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用了这5个方法,孩子竟开始主动说话!」经验曝光——

 北医脑健康 2023-05-13 发布于北京

如何解决孩子的「言语」问题?是不少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言语康教督学王伟老师支招,帮孩子主动开口说话。

No.1

幼儿说话不清楚长大就能好吗?

如果非要把语音障碍问诊过程中,家长所提出得问题排个序,那么“长大就能说好吗?”一定榜上有名。

家长常常纠结:“我觉得孩子说话有问题,老人都说长大就好了,可是发现长大了一些还是老样子,是不是还要再长大一些呢?"

其实所谓的“长大后就能把话说好”只是普通人的经验总结。

语音的发展和小朋友的生长发育是一样的,都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都知道,小婴儿刚生下来是不会说话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会说一个字,然后是词语、简单的句子,最后才是复杂的句子。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小朋友一开始说的词、句并不清晰,后来才能越说越清晰;有的小朋友开始说话的时间早,有的小朋友开始说话的时间晚。但是不管早晚,大部分小朋友一般在上学前都能把话说清楚,会讲小故事。

“长大后就能把话说好”的认识是正确的,但一定要清楚,它并不适合所有的情况。

 在语音发展中,小朋友并不是一个时间段内发出所有的音,不同的音“会说(出现)”和“掌握(习得)”的时间是不同的。

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语音学习中是会出现“错误”的。但错误一般只出现一段时间,随着发展,错误会被抑制,接下来就是正确的音的“出现”并逐渐“习得”;

其实这就是大家所说的“长大就能说好”的专业解释。

普通话儿童辅音习得顺序,1.6- 2.0就是1岁6个月到2岁整的意思。那我们以/s/音为例,简单说明一下如何判断,大家可以看到/s/音的黄色的线条到4:1-4:6这个位置截止,也就是说,/s/这个音75%的儿童是到4岁1个月到4岁半才可以发的很清晰。因此如果我们的孩子目前只有3岁但是/s/无法发的很清楚,我们可以先不采取介入策略,只做日常的引导即可,慢慢的有可能孩子就可以发清楚了。如果孩子已经6岁了,还是没有办法把/s/音发清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当家长们发现“我们的孩子某一些音发不好”,“吐词非常不清楚”时,一定不要单纯的抱着“孩子长大就会好”的心态(误区),需尽快找相关专业的地方给孩子做详细评估,让专业治疗师帮助你来评估当前孩子在语音发展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或者障碍,不要让孩子的发音影响到他后期的学业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No.2

对于没有自主有意义语言的发育迟缓儿童,如何评判是否要做口肌训练?

判断是否需要做口肌训练需要先进行评估,并不是所有需要言语干预的孩子都需要进行口肌训练。我们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来看。

1

从疾病诊断看

像是被诊断为脑瘫、唐氏综合征或者有肌肉运动问题的发育迟缓等疾病的诊断时,可能会在其他干预(如:认知、运动)的同时,进行口肌训练。

而普通的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自闭症等等,绝大多数这样的孩子并不存在口肌问题,因此会优先考虑评估及训练孩子的社交沟通、游戏认知、语言理解,以及提高其发音能力,不一定要进行口肌训练。

2

从障碍表现看

进食困难、吞咽障碍等,比如有一些语言迟缓的孩子会存在流口水、无法张口、咀嚼不充分、进食过程会出现呛咳等情况,这类的患者会倾向做口肌训练。


而语言发育迟缓中那些不开口说话,口腔机能没有问题的孩子,是不需要进行口肌训练的。

No.3

针对无口语的孩子,我们要如何进行训练?

其实儿童的语言发展是有迹可循的,一般从无口语到出现口语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都会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就是从具备一定的语前沟通技能一到运用非语言沟通一语言理解一语言表达这样的进程。

1

语前沟通技能

包括孩子和他人的目光对视、对于同一事物的共同关注(比如食物、玩具、绘本等),以及轮流(例如妈妈把小球推给宝宝,宝宝再推回给妈妈,如此反复几次)。还需要考量孩子模仿能力的发展情况,比如是否可以模仿他人的动作?模仿他人的游戏玩法?模仿他人的声音?

目光对视、共同式关注、轮流和模仿能力,这些技能都是孩子习得所有语言技能的基础。

2

非语言沟通能力

我们需要先关注孩子对他人肢体语言、语气、声调、表情的解读能力。

例如,孩子能否明白摇头代表着“不要”,而挥手则代表“再见”?当家长在语气中表现出高兴或者不悦时,孩子是否能听出来?

