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丨上古社豆瓣高分海外汉学著作

 人和月 2023-05-1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图片

“诗圣”杜甫何以荣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称号?洪业身处日寇囹圄,欲以杜甫诗晨祷夕诵;自述平生以杜诗慰其大悲大喜。后寓居大洋彼岸,用英文写就《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Tu Fu :China 's Greatest Poet),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52年出版的杜甫传记,迄今为止仍是海外汉学领域有关杜甫研究的最重要的著述。洪业的传记书写寄寓个人感情,全书译引杜诗达374首,融合史事,逐一析释,力求考实诗人生平踪迹。译者曾祥波专研杜诗,研、译相得,译笔生动流畅。书后附原书索引、洪业自述杜甫传记写作文章两篇;另选录洪业英译杜甫巅峰之作七律《秋兴八首》,中英对照,可资赏鉴。此书中译本初版于2011年,2014年收入《海外汉学丛书》,此为全新修订精装本。

《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

(海外汉学丛书)

图片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研究专著。作者在古今浩繁的相关资料中爬梳抉择,经过严密的分析论证,认为后人对李清照一代才女形象的认知和看待她的立场经历了层累性的改变,几乎所有关于李清照的惯常言论都是经过精心阐释的产物,只有经过传统这一棱镜的折射后,李清照才为正统文化所接受。后人为了强化她的传统形象,在明代结集的李清照的作品中,甚至混杂了后起的拟伪之作。作者将数世纪以来外加于李清照的累赘层层剥离,以重构一个接近本来面貌的李清照的形象,揭橥数世纪以来颇富趣味的李清照接受史。

《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

(海外汉学丛书)

图片

北宋时期的士大夫对美的追求空前地热烈,在许多领域的活动都跨出以往的范围,冲破以前认为不可逾越的界线,突出表现在可堪代表北宋文化特征的艺术品鉴赏与收藏、诗话、花谱、宋词等领域。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伴随着焦虑,他们必须面对传统儒家对其追求美的活动的诸种成见,必须开辟新的视野,敢于摆脱教条的束缚,挣扎出一个自辩说法。事实上,他们努力的成果是辉煌夺目而影响深远的。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海外汉学丛书)

图片

本书是日本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川胜义雄的代表作。川胜在对后汉及魏晋南朝的历史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认为中国六朝是个贵族制的社会,而如何思考六朝贵族制与封建制的关系,则是川胜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中世,是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当时的豪族阶级的势力,具有领主制倾斜的性质,他称之为豪族的领主化倾向,但中国社会以舆论,也就是在九品中正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乡论“为基本手段,阻止了领主化倾向,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中世社会。

《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

(海外汉学丛书)

图片

此书汇录了作者二十多年中唐文学研究的成果,由“中唐文学”、“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专辑组成。作者将中国学者视中唐为古代诗史转折点的看法进一步推广到整个古代精神史和文学史,认为中唐在古代文人精神和自我意识方面的许多表现都有特别意义。

《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

(海外汉学丛书)

图片

《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作者小尾郊一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以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为研究中心,广泛探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各个方面和文人生活,肯定了这一时期文学中所表现的人的自我意识与审美意识的觉醒,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容与技巧的进步。书中探本溯源,对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作了系统详实的论述,并将此与日本文学等作了比较。

《中国史学史》

(海外汉学丛书)

图片

内藤湖南的学风特点之一,就是擅长把握总体的历史。例如,今天所谓“唐宋变革”的观点就是他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初首唱的,这也是他所创立的中国史时代分期说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唐宋变革”论即便在今日,仍然是世界学界所讨论的对象。《中国史学史》在他的庞大著作群之中,可谓名著中的名著。对于《中国史学史》这种惊人的工作,湖南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不用说这与湖南对于中国学术出众的知识,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非凡见识是分不开的,进而应该加上一点,即还有他本人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特殊方式。他认为东洋史(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东亚史)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就是说,他是把自己的史学也作为中国文化发展之一环的。在他那里是没有今日这种根据中国、日本等等近代主权国家进行划分的意识的。湖南也是将自己置身于东亚这种文化世界之中,进而对中国学的近代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

《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

(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

图片

本书所收论文以苏轼、王安石以及黄庭坚等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为论题,考察了这些文人及其作品与政治、传媒以及与其他文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了海外学人对这些论题的研究所达到的深度。

《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

(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

图片

全书涉及'风景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诗与绘画的关系'、'诗中有关形似功能的问题'、'诗与历史记载、历史学关系的问题'、'诗人的内部世界与诗人所处外部世界、自身与他者间的关系'等诗学重要命题,有力地揭示出了唐宋之间'诗学观念上的断层'现象。作者受日本'中国学'研究的传统熏陶至深,又曾在哈佛大学接受西方学术方法之训练,他的研究特色很可能预示着日本'中国学'的发展动向。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

