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 2 0 2 3 ![]() 颐和园 ![]() 如果想一天走遍颐和园,估计是做不到。我上午10点进,下午5点出园,也只能选择部分景点。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我是边欣赏边照相,回来边学习便记录。下次再去北京希望还能再游一遍! ![]() ![]() ![]() ✦✦ ·颐·和·园·概·览 ![]() 颐和园是清朝三山五园中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是中国帝制社会史上最后修建的一座超大型皇家园囿,占地297公顷。颐和园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重建于光绪年间。 ![]() 颐和园是自汉武帝建章宫首创“一池三山”模式以来,最后一座也是仅存的一座保留着这种模式的宫苑。 ![]()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山水规划、借景、蓦拟、对景等手段,都在颐和园中得到体现,其气魄之壮丽甚至超过平地起造的圆明园和山地构筑的静宜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登峰造极之作。1998年,颐和园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 ![]() ![]() ***注解:三山五园是指北京西北部的皇家园林群的统称。这些园林兴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后为颐和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 “一池三山”见《皇家园林——北海公园》*** ![]() ![]() 颐·和·园·历·史 ![]() 最早万寿山只是个小小的土坡,名为瓮山,山下的湖称瓮山泊。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香山、玉泉山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引昌平山泉水注入湖中保障宫廷用。 瓮山泊水多之后,就被称作西湖,意思是京西之湖。 ![]() ![]() 明弘治七年,明帝乳母出资在瓮山修建园静寺,明武宗时期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将“瓮山”改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 ![]() ![]() 清朝时期,由于乾隆帝偏爱江南园林,仿照江南胜景,把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水都引入西湖。并把西湖深挖扩大,改称昆明湖;挖出来的土都堆到瓮山上,改称万寿山。经14年的时间,修建成一座巧夺天工的皇家园林——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 ![]() ![]()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在英法联军之役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 ![]() 醇亲王奕𫍽动用以北洋水师名义所筹措的经费重建清漪园。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并取“颐养冲和”之意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成为离宫。 ![]() ![]() 民国三年(1914年)始对外售票开放。颐和园被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 ![]() ![]() ![]() ![]() ![]() ![]() ✦✦ 颐·和·园·景·色 ![]() 颐和园规模宏大,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昆明湖面积约占四分之三。 ![]() ![]() 昆明湖由一条西堤将大湖一分为二,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光绪时建立围墙,修筑起了东堤。 ![]() ![]() ![]() 重要建筑集中在万寿山南北中轴线上。