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书评其实是进行高效阅读

 看尽人间荒唐 2023-05-15 发布于四川


写书评其实是进行高效阅读


读书是为了让自己进步,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学会思考,读书是为了让自己从书中吸收知识的营养。人的成长,取决于你对世界的尊重、敬畏对知识的汲取和化用。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是对这个世界尊重。尊重世界,更多的时候是敬畏世界。很难想象,一个对世界毫无惧怕、对人性毫无省视的人,会接受规则的约束。当然,所谓敬畏,不是凡事小心谨慎,甚至任何时候都胆颤心惊,恰恰相反,懂得敬畏,是让自己知道通过遵守合理的规则,来保护大众的利益,随时可以和违犯规则的行为进行理直气壮的斗争。
要想在坚持正义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只有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化用他人的文化知识,有力地武装自己。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一个既坚持正义,又希望自己成功的人来说,是一辈子必须一以贯之的。
看书写作,不但是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必须,而且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生活质量应该比不善于思考的人高出很多。如果想做一个有更高生活追求的人,读书必不可少。读书的好处,就是让你去看清世界、尊重他人、学会敬畏、懂得吸收、不断成长。这样的你,一定会活得更加精彩。
写读书笔记,或者说写书评,是为了记录在读书时候的收获、思想、灵感,对所读之书或者文章的看法,辨别所读之书或者文章的好坏等等。以这种方式读书,就是高效读书。
我认为,读书只分读想消遣的书想要吸收有用知识的书。也是就说,世界上只分读无用之书和读有用之书,而且读无用之书的时间应该比读有用之书的时间少。怎样区分那些是无用之书、哪些是有用之书?除了有辨别自己应该吸收哪些知识的基本能力之外,还要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记读书笔记的好处,在于判断所读之书的好与不好、记录书中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好记忆强不过烂笔头。
读书必须思考,而且是带着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去读书。不管名家名著,还是普通作品,都要带着挑刺的想法去阅读。无“刺”可挑,你会在惊讶、敬佩中学到很多东西;挑到了“刺”,你有了接受“教训”的经验,给自己写作时做一次“避坑”预演,再犯或者犯一次别人犯过的错误。这就是有效的提高。
批判性思维可以打破常规的眼光和意识,积极唤醒解读、重读、细读文本的个性视角和独特立场。要相信比自己写得好的作品肯定有很多,不是带有批判性思维就是把别人的作品想象成比自己写得烂很多。只有崇拜,才能产生敬畏。批判的目的,是找出差距。这个“差距”,是正还是负,只有自己在内心进行公正的判断。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要欺骗,不是狂妄就是愚蠢。一部作品或者一篇文章,有好有坏,只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才能有挑剔的心理,才能读出其中的好坏、说出其中的好坏。
“看人看长处,读书读妙处”,但这“妙处”要如何才能读出来?除了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读书,还要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去读书。再差的书里也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只不过读“差”书与读“好”书,用的时间有所区别而已。比较平庸(所谓“差”书,或者自己很少用、甚至读不懂)的书,可以泛泛而读,不用做笔记;比较优质(所谓“好”书,一般是名家,自己正好用得上,或者正是自己需要弥补这方面知识)的书,一定要做好笔记。(无笔不读书,读书就要用笔、用笔)
怎样做笔记?
第一,记下所读之书最经典的地方,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把作者换成自己,自己会不会这么写?为什么?
第二,记下自己对所读之书“灵光一闪”的想法,包括内容、写作方法的的建议、疑问;自己对作品的归纳、总结;
第三,读和记的时候,要对全书有个大概的了解。内容归类、写作方法的优劣、情节线索的提炼、人物事件的主要特点、对读者的启迪、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等等。
第四,生词学习。金句记忆。这是对自己实实在在的提升,也是对作者认认真真的负责:有些生词、金句确实让自己受益,有些“生词”“金句”有可能是错词、病句或者用得并不恰当。要有怀疑作者的勇气,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作者。这也是形成独立思考的基本原则。
第五,虽然要用批判思维去阅读,但不要用怀疑一切的眼光去看待所有作品。如果用怀疑一切的眼光去看待所有作品,不是愚蠢就是过于清高,如果这样,还不如不去阅读。不要不顾一切地把任何作品都打倒和重构,而是审慎地接受,清醒地辨析,理性地证明。(这和上面说到的“要有怀疑作者的勇气”不是属于同一个范畴。)
第六,对所有自己并不掌握的知识,特别是有关文史类的知识,一定要尽可能去查证。不是所有作者都是正确的,敢于质疑只有先去查证,或者说查证不是为了质疑,只是弥补自己的不足。写文章,特别是写历史类的文章,写一百字也许可能要看几万字的资料。即使不是写历史类的文章,遇到的关于景点、人物、植物、动物不熟悉的名字特性等等,弄得越清楚,写得越随意。(这也许和我自己写历史类文章相关。)
第七,积极主动、自律低调。从“眼睛”上升为“眼界”(用心,提高格局),从“惰性”变为“主动”(主动,勤奋努力),从“接受”转变为“探究”(深入,扎实牢固),从“经验”进阶为“思维”(升华,深入骨髓),从“个体”集约为“共生”(思想,跳跃发挥)。我们可以在人前保持骄傲,但一定要在人后保持低调。人前的骄傲是为了自尊,人后的低调是为了能有资本保持自尊。所以,从读别人的作品里吸收营养,是在“悄无声息”地进步。低调做人,格调自大。
第八,读书不是仅仅为了愉悦自己,更多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也许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但这样的读书似乎要让很多人痛苦。没有谁愿意主动去套上吃苦受累的枷锁。改变人性不但需要狠得下心来,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书中的人物、从作者的思维里,寻找符合大众利益的思维、三观,从而改变、完善自己,日积月累,不但会写出好文章,而且还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
