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316裹束16-血的作用2

 田牧 2016-12-31



  二、用笔对浓淡的影响(续)
  继续上一课,还是血法第二节“用笔对浓淡的影响”。
  上次讲到有两种基本用笔法,表现两种墨色:
  第一种是笔心聚锋,写出来的线条就“画中有线”。这种线条不是纯骨线,是肉中有骨。
  另一种笔心和副毫都铺平,类似于刷子,这样写出来的线条两边有界,称为“双钩”。
  这是两种相对的用笔法,写出两种基本的线条。关键是笔心聚锋还是铺锋。
 
  有一位著名的美术界前辈吕凤子先生,他著有《中国画法研究》,对墨法有这样的论述。吕先生说:“使笔直立,锋在正中,用浓墨画一线条,在日光中映视之,就会看见线的中间有更浓的一丝痕迹,像圆柱的中轴,给人以圆感,所以叫做圆线或圆笔。前人最乐道的'绵里针’就是指这样的线条和这样使笔而埋藏其锋说的,这又就是所说的篆书笔画。
  注意,画中有线,这里多了一个别称。前辈所说的“绵里针”,就是肉线中有骨。
  五级专题课程我会讲解篆书,“绵里针”为基本笔法。如果你现在基础课就学会这用笔,写篆书就容易了。十一课我讲到,历史记载南唐徐铉写篆书,画有中线,就是绵里针。可惜我现在看不到真迹,拓本根本无法看墨色。线条中间有一缕浓墨线,效果好像一根水管,所以叫圆线条。
 
  那么究竟有没有很明显的画有中线的作品呢?当然有。明朝程南云题《元赵孟頫重江叠障图》,墨色比较淡,这时浓黑的中线就很明显。吕先生说,浓墨写、对着阳光看,你自己写幅作品可以试试。但古代作品,你到博物馆去借肯定碰壁。所以找一幅肉线比较淡、而中间骨线比较浓的古代作品,不用对着阳光就可以看到什么是“绵里针”了。

  其中比较明显的“江”字,线条中间一缕浓墨特别清楚。书写时,因为用腕施加压力有轻重,有些笔画墨色比较平均,有些笔画骨线深刻。
  我们现在买本字帖,那是印刷品。虽然说印刷术越来越发达,但同一本字帖各家出版社的质量还有差别。黑色有很多层次,如果浓淡对比明显,浓黑的中线就显露出来,如张即之这一笔。古人说是对光看,比较清楚,其实用惯了毛笔,不对光也可以看到的。今后读帖时各位可以留心一下。
 
  吕凤子先生接着又说:“使全毫铺平像刷子,略卧其管倒向前进,就是线向上、下、左、右延,管即向它的相反方向作侧倒势,倒推毫进。这样画成的线条,映视之,就会看见线的两沿特黑,中间平,有方感,所以叫做方笔,也叫隶书笔画。”这里讲的“倒推毫进”,清代碑派非常强调这样运笔。但推拖是两个相对的动作,在王羲之帖派中,顺拖逆推都用的,并非只推不拖。对于摇腕的人来说,一左一右是相对的动作,一左是推,一右必然是拖,反之亦然。其次,铺锋写出来的线条是扁平的,好像一片黑纸。叫它方笔只是跟画有中线的圆笔相对,实际上是扁平线条。隶书用于两汉,当时普遍还用竹简木牍,所以和后代写在纸张上的书法经验不同。所谓隶书用方笔,最著名的如《张迁碑》。原作不是写在纸张上的,后代根据拓本上的线条来看,这是铺锋肉线。不过日本有学者研究,认为线条方是刻碑引起的。换句话说,是刻碑刻得不好,所以看起来是铺锋方笔。
  其实隶书并非全用方笔,用圆笔的也不少,如《曹全碑》《石门颂》等等。你看《曹全碑》的拓本,是圆笔聚锋为多。这碑和《张迁碑》是同时期,但用笔方法很不相同。
 
