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六国风云(二十二):传说中的鲜卑山,慕容鲜卑的由来

 长弓有心 2023-05-14 发布于江西

​我们是一家人

在后赵后期,最强有力的敌人是鲜卑人,准确地说是鲜卑慕容氏。主角慕容鲜卑终于要登场了。

我们先来说说鲜卑族。

鲜卑一词,出自大兴安岭山脉的鲜卑山。由于祖先们起初居住在此山,故此他们便以山名为其族名。至于鲜卑人的族属,学界基本认为他们出自东胡。

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后四分五裂,其中的一部分退保乌桓山,一部分占据了鲜卑山,所以鲜卑、乌桓的渊源颇深,他们都是东胡的一支。

最先,鲜卑人的知名度是很低的,但因他们有时也被匈奴裹挟一同侵边,所以也渐渐地在中原王朝刷了一点存在感。此时的鲜卑,是匈奴人的附庸。这种情形,直到东汉初年匈奴势力衰弱开始,才有了一些改变。

约在东汉永元年间(89—104),鲜卑人已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随同乌桓人南下,趁机占据了蒙古草原。

文章图片1

这是鲜卑史上的一个大事件,标志着他们由渔猎文明迈入了游牧文明。

匈奴分为了南北二部,在东汉与南匈奴联军的攻势下,北匈奴渐趋溃散,逐渐瓦解成一个个小的部落,继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关于北匈奴的去向,成为一个历史之谜。有种说法是北匈奴西迁,最终辗转到了东欧,是4世纪入侵东欧的“匈人”先祖,他们在东欧战无不胜,一度横扫东罗马帝国。

文章图片2

总之,无论北匈奴去了哪里,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之后乌桓人和鲜卑人分别进入漠南、漠北地区,各自图谋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约有十万落的匈奴人没有离散,他们可被视为匈奴遗民。

文章图片3

这里所说的“落”,是帐篷的意思。学者王仲荦解释说,一落就是一个帐篷,大概可容纳十人。这么算下来,鲜卑族所能接触到的匈奴遗民大概有一百万的人。(对这个数字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

怎么安置这些匈奴人呢?

鲜卑人还没想出办法,匈奴人已经决定“改换门庭”了。他们纷纷自誓道:我们自愿加入鲜卑大家庭!从此以后大家都是鲜卑人,都是一家人!

吸收了新鲜的血液,鲜卑的群体得到进一步扩大,他们所占领的地盘也在逐渐增加。其游牧化进程再次加速。

横空出世的檀石槐

很多人说,时势造英雄。

其实,不只是英雄,一个民族的崛起也往往和时势有关。

就拿鲜卑族来说吧,就在他们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得以自由发展之后的数年里,外部环境又出现了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因素。这个因素,指的就是政治军事不再强盛的东汉政府。

由于东汉政府自顾不暇,他们对北方的掌控力也逐渐疲弱。鲜卑人看出了这一点,他们对东汉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殷勤进贡,甘当守边苦力,变成了不愿居于人下,反噬东汉的又一股新势力。其中,辽东鲜卑多次骚扰东北边境,烧杀抢掠都成了家常便饭,东汉政府对此头痛不已。

民族崛起后,一代代英雄也横空出世。

到了汉桓帝时,檀石槐被推举为部落大人,成为新一代的鲜卑领袖。

关于檀石槐的出身,有这么一个传说。

相传,檀石槐的“父亲”投鹿侯曾经在匈奴从军,三年后,才得以返家。这情形,用《诗经》里的话来说,可以说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了。但是,万万没想到,当投鹿侯迫不及待走进家门时,却得到一个令他无法接受的事实:妻子居然抱着一个吃奶的孩子!

这事,信息量可太大了!

投鹿侯不由分说,立马就要动手杀这个孩子。

妻子忙解释说,她从没做过对不起丈夫的事。那么这个孩子是怎么得来的呢?说来也很传奇。

话说,有一次,她在走路时突然听到雷声,便连忙抬头望天。就在这时,一块冰雹好巧不巧,正好掉进了她的嘴里。她觉得这可能是一件神物,便直接将其吞下,不承想就此有了身孕,十个月后生下了这个孩子。

所以,妻子认为,这个孩子来得蹊跷,必有不同于常人之处,应该把他养大。

对此,投鹿侯表示仍然不能接受,到底还是把孩子遗弃了。

妻子当然舍不得孩子,她偷偷地把孩子找回来,送到了娘家抚养,取名为檀石槐。就这样,有父有母,也似无父无母,檀石槐只能孤单地长大,但他从小就显露出不凡的素质,长大后更长成一个勇健有智略的人。由于檀石槐智勇盖世,东西部的大人们都归附了他。

据《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载,在檀石槐的带领下,鲜卑人“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扶余,西击乌孙,尽拒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

文章图片4

数十年间,鲜卑的发展势力达到了鼎盛。

面对这么一个对手,东汉政府毫无办法,只能埋着头当鸵鸟。

一定要北伐鲜卑!

