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颐和清漪,赏皇家园林之五:长廊(下)(修订版)

 zzz_0401 2023-06-18 发布于北京

2022年,全国加强了疫情防控,出行不便。幸好颐和园离家不远,便把这皇家园林游了一年。游毕照例要有游记,洋洋洒洒写了二十集。现在回过头一看,当初写得手忙脚乱,免不了有遗憾之处。因此,就此时心中不慌,慢慢地整理、修订一遍重发,算是二刻吧。二刻版纠正了一些错谬,校勘了一些笔误,补充了一些内容,更换了一些图片。重新发布,与读者共享。

=====================================================

长廊两边种了两排高大的侧柏,有乾隆年间的,大部分是光绪年间的。长廊南侧沿线还摆放了一些露陈座。

露陈座就是露天陈列皇家器物的台子,所以也叫露陈台或者露陈墩,官方学名叫做“露天陈设添安石座”,添安可以理解成“添福增寿”。露陈座上面通常摆放耐候的器物,比如青铜器、太湖石之类的硬货,扛得过风霜雨雪。看看前面说的乐寿堂院内,露陈座上摆放的太湖石。

长廊南侧的这些露陈座上摆放的是空格,一个可能是原本不在这里;二个可能是上面的青铜器丢失或入库了。颐和园里的露陈座是有数的,现存清代原装的据说共有一百一十二个,其中按“萬”字编号的有九十八个。这些露陈座有清漪园遗留的,大部分是光绪三十年慈禧七十大寿新增。有汉白玉的,也有白色大理石的,最简易的是白石。露陈座通常摆在门前或屋前两侧,成双成对出现,偶尔也有单独摆放的。我见过单独出现的有仁寿殿前的寿星石和乐寿堂院里的败家石,南湖岛制高点涵虚堂前月台上有非“萬”字编号五座空白的露陈座。霁清轩正房前也有一座空白露陈座,也是非“萬”字编号。

前面曾说过,从玉澜堂进入帝后院就开始有抄手游廊,这个抄手游廊连接后寝所有院落各屋。此万能的游廊最终连到长廊,一直走到石丈亭,连接颐和园内最重要的地方,凡是被它连接的都是清漪园时期既有建筑。

上集提到鱼藻轩和长廊之间的连廊向北通向另一座建筑。

走近看看它的檐廊。

后退几步,看看它的全貌。

这是一座楼阁,冷眼一看,你会说这是一座八角灰瓦重檐二层楼,或者叫做三层楼。红柱绿枋,八角攒尖顶,灰砖承露台上覆钵脊刹。再仔细看,一层腰檐下有斗拱,这是后寝各院一路走来第一处斗拱抬梁结构。一层外有一圈檐廊,二层有平座,带檐廊。再看二层平座下面,也有斗拱,一层斗拱和二层平座下斗拱之间是一个暗层。二层檐和三层檐之间也是一个暗层,比一、二层之间的暗层要大。以前说过楼和阁的区别,楼是重屋;阁是二层有平座,平座下有暗层的多层建筑。面前这座楼应该是“阁”,连明带暗一共四层,叫做八角阁,斗拱抬梁灰瓦单檐八角攒尖顶。它的额匾在南面。

纸匾形式,“山色湖光共一樓”,落款是“乾隆御笔”。我在故宫贴里说过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它最早是顺治帝重建乾清宫时所题。康熙上台后,临摹乃父原文重置,盖上了自己的“康熙之宝”印。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火后重建时,乾隆临摹祖父手迹又重置,并加上“太上皇帝之宝”。现在的“正大光明”匾上有康熙和乾隆二个印章。上面这块“山色湖光共一楼”匾上只有“乾隆御笔”,并无“光绪御笔”,说明是重置乾隆原匾,而不是光绪临摹。应是光绪年间重置,近年有刷新。

春季花开,玉兰花下赏玉楼。高阁玉兰露织妖,拆似式莲白羽摇。藐姑射,肌肤凝雪,烟雨画楼西。

冬季雪霁,再赏玉楼。被雪披银,红妆素裹。雪松伴楼,更觉妖娆。

古代文人爱登楼咏山水,唐代王之涣登那鹳雀楼即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人站在平地上也咏山水,王之涣之后的刘长卿就有“山色湖光并在东,扁舟归去有樵风”,这说的是浙江建德的东湖。清漪园中此楼坐于万寿山下,面对昆明湖水。登楼凭栏四面望,山色湖光舒意畅。老乾题“山色湖光共一楼”毕,忍不住赋诗一首:渭竹环临水,岩楼出竹梢。漪澜常映带,罨黛亦兼包。了识智仁乐,宛成仲叔交。契神疑画舫,悦志即书巢。已足供吟眺,奚烦事豁庨。羲经设观象,育德圣功爻。