  后代人写隶书,有铺锋写,也有聚锋写。铺锋写称之为隶书线条,聚锋写称之为篆书线条。这是从历史源头着眼,大概而言。至于作者怎样运用这两种线条,那是非常灵活的。
  清代金农这个隶书作品,一望而知也是铺锋写的。这些都是印刷品,没能见到原作。所以也不能确定有没有边界双钩,还是要看原作真迹才能定。
 
  上一课的作业就是请各位写出这两条线。画有中线,这是以前的内容。扁平的双钩线,有些同学反映说写不出。你想想我上次讲的故事,嘉庆七年,安徽包世臣在常州见到了书法家钱伯坰(钱鲁斯)。鲁斯说他练习双钩五十年,只有三成把握。但包世臣一写就是双钩,他有什么妙法呢?说穿了很简单,普通人用侧锋压得不够紧,不够平。他们把笔头压成扁圆形就停止了,所以箭头所指处有空隙,这样就不能把墨汁压出来,形成明显的双钩线。包世臣把笔用力铺成油画笔那样的扁平状,箭头所指处没有空隙,这样拖过去,就把笔毫底下的浓稠墨汁全挤到两边去了。你看油漆工刷油漆,就有这个效果。
  我上次示范特地用一枝油画笔,其实就是用刷子。压力大小,对线条最后的效果有巨大的影响。
 
  北京大学前校长蒋梦麟先生,写过一本《书法探源》,他这样说:“张长史云:'用笔如锥划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此言透过纸背,盖指毫与纸之磨擦力,即中郎之所谓涩也。”“中郎”就是蔡邕。“涩”跟“飘”相对。“磨擦力”现在通常写为“摩擦力”。笔锋和纸面摩擦力大,行笔困难这叫“涩”。行笔时摩擦力小,那就是犯了“飘”的毛病。蒋先生又说:“毫愈挺健,则迫纸之压力愈强。毫之压力迫纸切,则纸吸墨深而透,力若透纸背矣。”正因为这样,就产生了书法方圆两种基本线条。蒋先生又说:“蔡襄画之两旁如界,而成'乌丝栏’。徐铉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胥由此成焉,然亦须纸墨相称,而线始显。”“胥”在古文中就是“全”“都”。“两旁如界”和“画有中线”的秘诀,就是下压力大,都是因为这个原因由此而成的。我们有时候称之为“咬得住纸”、“顶得住纸面”,这跟“锥画石”“印印泥”都是一个意思。古人之所以称赞“两旁如界”和“画中有线”,本意就是称赞作者的笔力大,下压力大。最后这句要留心,纸墨相称,“两旁有界”和“画中有线”才显露出来,否则是看不见的。蒋先生把“两旁如界”称之为“乌丝栏”。“乌丝栏”在古文中有多种解释。所谓“乌丝”就是黑色的丝,如果是红色的那就是朱丝。
  唐李肇《唐国史补》说:“宋亳间有织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栏、朱丝栏。”“栏”就是界线。早期在绢素上织出界线,这就是栏。用黑丝称为乌丝栏,红丝就是朱丝栏。我们现在见到的马王堆帛书,也是有格线的。后来纸张盛行,沿用乌丝栏、朱丝栏这个名称。陆游诗有“乌丝栏展新诗就”,他用了有格线的笺纸写诗。蒋先生把线条“两旁如界”,称之为“乌丝栏”,说宋代蔡襄的字就是这样的。这是老一辈人的称呼,“乌丝栏”就是双钩的意思。
 

