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死亡的认识

 12345csdms 2023-05-13 发布于湖南

图片

 “自古人生谁无死。”“向死而生。”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一个阶段,有始必有终。因此,生死之事,淡然处之。有生才有死,有死才有生死轮回,才有了生命的精彩,才有了世界的永续。

生与死是一切生命产生、存在和消亡的自然过程。而社会化的人,则有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

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就是生死观。它是人生观的一种具体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在于重生或者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回到最原始。

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如,古代杨朱的“贵己”、“重生”,主张以保全个人的生命为人生理想,认为死亡是“吾生”价值的丧失;而庄子视“悦生而恶死”为人生的一大桎梏,认为要获得人生“自由”,就必须超脱死生之变,提出“以死生为—条”,生死无界限,甚至把死亡作为人生自由、幸福的最终实现。

尊重生命,不会有多难过,允许自己堕落,但是时间不能太长,允许犯贱,但是碰到南墙要回头。明白生命的真谛,没必要为了不值得的事情浪费一分一秒。

图片

世间大事无非生死。人们对生的重视,才有了出生三日打三斗,以及满月、周岁的庆祝皆非常隆重。不论死亡是最终的实现也好,人生的终结也罢,“死者为大”,无论死者是好人,或是坏人,甚至是罪大恶极者,都不能影响我们对待他的态度,都应当报以尊敬。尊重一个死者的最好方式,就是客观地看待他,评论他。尊重死者甚至包括尊重死者选择丧葬方式,火葬,或土葬,尊重其自由选择。在死者面前,过去的种种恩怨都应一笔勾销,原谅过去,就是原谅自己。这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万事万物必有终结,人们必须正视这个客观现实,否则,天地恒古不变,人就会陷入永续的烦恼之中。

图片

人类数千年来生存智慧的长期累积与发扬,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完备,体系相当庞大多元。殡葬礼仪是传统文化,是道德规范,源于远古社会,发展于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体现了人们的灵魂观,以及对待死亡的态度,逐步发展为维系家庭孝道伦理的礼仪规范,并形成了一套系统,逐步建立了在生者与亡者之间慎终追远的礼节制度。

图片

中国南方农村殡葬礼仪比较讲究,相对繁杂,独具特色。比如,礼仪流程有看生、报丧、上祭、出殡、谢孝等,在我的老家农村就有一套规范的做法。比如谢孝,在父母安葬次日,得举全家之众上舅家谢孝,讨要饭碗、粮米,预示着以后长久有呷有穿,生活幸福。

这种体现对亡者尊重,对生命尊重的殡葬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现代社会也不应忽视或舍弃。当今社会,人们应当更加重视生命尊严的价值的再实现,更需要培养出有较高水平的道德修养和伦理关怀。

殡葬礼仪是对一个人生命终结的尊重,善待亡灵,抚慰生者。但凡长者逝去,儿女、媳婿、孙辈等都该奔丧,直至完成全部殡葬礼仪,这既是对长者亡灵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如清朝重臣曾国藩,国事繁忙,日理万机,不仅在母亡时奔丧守孝,而且告假在家丁忧三年。

人们都相信祖宗的护佑,清明祭祖既是对亡灵的敬拜,也是在求先祖的保佑,保佑平安、健康、富足、幸福。面对死亡,殡丧礼仪的实施,参与殡丧礼仪的过程,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也可以让生者更好地感悟人生,更清楚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图片

人生无常,生死有命,福贵在天。顺天意,尽己能,不畏前程,方能创造美好生活。在无常的人生中寻求有常的生活,人生方可活出精彩。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怕死,正确认识死亡,才能让我们淡然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和疾病的缠绕,纵然生命到了终结之时,也能安然地舍弃这个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