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 ![]() ![]() ![]() ![]() 700多米的“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 ![]()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 ![]() ![]() 我的参观路线是自万寿山前山由东向西,然后从西麓登山,再一路东行下山至东麓,然后去东堤和南湖岛。此行不包括后山和西堤,留待夏天荷花盛开时分再去。 ★ 万寿山前山 东宫门: ![]() 东宫门为颐和园的正门。门前有两只铜狮,是清漪园遗物。宫门前的云龙石阶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现在也不能进入,要从旁边的门入园。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 ![]() 东宫们 ![]() ![]() 进入东宫门有个广场,院内种了几排侧柏,应该是光绪十五年所栽,现在都已经高耸入云了。 ![]() 南北两侧为朝房又叫做九卿值房。还记得故宫内在乾清门东侧的九卿值房吧?(《再游紫禁城》)。这里的九卿值房和宫里一样,若皇上夏季来颐和园避暑,大臣们在此等候早朝,或皇上召见。 ***注解“九卿”一般是泛指中央一级的长官,清代有“六部九卿”一说,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和工部;九卿常指的是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使司、宗人府和銮仪卫的首席长官。*** ![]() 仁寿殿: ![]() 穿过广场就来到仁寿门。 ![]() 大门两侧是宫墙,青砖抹灰刷红墙,这是典型的灰砖宫墙。满汉双语的“仁寿门”额匾是一块九龙木刻斗匾,慈禧所书。 ![]() 进了仁寿门迎面是座寿星石。 ![]() 乾隆年间,仁寿门内是有一座木影壁的,皇宫内东西六宫门内都有一座影壁,有大理石的,但多数是木制的屏风或屏门。如: ![]() 仁寿门的木影壁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五年重修颐和园时,从圆明园废墟拣来一块未碎大石,这块大石被放在仁寿门内影壁的位置,充当了影壁。形似寿星,俗称寿星石。 ![]() 绕过寿星石就是颐和园的前朝大殿——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光绪帝夏天住在颐和园中临朝听政,接见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的地方。这里也曾经是光绪皇帝颁诏实行变法维新的地方。 ![]()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为勤政殿,咸丰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时,改为现名,意为施仁政者长寿之意。 ![]() 殿为东向,面阔九间,单檐卷棚歇山顶,两侧有南北配殿, ![]() ![]() 大殿前有座威风凛凛的麒麟,通常麒麟是应该成对摆放的,故宫慈宁门前就有这样一对鎏金青铜麒麟。 ![]() 而眼前的仁寿殿前面为什么单摆一只?据考可能是光绪重修颐和园时从圆明园废墟搬来的。 ![]() ![]() 仁寿殿前每侧有一对铜鼎炉、一尊铜缸、一条铜龙和一只铜凤。皇后在举行朝会大典时会点燃檀香。在中国古代龙就是皇帝和皇后的象征。按照惯例是龙在上,凤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权之后,就将龙,凤的位置给颠倒变成凤在上,龙在下,借此来显示出慈禧太后的权威。(自右向左,凤在先,龙在后) ![]() ![]() 殿外悬挂着“大圆宝镜”的匾额殿是慈禧所题,意为当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圆宝镜一样,能够洞察一切。殿内大门紧闭,什么也看不到。 ![]() 皇家园林嘛,仁寿殿院子内当然少不了树,有松树,银杏和楸树。 ![]() ![]() 仁寿殿两侧还有花池,里面现在种有牡丹。待到春暖花开时,便会有牡丹花开,现在只有秃树枝。 ![]() 殿后为巨大的狮子林假山,仿苏州狮子林,堆山所用的剑石、石笋为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后假山遗物。 ![]() ![]() ![]() 叠石假山中间那条三路青石方砖,那可是御路。它通向皇上在颐和园处理政务和居住的正殿玉澜堂的东配殿。 ![]() ![]() 玉澜堂 ![]()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内设有御案宝座。 ![]() ![]() ![]() 正殿内上方挂着慈禧书写乾隆原文“复殿留景”,出自南朝刘宋时期谢庄的《宋明堂九歌》中“复殿留景,重檐结风”一句。注意那个”复“字,据说清代从乾隆开始的皇文就多有错别字。那是故意而为之!,表示这是皇家特权。 ![]()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 ![]() ![]() 此殿原为一四通八达的穿墙殿,光绪皇帝曾经被慈禧太后囚禁于此,因此殿北的后门用砖墙砌死。 ![]() ![]() 东西两殿的门内亦可见圈禁光绪帝的围墙,见证了当年戊戌政变镇压了变法的维新派的遗迹。 ![]() ![]() 前院东配殿名霞芬室, ![]() ![]() 西配殿为藕香榭, ![]() ![]() 西殿直接通向湖畔码头 ![]() ![]() 玉澜堂西侧另有夕佳楼,小楼二层,每层三间, 二层檐下挂着“夕佳楼”额匾,乾隆原作,光绪重写。此乃园中望夕阳最佳之地,故题此楼为“夕佳楼”。 ![]() ![]() ![]() 游廊连接正殿和东西二殿,连接后院的游廊还有门。 ![]() ![]() ![]() 游廊和门窗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工”字形棂花,横平竖直。 ![]() ![]() 正殿的后门就是宜芸馆。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 ![]() 宜芸馆 ![]() 宜芸馆在玉澜堂北面,乾隆时是藏书之所。光绪年间改建为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扇窗户上面还是“工”字格栅,下面是玻璃格栅,外加玻璃隔扇门。 ![]() 院门结构为垂花门,门匾”宜芸门'。 ![]() 东配房称道存斋,明间檐下是一块“恩风长扇”三环横匾,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 ![]() 西配房称近西轩,明间檐下是一块“藻绘呈瑞”三环横匾,也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均沿用乾隆时旧名。 ![]() ![]() 门内侧墙壁上有10块石刻,是乾隆帝摹写的名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此。 ![]() ![]() 戊戌政变后,玉澜堂与宜芸馆之间的通道也被砖墙切断。 ![]() 院内还有个后门殿,注意这个门殿基座非常高,比前面玉澜堂和宜芸馆正房基座都高很多。这源自古代风水阴阳理论,寺庙通常依山而建,逐级升高就是背靠大山。平地盖房怎么办?那就要后殿比前殿基座高,或者最后面盖一座后罩楼。 ![]() 门廊是个封闭式游廊,门殿和游廊都带有“工”字棂花,游廊还有玻璃隔扇窗。 ![]() ![]() ![]() 宜芸馆西北门出来,迎面是乐寿堂的东门 ![]() 乐寿堂 乐寿堂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中居住的地方,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 ![]() 门外有水木自亲码头,有牌坊,是清宫中最早安装电灯的地方之一。 ![]() ![]() ![]() 和宜芸馆相连的是东穿堂殿,檐下挂着光绪书写的“润璧怀山”额匾,贴金蝙蝠形。 ![]() 注意:这里是穿堂殿,而不是门殿。这两者的区别是:穿堂殿前后墙柱都有门扇,而门殿的门扇只在一边。 ![]() 穿堂殿 V S ![]() 门殿 西穿堂殿外檐下挂“景福来并”额匾 ![]() 乐寿堂前有明代米万钟遗留的“青芝岫”巨石, ![]() ![]() ![]() 院中栽培玉兰、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贵”之意,以及太湖石和假树盆景 ![]() ![]() ![]() 乐寿堂东侧有一所院子,就是永寿斋。现在不开门。内有永寿堂,是慈禧来颐和园时的大太监李莲英住处。 ![]() 乐寿堂游廊墙上装饰着漂亮的漏窗彩绘, ![]() ![]() 透过窗户可见昆明湖 ![]() ![]() 游廊东端通往宜芸馆,西端通往长廊, ![]() ![]() 长廊 长廊沿着昆明湖北沿横贯东西,东起乐寿堂西院,西至石丈亭,就是石舫码头那里。 ![]() ![]() ![]() 从乐寿堂西门西侧出来有座垂花门。注意看这座门很有意思。它是一侧有游廊的垂花门,另一侧是围墙。通常垂花门连接一个抄手游廊。 ![]() ![]() 按说有门廊这边应该叫做门内。可是它的门匾却挂在这一边的,那这一边就应该是门外啦?檐下挂着“邀月门”斗匾,满汉双语,光绪手书。