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光的故事传说

 老城往事 2023-05-15 发布于山东

张飞勒马看古槐

  寿光老古槐,踞于三米高以上的砖砌外皮的土台上,身粗四围,树干中枯,只有那生铁般的老皮撑架着几条支干,枝叶扶疏,绿意葱笼。树不在高,古则有名,相传此槐植于汉代,因而成为古今名树。

  寿光人向有“张飞勒马看古槐”之说。有人质疑:张飞来过寿光吗?看过古槐吗?查遍《三国演义》也没查到张飞到过寿光城。只姑妄听之。

但据考证,张飞是到过寿光的。西汉景帝中元二年(148)置寿光县时,县城在今寒桥镇牟城村,现在的寿光城,那时是个大村镇,名为博昌镇,镇北有一条东西向的官道,官员商贾不绝于途。在镇东郊有一驿站,是官吏人员歇息换马之处。《后汉书》、《三国志》记载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黄巾首领管亥,率万人进入北海郡,郡相孔融被围在都昌(今昌邑城),时东莱(掖县)太史慈奉母命拜访孔融,谢孔融照顾老母之恩。孔融命太史慈以巧计突围到平原郡,求平原令刘备来救援。

刘备听后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焉?”便与关羽、张飞率三千兵马赶来救孔融,其所经路线按地图查看,是从平原向东,从济阳过黄河,经桓台、寿光的博昌镇、潍县的固堤直抵昌邑。黄巾听刘备援兵至,便散去。从这一志书记载,张飞或许到过寿光城的。

是否勒住马看过古槐呢?这只能是传说,无史书可查。因张飞当时看不看古槐是不会有记载的。张飞那时只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他看不看古树,谁会去注意记载呢?其根据就是历代老人口头传说了。如果相信这个传说,此槐在三国时代已经很古老了。

静山的传说

传说在几百年以前,由于地壳运动,寿光一带的地下有座山体慢慢抬升出来。就在它刚露出头来时,正好有对母子经过这里。

恰好男孩有泡尿,在撒尿过程中,母子俩发现脚下一震颤动,有块石头从地下冒出来了。被男孩的尿一浇,土地竟然静止不动了,一块石头安静地出现在面前,上面还留着孩子的几道尿痕。

母子俩回去跟大家一说,大家都争相围观。人们不相信她们说的话,但是大家一起动手准备搬开这块石头,才发现根本就搬不动它。人们想看看石头埋在土里多深,结果根本就挖不出来它的根。

寿光大鸡的传说

寿光大鸡,又叫慈伦大鸡、寿光大笨鸡,出产在我市稻田镇的慈伦一带。寿光大鸡外貌雄伟,体态壮观,全身黑羽无杂,有金属光泽;活泼,好斗,觅食能力强;成年公鸡体重4.5公斤,母鸡3.5公斤,平均蛋重70克,最大的鸡蛋205克。据明、清年间的《寿光县志》记载:“此地鸡比户皆畜,雄鸡高尺许,长冠巨爪,鸡卵甲他县,为一邑特产。”寿光大鸡与上海琅山鸡、广东三黄鸡、河南固始鸡同称为中国四大地方鸡种,其中寿光鸡最负盛名,历史最悠久,它是唯一被载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我国地方鸡种。

寿光大鸡据今有一千百多年的饲养历史,相传,古时候有只美丽精灵的凤凰飞经慈伦,发现此地有两条汩汩涌动的灵脉,一日桂,一曰杨,在慈伦正北合二为一,上连天罡,下汇北海,闪烁着金色光芒。这里水草丰茂,土地肥沃,人们勤劳善良,物阜民丰,过着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日子。凤凰看到这处世外桃源遂动了凡心,脱化成两只硕大美丽的鸡,寻入一伦姓人家,繁衍生息。因此,寿光大鸡极少出现凤头的现象,是害怕玉帝发现凤凰私落凡间缘故。故有,“落地的凤凰不如鸡”的俗语。

传说仅仅是对寿光鸡的一种褒扬,是演绎和向往,因为它给慈伦一带的人民带来了财富和骄傲。千百年来,慈伦一带的人民视该鸡为宝物和精灵,在古代绝不外传,局限在小范围内饲养,他们有一习俗,慈伦大鸡只传男不传女,公鸡实行封闭式饲养。大凡姑娘走婆家,媳妇回娘家,都由族人经过严格查验,防止鸡种带出。

