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哪?这位“著名诗人”是在写诗,还是在“造句”?

 当代诗歌评论社 2023-05-09 发布于重庆
天哪?这位“著名诗人”是在写诗,还是在“造句”?
作者:无枪的将军
◎评论文章引用资料来源于公众号:长江文艺杂志社,作者系丁玲文学奖、《芳草》汉语文学奖、汉语诗歌双年十佳、《长江文艺》双年文学奖等奖获得者剑男
   《从半山寺回家》是一首典型的“造句式描述体”诗歌。
“造句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在特定词语下的衔接、组合,也指:关联词关系的句式结构
描述体诗歌表示为诗歌主体以描写和叙述的形式。
——“造句式描述体合起来解释就是以关联词(造句)形式来描写和叙述的诗歌。

    然而,从诗歌构建关系来看,这种“描述性语气”“承接、并列、转折式关系承接关系:先是、接着是,并列关系:然后是、然后是,转折关系:……但……的组合形式,其实是一种具有逻辑性的文章写作方式,如果把它用在诗歌创作中,显然,非但无法提升诗歌的意象纬度,反而还会在形式上(句式衔接)直接暴露出无法遮蔽的构建瑕疵。
“无法遮蔽”这里是指:直观性的句式衔接问题,让读者无法靠臆想去美化。

    说实话,像《从半山寺回家》这样的诗体形态(指利用关联词作造句式堆砌、组合以及直白无婉转的情景描述),简直与“资深著名诗人”写作水平极不相符,倒像是出自还没脱离文章写作模式的诗歌初学者之手。

下面,我们就来对《从半山寺回家》的句意做一下解析,希望可以为读者的阅读和写作带来一些实质性参考:

第一部分:

“一寸一寸地/先是半山寺像天边一幅剪影……至……我和做义工的母亲走在回家路上/”


    这里是以关联词“先是、接着是、然后是、然后是”来作为句式衔接展现(描述)所见之景。

“先是”描述的是夕阳照射在半山寺时的视觉景象(“一寸一寸地”表示时间的流逝,而“夕阳透过半山寺的残影以及顶、翘檐上的落日余辉”表示看到的景象)。

“接着是”描述的是一幅“远观近闻”景象(近闻:香樟树上已经悄无声息的鸟鸣,也有天黑,倦鸟归巢的意思;观望:指远处正在上升的雾气、半山寺外景,这里也与后面的“夜雾中若有若无”形成一定的暗合效果。)。

①“然后是”描述的是寺内用餐时的情景(“小沙弥点起山门的灯”表示一天工作结束了,“安静”则表示用餐氛围)。

②“然后是”描述的是感知(指自我意识状态)情景。(“天渐渐暗下来与我和做义工的母亲走在回家路上”表示为:一天的工作结束了。而,“义工”则表示为诗人此去半山寺的目的、行为。

此节大概意思可以理解为:
如果不是去半山寺做义工,怎么可能欣赏到半山寺傍晚时分的美景与感受用餐的氛围。

第二部分:

“曲折、狭窄的山路/在深秋湿重的夜雾中若有若无/但我和母亲都感觉/总有一小束光在前方黑暗中/忽明忽暗,如星辰/”


“曲折、狭窄的山路与夜雾中若有若无”表示半山寺所处位置的地势情况。

“总有一小束光在前方黑暗中/忽明忽暗,如星辰/”这里是一种隐喻的表现手法,既有真实的夜景元素(或:夜间车灯在路、雾中映射产生的联想),但,更贴合的解释应该是隐喻着“信仰”的力量(因此,“光”则可以表示为思想、开悟、顿悟等)。

此节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
在半山寺做了一天的义工,我好像看懂(看透、明白)了许多。

    事实上,这一段与前面相比,虽然,同样存在着“描述语气与关联词”(……但……)的写作手法,但是,却又明显的多了几分含蓄、委婉的诗歌气息(诗味、诗感)。
——只不过,可惜的是,结尾处“忽明忽暗的如星辰”与“一束光”的隐喻处理(指禅意、哲思),显得有些过于平庸和浅显化(留白的力度不够),根本无法让读者在“寺庙与义工”的氛围中,感受到一种认知境界。

     从前面的两部分解构来看,《从半山寺回家》应该算得上是一首“写景无意,抒情无感”的失败之作,之所以说它“失败”,是因为其既无令人浮想联翩的意象渲染,也无禅意化的哲思境界,完全就像是一篇生动、形象且无思想的记录性(走马观花式)观察作文。
“写景无意,抒情无感”是指其过于注重文本的描述性,使得内容干瘪、枯燥、乏味。
——顺便说一下,这首诗可以分为五节,前四节(承接关系:先是、接着是,并列关系:然后是、然后是)分别描写了四种不同的感知状态(景象),而,最后一节(……但……)的转折,则是对前面铺垫的景象作总结式渲染。


   说实话,像这种过度依赖于关联词的造句式写作形式,不但毫无意义(甚至连文字游戏都算不上),而且更是对诗者多年诗歌创作的一种自我贬低。
——只不过,让我们不解的是,长江文艺杂志社的专业编辑和主编们,难道真的看不出这首《从半山寺回家》,存在的基础性建构问题吗?
还是,
他们本来就对刊发作品的要求,并不那么高……?

◎我们只在诗歌文本上作解构和研讨诗人写作能力,因此,本诗的写作日期与评论文章不存在任何关联性。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军,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学解读平台【评诗论道】主笔,独立批评家、评论人、实用性诗学理论研究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