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冰 : 茶乡两代种茶人 | 报告文学

 北疆文艺 2023-05-13 发布于黑龙江


                              茶乡两代种茶人

  作者 | 苏轼冰

知道双柏白竹虎芽茶叶很早了,认识白竹虎芽茶厂总经理周继俊却是前不久的事。

2023年5月4日,双柏县友林家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世成去少数民族聚居的大麦地镇河口村委会石宝山村,给当地举办的民族传统节日“象鼻山节”提供音响服务,邀我跟随前往。

周世成为人诚恳、热情厚道,是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他的公司是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示范企业、州、县优秀企业。第二天办完节从白竹山回来,他一路上介绍白竹虎芽茶厂总经理周继俊和他的茶叶,说带我去茶厂看看。

我们到白竹虎芽茶厂时,太阳已经落山,座落在绿树丛中的茶厂内却空无一人。经电话联系,过了一会儿,一个年轻人才匆匆忙忙赶了回来。经周世成介绍,得知他就是白竹虎芽茶厂总经理周继俊。

小周长得帅气,看上去精明能干,初次见面,给我的印象特别好,要不是交谈中说起,一点也不像40出头的人。

周继俊1982年1月16日出生,是白竹山下的法裱镇烂泥村委会丫口村人,与白竹山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生在白竹山,长在白竹山,是喝着白竹山的山泉水长大的年轻一代。他的二叔周全才是白竹山法裱公社茶厂的第一代种茶人,后来调茶桑站工作。1973年11月,父亲周增才又进入公社茶厂,接过二哥的事业,成为白竹山上的种茶人。1985年公社茶厂解散,周增才舍不得自己苦心经营的茶园,就冒着风险贷款买下了公社茶厂,直到1988年归给法裱供销社,一直与茶叶打交道,直到退休,是白竹山茶厂资历最老的一代种茶人。他对白竹山茶叶的感情,对附近的村民和儿子影响很大。从小,儿子周继俊就知道白竹山的美丽传说,熟悉白竹山茶,了解白竹山茶的前世今生。

2003年7月,周继俊高中毕业,考虑到父亲在白竹山茶厂靠微薄的收入支撑家用,家里只有母亲一人劳动,他没有继续上学,选择回家务农。

在当地山区农村,很多年轻人立家创业的出路一是栽烤烟,二是出门打工,稍微有头脑的选择做生意。刚开始,周继俊和村里人一样栽起了烤烟。栽烤烟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还受干旱、病虫害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又苦又累不说,一年到头下来,没有挣到多少钱,要彻底改变贫困的貌根本不可能。后来,周继俊又做起了生意,到每个村子里收购豌豆和蚕豆。他白天干活,晚上去收,半夜用货车拉到昆明交易市场卖,虽然很辛苦,但是比起栽烤烟好多了,也赚了一些钱。 

2007年,父亲却提议他尝试种植茶。此时,周继俊的销路逐渐打开,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了希望,但他想到父亲一生对白竹山茶的感情,想到家乡父老乡亲依然贫困,自己是白竹山下新一代有知识的青年,却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开始动摇了。父命不能违,家乡父老乡亲更不能不管。于是,他果断地放弃了自己得心应手的豌豆和蚕豆经销,听从父亲的建议,一门心思跟父亲学习种茶、制茶技艺。

从种植茶树开始,周继俊就选择了优良的云南大叶茶种来栽种。他家的第一批茶树是从白竹山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地里摘取茶果,自己育出茶苗来栽的。刚起步种茶的那年,家里的开支基本就靠母亲种田和父亲微薄收入来支撑,各方面困难重重,但周继俊有自己的理想和年轻人执著的性格,一旦下了决心,就义无反顾,百折不饶。他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决心继承父辈的事业,完成他们未尽之事,传承白竹山茶古法制茶技艺,为家乡的父老乡亲闯出一条新路。

刚开始,他每年种植十几亩,一步一步不断扩大,几年后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种植面积扩大了,为了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周继俊注册了商标,和亲戚借了点钱,去普洱买了加工机器,把家门外的空地利用起来,做成了茶叶加工车间,创办了“三香地带白竹生态园茶厂”。茶厂生产的茶叶以包装自封袋销售为主,年收入从几千块钱发展到几万块。2010年,茶厂办了生产许可证,拥有自已的独立品牌“白竹虎芽特级”和“白竹虎芽一级”。2013年,周继俊开始用自家的荒山种植茶叶,茶园面积增加到180亩。2016年改营业执照为双柏白竹虎芽茶厂,成为拥有厂房800多平方,种植面积180多亩,加工机器15台,建成了有固定员工1人、茶叶加工7人、当地采茶的村民20人的个人独资企业,产品销往昆明,楚雄,大理等地,很受省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年收入22万元以上。

