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化作家讲述:化肥厂往事

 一脩 2023-05-14 发布于福建
图片

二十世纪80年代宁化县合成氨厂(作者供图)





图片
化肥厂往事

       戴长柏

历数地方国有企业,宁化县化肥厂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它就像一个大家庭,承载着全体成员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它又像一个大舞台,演绎着广大职工激荡时代的青春之歌。
纵观化肥厂的创业史,感人肺腑,激人奋进。
宁化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也是国家和省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为提高粮食产量,县里把化肥生产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196911月,县里组织人员进行厂址勘测工作。19703月,省革委会下拨264万元用于宁化县化肥厂基本建设。
同年6月,县革委会选调51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乡知青、退伍军人和城镇待业青年到化肥厂筹建组开展工作,9月又派出一批学员前往莆田涵江合成氨厂和泉州市参加为期一年多的操作技能培训。19707月,县革委会根据省、地指示,成立“宁化县化肥厂工程指挥部”,开始了艰苦而曲折的基建工作。

由于厂址位于城关公社高堑大队的一片山坡洼地,荆棘丛生,坟墓遍地,平整土地和建设厂房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重重困难,建设者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日战工地,夜宿工棚,不分昼夜,不顾晴雨,在三明地区森工二处六队130多名员工的协助下,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就完成了第一期主体厂房建设工程量的35%50%。当时,只要一听到机器设备到厂,即使是在三更半夜,大家也会自发地从被窝里钻起来,争先恐后地前往卸货点卸车。当时大家心里只有国家和集体利益,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只盼工厂早日建成投产。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主体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工作。19723月,化肥厂开始了单体、联动化工试车工作,按程序分别进行了水泵、造气、脱硫变换、压缩、冰机、锅炉、铜洗、合成、氨加工等工段的单体试车和联动试车。经过22天的紧张工作,197248日,试车投产一举成功,大家欢呼雀跃,把这一天定为厂庆日。
19722月企业更名为宁化县化肥厂革命委员会之后,19791月,企业又更名为宁化县合成氨厂,生产进一步发展。
企业原设计年产合成氨3000吨,通过4次技术改造,升级为年产1.5万吨合成氨。第一次技改是1975年,经省革委会批准,投入技改资金80余万元,改造成年产5000吨型合成氨。第二次技改从1981年开始,在年产5000吨合成氨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造,到1983年底时生产合成氨7105吨,碳铵25875吨。第三次是19837月,县政府向三明市政府提交了县合成氨厂年产合成氨7000吨扩大到1万吨的技改报告,于1985年底基本完成万吨型技改任务。
第四次改造是1988年,由于化肥产量供不应求,不能满足本县需要,且计划外售价可比计划内售价每吨高出3050元,销往江西的化肥价格尤佳,企业认为只要扩大化肥的生产能力,不仅能满足市场的化肥需求,还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有职工800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人,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制作安装能力强,利用本厂力量即可完成整个技改项目的设计和安装施工。于是,企业提出将年产万吨型改造成1.5万吨型的扩建项目建议书。经批准,投资220万元,于当年年底完成了扩建项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企业进入鼎盛时期,虽经历1987年乳酸分厂上马和日后下马的曲折,但总体态势良好。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新形势,19926月,企业经过资源整合,成立宁化县化工实业总公司,下设3个厂5个分公司,分别是:宁化合成氨厂、宁化钨制品厂、宁化复合肥厂;宁化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宁化机电安装公司、宁化化工实业劳服公司、宁化化工实业运输公司、宁化化工实业装璜公司。主要从事合成氨、碳酸氢铵、复合肥、钨制品、乳酸、石灰、蜂窝煤、煤渣砖的生产,兼机电设备安装,汽车运输等业务。
此时,公司厂房和宿舍占地面积达到近40万平方米,职工总人数超过1000人(含临时工约200人),为国家计量二级企业、宁化县重点化工企业、三明市51家重点工业企业之一,所生产的翠江牌碳酸氢铵被评为省优产品,钨酸钠获省优秀新产品奖。此后,由于设备老化、资金短缺、产品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逐渐陷入困境。
20036月,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工厂停产,工人下岗,随着宁化县翠江化工有限公司的成立,曾经在三明化工领域大放异彩的宁化县化肥厂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年,刘欢的一首《从头再来》不知让多少下岗职工擦干眼泪,走出人生的沼泽,走向生命的阳光。




图片

1972年国庆节,宁化县化肥厂合成车间职工合影(作者供图)



我和化肥厂的交集,缘于我的堂哥,一个兢兢业业、以厂为家的企业老职工。
记得第一次进化肥厂是我读小学三年级,寒假刚刚结束时。当时还是正月,长汀老家的姑姑、舅妈带着表弟过来探亲。亲人相见,格外热乎。古稀之年的奶奶尽管身体不是很好,但兴致很高,提出要带亲戚们参观化肥厂。在她的心目中,化肥厂是个了不起的大工厂,是她长孙工作的地方,她不能不为此感到自豪。
于是,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我和奶奶、伯母,以及老家亲戚一行6人出发了。我们家住城西,步行到化肥厂约7华里。过了下东门,是一条尘土飞扬的沙土公路,公路左侧是偌大的汽车保修厂和种子公司,右侧则是直达翠江河的空旷稻田。这片稻田有近千亩,地处观音亭(也称一里亭)和江下塅,是宁化有名的稳产高产田。正值农闲时节,地里长满了花花绿绿的紫云英,一种有利于稻田增肥的作物。
当我的目光从孕育生机的稻田收回时,眼前出现了一座巨大的烟囱。这座烟囱30多米高,比位于宁化酒厂写有“清宁造纸厂”几个大字的烟囱还要高出许多,这在当时满眼低矮建筑的县城显得格外雄伟,堪称化肥厂的地标建筑。
还在遐想之中,耳畔隐隐传来机器的轰鸣声,抬眼一看,已到了化肥厂的大门。因事先传过消息,此时堂哥已在门卫处等候。他带着我们到各个车间走了一遍,并且自豪地一路讲解,耳边不时传来姑姑、舅母和伯母略显夸张的惊叹声。
我们参观的车间有的可以进去,有的不能进,什么压缩车间、合成车间、碳氨车间、锅炉车间等等,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偶尔发出一些工作中的欢笑声。每个车间外面有一两座裸露着弯弯曲曲管道的冷却排管,一天到晚只管哗哗地排水,散发着淡淡的氨气,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去化肥厂的次数多了起来,除了去堂哥家捎信、吃饭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化肥厂的煤渣堆放场,因为那里有燃烧未尽的煤球可捡。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