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人文:分道扬镳话两邕——南宁邕宁同根生,连着骨头带着筋

 浔州鑫森淼焱垚 2023-05-13 发布于广西

南宁和邕宁,现在的关系很简单,就是上下级的关系。

地级南宁市,市辖邕宁区;

南宁不但有自己的城区,还包括七区一市四县行政区域范围,而邕宁,只不过是一县(区)之地而已;

南宁市管着邕宁区,邕宁区只是南宁市的一部分。

看着南宁,邕宁这两“宁”层次分明,界线清晰,二者似乎没有多少交集,讲不出多少道道。但翻翻旧书,这南宁,邕宁之间的关系,可就很有说道了。

正所谓:

南宁邕宁同根生,

连着骨头带着筋。

这南宁,邕宁怎么就同根生,连骨连筋呢?

这就得从“邕”字说起了。

都知道,南宁,也简称之为邕,邕城!这来历就是历史了。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进行了新一轮的行政改革,他检查发现,当时全国有两个晋州,前人为示区分,以南晋州,北晋州来区别,虽然南北有别,但他觉得区分的还不够清晰,就把南晋州改名为邕州。

唐宋时期的“邕州”可是权力很大的一个行政建制,是今天广西西半部的行政中心。那为什么偏偏选择“邕”字来作为地方名呢?那就是因为在此流过的邕江了。

“邕”字的解释,就是说“邑”边的“川”。“邑”就是城,“川”就是江河水。南宁地界上比较早成建置的城,是晋代的晋兴城,这就是“邕”字中的“邑”,而“邕”字的“巛”就是“川”字的变形。

古人对自然地理认知的局限性,以及那个时代的认知习惯,一条长长的河流,不像今天这样,几千公里长的河流就一个名字,往往是分段命名的,同时,江,河这样的字眼那时用的还比较少,唐代以前多以“溪”,“水”这样的词语来命名比较大的河流。主干道一般称之为“水”,小一级的名称中则加“溪”字。

于是,根据古人对流过晋兴城边的水的理解,就被叫做邕溪水了。

到了元代,怱必烈武力值爆棚,创下的蒙元帝国广大无边,看似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他的统治疆域之内很多地方是管理不到位的。其他地方不说,就说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就经常发生反抗元朝统治的暴乱,尤以广西一带的反抗最烈。

到泰定帝上位时,这里的反抗到达了一个高峰,不得已,泰定帝只能软硬兼施各种手段,该镇压的镇压,该招安的招安,最后不说完全征服,但也安宁很多,地方安宁了,也是好事,对泰定帝来说,这也是一份功绩。

因此,为了庆祝南疆的绥服,为了讨个意头,就把当时的邕州路改为“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由此开始,“邕”作为地名在这里就停止使用了,“南宁”地名的历史开始了。

但是,元代的这个南宁路的区域就比较小了,经过一系列的整合改革,“南宁”路代表的区域只管两个县,即宣化县和武缘县。

到了明代,朱元璋自然要改元朝的制度,在行政区划方面实行“府县制”,其中南宁路改为南宁府,“南宁”二字包涵的区域范围和元代相比,就扩大了,万历年时,南宁府辖三州,三县,四土州,一峒,一砦。

随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各种历史事件,这个“南宁”代表的范围也有各种撤撤并并,但总体来说,区域基本一样,变化不大。

清末时,南宁府还保持着二州三县三土州的建制。即横州,新宁州,宣化县,隆安县,土忠州,土归德州,土果化州。

扯了大半篇到了这里,不管怎么看,“南宁”二字所代表的,其实都是一个很大的行政区域地名,而邕宁则还没有出现,这文章题目是不是跑题了呢?

那倒不是,因为历史到民国了。

1912年,民国建立,新的政权自然就对清代的制度作出新的改革了,一些外来的新思想引入,行政制度中的布政司,府,州,县这些区域设置有点落伍了,OUT了,于是“省县制”开始了。

在1912年,广西实行行政“省县”二级制,省以下只设县,全省范围内进行“撤府并县”,“撤州留县”,“撤府留县”等等,所以那些府,州的地名名称就要改了。

什么规则,规定呢?认真的要说起来就是长篇大论了,那就简单说吧,就是说地名中,不能带“府”,不能带“州”,广西省的下一级,只能叫“县”。比如像横州,全州,这一类本来就是县一级的行政,只能改叫横县,全县。

按这种规则,全广西的县的改名改制工作很容易实行的,所有县制级地名,直接就广西省XX县就好了。但是,有一种县级区域比较麻烦,那就是原来的府城附郭县!

