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18日,郭沫若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会由叶剑英主持,时任中央副主席邓小平致悼词。 悼词就等于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在悼词中,是这么评价6天前逝世的郭沫若的: “他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悼词中的“卓越”一词,原先应该是“伟大”,这个“卓越”是邓小平在追悼会开始前亲自批示修改的。 “卓越”和“伟大”都是极高的评价了,但相对而言,用“卓越”来形容郭沫若,的确比用“伟大”更合适一些。 流氓才子如何评价郭沫若? 如果是几十年前自然是一片赞扬: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但近些年来,对郭沫若的评价明显走低。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因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捏造诸如“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赛过我亲爷爷”之类的谣言抹黑郭沫若外,还因为郭沫若的部分行为的确有些争议,但也要结合时代背景看待。 就像是他的《天狗》一样,专家学者说结合时代背景写得好,写出了诗人的呐喊,写的全都是感情。 但如果现代普通读者看的话,看到“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我的我要爆了!”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什么鬼东西,小学生都比他写的好。” 郭沫若在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光论知识丰富程度,那肯定是首屈一指的存在,不但会写诗、写文章、创作剧本,还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曾和郭沫进行过声势浩大论战的鲁迅先生,也不得不称郭沫若为“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地痞)”,郭沫若因此得到了“流氓才子”的称号,注意,鲁迅的评价“才子”是放在前面的。 鲁迅称郭沫若是珂罗茨基并不算抹黑,郭沫若出身于四川乐山沙湾镇,在当时那个年代以盛产土匪闻名。 连带着,那时候的当地人或多或少都带那么一点的匪气。连郭沫若自己都说:“我这个天生的流氓痞棍。” 郭沫若的父亲是卖鸦片的,母亲则是出身于书香世家的大小姐,外祖父还是前清进士,官至知州。 这种身份的差距本来很难在一起,但偏偏命运弄人,有一年苗人暴动,把郭沫若外祖一家灭了门,郭沫若的母亲被奶妈护着跑了出来,长大后嫁给了郭沫若的父亲。 这也就造成了郭沫若身上兼具“匪气”和“才气”。 鲜为人知的是,郭沫若和鲁迅一样去日本留学时是学医的,最后发现自己还是对文更感兴趣,他还很狂:“中国没有一部可读的杂志,《新青年》还差强人意,但都是一些普通的启蒙文章。” 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是有官方补贴的,但他却娶了一个日本老婆,还生了三个儿子,生活的窘迫让他靠写文章赚生活费,敏感又自卑,觉得全世界都是自己敌人。 江苏人刘半农说郭沫若是“上海滩的诗人,自比歌德”,主要嘲讽点在后面,郭沫若却觉得刘半农这是在搞“春秋笔法”,讽刺自己是四川方言中“跑滩匠”一类的江湖文人。 刘半农是语言学家,曾登报征求“骂人方言”,以编写“骂人专辑”。所以,郭沫若才会望文生义的觉得刘半农是在嘲讽自己是“跑滩匠”,对他没什么好印象。 铁骨铮铮郭沫若原先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1924年翻译了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于社会革命》后大受启发,思想随之向马克思主义迈进。 1926年时,郭沫若还曾跑去广州要求加入共产党,不过没有成功,而是接受组织建议去北伐军担任宣传科长,后当上了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3月蒋介石离开安庆去南京,本来也派人接郭沫若一起去,但因为船小,加上郭沫若自己推脱所以没去成。 自觉脱离虎口的郭沫若,第一时间就跑去动员李宗仁反蒋,当武汉国民政府宣布罢免蒋介石后,郭沫若又第一时间发表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现在凡是有革命性、有良心、忠于国家、忠于民众的人,只有一条路,便是起来反蒋!反蒋!” 因为郭沫若在蒋介石身边一直没公开反对过他,现在却这个表现,所以有些人觉得郭沫若这是“见风使舵”。但以郭沫若当时的身份,在蒋介石身边公开反蒋就是找死,刚一离开蒋介石就开始反蒋也可以看出他是“早有预谋”,并不是“见风使舵”。 而且,郭沫若后来的表现也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他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公开反共,国内万马齐喑的情况下跑去参加南昌起义,并公开加入了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又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主动回国。 这份胆量,就足以配得上“铁骨铮铮”四个字。 郭鲁之争人都有两面性,郭沫若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就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在性格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早期的郭沫若有些文人相轻的意味,不太瞧得起鲁迅,甚至在1928年主动掀起了和鲁迅之间的骂战。 1928年年初,郭沫若的创造社和太阳社发起“革命文学运动”,直接点了鲁迅的名,将他批判了一顿。 