  十三课中我讲到,从用笔的角度看只有四条线,这就是有尖锋写出来的纯骨线,以及侧锋写的肉线,分别是一分笔、二分笔和三分笔。纯骨线用得很少,只有一种黑色。其他三种肉线就不是了,我画的图是中间深、两边淡,这是肉中有骨,画中有线,或者说绵里针。反过来,这三条肉线也可以做到两边深,中间淡。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因为你要把毫毛铺成刷子,那就只有用二分笔、三分笔才容易做到。一分笔和纯骨线很相近,难以铺开。二分笔要铺成刷子,不如三分笔容易。所以包世臣特别强调“平铺纸上”。
  简言之:
  “画中有线”和“边界双钩”都是肉线。
  “画中有线”须笔心聚锋,或略为开锋。
  “边界双钩”是笔毫平铺纸上,下压运笔。
  三、毛笔结构对墨色的影响
  要写出“画中有线”和“两旁如界”,这毛笔影响很大。“画中有线”笔心要聚不要散,那韦诞笔当然比较好。韦诞笔笔心小,是硬毫做的,写中线有优势。“两旁如界”笔心要铺不要聚,那散卓笔就方便一点。散卓笔笔心大,硬毫少,铺开就容易。清代流行纯羊毫笔,那是有利于肉线的。
  清代苏惇元在《论书浅语》中这样说:“晋、唐人皆用硬笔浓墨,……宋、元、明人间用软笔。若用软笔,则不能用浓墨柔纸,此必然之理也。董思白用羊毫,弱笔淡墨,书绫绢及光纸,然其字外柔而内有骨力。玩其笔画,当系羊毫中兼兔毫,断非用纯羊毫也。总之,即用软笔,亦只可用羊毫兼兔毫,若用烂纯羊毫,究非书法之正传。近世人多因用纯羊毫之说误也。
  董思白就是董其昌,思白是他的号。以前我讲过,晋唐人用韦诞笔也是兼毫,笔心必须有兔毫,另加青羊毛。现在的纯羊毫笔,做的好也有弹性,但笔心也用纯羊毫,跟兔毫的分别还是很大的。
  上次讲到刘墉的书法,刘墉是用紫毫笔、浓墨的。王潜刚《清人书评》说:“清人行书惟刘石庵能集古帖众长,变化新意,小行书尤妙。楹帖亦有甚佳者,五寸以外之字精神顿减。石庵用紫毫浓墨,其工力非人可及,而紫毫最长锋不过寸四五分,故其一尺以外大字只可用他种毫笔,不能得心应手。”韦诞笔笔心用兔毫,兔毫不长,写不了大字。羊毫笔可以做得很大,各有优点。刘墉写一尺以上的大字,没办法只好放弃兔毫笔,结果就不能得心应手。
 
  钱鲁斯的书法,本来是学唐朝李邕。乾隆年间,他的书法成就就逼近刘墉。刘墉去世以后,论者推钱鲁斯为海内第一,评价很高。正因为这样,所以包世臣特地来拜师,请他指点。问题是和刘墉一样,钱鲁斯也是用紫毫浓墨的,对于铺锋这件事情,功力就差一些了。听人说,线条双钩,鲁斯搞了五十年还没有搞定。聚锋和铺锋是相对的两种功夫,包世臣是铺锋大王,他后来提倡“万毫齐力,平铺纸上”,成为碑派用笔的标准。如果比赛聚锋写字,包世臣就望尘莫及了。
  简言之,几句重要的话:
  晋唐王羲之系统,笔心是以聚锋为主的。
  即使写粗笔画,也是肉中有骨。
  平铺纸上,用笔如刷,是清代碑派理论。
  在王羲之系统中,聚锋是常态,用笔如锥,铺锋只是变化。而碑派用笔中,铺锋成了常态,用笔如刷,甚至不用聚锋。这种用笔跟用刷子差不多,所以碑派用笔是帖派的反动。
  我这两堂课只是介绍墨色的变化,并非要你学会用刷子。如果你用笔就是刷来刷去,那不是成功,是失败。谢谢。
  本节要点:
  “画中有线”和“双钩”都要下压。
  什么是“绵里针”和“乌丝栏”。
  毛笔结构和笔毫软硬对墨色有影响。
  复习思考:
  刘墉用惯紫毫硬笔,换用软毫大笔不能得心应手。那学书法的人,究竟应该先用什么样的毛笔才好呢?(兼毫,软硬适中)
  古人说“硬笔用软纸,软笔用硬纸”,这是为什么?如果纸笔的软硬不配,会不会影响墨色。(纸墨相称。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