什么叫附郭县呢?其实就是一个大行政的治所驻地。按清代广西十一府来说,像桂林府附郭县叫临桂县,柳州府附郭县叫马平县,梧州府附郭县叫苍梧县,浔州府附郭县叫桂平县,南宁府附郭县叫宣化县,等等。

这一类共十几个附郭县,可就不能简单的用“撤府并县”,“撤州留县”,“撤府留县”了,而要有很多的考虑了,如当时人的习惯,知名度,影响力等等。所以,当时又规定,像这类附郭县,可以有选择县名的权利,可以用原来府的名字,也可以用附郭县自己的名字,举几个例子说,如:

桂林府附郭县可以叫原名,临桂县,也可以用府名叫桂林县,;

柳州府附郭县可以叫原名,马平县,也可以用府名叫柳州县,但由于不能带“州”,柳县又太单薄了,所以改叫柳城县;

梧州府附郭县可以叫原名,苍梧县,也可以用府名叫梧州县,但由于不能带“州”,所以选择保留“苍梧”之名;

浔州府附郭县可以叫原名,桂平县,也可以用府名叫浔州县,也是因为不能带“州”,所以弃“浔州”而保留“桂平”之名;

南宁府附郭县可以叫原名,宣化县,也可以用府名叫南宁县。

正是种种规则之下,最后,南宁府府城宣化县就定名为南宁县。由此,“南宁”二字仅仅作为一县之地名了,他代表大行政区域的历史中断了。

可是,好巧不巧,就在第二年,1913年,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同名县改革”,经过普查,当时发现全国有一百多个县级行政有同名现象,地名相同,那麻烦自然会有了,这次改革就是要把全国县级同名的现象取消。

正好,当时全国叫南宁县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广西省南宁,二是云南省南宁。

预先收到消息的广西南宁县为了避免麻烦,加上当时有个“南宁道”的分法,于是,在全国政策出来之前,率先改名。取消“南宁县”这名字,并按当时县级改名的原则,取当地有历史文化的旧名,“邕”字就是本地重要的历史,所以就改名为“邕宁县”。

可是万万没料到,隔不了几天,云南省的南宁县,也遇到了“撤府并县”,“撤州留县”,“撤府留县”这些问题,他本来是曲靖府的附郭县,根据规则,也放弃了“南宁”这个名字,保留了“曲靖”这个名,于是“南宁”这个名字广西,云南都没有用上,最后也就没有出现在那本《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中了

也就是这样,“邕宁”这个地名历史出现了,他实际上就是今天南宁城区,加旧南宁府宣化城的区域,“邕”字地名又再一次的回到现实,而“南宁”二字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历史也中断了。

这就是“南宁邕宁同根生,连着骨头带着筋”了。

历史都在发展的,虽然“南宁”二字不作为一个具体的行政建制,但他的影响力还是在的,毕竟往前几百年下来,“南宁”的历史一直在延续,如当时邕宁城中还是有很多以“南宁”为起头的行政机构,并且很多生活在邕宁城中的人,一般都只认知自己处在“南宁”中,而不是“邕宁”中。

也正是“南宁”的影响力,所以,都让人觉得,这个“南宁”并没有远去,很多人在谈论这个区域在民国期间的历史时,往往只说南宁,而不说邕宁,甚至就不知道,就不肯承认,不愿提起,实际上那时期只有邕宁而没有南宁。

就像那个时期的地图,一般只会实实在在的标注正式地名“邕宁”,而“南宁”只是一个备注,一个说明,一个人们意识形态上,潜移默化中记住的地名而已。

如果照这种制度发展,那南宁就永不翻身了。但历史给他一个翻身的机会,并且也促成了南宁,邕宁的“分道扬镳”。

这就是“市”这个行政区划制度的引入了。

民国开始后,“市”这个概念在广西出现,当时广西的桂林县,苍梧县,柳城县,邕宁县四县城中,出现了一些市政厅,市政局之类的官方机构,这些带“市”的机构,并没有今天“市”的意思,主要是指城区,政府的一些部门而已,但随着西方的一些东西的引入,“市级行政”的概念才慢慢形成,于是,1928年前后,这四地开始筹备建“市”。

按计划,广西就在这四地建四个市,因为当时这四地是广西发展有根基的“四小龙”,很简单的,就是把四县的县城,改为“市”,这个“市”只有一个县城的大小,出了城都不算了,即桂林县城改为桂林市,苍梧县城改为梧州市,柳城县城改为柳州市,邕宁县城改为南宁市。

因为县城区改为市了,是个独立的行政机构了,市县两级不能同地办公了,于是,原来的四个县的县级机构就得搬出城外了,于是,桂林县政府搬到城外,改名叫临桂县,其他三县搬出城名不变。这就是今天临桂县,苍梧县,柳城县,邕宁县治所离开原地的历史了。

不过,四地建市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了,民国几十年的时局影响下,反反复复中,最后只有桂林市是正式建成了,包括南宁市,梧州,柳州则都是1949以后才正式成市。

但不管怎么样,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分道扬镳”之下,南宁,邕宁认清各自的定位,各自有了发展。

南宁一步一步,往大一级行政的地位发展,有自己的城区,有自己的辖县辖区,成为今天广西的首府,重要的地级市之一,成为了邕宁的老大哥;

而邕宁,则慢慢退出,不紧不紧,保持着县级地位发展成为一县之地,甘心的做着南宁的小弟,不提还不太留意。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