老乾诗中提到“渭竹环临水,岩楼出竹梢”。“渭竹”:渭水之竹,古人有“渭川风景竹成林”。此楼侧畔即是二畦渭竹。

“岩楼出竹稍”,就是说渭竹之后有石岩,岩上有高楼呗。

山色湖光共一楼一层檐廊向西,连着一段上坡的游廊,这叫爬山廊。

这段爬山廊是经过山色湖光共一楼和长廊连在一起的。顺着爬山廊上去,就可以到达竹稍之上的那座岩楼。

这是听鹂馆。听鹂馆坐在一丈高岩石高台上,门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有檐廊。上面是双券勾连搭灰瓦卷棚悬山顶。其实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双券勾连搭,它的两券不一样大。

门殿两边各有进深三间的五间南房,前后有檐廊,穿过门殿侧山墙和门殿前檐廊相连。门殿和两边南房前都有八字爬梯供外人攀登。岩石高台和八字爬梯前都有砖雕矮墙,看看墙上的砖雕。

带”寿“字的万字不到头图案,这个叫做“万寿无疆”。

看看门殿前面挂的匾。

檐下挂额匾“金支秀華”,语出《汉书》“金支秀华,庶旄(念树毛)翠旌”。隋唐颜师古注释说“乐上众饰,有流遡羽葆,以黄金为支,其首敷散,若草木之秀华也”。金支秀华是乐器上纷繁的饰物,像绽放的花朵,后用金支指代乐器。颜师古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学者,《汉书》专家。史说其年少时被荐做安养县尉,尚书杨素见其年少,惑问“安养,剧县。子何以治之”?颜师古引夫子言对曰“割鸡焉用牛刀”。

老乾当年为听鹂馆题有小诗一首:“何必双柑斗酒,亦有精舍竹林。几啭栗留窗外,仲若先获我心”。其中的“斗”是量器,一斗等于十升。古时候的酒很贵,李白《将进酒》里提到酒的市价“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一斗酒要十千钱,只有陈王能“恣欢谑”,陈王有酒自由。老乾《听鹂馆》诗里提到一个典故,唐代冯贽《云仙杂记》中说“戴颙(念代用)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鹂声'”。后宋人即有“明日重来应烂漫,双柑斗酒听黄鹂”诗句,双柑斗酒入选成语字典。揣二只柑抱一斗酒去赏春,听N只黄鹂鸣翠柳。又是听黄鹂,又是金支秀,说明此岩楼是为对酒当歌处。这听鹂馆是清漪园时期老乾盖了给娘听戏解闷儿处,台上伶优千种啭,台下皇娘百觞过。光绪年间重建,还是给太后听小戏解闷儿。

进去看看。

门殿内还是按照当年慈禧六十寿诞布置,金砖墁地,贴金缠枝莲大柱,五福捧寿平棋天花,后金柱间挂慈禧自书一巨大的“壽”字纸匾。前面那座“满园锦绣”屏风是近年新作。

走进门殿,站在南房內檐廊下,观望院内究竟。

门殿后即是坐南朝北的戏台,戏台对面是坐北朝南的观戏殿。门殿东西两边的南房是扮戏楼,就是化妆间。

转圈看看戏楼。

这是一座双层戏楼,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开间非常大。四柱四角,翘角重檐二层,斗拱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戗脊上有五只脊兽。从外面看这是二层戏楼,实际是三层,中间有一个暗层,所以还是应该叫“阁”。戏台本身就不属于宫殿建筑,因此是绿柱绿枋,即使宫里的畅音阁大戏楼也都是绿柱。梁枋上都是苏式彩绘,花鸟鱼虫,楼台亭阁。

戏台正面—也就是北面—挂了两块匾。上面一块是“鳯翔雲應”。“凤翔”,瑞禽翻飞,唐玄宗有“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馀”诗句。用《尚书》中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解释“凤翔”更好一些,奏起《九韶》,有凤来仪。云应:祥云响应。下面一块是“来雲依日”,这是一首古曲名,皇帝出现时奏的乐,也属于韶乐性质。这上下两块匾都和皇家乐舞有关,不过,韶乐属于典礼音乐,放在戏台这种娱乐场所差点意思。

