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新能源车在海外市场不能打?听听佛吉亚首席执行官怎么说

 小白选车 2023-05-14 发布于上海

上海车展结束了。本届上海车展给波哥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

第三件事,是波哥在8.1馆来来回回跑了无数次,居然都没有亲眼看见过仰望U8的前脸长啥样,因为车前头都是人,密密麻麻。

第二件事是宝马MINI的冰淇淋事件,搞得整个展馆的所有冰淇淋都下架了,原因是该事件被曝光之后,很多人自带冰淇淋到宝马MINI展台去免费发放以及打卡,导致宝马情绪失控,向主办方提出抗议,而主办方居然同意了宝马的要求,禁止所有冰淇淋入馆。说实话,这个吃相过于恶心了。

也不知道宝马会不会给国内所有4S店边上方圆500米的冷饮店打招呼,禁售冰淇淋;也不知道如果有顾客舔着冰淇淋去宝马4S店看车,会不会被禁止入内?不管怎么说,这一事件还是给国内增加了一定的GDP,至少汽车贴纸店的生意开始火起来了……

至于第一件事,或许就是零部件展馆的“防火防盗防特务”了……在某法国零部件企业的展台上,波哥东张西望了几下,就有小姐姐过来问请问您是做什么的?我说我是媒体。小姐姐又问,是我们的工作人员邀请您过来的吗?答曰,是的,但那是个英文名,我记不太清楚。小姐姐继续问,能否看一下您手机上的聊天记录?

波哥有点不开心了,但是还是找出微信聊天记录给她看。只看了一眼,小姐姐就说,哈哈,就是我邀请您过来的,您好您好……

在佛瑞亚的展台前,你说你是受邀过来参加发布会的媒体,不好意思,没用。所有的受邀媒体都是被一位小姐姐挨个领进围得严严实实的展台内,小姐姐楼上楼下跑得气喘吁吁,戏称自己是“带路党”……

波哥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场景——“当当-当当-当”,敲门声两短一长,门后冒出个声音“时间太晚了,明天再来吧”,答曰“是三叔让我过来送后天早饭的”……门开了,一个脑袋探出来:“同志,请进!”人进去之后,开门的人警惕地看看屋外左右,吱呀一声把门关上……

是不是很刺激?

为何如此?因为零部件供应商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技术先驱,但是国内市场的新技术导入其实受到之前疫情的很大影响,零部件商们憋了两年。其次是疫情后的中国汽车市场重新爆发出活力,再加上这两年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逼迫海外零配件集团把压箱底的技术都拿出来了。

就在佛瑞亚的展台内,很多刚出炉的技术都是第一次在中国市场拿到订单。

以前是放在那里随便让人看,反正尔等也看不明白。如今需要做到“防特”的地步,说明零部件市场开始卷起来了,海外的零部件供应商开始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威胁。

说实话,这是好事。

佛瑞亚集团是全球第七大汽车技术供应商,旗下有佛吉亚和海拉,拥有六个事业部,全球员工总计有157,000名,销售额达到1,803亿人民币。每两辆车中至少有一辆配备了佛瑞亚的产品或服务, 在佛瑞亚的客户当中,有80多个客户是整车企业。

在佛瑞亚的全球业务当中,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占45%,美洲占28%,亚洲占27%。而在亚洲的这27%中,有23个百分点来自于中国市场。美洲和欧洲对佛瑞亚而言是偏成熟的市场,未来几年不太可能看到增长。而中国市场将成为佛瑞亚最主要的增长市场——毕竟全球车企当中,中国本土车企占了一半以上。

佛瑞亚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向中国市场展示了三个主要研发方向:电气化与能源管理,安全与自动驾驶,数字化与可持续座舱体验。其中消费者比较感兴趣,同时也是比较容易在后市场获得成功的领域,就是用可回收环保材料制造的“模块化内饰”。

现如今“软件决定汽车”是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不过我个人不敢苟同,毕竟OTA升级的仅仅是软件,毕竟汽车上还有很多东西是软件决定不了的,例如底盘,例如NVH,例如内饰……如果软件真的能决定一切,那我老婆也不会换iPhone 14了,升级个操作系统就皆大欢喜了。

佛瑞亚新开发的模块化环保内饰,可以让4S店的售后部门在硬件层面为顾客升级内饰功能。

佛吉亚首席执行官柯瑞达(Patrick KOLLER)先生表示,自己时隔3年多能再次回到中国,在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很多中国新能源车居然都是他从未见过的。

在他看来,如今的中国新能源车发展得很快,很有竞争力,但是有一个情况却容易被忽视,那就是中国的新能源车在欧洲市场并不是如大家想象的那般“能打”。

数据显示,今年1-3月,在中国威风八面的比亚迪在整个欧洲只卖出824台车——中国一个比亚迪4S店一个月的销量怕就能达到这个数;还有蔚来,今年前三个月累计在欧洲卖出334台……而在国内几乎无人问津的极星,今年前三个月在欧洲居然都能卖出6803辆!