可是,一直当鸵鸟也不行啊,堂堂大汉,威仪何在?

可怎么办好呢?汉桓帝眉头紧皱。

有人开始支着儿:我们可以学习当年太祖皇帝刘邦对付匈奴人的策略,和亲!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桓帝听了这话,还是有些犹豫,心说:这办法不是不行,只是太不爷们了,万一给后世的人留下把柄,可就大事不妙了!

其实,桓帝确实多虑了。就算是后世有人写了“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那又如何?难道唐人就没和过亲吗?回到历史现场。

经过考虑后,桓帝终于释然了:好,就按你说的去做,和亲檀石槐,赐他金印,封他为王。

哪里知道,檀石槐这家伙,完全不吃这套!可把汉桓帝气得哟!

不和亲也就算了,但人家汉朝都主动示好了,你檀石槐是不是可以稍微消停下?事实是,没有。

檀石槐依然我行我素,不断抢掠骚扰东汉边境,并将鲜卑族民众做了进一步整合。他把部落联盟分为三部:东部、中部、西部,分别让不同的大人担任大帅。

值得注意的是,咱们一位主人公——慕容氏——的先祖,就是这里面的一位中部大人。

学界普遍认为,这位慕容老先生在史籍上留下了他们这个姓氏的第一笔。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就写道:“是则慕容部之始也。”学者马长寿在《乌桓与鲜卑》一书中,也对此展开了讨论。

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恰是这三部鲜卑,确立了以后不同的鲜卑建国的雏形。

这一头,檀石槐忙着他的千秋大业;那一厢,他骚扰边境的消息再次传到了东汉朝廷,惹得朝廷一干大臣气怒难当。

给你脸你还不要脸!东汉政府虽然恨得咬牙切齿,却又只能忍气吞声。约莫十年之后,汉灵帝终于不想受这窝囊气了,他决定征伐檀石槐,彻底解决掉北方这个心腹大患。

注意喽!这可是东汉历史上唯一一次北伐鲜卑!

当是时,东汉兵分三路,每路一万骑兵,出塞两千余里。

听闻消息,檀石槐心想,我这儿不是有三部大人嘛,正好一对一。

此战檀石槐大获全胜,东汉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甚至连符节都丢了,每路只跑回来几十个人。至于三路军队的将军们,则被投入大牢里,最后落了个用钱赎身的结局。

那么,为何东汉军队会输得这么惨呢?

因为如今的东汉已经腐败不堪,军事实力大打折扣,朝廷反对出兵北方的声音也非常大。况且,出兵北伐的时间也不是最佳的季节。奈何灵帝不听,一意孤行,最后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按理说,鲜卑能把东汉按在地上摩擦,往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可谁知,好景不长,檀石槐在四十多岁时就撒手而去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儿子能力远不如他;再到了他孙子继位时,又发生了内讧。

对于檀石槐来说,虽“子子孙孙无穷匮”但也无济于事,子孙们不具备盟主的势力。也不只是他们不具备这种实力,别的人也是如此。原本就不太牢固的鲜卑军事大联盟,从此彻底瓦解。鲜卑各部又回到以往的分裂状态,彼此之间互相吞并、混战不已。

正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数年间,东汉的北部边境压力小了很多,汉帝不由得额手称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东汉不组织“第二次”北伐呢?

此时灵帝驾崩,东汉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中原乱得跟一锅粥似的。军阀们都各自为战,争抢地盘,谁有空去收拾那乱七八糟的塞外?

