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太一智慧书画艺术 2019-06-27 06:48:13 书法和绘画一样,都讲究笔墨纸砚,这四种东西被称作"文房四宝",书画家手里有了上述"四宝"之后,就会得心应手,缺一不可。但是,这其中的墨是最能反映书写效果的,而在这方面,当代书家与古代书家的认识却是截然不同的,主要反映在墨色的变化上。 古人对墨的看法人们在书法和绘画中都要使用墨来表现出艺术效果,但是,在古代,人们只是更多地注重绘画中的墨色,"墨分五色"就是通过清水的调节,将五种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绘画中的层次感,即:浓、淡、干、湿、黑。而书法中很少将墨进行分色,古人更多地则是谈到书法的用笔问题。到了明末清初,以王铎为核心的书法家,在书写中采用了涨墨的效果,才使得书法在艺术效果上更为强烈。 清包世臣把用笔与用墨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谈论到墨的重要性:
在包世臣看来,墨色所产生的效果与用笔有直接的必然联系,他提倡写字用笔时应当以实为上,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墨沉",使字看起来有立体感,否则,用笔轻飘,墨色则飘浮。墨色的最佳效果就像人们站在湖边看水面上的幽光一样,在"波发"之间荡漾着。 北宋书法家苏东坡对墨有自己的看法,他在《书怀民所遗墨》中说到:
王铎书法 苏东坡的论述,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墨色的"黑",另一个是墨色所泛出的"光",对于"墨"来说,这种"黑"是漆黑,黑中有黑,而对于"光"来说,这个观点与包世臣所说的"波"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来说,古人所提倡的黑,不仅仅是一种墨,并且还要有光,他们认为这种墨色效果才是最佳之色。 从书论遗留下来的相关内容来看,古人,至少是较早的古人,对于墨的看法是并不多见的,而更多的是在书法中论及笔法、结字、象势等,因为在古人看来,墨是绘画中所要涉及到的变化需要,唐代画家张彦远对墨提出了五色之分:"运墨而五色具",王维也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先",这就说明墨色是中国画层次感的需要。 墨色在书法中的运用方法"书画同源",书法和绘画本来就是出自一个"源",都是用毛笔所作,也离不开墨色,但是,书法和绘画中的墨色毕竟在应用上也有不同之处。但就书法而言,对墨的使用也是有一定的方法,否则是达不到相应的效果的。 古人在论述墨的使用方法时,有时候也有针对性,即各种书体的书写方法是不同的,包世臣就对墨与纸的关系作出过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在熟宣纸上写字,墨是由点画的两边逐渐干燥起来,直到线的中间时就变成一根细线,这根细线非常晶莹,从纸的背面看,就像用针作画一般。可以对于当代用成墨来写字的人来说,这个原理是不容易理解的,古人所说的这个道理,实际上是他们用的研墨会出现这样的效果,有凸起的立体感,好像是刻出来的。 米芾书法 北宋初期的书法家徐铉针对小篆书写时的用墨有自己的见解:
徐铉的看法是针对小篆的,写好字在映日之下看,笔画中间有"一缕浓墨,哪怕是转折的地方,这缕浓墨一直在笔画的中间部位,这个"线"实际上就是笔锋。由此可以得出,小篆书法必须要做到中锋用笔,只有这样,墨色才会"依附"于点画之中,使字的效果更加显现。 对于楷书来说,人们还讲究由墨色带来的润燥关系,宋姜燮在《续书谱》中说到:
于右任书法 他指出,写楷书要注意其中润燥的变化,浓墨就会让字"活"起来,淡墨会浮华,不会用墨的人,即使用浓墨书写,也会把字写出干枯,淡墨则会感质薄,过不了几年就会失去生机。在书写时,应当蘸墨要足,尽量使毛笔整个头部都让墨浸透,不可有"干毫",这样在书写起来时,万毫有墨,从而更不容易出现枯燥之感,字也就润了。 当然,对于姜燮的论述,我们不能在书法效果上一概而论,比如使用浓墨时,蘸过多的墨,会形成墨猪之病,需要"飞白"时,这个方法是不适合的。 蘸墨过多在纸上表现的效果并不是都会是好的,清代书法家朱和羹就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有馀墨旁出,字之累也。"由此可见,用墨问题并非是以多为上,而是全适才对。 颜真卿书法 当代书法用墨现象这里只说两个问题,一是当代书家的择墨,二是用墨的作品效果。 古人在写字时,所用的墨主要都是自己研墨书写,这个效果就显现出字的"漆黑"和"泛光"效果,正如前面苏东坡等人的论述一样,笔画的中间部位会有一道"针线",在映日下观看,好像是水波发光,这都是研墨所致。而今天,更多的书画家都是用现成的制墨是很难表现出"黑"和"光"的效果。 自王铎、张裕钊等人在书法中使用涨墨效果以来,当代人借鉴绘画用墨的原理,使得书法中也用"五色"来表现书法艺术的境界精神,这个已经远远超出了古人在用墨上的单一表现方法。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陈洪武所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法复兴以来,对传统技法如此大规模的传承秘开掘尚属首次,成为时代审美的一种新潮流。"这个意思就是说,书法审美不仅仅是立足于技法的继承与开发,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大规模的变化,包括由墨法带来的表现力上。 大篆石鼓文 总而言之,关于书法中的用墨不是单纯的用墨,仍然是像书写的技法一样,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古人所创造的方法进行细揣精研,只有掌握了这些最为根本的方法之后,才会在时代背景的要求下,创作出墨色更高的书法作品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