还需要考量孩子是否可以使用非语言沟通的形式与人沟通。比如想要玩具,会使用眼神看向你获取你的注意、然后看向玩具、再看向你(形成视觉三角)?是否指着玩具让你拿给他?对于想吃的东西想玩的玩具是否可以发出声音(比如嗯···)告诉你?

这些都是在考量孩子再出现口语之前,能不能使用恰当的非语言的形式与他人达成沟通的目的。

3

语言理解能力

例如,孩子能否对自己的名字做适当的回应?能否听懂爸爸、妈妈、苹果、桌子等常见人事物的名词?能否听懂常见的形容词和动词?能否遵循常见的指令,例如拿起勺子,穿好鞋子?

4

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具备了以上所说的语前沟通技能、非语言沟通的形式、语言理解的能力,随着能力的发展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发展出来。

一开始是使用声音,后面就会逐渐使用单个字、或短语、句子等形式进行表达。

No.4

无口语的孩子要如何诱导他把音发出来? 

如果孩子对于基础的语言沟通技能、非语言沟通能力及语言理解能力都具备了的话,就可以借助孩子的模仿能力开始训练,诱导孩子仿说发音。

需要关注孩子对于口型动作的模仿、发音模仿(从无意义的声音到有意义的声音)的技能。

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借助游戏情景进行练习。先从能发的音入手,发音的顺序也是先会自然的拟声词开始,为孩子多提供声音刺激。

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来模仿老虎(啊呜)、青蛙(呱呱的)、鸭子(嘎嘎)等多种动物叫声,这些声音可以夸张一些。

除此之外还可以练习一些简单的元音比如:a/i/u。这些内容的习得都是建立在有发音动机的基础之上的,要让孩子主动参与进来,再从简单的元音逐渐增加到音节、到单词、到短句。

还可以结合接唱儿歌等形式诱导孩子的语音。比如:孩子特别喜欢唱两只老虎,或者数鸭子的儿歌,通过停顿填词的方式来诱导孩子发音。

还可以借助一些口腔发音的小游戏或者呼吸的练习,诱导孩子发音。比如嘴巴打嘟、咂唇、发”滋滋”等一些无意义的声音;呼吸方面的话像是吹蜡烛、纸条、风车、气球、口琴等,漱口等都这些技巧都是可以辅助孩子后期语音学习的基础。

No.5

孩子可以回答问题,但从来不会主动说什么话,怎么提高孩子讲话的主动性? 

这是一个关于主动性表达的问题,很多家长都对此很困扰。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小妙招来帮助家长们梳理该如何提升孩子语言的主动性! 

1

妙招一

家长一定要创造沟通条件,通过环境的阻挠给孩子增加提问、提出帮助的机会。

举例:家长把东西放到孩子看到但是拿不到的地方等,给孩子机会向你请求帮助;画画的时候,没有蜡笔;玩火车的时候,只有轨道,没有火车,这都能够提高沟通的需要。 

2

妙招二

对东西要有控制权(制造障碍),不能让孩子随便拿到。

举例:玩乐高,不要把所有的乐高都拿出来,这样会减少沟通的机会。我们应该拿出少量,或者是在你的控制下,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去找你问你要。 

3

妙招三

选择恰当的游戏,多跟孩子玩一些需要你帮助的游戏。

举例:吹泡泡他吹不起来,他需要帮助;一个扭动的玩具需要家长的帮助。这都是很好的可以促进主动沟通的方法。

4

妙招四

突然停止,适时的增加动机。举例:荡秋千玩的开心的时候,中途停一下,孩子就会跟你沟通继续下去。

5

妙招五

家长要学会装傻/故意犯错。

比如家长故意做一些明显错误的事情,让孩子有机会去纠正你的错误。

生活中妈妈可以故意把鞋穿反了,或者是喝汤的时候使用叉子,孩子想要玩钓鱼的游戏,故意不提供给他鱼竿,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来帮助家长引导孩子与我们进行主动沟通的技巧,希望大家能在家庭中多去尝试运用他。 

最后给大家的建议就是要学会等待,至少要给孩子3秒的等待时间,借此提高孩子的自发性。

不要太快的给孩子答案,可能会错过孩子自发表达的机会,3秒钟以后孩子没有反应或者是有困难的话,再提供辅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