第九,对于阅读,是不是随时发现、随时记录才能随时改变?不全是。现在有很多有声读物,不用眼睛看、不用笔去记,只需用耳朵听,既可不让眼睛疲劳,又可以让脑子集中精力思考。这样的“听读”,是对心灵进行洗涤。情感类的读物或者节目,比如《十点读书》,可以只听不阅,也不用笔记录。还有《得道》也很不错,只是要收费,但效果往往出奇地好。听读也可以达到阅读的效果。
第十,写读书笔记有用吗?肯定有用。每个人不可能把读过的书全部都记下来,特别是随着时间流逝,往往会将读过的书忘记。但记读书笔记,可以让自己在完成“学习心得”(我现在把所有别人称之为“书评”、我记的读书笔记都称为学习心得)时,能够系统地重温所读作品的内容、写作优劣、自己应该吸收的知识。加深印象总比读过即丢好得多。至少,不幸忘记之后,会在某个节点对其中一些内容“恍然大悟”。或者,“似曾相识”也会让自己很快回忆起自己曾经捧读过这部作品。读书笔记可以精简书本内容,让人进行点、线记忆。
第十一,写书评(这里不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大多是给自己看,而书评一般是推介作者作品,要保持对作者最起码的尊重,所以要比写读书笔记更慎重。)要抓住一点或者几点(你自己认为的重点,也可以是别人没有涉及到的某点),力求精到,与他人不同的视角,你就成功了一半。
第十二,题目(这里同样不是读书笔记)非常重要。有很多别出心裁的标题,比如对联、诗句、名言,等等,不管教人写书评的培训教材上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一定要切题!最好的切题,就是有感而发。那些让你不能用任何题目替代的标题,一般就是别人一看会拍案叫绝的好标题。标题可以在行文前拟就,也可以在写文时思索。
第十三,在看书、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同类项合并”。这就是把作品中内容、写法等相近、相似的归纳在一起,对其进行总括、提炼。
第十四,文章的结构。不管是作品的结构,还是书评的结构,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作品的结构弄清楚了,你可以学习到写作技巧;作者的写作结构心中有数,你可以“按图填空”,阅读、写作都轻松。
第十五,读者是站在作者肩膀上看问题,应该比作者视野更开阔。鲁迅文章的某些犀利,有很多是读者自己悟出来的。对作品的升华,是书评不得不用,或者经常用到的“方法”。这样的“拔高”(很多是将伟人、领导的意图强套在作品上),有些可取,有些不可取。当年鲁迅只是为了骂人、出气,但后来的人理解他是在对抗某一个阶级。(比如写于1926年的《父亲的病》,又比如,现在有些人本来是写的游记,赞赏美景,有的人偏要说是歌颂政策好之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看客、一千个评论家,从别人的作品中你到底收获了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亮度。
还有一点,也是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的共性:读书是爱好,读完书进行分享,或者自己把做的记录、写的东西给别人看,是对作者最大的尊重。
最后,要强调的是读书笔记(或者说所谓的书评,或者说是正式的书评),最忌讳的就是内容复制。可以简要写出内容大概,却不可全篇重复内容。当然,因为要列举某部分内容来说明写作的妙处,是可以复制甚至全部照抄的。但写书评(这时候说书评,是因为写书评更需要特别注重这点)是为了说出该书的好或者不好(一般当然是好,不然最后没人找你写书评),说出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不好,自然就会让其他读者对这本书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决定读还是不读。如果全篇复制内容,读者是买你的书评还是买原著?作者是爱你还是恨你?
还有一点,写书评到底要写不写作品中不足的地方?
一味只写作品好而不说不好,这不但不公平,而且会让写书评的人落得个抬轿子(最恶的是“癞皮狗”)的不好名声。这样的书评很多,写这样书评的人该骂,特别是“无中生有”的美化,更是应该骂。但是,三观不同,不必强融;人生苦短,何必纠缠。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上、向善,是改正自己缺点提高自己……不过,作品中不足甚至不好的地方,一定要说,至少要自己心知肚明而且能够有弥补的方法(这倒可以不让作者知道或者看到)。这样就有了“反话正说”“借彼说此”“如果……”之类的说辞。我觉得要堵住说写书评者“抬轿子”的嘴,又不得罪作者,最有效的方法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任何超越原著的书评,比如思想提升、内容捋顺、纠偏改错等等,只要你的书评写得比原著更真实、更有水准,而又不失时机地将原作者赞美一下,看书评的读者不得不佩服你的功力,原作者脸上也有光彩。
最中肯的书评,是有一说一、好坏分明。这样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让作者知道对错,让自己不劳心费神。这样的书评才既有评论,又有批评,才是合格的书评。
我想表达的,其实就是,为了高效读书,只有做读书笔记;为了做好读书笔记,只有认真读书;只要认真读书,就可以写出书评;写出让读者满意的书评,就是对作者最大的尊重。因为,你的书评,也许会让更多读者看到作者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冯俊龙:笔名范一尘、大眼看世界,男,汉族,1970年代出生。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头条号青云奖、解放军报《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主题征文特等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历史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创作。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四川日报》《同舟共进》《文史天地》等报刊,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作家网等平台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及新华网、封面新闻、搜狐、网易、澎湃新闻等媒体平台转载(摘)。


欢迎来稿

敬请转发





五块石

总      编:五块石匠  元翔

执行主编:伊乐  子晴  书芳  

编      委 :五块石匠   元翔   伊乐   子晴   书芳    梅美  老山  剑飞   木木  江水   旭东    



《五块石头》文学平台是五块石头文化传媒旗下公众号之一,主要刊登诗歌、散文、时评、学术论文、杂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欢迎来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