便拿毛笔蘸墨蘸水来写的,它有一个中心要求,就是水墨结合,形成自然书写。关于水墨书写的问题,以前也有书法名家进行过一些探讨,他们认为,在创作之前,要把毛笔洗干净,先在清水中用毛笔蘸一下,这样水分就是浸湿到整个笔头,但基本要求是,先蘸水,后蘸墨,水也不能太多,以免形成团墨,如果想形成块面的效果,则要注意饱蘸水墨,如果一些书法爱好者对此想要尝试,就要利用创作作品时进行研究试验,以期达到更好的水墨书写效果。 对于王厚祥在创作书法作品时的墨色变化的观点,大家觉得是否正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看法,一起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