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上老君用葫芦装丹、观音用葫芦做船的特殊含义

 博士论西游 2023-05-14 发布于河南

(博士论西游第八八七讲,选自《〈西游记〉与中国古代社会》(074)第二章――器械篇之“钵盂、净瓶、葫芦和玻璃盏”)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葫芦也是《西游记》中的重要器物,太上老君、观音和福禄寿三星都拥有该器物,不过书中只对太上老君和观音的葫芦进行了描写,其中太上老君用来装丹的葫芦还可以用来装人,观音的葫芦则主要用来度人。
应该来说,葫芦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农产品,更是极为平常的生活用品,它根本就说不上贵重。那么,《西游记》作者为何将其写入作品之中,并且还为其赋予了强大的法力和功能呢?
这主要是因为葫芦有着十分独特的属性,而根据该属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展出了独有的葫芦文化。
葫芦,属葫芦科葫芦属,为一年生攀援草本爬藤植物,其果实,即葫芦在未成熟时可以食用,也可在其成熟晒干之后,掏空其内,用来盛放东西,它也有止泻、引吐、利尿、消肿、散结等药用功效。
由于葫芦的藤蔓生长迅速、结果很多,果实形似孕妇、母体又多子等,这与诞生、繁衍等概念联系,葫芦成为了中国古代繁育文化的重要组成分。
礼记·昏义》记载有“合卺而酳”的婚礼礼仪。“卺”就是把一个葫芦分成两个瓢,以彩线相连,“合卺而酳”就是夫妻二人用两瓢饮酒,以象征夫妻“合体”,并期待如葫芦一样多子多产。
而葫芦的药用功效,及其内部被掏空后所产生的盛装、漂浮作用,特别是形成的内部空腔所产生的神秘感,被人们赋予了宗教意义,成为了道教中重要的法器。
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
费长房,汝南郡人,他曾见一老翁挂一个葫芦在集市中卖药,药卖完后,就跳入葫芦之中,人们再也看不到这个老翁。费长房在楼上看见这一幕,心中十分诧异,便带着酒肉去求见老翁。
第二天,老翁便带着他一起跳入葫芦之内,只见到葫芦之内华屋林立、美酒飘香,两人在葫芦之内畅饮之后,又从葫芦之中跳了出来。
该故事被东晋道士葛洪列入《神仙传》,并添加了费长房进入葫芦后的见闻,“入后不复是壶,唯见仙宫世界,楼观重门阁道。”
费长房故事的出现,标志着葫芦正式成为道教的法器。
随之,道教又根据葫芦的药用功效和盛装作用,进一步扩大了这一法器在神仙中的使用范围。
比如,太上老君就是用葫芦盛装仙丹,这在《西游记》中已成为读者十分熟悉的情节;铁拐李也是身背一个装有丹药大葫芦,为百姓除疾救苦;而由费长房故事所产生的“悬壶济世”观念,更是成为了与道教密切相关的医家行医的招牌与追求。
同时,由于葫芦的密封性极强,在其内部被掏空之后,可以很好地漂浮在水面之上,中国古代先民就利用葫芦的这一特性,将其挂在腰上,或结成舟船,用以渡河。
吸收了佛教“此岸”、“彼岸”概念,也将“度人”和“自度”到“东方长乐世界”作为修行目标道教,将可以用来漂浮渡河的葫芦,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宗教含义。
比如,“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就有他是用葫芦渡过东海,来到蓬莱仙岛的说法。
《西游记》中的观音,她也是用红葫芦结成法船,将唐僧“渡过”流沙河,使唐僧“身登彼岸,得脱洪波”。
而《西游记》作者在对观音用葫芦渡唐僧过河的描写,则充分反映了儒、释、道“三教合一”观念在当时社会的流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