李白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皇上还缺人陪? ![]() ![]() 过了这道门,就是闻名世界的颐和园长廊。 ![]() ![]() 长廊长达728米,是世上最长的游廊。中国古建四根柱子顶着一片屋顶叫做一间屋,长廊共273间。 ![]() ![]() 廊柱之间上面有倒挂楣子,下面有坐凳楣子,“工”字棂花。屋顶内外梁枋上布满了山水风光、花鸟鱼虫和人物故事图画。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湖风景、二十四孝、中国古代诗歌和神话故事等共计一万七千余幅。 ![]() ![]() ![]() 长廊上有四座八角亭,从东往西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亭子, ![]() 留佳亭 ![]() 秋水亭 这四座亭子建筑形式都一样,八柱斗拱抬梁,灰瓦八角攒尖顶,灰砖宝珠脊刹。东西连接长廊,南北出阶垂带踏跺。柱间上下有楣子,苏式彩绘梁枋。 ![]() ![]() ![]() ![]() 长廊东西两侧上还有两座临水敞轩,鱼藻轩和对鸥舫。 ![]() ![]() ![]() 长廊背山面水,东西伸展的长廊,恰似蝙蝠张开的双翼。探入水面的对鸥舫和渔藻轩,适成蝙蝠的两只前爪,而万寿山好似蝙蝠的身躯。排云门游船码头,像是蝙蝠的嘴。 ![]() ![]() ![]() 颐和园高空影像图来自网络 长廊是颐和园最有名的景观之一,而且它把前山各处景点巧妙地串联起来。长廊的中部就是排云殿 ![]() 排云殿 ![]()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中轴线上,原址为大报恩延寿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地方。 ![]() 这一带是万寿山前山呈阶梯状的古建筑群,庄严恢弘。从昆明湖边一直向上不断递增的台阶到达万寿山顶,令万寿山上建筑充满层次感。这个位置是园中风水最好的地方,也是园內等级最高的建筑群。 ![]() 临湖是座四柱七楼木牌楼,下面一尺高台基白石抱柱;上面是黄色琉璃瓦斗拱抬梁庑殿顶,柱间是横枋。 ![]() ![]() 枋柱之间是非常华丽的彩绘贴金木刻雀替,这是经典的清式龙门雀替。贴金边框,里面是彩绘木刻缠枝莲;雀替下面有云墩,云墩下面有梓框,两边还有像翅膀一样的三幅云。这座牌楼是颐和园内最高规格的牌楼,其它牌楼都没有这样全规格的雀替。(雀替又称插角) ![]() 中间门楼,是最高级的,横枋上是贴金双龙戏珠和玺彩绘,还有官式旋子彩绘,套环华板上是贴金云龙云凤。镂空木刻额枋上是双面额匾,“云辉玉宇”和“星拱瑶枢”。 ![]() 牌楼后面是排云门广场,两侧是十二座太湖石。 ![]() ![]() 除了太湖石,还竖立着一根根山里的石笋(靠近牌楼处)。 ![]() ![]() ![]() 排云殿正门为排云门。这里是去佛香阁的唯一进出口,要原路返回,需另外买票。 ![]() ![]() 排云门是王府大门式的门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有檐廊,门扇设在后檐柱(还记得嘛,廊殿才在前后檐柱设有门扇)。 ![]() ![]() 排云门前檐廊连接着长廊, ![]() ![]() 进入排云门可见方形的莲池,也是放生池,池上架金水桥,桥两边都有汉白玉禅杖扶手栏杆。 ![]() ![]() 池旁是东西配殿。东配殿是玉华殿,西配殿是云锦殿。举行庆典时,东边玉华殿是慈禧歇息处 ,二品以上官员则在西边云锦殿。 ![]() ![]() 拾阶而上是“二道门”,也叫“二宫门”,“万寿无疆”门匾,是慈禧手书。 ![]() ![]() 迎面是排云殿,这是颐和园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建在九级汉白玉台基上,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左右两侧有耳殿,各殿之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计二十一间。 ![]() ![]() 殿前两边摆着二对铜鼎炉、一对铜龙和一对铜凤,以及一铜架,据考证应该是一口铜钟。 ![]() ![]() ![]() ![]() ![]() 排云殿下面是五尺高白石须弥座台基(《皇家园林——北海公园》中解释过),汉白玉禅杖栏杆,月台正面和两边都有汉白玉扶手踏跺上下。 ![]() ![]() 排云殿东西在同须弥座台基上有两座耳殿,也叫“靠山殿”。两靠山殿后墙和排云殿后墙基本对齐,前面比排云殿缩进一间,因此就叫做靠山殿。 ![]() 排云殿和靠山殿的屋顶,都是重檐歇山顶,而且它们的正脊两端都有鸱吻,鸱吻上都有鎏金吻索(两条金链锁住,吻链是铜鎏金的) ![]() ![]() 排云殿两侧同样有东西配殿, ![]() ![]() 排云殿后院背靠一道绝壁,此处是两截八字大爬梯,每侧八十八级台阶,通常是右侧上行,下行也是顺右手。 ![]() ![]() 或者从排云殿东西配殿,沿侧院墙下的游廊即爬山廊,也可登上德晖殿。 ![]() ![]() 德晖殿是排云殿院区最后一座殿 ![]() 从排云殿一路向上的围廊爬山后就抄手到这里。 ![]() ![]() ![]() ![]() 排云殿中路从排云门开始,一直到德晖殿为止,所有的大殿和门殿正脊鸱吻上都有鎏金吻索。规格之高贵,可与皇宫内前三殿相比。这也是慈禧为了弥补她无法在宫中享受的待遇 ![]() ![]() ![]() 德晖殿内夹纱隔扇上的字画都是当年慈禧做寿时,大臣们献上的贺礼。那座鸱吻,正是排云殿大修时换下来的清代正脊鸱吻。 ![]() ![]() ![]() 德晖殿后面是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楼梯“朝真磴”一百一十五级台阶。 ![]() ![]() 东面八字爬梯转折平台处,可以看到一片当年大报恩延寿寺附属设施转轮藏。院中那座白色的石碑非常显眼,在昆明湖上都可很明显地看到。石碑正面是乾隆手书金漆“万寿山昆明湖”! ![]() ![]() 而八字大爬梯的西侧是另一座当年大报恩延寿寺附属设施——五方阁。 ![]() ![]() 终于到达万寿山前山正中位置的佛香阁 ![]() 佛香阁 ![]() 佛香阁是座八角形四重檐三层楼阁,高41米,耸立于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上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是颐和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而且是颐和园的构图中心。 ![]() 佛香阁原为九层佛塔延寿塔,修筑到第八层时乾隆帝下令拆减,仿武昌黄鹤楼改建阁楼。1860年(咸丰十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1875一1908)在原址依样重建,供奉佛像。 ![]() ![]() 佛香阁正面挂三块金字牌匾,每层一块,自上而下:“式扬风教”,“气象昭回”,“云外天香”。 ![]() ![]() 1900年,马来亚“锡矿大王”胡子春祖母病逝,胡子春返回中国奔丧,到达广州,慈禧立即来电召见。慈禧接见赐宴后,胡子春捐献白银八十万两给朝廷加强海军实力,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不料,慈禧太后却将这笔钱用来建造颐和园里最迷人的“佛香阁”了。 ![]() ![]()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颐和园管理局,曾在佛香阁正面悬挂大幅毛泽东像,防止佛香阁遭红卫兵破坏。 ![]() 一路登高三百级台阶,爬上佛香阁,冲到琉璃墙前,从云辉玉宇牌楼到德晖殿,尽收眼帘。 ![]() ![]() ![]() 远处玉泉山上的宝塔清晰可见,昆明湖上的西堤,南湖岛上的十七孔桥...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 ![]() ![]() ![]() 回身再看佛香阁院,三间门殿,内接一圈半封闭抄手游廊。 ![]() ![]() ![]() 抬头仰瞻佛香阁,稳坐在五尺高汉白玉须弥座,上有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 ![]() ![]() 清式佛寺须弥座上下有莲瓣装饰,中间束腰每段的中心是一片缠枝莲,两边是绶带,再两边一朵莲花。汉白玉扶手栏杆,都有石刻图案,华板、净瓶、望柱上都是缠枝莲图案,云纹望柱头。 ![]() ![]() 佛香阁第一层是檐廊,二层和三层都有平座檐廊。斗拱抬梁,一层廊柱下是坐凳楣子,上面是梁枋雀替,贴金双龙和玺。 ![]() ![]() ![]() 佛香阁实际上是六层,三明三暗。每层檐下有斗拱,每层平座下也有斗拱,最上面重檐之间还有一个暗层。一层是南北开门,上面两层却是四面开门,这是佛楼佛塔的规矩。 ![]() ![]() 佛香阁一层供奉有一尊“南无大悲观千手观音菩萨”像,为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所铸,高5米,重5吨,铜胎鎏金。楼外有一圈八根廊柱,l楼内是八根檐柱,门窗装在这一圈檐柱之间。再往里又是一圈八根通天柱。这八根通天柱是直通最顶层的,是佛香阁的核心。 ![]() ![]() 站在佛香阁院子里,可见东配殿“敷华殿”屋顶 ![]() 佛香阁北面檐廊下,对面就是围廊北门。