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知行合一》的三重境界

 大智若愚wxy 2023-05-13 发布于河北

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

——华罗庚

那么我们来看看知行合一的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

知行合一

第一重境界:

婴儿(婴儿饿了就会哭,开心了就会笑,累了就会呼呼睡觉...婴儿是本能的知,与行之间是0距离的(他她不存在我该不该这样做的思考),是一个初始状态的知行。

第二重境界:

释义:以良知为基础的认知,也可以理解成不断提升智慧的良知

1:以喝酒抽烟锻炼为例,阐释知行合一的难以实现;这里可以如此解剖,如果一个人明知烟有害戒不了烟,无非两个原因,知是伪知,或已知其后果愿意接受(真知);故而行是继续吸烟,所以知行还是一体的,只是这个知究竟是真知(客观)还是自以为知(主观),此为其一。

接下来给真伪知注入灵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认知下做出行动,哪怕是小偷,他明知偷东西不好,但还是会偷,为什么,因为他觉得不会被抓住,即使抓住也不过就拘留一周,这就是他的知,所以偷就合于其行,那这样的真知就可以付诸行动吗?故而延伸至王阳明说的知是良知。

2:每个人都是佛魔一体,一念佛一念魔,中间那条分界线叫德,德以下是魔,以上为佛;这两边各自拥有同等的能量,也有着相同数量的手段;所以为什么好人常常斗不过坏人,因为坏人的手段比好人多一半;既然致良知,那自然会有一半的能量和手段用不了,这个时候要提高境界怎么做呢,就是给这个良知不断加入智慧;如此,在即使只有一半的手段里也可以抗衡双倍手段之敌,就像孙悟空的72变,手段很多,但如来只需翻手就可以将其压在五指山下,1个手段就够了

3:知行合一指入世的态度,这里面不是讲的修身,非锻炼,健康饮食此类,而是修好自己的心,入世造福百姓;此为致良知,止于至善。

基于此,我在这里表达一句话:知而不行非真知(良知与客观),行而不知是伪知(无良与主观)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知道是一定会行动的,如果不行动,说明不是真的知道;反之不知道去行动是不存在的,只是这个知是自以为的知道,或流于表面,或不以良知为准线,或陷入主观臆断的知道,基于这个伪知,所以也会有了行动。

纵观古代先贤,他们都有一个共性:爱民如子;无论是老子的“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还是孔子“大同世界描绘的大道之世,人人有德,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王阳明更是在剿匪中把土匪比喻成父母不听话的孩子,有一次在信中极力劝说匪徒“如果你们能悔恶迁善,诚心归顺,做父母的必然会心生悲悯,接纳他们”;而佛陀的爱境界更是极顶,连一只蚂蚁爬过都挪脚移步的人又会如何对待天下众生灵呢?

所以知行中的知,其核心就是良知;而止于至善,就是爱民如子。

第三重境界:

当心上学不断付诸于事上练,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后,这个知的体系就会不断上升(螺旋上升),而知行作为一套组合在日复日、年复年的使用以后就会形成一种常态,慢慢的趋近于一种与生俱来的状态,也就是趋近本能。

这个时候就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就像水,利万物不争,谓上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