而鲜卑各部,再也没能形成檀石槐时期强大的统治力度。在中原王朝的干预下,鲜卑部落“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这些请服的“弱者”,被安置到边郡附近,最终形成了陇西鲜卑(以乞伏部为首,含斯引、出连、叱卢等)、漠北鲜卑(代国拓跋)、东部鲜卑(慕容、段氏、宇文等)的分布格局。

到了3世纪前叶,杰出领袖轲比能一定范围内统一了鲜卑(不包括西部拓跋鲜卑),但他过世之后,鲜卑联盟又陷入了分裂之中。

文章图片5

轲比能

东部鲜卑分三部

步摇?慕容?

说起鲜卑慕容部,很多人都会想起金庸小说当中的慕容复。

在这里,我们先来侃侃慕容家族的姓氏来源。

有一种说法,称莫护跋看到当地居民戴着步摇冠,觉得很美观,造型很时尚,就生出了向往之意。要知道鲜卑人平时是披散着头发,不戴头冠的(拓跋部扎辫子)。于是,他也开始束起头发戴起了步摇冠。对镜自视,那叫一个帅气!

莫护跋部落里的人干脆直接称呼他本人为步摇,后来因为口音问题,加上传的人太多了,就被传成了“慕容”。对此,莫护跋倒也不介意,索性把慕容当作了自己的姓氏。

文章图片6

这个“步摇音讹”之说,一直饱受学界质疑。

前文说过,学界更认可的说法是:在檀石槐大联盟时期,慕容是作为一个大人的姓氏,而流传下去。彼时,他们就已经开始实行了世袭制度,后来又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形成慕容部。

不过,先不管“步摇音讹”的说法是否属实,莫护跋开始改变鲜卑习俗,戴起步摇冠的做法,的确是给他的后人们开启了汉化的先河。

《晋书·慕容廆载记》载:“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其后与匈奴并盛,控弦之士二十余万,风俗官号与匈奴略同。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以为号。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公元238年)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棘城,据辽宁省著名考古专家田立坤先生考证,在今辽宁北票县章吉乡三官营子村。

《十六国春秋》之《前燕录一·慕容廆》的记载与此略有差异,称慕容廆是高辛氏的后裔:“慕容廆……本出于昌黎之棘城。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次以君北夷。”高辛氏,又名帝喾(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为黄帝的曾孙。慕容廆若是高辛氏的后人,自然也就是黄帝的子孙。

到了宋代,郑樵所作《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慕容鲜卑为黄帝后人。郑樵的说法是,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是部族首领高辛氏的后裔,后建立鲜卑国,自言“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遂以慕容为氏。”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曾写道:“慕容氏自云轩辕之后。”传说黄帝住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轩辕之后”即“黄帝之后”。

朝阳学者雷广臻认为,慕容鲜卑一族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血缘传承全凭世代口耳相传,但关于本族是黄帝后裔的记忆,却是异常清晰的。他表示,除正史的明确记载外,考古学的新发现也为慕容鲜卑为黄帝后裔一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考古资料证明,慕容鲜卑人生活在红山文化区,在雷广臻看来,红山文化区是黄帝、颛顼的活动区,慕容氏的第一个都城大棘城据说就是“颛顼之墟”。“慕容鲜卑先以大棘城为王城、后以龙城为都城,不仅因为大棘城、龙城是'福德之地’,更因为这里是黄帝、颛顼的故里,慕容氏定都辽西,大有返回故土、寻根问祖之意。慕容鲜卑重文尚武,英才辈出,创造出日后彪炳史册的三燕文化。”和拓跋鲜卑由来没什么区别都是黄帝后裔。

莫护跋死后,继承人慕容木延再次参加了曹魏的军事活动,跟随毌丘俭东征高句丽,并再次受到嘉奖,被封为“左贤王”。木延死后,儿子慕容涉归继位。

学者高然认为,慕容涉归在位期间,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同为东部鲜卑的段部鲜卑和宇文鲜卑先后也迁徙到了辽西,尤其是宇文部,多次与涉归发生冲突。双方在柳城的争夺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涉归力战不敌,不得已率部离开辽西,进入辽东。

