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地甘蔗与外地甘蔗---从一件小事看时代的洪流

 模糊的正确5xuf 2023-05-13 发布于江苏

想起了三四个月前春节期间的一件小事

今年回老家县城,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县城大街上卖的甘蔗,我小时候一直吃的本地甘蔗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粗大,甜味水分更足的外地云南甘蔗,小贩们卖的云南甘蔗长这样:

图片

而且县城卖甘蔗的小贩们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不仅全部提供了削皮的服务,而且还用一个带着刀片的铁架子把甘蔗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圆柱体放在塑料袋里让人拿走,这样牙齿不好的人再也不用去用牙齿撕甘蔗皮了,而且吧切块的过程看着还挺有意思,看着刀架上的甘蔗一截一截被切下来,然后落到下面挂着的塑料袋里,让买甘蔗的过程有了些乐趣。

我在淘宝天猫上搜了下,发现这种切甘蔗的神器叫甘蔗切断机,倒是也不贵,几十元,一百多,两百多的都有,当然还有更贵的。

当然这样做的价格也不便宜,3元一斤,一根甘蔗大约10斤多些,能卖30多元。

卖甘蔗的小贩告诉我这是云南的甘蔗,是新品种,进价一斤两元,卖3元,一斤赚一元,按一根10斤(有的更重)计算他卖一根能赚10元,我看了下他的脚下堆积成堆的甘蔗皮,再加上周围买的人真的不少,短短不到10分钟就卖出去了四五根,好几个人排着队等着,以至于老板忙的削皮切块不亦乐乎。

这个售卖的速度也太快了,这四五根就是四五十元了,这才10分钟,按时薪算不得两三百元一小时了。

有买家说老板你2元一斤买进,3元一斤卖出很赚啊,老板说你不能只看差价啊,还有货车油钱呢,油钱也差不多两毛钱一斤了,倒也没有否认确实赚钱,毕竟买甘蔗的人都排着队了。

我看了下他开的货车,估计能装几百根甘蔗,而此时是下午,货车上堆着的甘蔗已经只剩下最底下的薄薄一层,我想老板一根甘蔗赚10元,春节期间销量旺,哪怕一天就只卖100根也有赚1000元啊,这实在是个惊人的数字。而且看这个速度哪可能一天才卖100根啊,货车的车厢看上去装个几百根都没问题,而且几乎都快卖完了。

2023年春节期间的县城可以说是人潮涌动,或许是因为之前的疫情阻碍了人员流动,感觉今年放开后,

春节似乎所有人都回来过年了,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不仅仅是卖甘蔗的小贩们甘愿放弃春节休息大干一场,

步行街上各种卖小孩玩具,以及供各种小朋友玩射击,丢沙包等的摊贩也喜笑颜开,有一个摊贩有射击和丢沙包的游戏,打中了之后有奖励,一瓶饮料或者一个小玩具什么的,我的孩子们特别喜欢,我算了下假期下来估计光是我就在他家就消费了几百元。

也许是因为发现卖甘蔗很赚钱,过了一两天发现县城街上卖甘蔗的小贩明显多了起来,竞争变得激烈了,但是春节的县城不像平日,大量在外打工的人返乡,人口红利十足,所以小贩们销量依旧不低,

有的小贩还转变了思路,从县城最繁华的步行街附近转移到了五百米之外的街上,这里没有其他小贩卖甘蔗,但是他把价格从三元一斤提到了三元五一斤,不少人懒得走路到步行街附近,加上春节期间消费意愿强,虽然这附近人气低一些,销量差一些,倒也卖了不少。

这种更粗大,甜味水分更足,而且还提供削皮和切块服务的云南甘蔗在街上卖,我发现我从小到大记忆中的本地甘蔗没有人卖了,再也找不到了,本地甘蔗更细小,而且甘蔗表面还有黑色的灰,一拿灰就粘在手上让手变脏,而且甜度水分似乎也不如外地的甘蔗高,不管是外观还是口感都要差一些。

下图就是我记忆中的本地甘蔗的模样。

图片

但是毕竟是记忆中的味道,还是想找来尝一尝。终于在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最后一天中午,还有大约一个小时我就要出发去机场的时候,我终于在街上看到了两个乡下来的老人,夫妻俩看起来有七十多岁了,衣着有些简陋。

他们拉着板板车,上面有一捆我熟悉的本地甘蔗,这是我这么多天来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卖本地甘蔗,但是和附近卖的热火朝天的外地甘蔗相比,他们在路边站着却无人问津,甚至感觉有些不知所措,是的,没有人买本地甘蔗了,即使这里是县城最繁华的街道,春节期间人潮涌动。

