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中共镇康县委:
根据县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确定的调研工作重点及县政协常务委员会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组织分工安排,2010年5月10日至15日,县政协组织由县政协副主席颜国好任组长,县政协联络委主任李如兰、县茶办主任施国昌任副组长,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李应、县政协联络委副主任杨军及各有关乡(镇)政协委组长为成员的调研工作组,采取实地踏看、走访农户、座谈交流、征求意见等方式,先后深入忙丙乡忙丙茶厂、大树王茶园、马鞍山茶园、帮海茶厂,凤尾镇团山茶厂、惠通茶厂、凤尾茶厂,勐捧镇龙潭山茶园,勐堆乡彭木山茶园,南伞镇南伞茶行销售点等企业(基地),对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镇康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种植情况
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7.6万亩,其中高优生态茶园1.9万亩、有机茶园0.1万亩、常规茶园5.6万亩,投产面积5.2万亩,年总产量2285吨。种植品种主要有云南大叶种,云抗10号、14号,清水3号,凤9号,长叶白毫,杂交8-8、12-8等11个。全县2.65万户农户、15.6万农业人口中的13.5万人涉及茶叶生产,涉茶生产群众达87%。
(二)生产加工情况
全县现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7户,其中精制加工厂4户,初制加工厂(所)13户,年加工能力2790吨。目前已获“QS”质量生产安全许可认证的制茶企业有县外贸公司、忙丙茶厂、惠通茶厂、帮海茶厂等4户,生产产品有绿茶、红茶、普洱茶等3个类别,有各种形状紧压茶、散紧生熟普洱茶等65个花色品种,形成门类齐全的多茶类结构。
(三)网点销售情况
目前全县开办有茶叶销售点7户,茶叶营销人员14 人,主要分布在广州、昆明、新县城南伞等地,重点以销售普洱茶为主。2009年总计销售各类茶叶2009吨,其中绿茶10吨,红茶220吨,普洱茶610吨,晒青毛茶、烘青毛茶、红条毛茶等1169吨,工农业总产值3879万元。
(四)品牌建设情况
目前全县制茶企业注册商标有“双燕”、“玉鲜”、“薄刀山”、“天益”等4 个。其中县外贸公司“双燕”牌普洱茶商标2008年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县外贸公司2009年获绿色食品证书;忙丙茶厂2008年获绿色食品证书、马驮子产品获专利;惠通茶厂2009年获绿色食品证书;帮海茶厂注册生产“天益”牌普洱茶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云南省唯一供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二、镇康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一)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镇康具有一流的茶区气候和土壤资源,除个别碱性土出露地段外,绝大部分地区均适宜种茶。镇康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日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有机物质积累,为发展高品质茶创造了独特的气候条件。全县茶叶种植最适宜区域有勐捧镇根基、石桥、象脚水、流水、半个山、核桃箐,凤尾镇芦子园,忙丙乡帮海、马鞍山等22个村,可发展种植面积达83.4万亩。
(二)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有悠久的生产历史。镇康茶树栽培起于何时无考,但留有人工栽培痕迹的古茶树随处可见。据《镇康县志》记载,清宣统二年(1910),从勐库引进茶种,茶叶种植开始推广;民国二十四年(1935),茶叶生产进入初盛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茶叶产业迅速发展,至1987年底,全县已发展茶园面积3.44万亩,建成茶叶初制所43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年产量2.27万担,基本构建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完整的茶叶生产和供销体系。二是有丰富的茶俗文化。镇康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群众有着迥异的种茶、喝茶、懂茶、善茶的传统习俗,茶俗文化丰富多彩、浓厚久远,独具特色的民间“茶粥”等茶俗文化对促进提升茶叶产业价值有着潜在的市场开发前景。三是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县人民政府早在1999年便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科技、扶贫、金融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并设有专门的茶叶生产办公室,负责制定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加强茶叶产业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后又在县农业局设立茶叶技术推广站,专门负责茶叶种植及管理技术的推广工作,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健全。
(三)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被称为“二十一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云南为世界茶树起源的原产地,临沧为世界茶树起源的核心地带,对推介宣传镇康茶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多年来,镇康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科技提高品质、文化提升价值、品牌开拓市场”三大战略,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以原生态,无农残、药残品质优良享誉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茶叶外销欧美,内销西北、两广、湘黔等地,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三、镇康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丰实资金投入,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茶园建设改造缺乏资金投入。镇康低产茶园面积居多,单产效益普遍较低,大部分低产茶园需要进行更新改造。茶园建设改造缺乏资金、技术,应予更新改造的大面积低产茶园得不到及时更新改造;新增茶园面积也多为农户零星自行发展,种植区域分散,种植技术缺乏规范,种植品种相对单一,茶叶品质难以保证,不利于制茶企业加工高档茶。二是茶园建设管护缺乏资金投入。以致大多茶园中耕施肥管理不善;种茶农户早采强采幼龄茶园茶树现象突出,新建茶园茶树得不到应有的修剪养蓬,破坏了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高产树型树势的培养。三是制茶企业运营缺乏资金投入。随着近几年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资方向转变,制茶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大多难以落实,制茶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不同程度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精深发展受限