白竹虎芽茶厂的技术是“家传”的,从育茶苗、选茶地、栽培、茶园管理,再到适时采茶、杀青、揉捻、烘干、成品包装产出,每个环节,周继俊都和父亲一起,带着村民亲自去做,几乎天天忙碌在茶厂。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茶叶的质量,自己决不能辜负父辈的希望,更不能有损“白竹虎芽”的声誉。

茶厂发展了,自己的日子好过了,周继俊想得更多的却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决心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率先将企业形成了“茶厂+基地+农户”的生产发展模式。几年下来,当地茶农规范化种植茶叶形成了习惯,村里及周边部分农户鲜叶收购、加工、销售等问题得到了解决,“绿叶”变“金叶”,村民脱贫致富的通道打开了。

白竹山茶远近闻名,名声在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白竹山茶价格很高,产品供不应求。为了解决广大消费者“吃不起”和“听得到,买不到”的状况,从一开始,周继俊就下决心要生产一种普通老百姓买得起、吃着放心的名茶。多年来,他把大部分的收入都投到了工艺改进、品牌推广中去,不断提升品牌质量,终于使“白竹虎芽”突出重围,让更多消费者都能喝上实惠茶、品质茶。

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周继俊的步子越来越坚实,茶园面积从原有的几亩发展到现在的两百多亩,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和本村30多户群众发展种植白竹山茶2000多亩。原来农户栽种的茶叶,通过租赁、承包、购买、调换土地等形式,不断加快了自家茶园发展,还建成了拥有年加工能力达20吨精制茶叶的厂,取得了SC认证,生产的5个系列产品先后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证书”年产干茶5.8吨以上,年销售产值达86.4万元以上。

在别人眼里,周继俊富了,但他深深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自己一家富不算富。自建厂以来,他就千方百计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茶树,然后以收购鲜茶叶方式帮扶农户发展。2017年开始,周继俊帮扶的力度更大了。他以劳务聘请方式让39户贫困户和其他农户到基地做活,从事采摘鲜叶、除草、薅铲等工作,同时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万企帮万村”行动。

烂泥村委会精准扶贫联系户李家万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因经常打骂老婆,几年前老婆离家出走改嫁,自己带着个孩子生活,因为没钱,孩子都无法上学。周继俊了解情况后,主动去到李家万家,给他做了思想工作,又在经济上给予了帮助,现在孩子已经上学,家庭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周继俊倾心扶贫济困,也热心公益事业。从白竹山大梁子到茶山的路,以前就是一条崎岖小路,为了方便村民上山采茶,他出钱请了挖机把路修通,现在可以通车,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大家。2021年6月,双柏5.1级地震,他积极捐赠了抗震救灾捐款2000元。