据传,有位慈伦姑娘远嫁他乡,几年后喜得贵子,女婿上门道喜,老丈人欢天喜地“送种米”,带去了一篮子鸡蛋,姑娘闻此好生欢喜,满以为能借此偷孵几只鸡婆以偿夙愿和许诺。谁知,老爷子怕把鸡种带出,竟把鸡蛋全部煮熟了。姑娘气得哭天怨地,骂爹娘偏心,从此发誓永不踏进娘家门。

寿光民间一直流传着:“烟台苹果,莱阳梨,乐陵小枣,寿光鸡”的俗语

王高塔的传说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说起“王高塔十八盘,神仙也爬不完”,对于这塔,兴趣至极,查询史料得知,这王高塔是昔日寿光八景之一,称“王高银刹”,共七层八棱,层层有门窗,青砖砌成,南北都有圆形拱门,居中一座大佛,头上和上半身是铁铸成,下半身是泥塑的,高约2米。塔往顶一层比一层矮。塔顶有一圆石如磨盘,封顶圆石上部凸出部分如倒置大痰盂,约半米高,远看像蘑菇。

王高银刹在1966年冬被“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炸毁时,从倒塌废墟的砖上有“雅尔孝造塔”和“治平元年”字样看出,此塔约建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064年。

据传慈化寺为存放玄奘法师西行所取经文而建,规模宏大,占地数十亩,庙宇几十间,大殿数座,相房若干,有僧人近百。建筑气势恢弘,雄伟壮观,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四季香火不断,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八庙会。四乡八疃乃至潍县、广饶等外地香客颇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每逢此节都是请上戏班子,唱大戏五天,每天都有踩高跷的、玩狮子、玩杂技的、卖唱的,样样俱全,锣鼓喧天。唱声、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日落方散。

可惜慈化寺突遭大难,寺毁僧散,但王高塔尚在,每年四月八庙会,依然如故。直到1966年王高塔才被反动派以“破四旧”为名炸毁,从此这一古迹就这样消失。 ”(根据《寿光县志》等文献编)

王季槐的传说

王季槐,字植庭,号三混道人,又号柳塘居士,清乾隆年间山东知名书画家,寿光县北南河村人。他天资聪敏,才气过人,潇洒倜傥,不拘细节。吟诗对句,出口成章,写字绘画,灵气十足。以足智多谋、巧言善辩来戏耍权贵、鞭挞时弊、嘲讽鼠辈小人传世。其诗书画为三绝,民国《寿光县少视为珍品。

传说一:失火

  友人从村外回来,整好撞到王季槐急火火地赶路,友人开玩笑地说:“干吗走得那么急,你编个谎话让我笑笑再走不迟。”“还有空说谎,你家里失火了,全村人都在救火,我到处找你找不到,你家的屋子都快烧没了!”友人没有思想准备,急忙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家,才知到又被他给骗了,大呼上当,又不好发火,不是让人家说谎的吗?

   传说二:打赌

   有一次,王季槐在野外玩耍得无聊,就与同学打赌说:“我敢亲吻前面那个女人的嘴。”同学来劲了:“你敢我也敢!”这时,王季槐紧走几步赶上前面的女人说:“你偷吃我家地里种的韭菜了!”女人蒙了说:“没有啊。”

    王季槐近前一步:“过来,我闻闻。”那女的乖乖地就让王季槐吻了一下,王季槐嘴里还念念有词:“你还真的没偷吃韭菜。”被吻过后,女的还很高兴,因为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同学看王季槐得逞,也赶上前来亲吻那女人,结果挨了两个嘴巴子。

    传说三:蜇老师

   不光同学,老师也不放过。这不,他又与同学打赌:“我把老师整了,老师保证不怪罪我,挨整的是你们。”同学不信,上课前,王季槐把一只蝎子拴到了老师的凳子上。老师近视眼,又有坐着上课的习惯,一到教室就坐到了蝎子上,被蜇得“嗷”一声,回头一看,凳子上贴一纸条,上写:“王季槐,拴蝎子,蜇得老师撂脚子。”

   老师火了:“王季槐,你好大胆,过来,找你家长去!”而王季槐装出委屈的样子说:“老师,你想想,要是我拴的蝎子,敢写上自己的名字吗?”老师一听有理,审问其他同学无一人承认。结果,除了王季槐一人,其他人竟每人挨了老师一顿板子。