图片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是一本以十六国北朝政治史为具体内容,而以隋唐帝国形成根据和历史本质为问题意识的实证之作,也是作者著名的“豪族共同体理论”由以提出并得以成立的奠基之作。对于这本成名之作,作者自称:“如果说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何自负之处的话,那便是密切注意民众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点。”作者从十六国北朝寻觅隋唐帝国的原始形态和形成动力,指出国家与民众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相互依存的一面,“没有民众的积极作用,隋唐帝国便不可能出现”。作者深入到六朝隋唐社会的内部和基层,把摸这一时代的精神脉搏,揭示出从纷乱的十六国发展到强盛的隋唐帝国的历史内在逻辑,突破了战后日本中国史学界强调世界史基本规律而忽视中国历史特色的研究范式,标志着一种新的中国中古史阐释体系的成立。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增订本)》

(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

图片

本书是谷川道雄先生代表作之一,此次新增订数万字,收入本社《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本书原分为四编,收入谷川先生论文十余篇,对日本中国史研究的理论问题作了检讨与反思,且对六朝具体历史用“共同体”理论作了精彩分析。谷川先生生前的这次增订,新补了第四编的第四、第五两章,以及“补论”。

《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

(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

图片

增渊龙夫氏本书日文版的发行至今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但增渊氏面对一个历史和社会,所采取的“站在该社会的内面”、“历史地理解”的研究姿态,以及广视角、多学科研究的学风,在今天仍然具有典范的意义。增渊氏所一贯主张的对于“历史的内面的理解”一语的意义,以及构成历史根底的“心和情”研究,仍然熠熠光辉。其研究成果,不仅在20世纪60年代点燃了日本学术界探讨学术的意欲和热情,也一定会给中国的研究者带来极其珍贵的启示和深思。

《中国法制史》

(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

图片

《中国法制史》是一本研究中国法制史的著作。本书以制度框架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东方和西方法律的比较,对法律和社会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法本质的理解。作者多年来有关中国农村家族及行会的研究报告,在本书的构成上占居重要位置。另外,本书在整体上展示这一领域有待今后解决的问题,有别于以往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概述性著作。

《中古探微:伊沛霞中国史研究》

图片

本书精选伊沛霞关于中国史的代表性论文11篇,是其从业治学五十年以来成果的集结。序言《五十年的中国史缘》为伊沛霞访谈录,将其治中国史之缘起、经过等,娓娓道来。论文11篇,所涉内容基本可以分为唐宋制度史、社会史、家族史、性别史等几个领域,既有伊沛霞年轻时所写的专题研究,如《唐代的书仪》(1985)、《宋代的火葬》(1900),也有体现近期研究成果的《朱熹在墨贴上的题跋》(2017)、《广而告之:宋代政府与大众的交流》(2019)等。附录所收姚平、张聪等人(伊沛霞的五位学生,亦即本书编者)的代表作品,不仅是伊沛霞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现,也反映了西方汉学研究之薪火相传,以及海内外汉学界之学术互动。

《家庭·乡里·朝堂:北宋士人与孝道》

图片

因为游学、科举、仕宦的需要,北宋士人长期远离家人及乡里,从而无法履行他们神圣的家庭职责:对父母尽孝。在这本深度研究著作中,作者将北宋士大夫群体追求世俗抱负与履行家庭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置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在考察了2000多部墓志铭和大量其他官方或私人写作后,本书发现,北宋士人面临的上述困境,既未减少他们尽孝,也没有妨碍他们应举和奉公。相反,北宋朝廷及士人自身努力调和这一矛盾,进而促成了“禄养”模式在北宋的发扬光大。

士人的长期远游,同时使乡里的含义变得淡薄而不稳定。这一方面导致父母死后久而不葬,产生大量摈弃祖茔、建立新茔的“不孝”现象,另一方面又直接促成了一种新孝行的“流行”。这场自下而上,由士人发起,以维护壮大家庭、宗族、乡里为目标的运动,与当时的儒学复兴汇成一股潮流,促成了理学的最终胜利。换言之,北宋时期对士人孝道的重新界定,不仅标志着政府对士大夫“私人”家庭事务的大规模干预,而且直接影响了宋代及后世家庭、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变迁。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图片

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第三部分为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宗子维城》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谓近年来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之作。

《西周的灭亡 : 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

图片

本书并非一部西周的通史,甚至也不是西周晚期的通史,而是对西周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实证性研究。作者通过探讨西周国家的衰弱和灭亡这一特定的持续历史和地理过程中,地理条件及其政治性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联系地表形态的特征,分析和说明了西周的政治体系是如何并且为何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而最终导致了西周国家的解体和王畿的崩溃。