柯瑞达先生解释, 中国新能源车和欧洲本土新能源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电子方面。在人机界面和多媒体娱乐系统方面,中国汽车市场更为超前。也就是说,欧洲消费者并不习惯中国新能源车这种“大屏控制一切”的超前设计思路,他们更习惯于实体按键,中国新能源车要想在欧洲卖得好,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在当今中国道路上的许多汽车中,物理按键被大量简化,反而是大量倚赖语音、触控甚至是手势。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作,那么车上就找不到其它替代解决方案。如果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想要出口到欧洲,这种情况是他们必须考虑到的事情。

因此,柯瑞达先生认为,佛瑞亚可以在这方面支持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毕竟佛瑞亚更懂欧洲市场。

说实话,我个人觉得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出海,颇有些当年法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影子——“我把我认为最好的设计给你,你怎么不知好歹?”

中国汽车市场的真实年龄,其实也就30多岁。而欧洲汽车市场的年龄要大得多,毕竟汽车就是欧洲人发明的。相对而言,中国人在用车习惯上的可塑性要强得多,但是若想改变欧洲人的用车习惯,难度很大。

举个例子,假设欧洲人发明了一种全自动的喂饭机,食客坐在桌子边上桌子边上眼镜只要看向哪个菜,机器就会将饭菜自动塞到你嘴里……可以想象,这种机器如果买到中国来,一定会败给有5000年历史的筷子。

柯瑞达先生还谈到一个点,那就是中国消费者换车的周期大概在3年左右,而在欧洲却不是这样的。柯瑞达先生坦言,中国市场上这么快的换车周期让他“有点担心”。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在一个很长的换车用车周期之内,消费者要花费更多的钱,而且在整个过程当中,所谓的创新和新技术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和成熟起来。

我回想了一下,正如柯瑞达先生所说,这种情况在中国其实并不少见。举个例子,现在还有谁记得当年零跑S01车门上的那套手掌血管纹的无钥匙解锁系统?昙花一现之后,这玩意现在连零跑自己都不用了。

还有当今智己L7上的那套像素大灯,作为典型的“今天不蹭明天蹭”的事故件,一个灯(不是一对)的维修价格就高达3万块钱。大多数情况下,车主进保更换事故车灯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换下来的灯,整个寿命期间内其像素投影功能还没用上10回……这就相当于,3000块钱用一次。

你问我奔驰S级上才有的那个像素大灯事故更换的话要多少钱?说白了也是这个价,买40万智己L7的消费者和买180万奔驰S级的消费者,对待钱的态度当然不可能是一样的,但是40万元的智己L7,却能让消费者硬生生体验到修奔驰S级的那种感觉。

说实话,这种感觉并不好。别和我说维修走保险无所谓,敢问这个世界上哪根羊毛不是出在羊身上?

柯瑞达先生的说法其实不难理解——某个搭载了新技术的车型在车主手里捂的时间越短,用的频率越低,那么这个新技术到最后能“活下来”并延续出下一代的机会就越少。欧洲消费者绝不是“人傻钱多”的那一类。

不过柯瑞达先生也为中国汽车的出海指出了一条捷径,那就是整个欧洲没有低于2万欧元的小型城市电动车,而低成本低价格的小型电动车却是中国车企的强项。柯瑞达先生认为欧洲消费者对低价小型电动车的需求量会在每年100万台左右,这是一个传统欧美日车企下不去,而中国车企却具备绝对统治力的细分市场。

当然了,当中国制造的小型城市电动车统治欧洲市场之后,中国车企可以尝试销售级别更高的车型,也就是说,饭要一口口吃。毕竟在更高级别市场,中国车企将面临欧洲传统车企的直接竞争。

柯瑞达先生还强调,以上针对中国车企提出的建议,并不适用于美国市场,因为美国在市场细分方面和中国的差别非常大,而欧洲的市场细分规则和中国极为类似。

柯瑞达先生认为,中国车企还没有造出对美国市场有吸引力的产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