  传说四:种芝麻

    王季槐逃学在外,饥饿难耐时,遇到一大户人家找种芝麻的能手。据说种芝麻是个技术活。芝麻粒子很小,很难定耧仓的大小,不是稀了,就是密了,一般人根本不会。王季槐为了混口饭吃,装着胆子上前应聘,说自己对种芝麻如何精熟。主人看他聪明能干的样子,相信了他。吃饱喝足后,帮着主人干完活,留下一张纸条扬长而去:“南河王季槐,逃学到这儿来,二亩芝麻一耧耩,下雨阴天挪着栽。”(根据《寿光县志》、《寿光民间文学集成》等书籍编)

双王城的传说

传说,现在的寿光双王城街道寇家坞村北有一座城,由两位王掌管着,因此得名双王城。但因这两个王骄奢淫逸,苛捐杂税名目众多,百姓民不聊生,尸横遍野,民怨已久。

这一切被玉皇大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天下苍生,于是就派了个神仙来到了双王城,他先假扮成“叫花子”,在城中富足大户前讨要饭吃。哪知这些富足人家平日作威作福惯了,根本不管他这类穷人的死活,转了很长时间,也无人给他一点干粮吃。就感到非常气愤,决定再去最后一家讨要吃的,如果讨要不成,他发誓要让双王城消失。

哪知在这里,一好心丫鬟看他可怜,便背着主人拿来一个馒头,塞给了他。他吃完后对这位丫鬟说:“玉皇大帝要惩罚城里的人,只要城门口的石狮子红了眼就赶紧跑,但千万不能告诉别人!”说完,他便不见了踪影。因长期忍受不了主人的羞辱打骂,丫鬟便在一个黑夜偷偷拿着朱丹来到城门前,将狮子眼睛染红,随后撒腿便跑,跑出城门不远,就听见背后轰隆一声巨响,一片大水从天倾泻而下,双王城从此不见了踪影。(根据《寿光县志》等文献编)

论理不斩魏塾

魏塾性耿直,见义勇为,关心民众,久孚众望。乾隆四十五年,乾隆游泰山时,山东巡抚国泰(满族镶白旗人)借皇帝游泰山为名,私加田赋。时值寿光荒年,正赋尚难完成,附加更难承受。魏塾集民众倡议拒缴苛赋曰:“此岂盛朝所宜?”县令劳敦樟见收赋无望,召魏塾至县署,查问抗缴田赋之事。魏塾义正辞严,称为民请命,以解民困。劳敦樟曰:“弗拒,亲属可免!”魏塾厉声拒绝:“免我亲族,害及百姓,大不可。”劳敦樟恼羞成怒,遂拘魏塾下狱。并据情禀山东巡抚国泰,与其共谋,罗织罪名。不久,魏塾被解至青州,斩之于东关教场,新编《寿光县志》与民国《寿光县志》均载其事。

《寿光文史资料》又载:魏塾案在清代档案中,名“魏塾抄批《徙戎论》案。”《徙戎论》是西晋文士江统所著,大意列述历史上汉族王朝对异民族政策的利弊得失。劝晋惠帝把陕西、甘肃等地的羌人、氐人等五部之民迁徙于西北边远地区,使“戎晋不杂,并得其所”,求得晋王朝的长治久安。魏塾读《晋书·江统传》,对传中载录的“徙戎论”甚为推崇,便把此段文字另纸抄出,并在抄文末尾加了一段百多字的批注。表达读后感想。他在批注中指责晋惠帝不听江统之言,以致酿成后来“五胡乱华”的中原混乱局面。批注最后又直指清王朝曰:“然岂独晋朝五部而已哉!今之回教又其后绪矣!”此所指乾隆二十二年南疆回部伊斯兰教首领大小“和卓木”布那尼敦与霍集占倡众叛乱的事件。此叛乱后被清军平息。魏塾的这段批注,有寓劝清王朝施行徙戎,使各民族各得其所,以图长治久安之意。可是魏塾因为有为民请命的社会背景,国泰与劳敦樟共谋陷害魏塾。劳敦樟买通品质卑劣之庞某,诬告魏塾家藏有反清文句,遂搜抄魏宅,抄出魏塾读史批注,国泰即诬蔑其毁谤盛世,构成文字狱。照“大逆”罪拟凌迟处死,家属从坐拟斩立决。正在南巡途中的乾隆皇帝阅本后改魏塾为斩立决,家属斩监候,魏氏遂被抄家灭族。祖茔中的林木也被锯头箍铁,坟头绕以铁索封顶。同姓族人四散逃亡,多改姓他徙。后来北关魏来田(乾隆举人,嘉庆进士)曾为己辩白:“塾与己为同祖异宗”,故免遭株连。