《〈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变》

图片

本书为当代西方易学研究的代表之作,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利用近数十年尤其近年来发表的出土材料,历经四十年积累而成,在《周易》的成书及其早期演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全书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第六章分别探讨了《周易》传世和早期文本、古代中国的占卜哲学、龟卜、蓍草占卜、《周易》文本与蓍草占卜和诗性的想象(主要结合《诗经》);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分别探讨了卦画、卦辞、爻辞、卦爻之间的结构与关系,以及卦序和《易》之卜筮与哲学。本书包含了许多夏含夷教授自己对于《易》的思考、观点和独到看法,比如:他认为占卜可以看成是祷告,占人其实是将人的愿望表达出来的过程,蓍草占卜虽与龟卜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所传达出来的内容没有实质的不同;研究《周易》应当结合经典,探寻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状况及思想背景,《诗经》是不可忽视的文本之一;对卦爻的研究应注意其与数字卦的联系,不能局限于以前较为简单的阴阳爻;等等。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八版)》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

图片
图片

本书是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的最全面的介绍,为 21 世纪的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和准确的综述。被誉为“考古学百科全书”。本书架设了“考古学框架”,并向六个经典W 发问,即“何物”(what)、“何处”(where)、“何时”(when)、“他们是谁”(who),“他们的环境”、“他们的生计和食谱”、“他们的技术”、“他们的贸易与交换”(how),以及“社会文化为何演变”(why)。

《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

图片

在当今的考古学中,族属是一个争议极大的领域。把从考古学遗存分辨出来的“文化”与过去的族群相对应,现在被许多人认为是徒劳无望的。然而,这种方法仍然在考古学探索中和在现代族群和国家对各种诉求合法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安·琼斯认为,需要利用社会科学中有关族属的新理论全面和严谨的综述,对从考古证据来重建过去的族群的方法予以严格的评估。为了做到这点,她为考古学的族属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框架,以考虑族群身份认同的动态和因势而变的性质。

面对族属和身份认同的重要问题,本书讨论了方法论、阐释和政治等重要问题。它为考古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学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卓见。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

图片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是新进化论的代表作,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除了受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和莱斯利·怀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之外,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也对本书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作者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了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最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

《最早的农人》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学术丛书)

图片

本书研究了世界上不同地区早期农业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所使用的资料和方法包括考古学、比较语言学、生物人类学,研究对象集中在世界上几个关键的早期农业中心,包括中东、中国、北非、新几内亚、中美洲和安第斯中部。贝尔伍德教授据此提出了农业—语族扩张理论(language- farming model),认为那些特别核心的早期农业地区,是农业社会起源的中心,人群的迁徙带动了农业、语言和人种的传播,造就了后世人类文化分布的版图。

海外汉学丛书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

《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

《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

《明季党社考》

《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

《词及其周边:宋代士大夫与其文学》

《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

……

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

《中国史学史》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增订本)》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

《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

《中国法制史》

……

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

《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

《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

《气与士风:唐宋古文的进程与背景》

《新兴与传统:苏轼词论述》

《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

《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

《复古与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复兴(修订本)》

《宋代政治结构研究》

《宋金元货币史研究》

《宋代开封研究》

《道学之形成》

……

剑桥中华文史丛刊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

《唐代官修史籍考》

《唐代佛教》

《张载的思想》

《人境庐内:黄遵宪其人其诗考》

……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粹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粹·上古史卷》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粹·中古史卷》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粹·妇女史卷》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粹·宗教史卷》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粹·思想文化史卷》

……

早期中国研究丛书

《〈竹书纪年〉解谜》

《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

《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

《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

《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

《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

《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

《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研究》

《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

《祖先的风景:商代晚期的时间、空间和社会(约公元前1200—前1045年)》

……

海外考古学研究丛书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八版)》

《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

《聚落与历史重建: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

《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

……

考古相关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变》

《三代损益记:夏商周文化史研究》

《西观汉记:西方汉学出土文献研究概要》

《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

《青铜器和金文书体研究》

《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

《最早的农人》

《最早的岛民》

《东南亚铜鼓:青铜时代的世界及其余绪》

《殷周青铜器综览》

《晋国霸业:从晋之分封到文公称霸》

《纹样与图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

《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边疆地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700年的金属制品、墓葬习俗和文化认同》

……

欧亚丛书

《梵天佛地》

《犍陀罗石刻术语分类汇编》

《高昌遗珍: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木构建筑寻踪》

《犍陀罗艺术探源》

《丝路探险:1902-1914年德国考察队吐鲁番行记》

《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

《探寻西藏的心灵:探寻西藏的心灵图齐及其西藏行迹》

……

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

《蒙古考古》

《金印国家群的时代》

《印度—伊朗人的起源(全二册)》

《欧洲旧石器时代社会》

《小工具 大思考》

《汉江流域史》

……

其他

《中古探微:伊沛霞中国史研究》

《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

《家庭·乡里·朝堂:北宋士人与孝道》

《孔子》

《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

《跨越门闾: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

《比较阳明学:以中韩日三国为视域》

《李梦阳:南北分野与明代学术》

《爱敬与仪章:东亚视域中的〈朱子家礼〉》

《贵族与士大夫:青年学者眼中的中国史》

《古代突厥语语法纲要》

……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