所谓“祸兮福之所倚”,在迁都之后,慕容部开始全面学习汉族文化,“渐慕诸夏之风”。不得不说,这是慕容部早期的一个转折点,深深影响到了慕容氏的后代们。

不久以后,军事上不甘失败的涉归再次挑起战争,但不幸的是,宇文部联合晋军将其击败(此时西晋已统一三国),涉归身心俱伤,不治而亡,之后的问题有些麻烦。

文章图片7

本来,涉归的继承人应是其子慕容廆,不想,弟弟慕容耐却篡夺了侄儿的权位。为了斩草除根,慕容耐无所不为,甚至四处追杀慕容廆。见势不妙,慕容廆不得不出逃避祸。

文章图片8

慕容廆

打这以后,从“家族内讧”到“离家出走”再到“伺机返回”的流程,似乎成了慕容家族的内讧三部曲。

慕容廆自然想不到,他的这一举动,深深影响到了他的儿子与孙子。

照慕容耐的打算,他赶走了慕容廆,就应该高枕无忧了,然而他却因为缺乏号召力,没能得到部族的支持。两年后,也就是晋武帝太康六年(285),慕容耐被杀,慕容廆重归后成为慕容鲜卑的新一代领袖。

挑柿子找软的捏

此时,经历坎坷的慕容廆年龄也不大,还不到二十岁——生于269年。

这年轻人嘛,没几个不是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何况,慕容廆还亟须树立自己的威信。那些日子里,他的脑子里只想着一件事:为父报仇。

于是,慕容廆上表晋武帝,请求讨伐宇文鲜卑。和事佬司马炎摇摇头,没有同意。

为了发泄不满,慕容廆随即入寇辽西烧杀抢掠,但他的部队很快就被晋军击溃了。这次失败对慕容部的打击很大,他们在辽东连脚都站不住,不得不迁出辽东。

可是慕容廆不服,心想:既然反叛了西晋,那就一反到底!

此后慕容廆多次入侵辽东,又回归了游牧式的抢掠模式:抢钱、抢粮食、抢人口。但辽东毕竟处于边鄙之地,资源有限,慕容廆也只敢小规模骚扰,真要把西晋惹急了,也不会有他好果子吃。

那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大逞威风,抢掠更多的物资呢?

就在这时,东边的扶余国成功引起了慕容廆的注意。

俗话说,“挑柿子找软的捏”,慕容廆打的就是这个主意。一场恶战来了,扶余抵挡不住,国王忧虑绝望自杀。慕容廆掠夺万余人口,可谓是满载而归,捞了一票大的不说,还找到了长期饭票。

慕容廆可算是睡了一个舒心觉。不过,好运似乎没有光顾他太久。

原因很简单。对于慕容廆的所作所为,司马炎非常不满:不是我处处要和你慕容廆作对,人家扶余国每年给我进贡,算是我大晋的附属国,你打狗好歹也要看一下主人吧?我可是数十年内最靠谱的皇帝啊,你这点面子都不给?

念及此,武帝亲自下诏要派兵帮助扶余复国。慕容廆在半道突袭晋军,反被晋军击败,扶余成功复国。

慕容廆不敢再跟老大硬杠,便只能通过小规模骚扰抢掠的方式,来维持生计。

就在这时,慕容部又遭到一个打击,它将迫使慕容廆改变“国策”。

催人泪下的《阿干之歌》

导致慕容部遭受沉重打击的一件事,发生在内部。

原来,慕容廆的哥哥吐谷浑,带领七百户民,脱离了慕容部的统治,他们准备远走他乡,独立发展。

吐谷浑出走的起因,说来也令人发噱——自己的马群与慕容廆的马群发生了冲撞。本来只是畜生间的“矛盾”,却点燃了慕容兄弟间的战火。

慕容廆火冒三丈,责怪吐谷浑道:“你为何不去远点的地方放牧?竟让马匹发生冲撞!”

这句话确实很伤人,很伤自尊。

此处必须补充一点:涉归只有两个儿子,也就是说,吐谷浑是慕容廆唯一的兄弟。

听了慕容廆这番话,吐谷浑不愿受委屈,心道:你要我离你远点?好,我这就往西走,走到离你万里之外的地方!

文章图片9

其实,当时慕容部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经济和资源条件不断恶化,兄弟间产生一些冲突在所难免,但双方发生马斗,本来只该在争夺马场方面,哪知道经历叔父夺位事变后的慕容廆,会如此敏感,以至于出口伤人呢?

由于吐谷浑只有七百户民,他的实力自然无法与慕容廆相抗衡,因此毅然而走。

文章图片10

慕容吐谷浑

几天后,慕容廆后悔了。我认为他是真后悔了。

《资治通鉴》说吐谷浑317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这样算下来,吐谷浑要比慕容廆大二十四岁!从这个年龄差来看,吐谷浑完全可以当慕容廆的爹!