周继俊既是双柏县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又是弘扬和传承白竹山茶古法制茶技艺的“茶师傅”。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掌握了古法制茶技艺,渐渐成为了白竹山古法制茶技艺的传承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他相继参加了省、州、县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考察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培训学习,不断加强茶叶技术的学习和积累,在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技艺,思想一次次受到洗礼,也坚定了对白竹山茶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他希望把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推进白竹山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在广大村民中起到示范带动和表率作用。近年来,双柏县大力推动“茶旅”融合发展,他的茶厂在全县带头开创了游客采茶制茶体验和餐饮服务,既能生产又能接待,一发春茶下来收入增加了许多。2023年5月,周继俊规划投资的白竹山寨精品民宿也将动工,建成后将成为以茶文化为底蕴、采茶制茶体验为特色的民宿及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白竹山茶种植历史悠久,是闻名省内外的优质生态茶,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证,被农业部和全国消费者协会评为“全国优秀品牌”,获得了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2017年8月,白竹山茶荣获农业部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荣誉称号;2019年5月,在昆明举办的茶叶行业协会春茶周活动会上,白竹山获评云南十大历史名山“云南醉美茶乡”荣誉称号。在这些荣誉中,周继俊功不可没。他潜心投身茶叶种植加工15年,茶园从几亩、几十亩发展到今天的200多亩,从茶叶种植和加工的“门外汉”,成长为古茶制作的行家里手,开发了“白竹虎芽云雾龙爪茶、白竹虎芽云雾茶特级、白竹虎芽云雾茶一级、白竹虎芽云雾茶二级、白竹虎芽云雾绿碎茶”等产品。2019年,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020年获得州级龙头企业。至2021年底,增加到8个系列产品包装,有瓷罐装,礼盒装,纸袋和塑料袋装。有固定员工8名,零工(包括采茶工20人,茶叶加工10人),年收入大概50万左右;2020年被评为州级家庭农场,他获得双柏县委、政府评为“兴双人才”奖。自建茶叶加工厂,带动周边农户和本村30多户群众发展种植白竹山茶700多亩,部分农民通过种茶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周继俊经营的茶园面积从原有的几亩发展到现在的近千亩,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和本村30多户群众发展种植白竹山茶2000多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法裱镇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茶文化的深度开发,做活、做好茶旅融合发展文章,实现了从“卖茶叶”向“卖风景”的转变,带动村民吃上生态饭、旅游饭,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2021年,该镇游客接待量达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

目前,全镇共有8个村委会273户农户种植茶叶8000多亩,培育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7户、30亩以上规模茶厂13个,把分散生产与规模化加工有机结合,带动周边闲散劳动力就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2021年春、秋两季产出干茶172.2吨,产值达3448万元;带动务工人数35200人次,实现务工收入700万元。

农闲之余,法裱镇的数千亩茶园又迎来了旅游热潮,漫山遍野的茶、延绵起伏的绿,从山脚漫向云端,吸引了许多游客到此观赏品茗、体验采茶制茶。在这里,茶园除了产茶,还多了一项功能属性,可观、可游,变成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美丽的白竹山麓,茶香人忙,歌声阵阵,一幅以茶兴村、以旅强村、以文厚村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法裱徐徐展开。

“原来只搞茶叶种植和粗加工,一发春茶下来有30多万收入,现在又增加了游客采茶制茶体验和餐饮服务,收入能到50多万元。”采访中,周继俊兴奋地对我说。

“白竹山森林茂密、土壤肥沃,生产出来的茶叶汤色鲜润、香气馥郁,是省内外知名的茶叶品牌,白竹山茶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品质,正是因为我们把生态、绿色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发展才这样好。”周继俊的话,是他一路走了总结,也是他成功的秘诀所在。

告别了周继俊,几天后,我又去法裱镇,采访了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他们对周继俊评价很高,称赞他在茶农规范化种植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和表率作用,在白竹山茶的传统制作上功劳很大。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持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食品牌,优化茶园结构,持续推进茶叶专业化、精准化、精细化生产管理,以“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保护和开发绿茶,培育壮大茶产业;同时,结合环境优势,不断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打造以茶文化促进茶旅游、以茶旅游带动茶经济、以茶经济助推茶品牌的绿色有机产业,把茶作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助推乡村振兴。

看到镇领导对白竹山茶满怀信心的样子,看着他们幸福满满的笑脸,我又一次对周继俊和白竹山上的两代种茶人肃然起敬!





    
作者简介:苏轼冰,汉族,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增刊》《中国校园文学》《北京文学》《诗选刊》《扬子江诗刊》《星星》《草堂》《延河》《文学港》《雪莲》《云南日报》《滇池》《边疆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纪实文学、文论等300多万字,出版文学作品12部,有长篇文化散文《文化楚雄.双柏》、长篇小说《虎乡誓言》出版,长篇纪实文学《红旗漫卷哀牢》列入云南省作协长篇作品扶持,有作品获过省内外各种奖项,原云南省楚雄州作协副主席、双柏县文联主席、《哀牢山文艺》《彝乡文化》主编,双柏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退休,现为楚雄技师学院驻校作家。



北疆文艺简介:  一本手机杂志,一部生活笔记。我知道,打开一本书很难,但你需要关注《北疆文艺》。《北疆文艺》关注现实,尊重读者,支持原创,关注文学发展潮流、关注身边的世态人心,是了解文学世界的一个小窗,是身边饮食男女的一方舞台。互动交流,总有一篇文字会让你怦然心动!总有一个故事会让你泪流满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