魏塾冤案,无论哪种说法,都是因为他为民请命,抗交苛赋,而被诬杀。寿光至今仍流传着“论理不斩魏塾”之俗语。

关于魏家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从前城里有巨大水塘,名红水湾(故址在原市政府楼后,市一建公司院南)广数亩。传说塘湾中鳖怪成精,幻作人形,为害乡里。魏氏有女待字闺中,一青年夜晚频至,关门锁窗亦不能禁。女形容日渐憔悴,母诘得其故,教女以针纫线,候青年夜至,系于其衣,明日循线觅迹,则线入红水湾中。归告其父,父大怒,乃广购石灰,欲要焚湾。此时有两老翁来魏宅求情,魏氏不听,遂以石灰倒入湾塘中,顿时湾水鼎沸,烧死鱼鳖无数,只逃得两个千年老鳖,即化作两翁求情者,后来转世为人,即国泰与劳敦樟。为报焚塘湾之仇,故罗织罪名,对魏氏抄家灭族,此传说在寿光广为流传。传说以因果报应为国泰与劳敦樟开脱了罪责,告诫人们不得枉杀生灵,自取横来之祸。

贾思勰养羊的故事

《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出生于寿光城西南的一个富裕家庭,他从小喜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年轻时候在高阳郡当太守时,重视发展农业,他一边努力读书,一面深入民间,向老农、牧民学习生产知识,还把民间关于气候、季节、耕种的谚语收集起来。他自己还在府中开出一块地种菜,养些鸡鸭牛羊。贾思勰从书本中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资料,为写好《齐民要术》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北魏时候,并州不产大蒜,农民想种,就从朝歌买来上等蒜种,种上后收获的却是蒜瓣很小、味道也不辣的小蒜头。菜农们就去求教贾思勰。贾思勰说,这是因为地势、土壤、气候不同的缘故。因此,种什么庄稼,必须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适应当地条件的作物,才能用力少,收成多,且不可不考虑当地的条件,盲目地干。

贾思勰主张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要注意实际的效果,不要只看到表面的形式。他以养鸡为例,养鸡的人总是喜欢生蛋多的鸡,那就要选秋天或冬天孵出的鸡种,不要选春天或夏天孵出的鸡种。秋冬孵出的鸡虽然个子小,毛色浅,脚也细短,外表不好看,可是生蛋多,又会孵小鸡;春夏孵出的鸡虽然个头大,毛色鲜艳,爱到处跑,不爱生蛋。要想多收鸡蛋,就不能被鸡的外表所迷惑,而应当从实际效果来选择。

贾思勰根据亲身体会,总结出搞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要细心观察,积累经验,不能光凭自己的好心。他自己养了一群羊,为了让羊多吃草,多长膘,就往羊圈里放了许多草料。谁知道没过多久,羊却一头一头地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他想来想去也找不出原因。后来他跑了一百多里路找到一佣有经验的老羊官,才弄清了死羊的原因。老羊官告诉他,羊是最爱干净的,把大量草料放在圈里,许多羊在上面吃,羊边吃边踩,还在草料上拉屎撒尿。这样脏的草料,爱干净的羊怎么肯吃呢!羊吃不饱,就慢慢地饿死了。贾思勰没有摸清羊爱干净的习惯,结果好心办了坏事,他把这样的经验也写进了《齐民要术》。

贾思勰写《齐民要术》,注意实事求是,他对古书上记载的或听人说的一些谷类和瓜果,凡是出产在国外的,自己没有亲眼见的,只在书上记个名字,不写种植方法,不知道的东西决不随便说。