我们无法得知慕容廆小时候与兄长关系如何,但毕竟吐谷浑是他唯一的大哥。那么,对于一个可以当他爹的大哥,一个不与他争夺领袖权的大哥,在小事情上忍让一下又如何?

即便能追回吐谷浑,他俩之间的隔阂仍然无法完全消除,甚至以后还会有其他的冲突与矛盾。但这都是可以调和的,毕竟是兄弟啊。

只是,慕容廆心里也很憋屈,对外战争一直失败,他经常肝火旺盛,想找个情绪的宣泄口。所以,之前他所说的,不过是几句气话而已。就这样把大哥逼走,不仅不值得,而且还让部落的其他人看了自己的笑话!

他忙派出乙那楼(又作七那楼、他娄屯)以及有资历的长辈去追回吐谷浑。

弄清楚来意后,吐谷浑也不多说什么,他让乙那楼把自己部的马匹牵回去,如果马愿意回东方,吐谷浑的人也跟着回去。毕竟这事是马引起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乙那楼牵着吐谷浑的马走了不到三百步,意外发生了:马悲鸣不已,掉头西返。无论乙那楼如何用力拉拽,都阻止不了马儿返回的步伐。乙那楼仍不甘心,反复牵引马东走,但每次都得到相同的结果。

连马儿都不想回去,这大概就是天意吧!

吐谷浑去意已决,他从中国东北一度迁徙到甘肃,可见他有多想与弟弟断绝来往!

后来慕容廆追忆吐谷浑,作一首《阿干之歌》,来表达对长兄的思念。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吐谷浑听到后,有没有激起心中那份对远方兄弟的惦挂?

吐谷浑率部迁徙到枹罕,后来在青海、甘肃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的后人为了纪念吐谷浑,就以他的名字作为国名。有意思的是,当时并不起眼的一支队伍,后来竟然建立了一个十分长命的国家,这个国家直至唐朝才为吐蕃所灭。流水的南北朝铁打的吐谷浑。

文章图片11

且说,吐谷浑走后,慕容廆的实力进一步削弱。

穷则思变,慕容廆不得不为部族考虑下未来了。祖辈们一直归附中原王朝,现在天天打打杀杀,与晋朝抗衡,又能讨到什么好果子吃?思前想后,慕容廆终在太康十年(289)向西晋投降。

眼见从前的倔驴居然向自己下跪了,司马炎高兴得不得了,暗道:这东北小子终于识时务了。随后,他加封慕容廆为鲜卑都督,隶属东夷校尉何龛管辖。

慕容廆听了后半句,不由皱皱眉,但是,他也明白,自己不能不去拜会那个东夷校尉。

何龛位高权重,之前又对慕容廆的印象很差,到了这个时候,便想用严整的部队来接待慕容廆,给他来一个下马威。慕容廆敛容正色,本想以士大夫的礼节去拜见上司,可一看这光景,才知道对方根本不欢迎他。

慕容廆的应对方式很有趣,以一身戎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并声称:“主人不以礼,宾复何为哉!”

见此情形,何龛略显惭愧,开始对这个年轻人另眼相看。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明白,何龛一开始不待见慕容廆也很正常。

一个天天在自己辖区内捣乱的小毛贼,又会有哪个长官对他产生好印象呢?倒是慕容廆的表现机智又硬气,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博得了对方的尊重。

搞定了晋朝,接下来就是两个老对手宇文鲜卑和段氏鲜卑了。

对待宇文鲜卑的策略就是送钱,顺便说点奉承他们的话,人嘛,谁不愿意听点好听的话。至于段氏鲜卑,慕容廆与之结为儿女亲家,娶了人家的闺女,正式成为段氏的女婿。

你别说,慕容廆这招还真有用。他给慕容部带来了十余年的和平岁月。这段时间内,慕容廆休养生息,赢取了充足的喘息时间,干成了不少大事。

其一,慕容廆从荒僻的辽东北部迁到了辽西徒河,再迁到大棘城。生活环境和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其二,生产方式也随之转变了。从游牧变为农耕生产,可以自给自足,无须再去抢掠,久而久之,他们还有了富余的粮食,永宁年间(301—302)突发洪灾,慕容廆开仓赈灾,还受到晋惠帝的褒奖。

其三,礼贤士大夫,招揽流民,挖掘人才,从他们身上学习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和律令。

不难看出,慕容部在此期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它与宇文、段氏二部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