镇康现有制茶企业量小质弱,大部分制茶企业厂房设备陈旧老化,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经济效益较低,资本积累难以实现,自我发展能力、融资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目前,全县制茶企业尚有2006、2007年高价收购的近60吨茶叶库存待售。制茶企业辐射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严重不足。茶叶产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以保障我县茶叶应收尽收,以致随着茶叶市场逐步放开,地方毛茶大量外流,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流至下关、昆明、勐海等地的毛茶达1500多吨(其中过境毛茶近800吨),年流失茶叶税收达上百万元。龙头企业不够强劲,公司+基地+农户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难以构建形成,制茶企业优质生产原料无以保障,严重制约着我县茶叶的精深加工和增值空间的有效拓展。同时,缺乏龙头企业统管带动发展的零散原料基地,也为一些不合规厂商提供了生存发展空隙,目前全县有12户茶厂(所)工商注册登记手续等不尽完备,甚至有一些家庭作坊,在没有任何安全和卫生条件保障下初滥生产投放等级低下产品,严重损坏镇康茶良好的市场声誉。
(三)缺乏品牌效应推介,产值提升困难
一是缺乏品牌产品打造。经过多年努力,镇康制茶企业先后开发形成一定数量的名优新产品,有的还开发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但多停留在“礼品茶”、“参评茶”生产阶段,产品数量少则几十公斤,多不过几百公斤,躺在摇篮里长不大,对消费者影响极为有限,故至今仍无一个在国内、省内以至市内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二是缺乏品牌产品推介。制茶企业创出品牌后,由于受发展资金等制约因素所限,既无力进行有关资质的申请论证,又难以落实规模生产及进行大格局的宣传造势,品牌推介严重滞后,所创品牌市场认知认同度低。三是缺乏品牌产品统销。制茶企业各自为政,内部生产质量、品牌包装参差不一,对外销售不能形成合力、握拳出击,地区特色品牌功能价值无从体现,品牌效应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品牌推动产值提升”战略难以落实。
(四)缺乏政策扶持引导,发展推进起伏
一是政策扶持不尽到位。根据《中共临沧地委 临沧地区行署关于临沧地区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临发〔1999〕13号)精神,我县自1999年以来发展高优生态茶园1.9万亩,组织实施主体为各乡(镇)人民政府,但茶园建成至今,尚拖欠茶园建设(园地开挖、茶园道路建设、茶苗款)补助资金309.38万元未予落实,其中市政府应补未补高优生态茶园贴息补助资金278.38万元、2009年县级纳入规划种植盘子应支付未付育苗款31万元,严重影响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挫伤基层干部群众组织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二是长远发展缺乏引导。茶树为多年生植物,中耕管理时限及经济受益长,绝大多数茶农群众普遍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突出存在市场价格高时强采盲种、市场价格低时抛种弃管现象,制约茶叶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四、镇康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为茶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提高认识。镇康发展茶叶产业有基础、有优势,茶叶产业生产辐射全县千家万户农民群众,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县茶叶领导小组;理顺现有的茶叶产业管理机构,将县茶叶生产办公室与县农业局茶技站合并办公,整合现行行政资源,统筹项目经费安排,切实提供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县、乡(镇)、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二)逐年消化解决长期拖欠茶园建设的补助资金
借鉴其它县(区)将历年拖欠茶园建设补助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逐年消化解决、分期兑现落实的有效做法,通过县级财政预算和项目资金整合尽快兑付落实应补未补的茶园建设补助资金,保证党委、政府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彻底消除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疑虑,激发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组织发展茶叶产业的工作热情,轻装上阵再兴茶叶产业发展高潮。
(三)制定茶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一是要完善扶持政策。结合实际完善制定巩固提升茶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对茶叶产业的投入力度,每年落实一定数量的财政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进行茶品牌打造、低产茶园改造、新茶园建设及生产技术,推动茶叶产业的创新发展。二是要强化龙头培育。重点扶持县内有规模、有潜力、市场竞争力强的制茶企业,实行种植、加工和营销一体化;在协商自愿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强强联合对现有制茶企业进行重组,建立股份制龙头企业,并采取招商引资等有效办法手段,积极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建设高优生态茶园基地,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提升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促进茶叶产业的规模深度发展。三是要全力打造品牌。借帮海茶厂注册生产“天益”牌普洱茶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云南省唯一供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之势,全力打造推介马鞍山茶,使其成为镇康茶叶对外宣传统销的公共品牌。通过实施大企业、大品牌效应,引领茶叶产业发展提质量、增效益、上水平。四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无证照经营、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取缔无证收购,规范茶叶市场交易,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
(四)挖掘传统茶俗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加强产品文化包装。产品包装注入更多地方民族传统茶俗文化元素,充分展示地方民族传统茶俗文化特色,力求体现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无以复制。二是要打造茶事文化品牌。政府和企业双向努力,精心策划,每年定期组织举办如“茶友会”等地方茶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建成集中展示推介镇康优良茶品的宣传名片;推出一批如“茶园休闲观光”等涉茶旅游项目,实现茶业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延伸茶产业链。三是要扩大茶事文化交流。积极组织制茶企业参加县内外组织的各种茶文化交流与茶事活动,为茶产业发展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全县干部群众的茶文化知识培训和普及力度,构建浓郁的茶文化氛围,营造知茶、厚茶的人文环境。
政协镇康县委员会
二○一○年七月十五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