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然养生:道在人为德

 开心康乐场贾泳 2023-05-14 发布于河北

道在人为德,德道合能,即天人合一,所向披靡,一切吉祥,一切顺利。一切自然好,一切好自然。

黄修易录一

(译文)

阳 光 和 乌 云

王阳明说:“恶的种子清空了,善的种子自然就有了。

(为什么善的种子自然就有了呢?因为天理就呈现了。

你种的善的种子有可能是在挡道儿。

你没有善念,是因为恶念没去,所以你不需要存善念,只需要去恶念。)

王阳明打了个比喻:好比是阳光被乌云遮蔽了,阳光比喻的就是善念,乌云比喻的就是恶念。等驱散了云层,阳光自然就呈现了。

假若恶念已经去除了,你还又要存一个善念在心里,那就是在太阳光下,又添了一盏灯。”

(萤火之光根本无法让你的人生阳光灿烂。

如果你不用致良知的方法,用的却是我暗示,自我催眠,自我激励…的这些方法去除恶念,你是根本去不掉。你去不掉,你存的善念也只是一个信念,给自己又种了一个新的信念而已。它可能会让你的云层越来越厚。

所以,方法很简单——致良知。)

黄修易 录(一) ~完

黄修易录二

【译文】

黄修易问王阳明:“我近来在不断致良知的过程中,感觉自己越来越能安住在当下了,好像没那么多情绪了,也不再有妄念产生了,好像人生都变得简单,清净了。而且越来越能格物致知,越来越定的住了。但是内心深处还是迷迷糊糊的,不知如何才能每天都接收到明确的指引?”

王阳明很清楚地回答他:“你最初用功的时候,心里怎么可能立即得到光明?

(跟什么相关?

第一,根据你的福报,还有恶的种子多与少;

第二,你在用功的过程中是否是若存若亡的?)

(良知足够光明意味着:你对真相的了悟越来越通透。)

王阳明打了个比喻:譬如奔腾的浊水就像奔流的黄河水,你把它才刚刚存进水缸里时,虽然泥沙已经开始了沉淀,但水仍旧是浑浊的。必须等到沉淀的时间足够长,渣滓清理的差不多了,这个水自然就清澈了。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你在刚开始做功夫的时候,就像奔流的浊水,恶念不断。你虽然开始格物致知,但你想让自己的良知一下子变光明,那是不可能的。你必须致良知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行。所以,刚开始做功课,你不要指望自己能马上就可以知行合一。你会有一个阶段的。)

你只需在良知上用功,你只管致良知就好了。

(这就是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

不要操心你良知什么时候能光明?但要操心你是否在致良知。就只操心这个。)

让自己不断的明心,终有一天你会水到渠成,渣滓尽去,复得清来,你自能知行合一。

今天你要追求一个快,想急于看到结果,这就是助长之心,不成功夫,反而给自己增加了信念系统。欲速则不达。

想要择效就是在助长,就不是在致良知,良知是”心勿忘勿助长”。

黄修易 录(二) ~完

黄修易录三

【译文】

王阳明说:“致良知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要在格物上用功,也就是格物致良知,格物致知那才是最彻底,最究竟,有根基的学问。

真真正正的致良知,真正的实操格物致知的功夫。随着每一天你不断的让自己去长进,你就越来越觉察。每一天都长进,就是良知越来越光明。良知越来越光明,就是越来越有觉察力,同时你会更加的熟练,更加轻松自在的去格物致知。

现在只要不懂良知学说,不懂得在事事物物上致良知的人都是世儒。

他们则教别人在万事万物上去找规律,学章法,找原理,增加自己的知识、经验,这就是没有根基的学问。

(有根的学问就是致良知,它给你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无根的学问就是不致良知,在事事物物上去寻讨,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王阳明打了个比喻:一个人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以不断的学习,看不出来有多大的问题,总觉得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随着年龄的增大,会发现自己的心力不够用了,精气神儿不够用了,也没那么多的体能了,最终支撑不住了。(因为这是无根本的学问)

就像是没有根的大树,把它移栽到水边,虽然暂时看起来生机勃勃,但最终会变得枯萎的。”

黄修易 录(三) ~完

黄修易录四

【译文】

有人就《论语》里“志于道”一章向王阳明请教。

王阳明回答:“只'志于道’这一句话,就已经包括了`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你不能说这个地方就算是一句话,后面儿的是另外三句话。他是一句话贯通的 都是一个意思)你不能仅仅停留在志于道上,你要拓展开来。

(志于道为什么包含下面儿数句呢?

因为志于道就是念念致良知。

志于道,相当于是正心;

内在是道,外在是德;

依于仁,相当于致知;

游于艺,相当于格物。

不要割裂看👀)

譬如要建房屋,'志于道’就是心心念念地去规划、筹备、选择地基和材料,将房子建成;(致良知,你要念念致良知,念念循天理,这叫志于道。)

'据于德’便是规划已成的房屋,让它可以居住;(念念致良知,这时就会在你身上呈现德,呈现出来更多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依于仁’就是住在房屋里,不走了;(一直活在良知光明当中,你越来越是个有德行的人。)

'游于艺’就是给房屋进行装修和美化。(比喻你身上的才能越来越多,你有天赋才华了,外在的显化也越来越多了。)

这句话就很重要了,王阳明直接把'艺’说成了道义的`义`,义就是知行合一。

(游于艺是怎么知行合一的?后面王阳明举了例子)

[太阳]学艺是为了调摄此心!