这座北门的形制和南门完全一样,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开门,镜面板门装在前檐柱,次间槛墙槛窗。 ![]() ![]() 上面是斗拱抬梁结构,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戗脊上有三只脊兽。门殿两边山墙开随墙门连接围廊,这也叫穿山游廊。 ![]() ![]() 北门外叠石假山之上是一面琉璃牌楼,这座牌楼两边次间额枋上的图案叫做“双龙捧寿”。 ![]() ![]() 琉璃牌楼明间和次间三座楼顶正脊上都各有一个覆钵塔脊刹:下面是一个琉璃基座,然后是彩色琉璃覆钵,上面是承露盘,然后是九层相轮,相轮之上是华盖,最上面是黄色琉璃宝珠。三个脊刹结构都一样,只是覆钵颜色不一样。 ![]() ![]() 琉璃牌楼覆钵塔脊刹 ![]() ![]() ![]() 朝南的额匾是“众香界”,朝北的枕匾是“祇树林”。 ![]() 众香界牌楼之后,便是万寿山前山建筑轴线最顶端,是万寿山前山建筑之巅——智慧海。 ![]() 智慧海 ![]() 万寿山山巅的智慧海为无梁佛殿,全部为五色琉璃砖砌成,色彩绚丽,图案精美。 ![]() ![]() 双层琉璃大殿,仿木斗拱腰檐,仿木斗拱黄色琉璃瓦带聚锦单檐歇山顶,大殿外墙下面是汉白玉仿须弥座,仿的是佛香阁基座。 ![]() ![]() 外墙上布满小佛龛,每座佛龛里都有一尊小佛像,共有一千一百一十座无量寿佛。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时候,这些佛像被毁了不少。十年浩劫,外墙下半部琉璃砖上的佛像头部被悉数凿毁。1982年开始进修修补。 ![]() ![]() ![]() 琉璃大殿正脊上的三座脊刹和传统青狮白象不同,而是和前面琉璃牌楼的一样,不过尺寸大了一些,上面的宝珠换成了宝瓶。 ![]() ![]() 殿前额匾“智慧海”,出自《无量寿经》里的一句“如来智慧海,深府无崖底”。 ![]() ![]() 殿后枕匾“吉祥云”,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十种光明云之一,大吉祥光明云,是能让人永离灾祸的吉祥云。 ![]() ![]() 琉璃牌楼和琉璃大殿构成一组建筑,四幅额匾枕匾是“众香界、祇树林、智慧海、吉祥云”,念出了释迦牟尼的佛国、讲经的精舍。这四处题字是乾隆原作。 ![]() ![]() ![]() ![]() 现在智慧海殿内不能进入,佛香阁北围廊门关闭,琉璃牌门也是关闭的。佛香阁和智慧海一墙之隔。参观智慧海是要从万寿山其它方向爬上,为了介绍的完整性,所以在把琉璃牌楼和琉璃大殿一起加入。 ![]() ![]() ![]() 参观完佛香阁是要原路返回,沿长廊继续西行。 ![]() 排云殿西侧是清华轩 ![]() 清华轩曾经是清漪园五百罗汉堂,毁于咸丰十年那场劫难。 ![]() ![]() 清华轩外也是有漏窗的一带粉墙,正门也是一殿一券垂花门。门殿也有一座屏门,连接院内一圈抄手游廊。 ![]() ![]() 门内即是一座八角池,池上有一座白石桥。这是清漪园罗汉堂原有的放生池,池周围和桥两边有汉白玉禅杖扶手栏杆。 ![]() ![]() ![]() 过了池上的白石桥,正对着的就是正房。檐下挂“清华轩”额匾 ![]() ![]() 离开清华轩沿着长廊继续向西,连廊向北通向一座八角小楼。红柱门窗,八角攒尖顶,灰砖承露台上覆钵脊刹,其实它是座小阁。 ![]() ![]() 为什么它是阁不是楼呢?一层外有一圈檐廊,二层有平座,带檐廊;一层斗拱和二层之间有一个暗层;二层檐和三层檐之间也有一个暗层,比一、二层之间的暗层要大。楼是重屋(两层);阁是二层有平座,平座下有暗层的多层建筑。面前这个阁,连明带暗一共四层。 ![]() 它的特别之处还在,一层腰檐下有斗拱,二层平座下面也有斗拱。这是从东一路走过来第一处有斗拱抬梁结构。 ![]() 阁楼的额匾在南面“山色湖光共一楼”,落款是“乾隆御笔”。 ![]() “山色湖光共一楼”西边是座岩楼——听鹂馆。 ![]() 听鹂馆坐在一丈高岩石高台上,门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檐廊。上面是双券勾连搭灰瓦卷棚悬山顶。门殿前有八字爬梯。檐下挂额匾“金支秀华”,金支指乐器,秀华是饰物。岩楼是当年对酒当歌处。现在不开放,里面有戏台,观戏楼。后来颐和园作为公园后,此处被用作饭庄,“金支秀华”下面那块匾不是后人自挂的。 ![]() ![]() 至此,长廊就走到西边尽头了,但是千山的景色还没完,接听下回分解 ![]() ![]() 1 待续 1 下期:皇家园林——颐和园(下) ![]() 北美:《华盛顿文化之旅3》《华盛顿文化之旅1》《弗吉尼亚诺福克》《北卡罗纳州海滩》《德国悠哉行》《北极光之行---上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