可能是看到等了许久无人问津,两个老人决定拉着板板车转移位置,或许有些恻隐之心,又想尝一下小时候的味道,于是我问老大爷甘蔗多少钱。

看到终于有人询价,老人似乎有些欣喜,说一块五一斤,这个价格只有外地甘蔗的一半

我又问削皮和切块吗,老人说不削皮,是直接撕着吃的,确实我看了下他拉着的木板车上也没有削皮和切块工具,不像其他小贩那样工具齐全,我说那可惜了我牙齿咬不动啊,我现在的牙齿不如二十多岁时候那么好了,没办法用牙齿撕甘蔗皮,而且本地甘蔗的外表有黑黑的灰,手拿着会很脏。

于是我有些遗憾的想离开,这时看到旁边的老婆婆听到我的话之后对着老大爷说些什么,表情似乎是在说你看我们这样是卖不出去的。

实在是可惜,如果他们是在我回县城的头几天遇到我,我会全部把他们的几十斤本地甘蔗买下来,然后扛到家里,我自己慢慢用刀削皮慢慢吃,回味下小时候的味道,只是当时还有一个小时就要去坐飞机,实在是来不及了,放在家里我父母的牙齿也咬不动,如果这对老人能把本地甘蔗削皮切块,我最终拿着个小塑料袋走我也会买一根,但是却没有。

春节后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仍然能想起那天遇到的卖本地甘蔗的这两个衣着简陋的老人,他们那么大年纪,从乡下拉着板板车走路到这里卖东西并不容易,相比之下其他的甘蔗小贩已经是普遍的开货车卖甘蔗了,脑子里总觉得有些后悔,当时即使不想要,是不是也应该买一些照顾下生意。

但转念一想人如果不能跟上时代洪流其实是很难赚到钱的,我即使照顾了他也只是偶然的一笔买卖,他第二天还是依然赚不到钱,我想老人也并不想只靠别人的同情挣钱吧,早晚也得开始卖外地甘蔗,或者配上一个甘蔗切段机,我这样安慰自己。等明年春节回家,如果还能遇到他们再照顾下他们的生意。

回到深圳后,虽然已经过去了两三个月,但我脑海里却还是偶尔想起此事,我们每个人都要跟上时代的洪流,明白时代的发展趋势,不管你是二十岁,四十岁,还是六十岁都是如此,就像那对老人,如果他们早点知晓整个县城已经完全转向了外地甘蔗,又或者清楚现在卖甘蔗都已经用上了甘蔗切段机,那么春节期间的人流红利他们多少就能赶上了,即使不像其他年轻小贩一样,一天就能赚上千元,即使就一天赚个两三百,我相信他们也是会很高兴的。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也是类似的,尤其是中青年人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兴趣,对于新出现的名词,事物,新闻,即使你愿意就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去了解阅读,去检索相关信息和学习,去思考背后人的决策,其实就已经超过大部分的人了,而且可能会在无意中获得不错的收益。

我的微信里面有加入一个群,这个群其实是我老婆推荐给加入的,而她又是她单位同事推荐加入的,这个群有好几百人,出乎人意料的是,群主就是个在街边卖小吃的,他因为自己的小吃味道做的不错,于是有人便会成为回头客,于是给自己的小吃摊取了个名字,还建立了微信群,日积月累下来竟然积累了多个群累计高达几千人,他隔三差五便在群里通知在哪里摆摊了,这样附近的粉丝便可以去购买,不仅如此甚至群里还出现了跑腿生意,有人收取跑腿费可以送小吃上门。

一个路边摊小吃做成了粉丝经济和品牌,现在也已经开了至少好几家门店了。

还有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深圳路边摊摊主,我之前也在微博上发过,当时我看到一个B站的up主深夜去拍摄凌晨的深圳,当时已经是凌晨两点,有一个卖臭豆腐的路边摊摊主非常大方的接受了这个up主的采访,不仅如此还拿出了自己的手机,展示了自己前一天下午六点到晚上十二点的收入情况,微信收款109单总共1085元,支付宝上收款172元,等于六个小时收入了1257元,摊主说利润有50%左右。那就是六个小时赚了六百多,这还不算十二点之后的收入。

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他的收入有多高,因为这个摊主的臭豆腐制作水平和口感确实不错,另外路边摊是非常辛苦的,遇到刮风下雨生意就会大减甚至无法出摊,而且还会面临不断被城管驱赶。

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为什么乐于向这个up主展示自己的收入情况,因为他之前也接待过其他自媒体的采访,展示了实际收入情况后,便有人在网上看到了自媒体的视频,觉得收益还不错,于是就跑去找他学习臭豆腐的制作,他于是发现了这个商机,每人收费5000元,当这个B站的up主去找他拍摄之前,他已经收了4个徒弟,每人5000元便是2万元。

不仅如此,这个摊主还告诉这个up主,如果他发了视频之后帮忙拉了人过来学习做豆腐,他一个人头给这个up主600元的中介费,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这也太有想法了。

这两个深圳做路边摊的,可以说就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典型了,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实现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

可以说学习和思考,跟上时代的趋势,成功的帮助个人实现了变现,而且也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其实我觉得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和一般人最大的区别可能也在于此,那就是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学习兴趣,并且真的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和思考,日积月累下来便会产生巨大的差距。

以上是今天的一些想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