在学习当中去历事炼心。

比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等等,都是为了调摄自己的心,让它精熟于'道’,使此心良知光明。

如果不先'志于道’,就去'游于艺’,也就是只去学技能,但是良知不光明,就像一个没有头脑的家伙,不先建造起房屋,便只管去买画装饰、挂做门面。他将要把画挂在什么地方呢!”

(比喻一个良知不光明的人,天天去学各种技能,学的再多,他都是个无状小子,因为他没有那个根。我们不知道良知就是家,最后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习各种技能只是为了让自己去致良知。

在工作和学习当中去致良知,这才是学习和工作的根本。

这就是王阳明想让大家更能明白孔子在讲什么,让大家更能明白圣人之道就是念念致良知,再无其它。)

黄修易 录(四) ~完

黄修易录五

调 摄 此 心

先生说:“只要你念念致良知,即便是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心累。即使你累了,也容易觉察到(因为你累了就有情绪了)。这时格物致知就行了。

王阳明开始举例子了:

比如在读书的时候,良知知道有了强记之心是不对的,便去格物致知;求速的心情也知道是不对的,也马上格物致知;有自夸争强好胜的心,也知道是不对的,格物致知。如此你就是终日在致良知,就是在成圣成贤的路上,圣贤只是一个良知光明的心。

读书累了,你就调摄此心,所以读书就不会累。一切事情只是你历事炼心的道场,一切事情只是你调摄此心的工具而已。读书也只是为了致良知。

继续问:“承蒙您的教导,但是无奈我天资平庸,实在很难避免这种牵累,还是做不到。(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

我听说'穷通有命’(成不成功是由命决定的。),聪明的人大概会对此表示不屑,但是我为名利所牵累,甘心情愿这样,也只能是独自苦恼罢了。(以为是学习好才能让自己人生成功,认为这样是最佳的选择。我是不明白生命的真相,不明白一个人的穷通是怎么来的。)

如果想要抛弃科举,却又受制于父母,没有办法。(1.父母强迫他学习,这种情况城里的孩子比较多,家庭不错的孩子比较多;

2.为了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自己主动的学习)。

这种心让我无法放下科举之心,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说:“把这种事归咎到父母身上的人很多啊。这个其实也是因为自己没有立志向。

如果你知道念念致良知,那千事万事只是良知一件事,这样的话,什么都不累人了。累了你就去格物致知,累只是人们为自己的得失所拖累,有了人欲罢了。”

王阳明因此感叹道:“孔孟之道、阳明心学,良知之学因为你不知道。所以,你就成了被耽搁的英雄汉。不知道还要耽误多少英雄在这里!”

黄修易 录(五) ~完

黄修易录六

什么是所知障?

所知障,不是说你学到的知识它会障碍你,或者知识越多越障碍你。

所知障不是这个意思。

所知障,它指的就是无明,所知障就是不明心,

所以它也叫无明惑,由无明所导致的困惑。

它指的就是你无法真正的去认识真理真相。

在无明的状态下,你知识越多,一定是越障碍你,因为你会形成信念系统。

但是在明心的状态下,知识多并不会障碍你,知识并不会形成所知障。

所以并不是知识越多它越障碍你。

而在无明的状态下,我们基本上就是信奉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就是说按照自己的信念系统在生活,而信念系统通常就是你知道的,你深信不疑的;你学到的,你深信不疑的。

学到的、知道的知识,便形成了所知障。

认得良知是头脑

王阳明继续说:“一般人信口雌黄,任意妄为,恣意行动,但他却说这是依据自己的心性、依据自己的本来面目来的,这就是我的自性流露,他管这儿叫'生之谓性’。但这样是会出差错的。

如果懂得了主旨,你依着良知去说去做,自然就会正确。(所以你就要致良知)

但良知也只体现在嘴说,身行,外不得气,怎能另外再有一个东西去说去做呢?所以程颐先生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也就是:

1. 你只说心,不说良知,它不完备;

你光讲本体,不讲妙用,它不完备;

你光讲道,不讲德,它不完备,不完整。它跑到一边去了。

2. 你只说良知,不说心,它不明;

你光讲气,不讲性,就是不明心,你是糊涂的。

光讲浩然之气,然后你的本来面目你不知道,这叫不明心,还是无明的状态。在无明的状态,你想活出自己的自性,那怎么可能呢?

(有很多教导会让你释放情绪,比如:催眠,回溯…,情绪就是气,但是他不给你讲本体,不讲是因为他也不知道,这个更可怕,因为不明心,你就永远活不出来。)

(怎么能道行天下呢?——养德。

你才会说厚德载物,因为道在你身上的体现叫做德。承载万物你就丰盛了。只养德,而不明心,你养的德 全成了信念系统,你养的德 全成了一种枷锁。只因你在无明中。

所以,体和用一定要不二,一定要体用圆融,这样你才不会跑偏。

如果你不备不明就会任意行、信口说。)

从根本上讲,气就是性,性就是气。你认得良知光明就不会跑偏。(只能是认得良知光明是头脑,如果是认得其它任何东西都可能执空或跑偏了)

黄修易 录(六) ~完


《传习录》

黄直录 (七)


【原文】

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直初时闻之,觉甚易,后体验得来,此个功夫着实是难。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