鲁迅从来不是会忍气吞声的人,也发表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章反击。 在这种情况下,郭沫若以“杜荃”为笔名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欲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郭沫若基本上没怎么读过鲁迅的书,也没见过鲁迅,却直接在文章中说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的反革命人物”、“不得志得的Fascist”。 虽然郭沫若没用自己的本名,但他的文风根本是藏不住的,不管是鲁迅本人还是其他人都猜得出来这个“杜荃”就是郭沫若。 既然郭沫若先出招了,鲁迅也不会骂不还口,在《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中对创造社和郭沫若的《一只手》一顿猛喷和嘲笑,说“《一只手》也还是穷秀才落难,后来终于中状元,谐花烛的老调。” ![]() 就像郭沫若喷鲁迅喷错了地方一样,鲁迅也没认真的研究过郭沫若和《一只手》,讽刺郭沫若“没有战斗的勇往之气”,这一点就不对,毕竟他可是真的豁出脑袋干革命了。同时,《一只手》讲的是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压迫的反抗,而不是老调重弹的封建糟粕。 所以,两个文坛领袖互喷,却都喷错了地方。 鲁迅发表《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演讲时,郭沫若被组织安排到日本去了,不知道这件事,鲁迅相当于一拳打到了空气上。他便在1930年发表了《我和语丝的始终》,里面明确提到郭沫若和创造社将自己视为“眼中钉”。 这篇文章郭沫若看见了,迅速写了篇《眼中钉》,对创造社和语丝社之间的恩怨进行了澄清,并放低了姿态说:“以往的流水账我们把它打消了吧。” ![]() 有些“记仇”的鲁迅先生却不想就此停战,又作了一次《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演讲,直接说郭沫若是新时代的“才子加流氓”。 鲁迅的演讲很精彩,甚至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给翻译成日语发行。郭沫若看到后愤怒无比,因为鲁迅演讲中的一些指责是主观臆断的,遂写文章《创造十年》回击: “(鲁迅)全靠他那空灵的推想和记忆,便把一群人的罪状在'一瞥’之中宣布了出来,这是何等折狱如神的名手呀!” 不过,虽然鲁迅和郭沫若互喷,一个骂对方是法西斯,一个骂对方是才子加流氓,终究还只是理念上的争端。尤其是鲁迅被树立为“左翼文化界的精神领袖”后,郭沫若就再没有怎么攻击过鲁迅了。 ![]() 1936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连夜写了两篇悼文,说鲁迅之死是“不可测算重大损失”,中国坠落了一个巨星。在日本举办的鲁迅悼念活动中,他甚至当众高喊:“中国之伟大人物,过去人都说是孔子,但孔子不及鲁迅!” ![]() “卓越”正合适郭沫若一直都是一个坚定的“秦始皇黑”,对秦始皇以批判为主,在他写的文章中也一直以秦始皇代指蒋介石: “书是禁不完的,儒是坑不尽的,秦始皇是快死的。”“如今天下的人都是和我同谋的,天下的人都愿意除掉你这个暴君,除掉你这个魔鬼。”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作为知识分子的郭沫若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恨之入骨的,甚至还进行抹黑, 在郭沫若的《十批判书》,还根据《史记》中记载的“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说秦始皇“有软骨病、马鞍鼻、气管炎、眼球都凸出来了。” ![]() 然而,当郭沫若在1973年收到《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后,迅速改口承认自己的评价有失公允,写《春雷》以回应:“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郭沫若的这种行为也可以理解,毕竟毛主席是郭沫若的偶像,主席都说“劝君少骂秦始皇”了,他写个“肯定秦皇功百代”回应算是正常。 而挖掘万历皇帝定陵一事,却是说不过去的。虽然这件事是郭沫若和沈雁冰、吴晗、邓拓等学者一起提议的,但他的确是1956年挖掘定陵定陵的带头人,最终酿成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悲剧。 当然,这件事也算是解开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疑团,万历的右腿比左腿短,他很可能因为腿部残疾才拒绝上朝的。 ![]() 挖完定陵十年之后,郭沫若又提出要挖朱棣的长陵,以寻找《永乐大典》,甚至还打算挖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如果真要挖了,很可能因为技术不达标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而且郭沫若性格上有时候不太大度。比如,当年作家萧乾因为看不过文坛风气,写了篇社评: “近来文坛上彼此称公称老,已染上不少腐化习气,而人在中年,便大张筵席,尤令人感到暮气。” 萧乾主要是说的刚刚过50岁大寿的田汉,但50岁就称公称老,大摆宴席的风气就是自郭沫若开始的,在郭看来就是指桑骂槐,当即写文予以了抨击。 现在回过头来看对郭沫若的评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自然没有争议,毕竟1927年就入党,还将蒋介石骂了个狗血淋头,郭沫若一生也没有做过不利于革命的事情,一直都紧跟党的脚步。 ![]()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也是没有问题的,郭沫若自从信奉马列主义之后,一直都站在革命的一边、无产阶级的一边,在文化界也起着正向的作用。“卓越”相较于“伟大”而言,更加强精准的强调了他的贡献。 |
|
来自: wjfw3t8mm18tey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