登上戏台瞧瞧。

红底贴金背屏,四个岔角是缠枝莲,中间盒子是五福捧寿。背屏上挂着“聴鸝館”旧匾,这应该是光绪年间旧货。向上可以看到非常大的暗层。躺在地上观望二楼房顶。

中间是四角四片贴金双龙戏珠平面藻井,周围是彩绘团鹤平棋天花,团鹤代表长寿。

戏台两边还留下了一些老物件,看看门内横披上的清代无名氏原画,这是苏州虎丘塔。

你看画中的天,是不是汝瓷的天青色?就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说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这竹子比板桥竹差了不少,宫人画竹都是规规矩矩,不似民间大师那般秀劲绝伦。

转过身向戏台外面观望。

正对面是观戏殿,下面是二尺高青砖台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有檐廊。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木刻贴金雀替,没有上下楣子,这是殿堂制式。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戗脊上有七只脊兽,规格很高,和仁寿殿一样。满汉双语“聴鸝館”原斗匾挂在明间檐下,这块匾是慈禧题的原匾,有清时应是挂在门殿外檐下现在“金支秀华”匾那个位置的。

越过观戏楼屋顶可以看见后面半山腰画中游的澄辉阁。

清漪园时期,听鹂馆戏楼和观戏殿位置和现在正好相反,戏楼在现在观戏殿的位置,坐北朝南;皇太后看戏是坐在如今戏楼位置的观戏殿,坐南朝北。这是因为当年的乾隆帝是预备着登台给亲娘唱一出的,以表孝道。皇帝登台,只能朝南呐喊。其实,老乾本尊没事儿的时候也喜欢“咿咿呀呀”唱几句。他在宫里很多私房都预备了一个小戏台,以便闲时练声,就算是那个年代的娱乐活动吧,毕竟当年的卡拉不够OK。乾隆花园最后面的倦勤斋里就有这样的小戏台,仅供老乾私用。

当年,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51年),老乾为给娘祝贺六十大寿,现盖了两座戏楼。他把宫里的咸安宫改造成寿安宫,在前殿搭起一座临时三层戏台;然后在清漪园盖了这座听鹂馆戏台。十年后的乾隆三十五年,崇庆皇太后七十大寿,寿安宫戏台被改造成永久性的三层戏楼。乾隆三十七年,开始盖宫里的畅音阁大戏楼,四十一年才落成。崇庆皇太后是乾隆四十二年因脑梗突然去世,这之前应该在畅音阁开通仪式上听过大戏。乾隆走后,嘉庆帝限制娱乐,把宫里的寿安宫戏楼捣毁了,只保留下畅音阁戏楼。

清代列帝中好像只有乾隆爱唱戏,还胆敢登台。慈禧做寿的时候,她只听不唱,当然就要坐北朝南。所以,光绪重建颐和园时把听鹂馆的戏台和皇家包厢换了位置,就成了我们现在看见的布局。光绪重建颐和园时,在仁寿殿西北一座清漪园院子中同时新建一座大戏楼,规模和宫里的畅音阁一样大,后面再说。

观戏殿东西两侧照例要有配殿,站在戏台上看看。

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面有檐廊,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其实这个院子里也可以称作五间北房,三间东房,三间西房。听鹂馆南北房和东西房都有前檐廊,之间有拐角廊相接,成了一圈。既然这些房屋是和长廊相通的,当然也就可以通往帝后和太后住的各屋。即使下雨天,大清首妇也可以顺着这些游廊走到听鹂馆来听小戏,没有雨湿衣衫之虞。

清漪园和颐和园时期,皇太后们先后在此听小戏。太后听戏当然会请若干皇亲女眷陪同,什么格格、福晋之流。这些女眷也不是时常能来逛园子的,逛一圈园子,再听几出戏,怎么着也得蹉跎一日,甚至几日。到了饭点,皇太后会在听鹂馆传膳,和众女眷一边听戏一边用膳,这属于小宴。若没有女宾来园,皇太后都是在自己的乐寿堂吃饭。颐和园时期,听鹂馆摆宴一来是可以有戏佐餐,二来是听鹂馆西侧小院就是招待所,如果要在园中周旋多日,慈禧太后请来的女宾们就在那里住宿。

