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不能禁止孩子玩手机,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答案

 长沙7喜 2023-05-13 发布于湖南


想要彻底预防手机沉迷,父母要先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入手,改变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态度,改变我们陪伴孩子的方式,用爱填满孩子内心的空虚。

——鹿妈 

图片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作者 | 春和

来源 | 洞见父母(ID:gh_12e5f2e66eaa)

图片
五一放假头一天,表姐打电话哭诉,被儿子气死了。
凌晨3点多,发现11岁儿子不睡觉,偷拿手机刷抖音......
表姐说,那天晚上吃太多,半夜起来上厕所。发现儿子房门底下透着光。
打开门一看,儿子正趴在床上,拿着手机刷短视频,一脸兴奋!
再想到最近和老师打电话时,老师就反馈儿子上课总犯困打哈欠。
表姐一下就失去了理智,一巴掌甩在了儿子脸上。
儿子一下从床上蹿起来,捂着脸,眼噙泪水,恶狠狠地冲她吼:你凭什么打我!有本事你打死我!
表姐说,从此之后,儿子就开始了跟她冷战。
对着她摔门、拒绝吃她做的饭,跟见了仇人一样,刻意避着她走......
放假五天,娘俩一句话都没说上。
表姐哭着问我:
为什么,因为一个手机,那个小时候一声声“妈妈、妈妈”叫着的儿子,就消失不见了?
为什么,想尽了一切办法,拔网线、收手机,可孩子对手机却越禁止越上瘾?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就成了仇人?
图片

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机

会变成一场权利争夺

孩子沉迷手机,大多数父母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骂一顿,打一顿,禁止他以后碰手机。
可过度禁止,只会让亲子关系陷入权力之争。
看过一则新闻。
一位男孩,上小学二年级,总偷玩父母手机。父母每次发现,就是给他一顿揍。
可揍完,孩子玩手机更痴迷了!
父母不给就偷父母手机玩,找同学借手机玩,甚至去手机店试用样机玩。
最后一次,孩子在被揍之后,留了个纸条就离家出走了。
父母报警,找了一天一夜,才把孩子找回来。
图片
孩子从7-16岁进入叛逆期,身体快速发育,开始长个,思想也开始走向独立。
当思想独立时,行动的独立也会逐渐表现出来。
这时候,孩子浑身上下都会散发出一种信号:和父母对着干
父母越反对、越不喜欢的,孩子越要去做;
父母越希望孩子做的,孩子越偏偏不做。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依旧仗着“权威”,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父母和孩子就极易陷入一场权力之争。
父母越是觉得:“你必须听我的!”
孩子就越会认为:“我是独立的,我凭什么听你的,我要自己做主!”
这种权力之争发生得越多,孩子也就会在对抗中越来越叛逆。
长此以往,亲子关系崩塌,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当你过度禁止孩子玩手机时,孩子往往会更加沉迷玩手机。
不是因为手机诱惑力太大,而是孩子为了反抗你,争夺自主权。
越禁止,越对抗,越要做!
图片
图片

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机

反而成了一种诱惑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禁果效应”。
说的是,简单地禁止一件事,反而会让这件事更具有吸引力,使人关注或行动。
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就越好奇,越关注,越行动。
育儿同理。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房间的桌上倒扣放5个不透明杯子,把一群小孩儿分成两组,分别进入房间。
第一组孩子进入房间后,实验员什么都没有说就出去了。
第二组孩子进入房间后,实验员临走前告诉小孩:“杯子下放了东西,千万不要动!”
结果,第一组的小孩,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桌上的杯子。
而第二组的孩子,个个都盯着杯子,对它充满了好奇心。
没过一会儿,就有孩子忍不住打开了杯子。
更有孩子,挨个把桌上的杯子打开,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再放回原位。
孩子天然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当我们不明原因地禁止TA做一件事情时。反而会让孩子,在无意识中不断强化这件事情。
一旦脱离管控,孩子便会沉迷其中,或者疯狂尝试。
这就是,越禁止,越好奇,越要做!
图片
图片

父母到位了

手机就会退位

如果禁止有用,那教育就不会如此艰难。
孩子爱玩手机,只是冰山的一角。
冰山之下,孩子的渴望和需求,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发现和解决的。
1. 关系,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阿德勒说过一句话:“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当一个孩子沉迷手机,多半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接过一个咨询案例,一位妈妈求助。
12岁儿子没日没夜沉迷手机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因为手机,儿子甚至对她拳脚相向,抡着棍子砸了家里电视。
在咨询过程中,这个12岁的男孩,却哭着吐露了心声:

“转学后,我没有一个朋友,同学嘲笑我是外地人。

教材完全不一样,成绩不好同学也看不起我!

可游戏里,网友都夸我打得好,不会瞧不起我。”

听到“看不起”“嘲笑”这些字眼,妈妈才意识到,原来儿子一直过得这么辛苦。
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同伴关系就会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缺失,会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孤独感,连带着丧失价值感和归属感。
因此,孩子沉迷游戏,父母一定要及时洞察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带孩子多参加同龄人活动,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在平日的生活中,多肯定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同和接纳。
2. 丰富孩子的现实世界
尹建莉曾说: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手机里不肯出来,那是因为手机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孩子在现实世界里感觉不到价值和意义,就去手机世界里寻求庇护。
一旦发现孩子沉迷手机,父母一定要反思,孩子在现实世界体验是否太单一。
可以多抽些时间带孩子走出家门,给孩子真实的生命体验!
比如,陪孩子去打球,带孩子去徒步、去露营,教孩子认识夜晚里的星座......
图片
总之,就是带孩子去感受一切美好真实的事物。
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案例,一位爸爸发现儿子沉迷手机游戏,就想方设法带儿子去打乒乓球。
父子之间经常比赛,为了赢爸爸,儿子把业余时间全部用来练习,也渐渐对手机游戏没有了那么大的兴趣。
当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爱与陪伴,他们的内心足够丰盈,孩子自然会把目光从那小小的屏幕中挪开。
3. 防止沉迷手机,榜样要立好
让孩子远离手机游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大人做好榜样。
在孩子面前,即使是忍,也要少玩一点手机。
采访过一位学者,她讲女儿上初一那会儿,老爱刷抖音,每次盯着屏幕笑得呵呵呵的。
她看不下去,就出言制止,可好说歹说都没用,女儿照刷不误。
后来,她和老公一商量,决定以后在孩子面前,刻意学习看书。
只要孩子在家,她俩就看书,专看那种专业的书籍。
女儿一度怀疑,问她:妈妈,你是还要考清华吗?  
这个妈妈说,在闺女面前刻意表演式学习了一段时间,慢慢地,闺女就不好意思总刷抖音了。
看着爸爸妈妈学习看书,女儿也开始拿起了书本。
父母主动放下手机,孩子就会在耳濡目染中获得正面的影响。 

毕竟,教育的真谛,就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图片

*

*来源:洞见父母(ID:gh_12e5f2e66eaa),分享丰富有趣的育儿知识,让孩子少走弯路,让父母少犯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