中国古代是一日二餐,朝饔夕飧(念招拥稀孙),物产不丰富的时候就每日二餐。宋代以后,中原物产颇丰,渐行一日三餐。清代皇家还保持关外贫苦满民生活习惯,每日二餐。早餐通常是卯时一刻,就是早上五点一刻,非常早。若要早朝,则延后。晚餐通常是未时,也就是中午一点,也是相当早,但是可能会持续一个小时。清宫里这个早晚餐时间是有记载的。清代皇帝会在酉时加一些晚点,就是下午六、七点钟。皇上要办公,不加晚点就会在折子上写错字,把“阅”写成“膳”。

民国时期,有富商获批在听鹂馆开设饭庄。新中国把听鹂馆修缮后仍做饭庄,供应宫廷菜。回过头仔细一看正门挂的那块“聴鸝館飯莊”门匾,“聴鸝館”三个字就是慈禧匾上拷贝粘贴过来的。“飯莊”二字肯定也是从某处牌匾上挖来的呗,这种碑体字只能从牌匾上去搜罗。原来这块匾是伪造的?我说怎么没有落款呐。东南西北房有不同的名字,叫不同的“膳”厅,其实在每个厅里都可以点一样的菜。各厅有赵钱孙李不同厅长,后面的伙房里只有一伙厨师。我来的这一天,因为疫情,不接待团队,只有零星的游客吃饭。看看南房餐厅。

我一个人只能按照标准配置菜单请厨师表演厨艺。

服务员头上的板头是旗人贵妇装饰,叫做“大拉翅”。她这种大拉翅在清前期并不多见,直到清后期才多见于宫中嫔妃或朝廷命妇。很少有宫女装扮这种大型旗头,劳动时不方便,太影响工作效率了。她这只是给顾客演示清宫女人头饰。

端上来几样小菜:四宝鸡丁、龙凤虾球、草菇菜心、乌鱼蛋汤,四样点心,米饭管够,一百多钱。很多人觉得御膳吃着没什么味道,其实皇上天天吃山珍海味,见得多了,所以御膳多是比较清淡的。重口味的也有,但是不多,皇上如果老吃重口味,三天就得吃顶了。御膳主要特点是精致,手法细腻,不以油腻见长。

北京还有一家宫廷菜,那是北海公园仿膳,上来的菜也是清淡的居多。“仿膳”的匾是老舍先生题字,非常少见。中国京鲁川粤四大菜系中的京菜其实不太好定义,真正的京菜应该叫宫廷菜,代表作是北海仿膳和颐和园听鹂馆。还有一家可以算京菜,就是北京饭店西楼七层的谭家菜,官府菜,不是御膳。要说百姓在北京吃御膳,还是北海仿膳好一些,游客多吃客多,节假日需要等座。正因为吃客多,厨师表演的机会就多,精力旺盛,能保持较高水准。听鹂馆只给首长好好做,团队和散客只能吃到马马虎虎菜。北京饭店谭家菜也是对百姓,水平很高,同样是清淡的居多,喜欢重口味的不要去。因为宫廷官府菜手艺被捂得很严,京菜严格说也就是这三家,很小众。北京街上的那些个老字号以鲁菜居多,其中有一些淮扬菜。即使有京味饭馆,也都是北京风味家常菜,不能算作大菜,因为上不了台面。

光绪重建颐和园时,在听鹂馆东墙外新建了一座小院。

小院的一殿一券垂花门朝东开,挂有启功所书“贵壽無極”门匾。

这个贵寿无极小院是听鹂馆的附属建筑,原匾不知所踪,这是重做的新匾。“贵寿无极”语出卦书焦氏易林中的“降我祉福,贵寿无极”。当年慈大娘在听鹂馆对酒当歌,然后来这个小院饮茶解酒。

垂花门内接一圈抄手游廊。

院中南北各有三间房,正对垂花门的院西是一座敞轩。敞轩后是听鹂馆西墙,墙上有门,通往听鹂馆。

贵寿无极小院的抄手游廊不能连接到听鹂馆游廊,那它也就不和长廊相通。这座小院不是长廊上的建筑,属于光绪时期增建。小院虽然不大,却很精致。

近些年小院里开了一个茶馆,还出售一些自制点心。你若在听鹂馆用一套午膳,痛斥一通厨师手艺,兼吐槽皇上口味。然后坐在这院子里喝一壶闲茶吃二两糕,心中大可默念“太后的午后不过如此,大约伊丽莎白女王的午后也不过如此”。当然,你也知道,太后或女王的午后陪同都是朝廷命妇,而你没有。

到此,把长廊走到了头。长廊上还有一座大型建筑,也是颐和园里等级最高的建筑,下集再说。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