郑板桥游寿光       

以前,寿光城东门里屹立有一座牌坊,正面居中镌刻“义方光荣”、“功德坊”;大字下面还有一行题字:有苏继苏懋等字,西面坊额居中镌刻“宪台明允”。

观功德坊面东刻字:“义方光荣。”义方:行事遵守规矩,法度。义:道义。方:遵守,合乎。光荣:荣耀。“三字经”文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据此推测:此牌坊刻字是颂扬苏氏家族为官之政绩,处世之美德。功德坊面西刻字:“宪台明允”。宪台是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官员的尊称。明:廉洁,贤明。允:应许,公正公平,诚信,《诗·小雅·车攻》有“允矣君子。”其字凝重圆浑,酣畅淋漓,悠然意远。如行云流水,字带生机,笔底龙蛇,势不可遏。笔锋顿挫,坚质宏畅,渗墨青石,艺境高雅,有坚实的质感,字行空间匀整自然,融法度于无形,发情怀于毫端。纳怀素、苏轼、米芾等诸家书风于一体,蕴蓄清高,运用自如,疏密圆方,灵动雅致。    

有一年,史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潍县做知县时,闲来无事,便骑一头小毛驴悠哉悠哉地来了寿光,想在寿光显摆一下自己的书法。他由东关大街西行,过护城河青龙桥,进大东门,一眼望见苏氏功德坊“义方光荣”的书法,见其笔法绝伦,无与伦比。心想:“这仓颉圣地,果然人才辈出,这等好字非吾之笔墨所能及也。”遂打道回潍。所以,寿光虽与潍县比邻,却很少有郑板桥墨迹。

查民国县志:苏继,寿光高淮人,父懋封刑部主事,悃朴力农,尤能倾资,济人之急(1990年《寿光镇志》载)。弟苏约,寿光城里人,庠生,兄弟孝友,性恭温,以德感人。苏继,字子志,号晓峰,明嘉靖进士,先授固安知县,不畏权贵,清查田赋,抗击虏寇,身先士卒。继补云南司,据事实办案,君命不受,秉公执法。又升迁江西司郎中,勤政清廉,民称无冤。迁守嘉兴,弹劾贪官,奏请政事,皆切明政。再迁都转运使,督盐河东,革除车脚店用等费,课浮旧额。庚午年致仕,归遂闲园,与里中耆旧相娱乐,出余俸为义约以睦族。苏氏家族乐善好施,扶危济贫,有求必应,当时美誉名冠寿光城。

故这座牌坊,就是寿光乡里感其苏氏家族的盛德功绩而为他们立的功德坊,功德坊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拆毁,不知去向。

“圣人母”的传说

清康熙年间,斟灌李迥(16191695)进士及第,后官至刑部侍郎。迥小女名玉,虽天姿聪慧,知书达理,但性格倔强,不愿缠足,遂有一副大脚板,被乡里所知,传为丑女,其父很感面羞,置之闺楼,不让见客。

但丑有丑福,李玉后来竟嫁给了孔子六十八代孙、衍圣公孔传铎。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呢?

孔传铎成年后,老衍圣公为其占卜求偶,卜者说,须向龙虎相斗的宅第寻此淑女。孔府于是组织了大批人手四处寻找,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有一天,其中两人来到斟灌,无意间发现一房顶上一只猫正同一条花蛇打斗。这不是龙虎相斗吗?孔府于是同这家人家为孔传铎定下了这桩在当时震动朝野的亲事。

所聘之女正是李玉。那时候不入洞房不知媳妇啥模样,更不用说特别讲究礼纪纲常的孔府。就这样,李玉做了孔传铎的原配夫人。

后来,孔传铎承袭衍圣公,李氏所生长子孔继护,后来又承袭了其父的爵位。这样说来,李玉可真称得上“圣人妻圣人母”了,难怪我们寿光还有这么一段趣闻:

李玉回家省亲,遇一巡抚,巡抚质问是谁家女人,不知尊卑,阻其道路。李玉说:“圣人妻圣人母、侍郎的闺女侍郎的姑。”,那巡抚听说赶紧让路走了。

细细想来,寿光“圣人母”的传说大概就源于此吧。

注释:“侍郎的姑”句,侍郎指李玉娘家的孙李封,他官至湖广总督,死后追赠刑部右侍郎。故有此说。

寿光方言故事三则

(一)“稿”的传说

相传周文王临终前,把儿子姬发(就是后来的周武王)叫到跟前,嘱咐道:“要完成灭商兴周大业,须拜姜子牙为相。”姬发继位后遵父嘱托,拜姜子牙为宰相。

姜尚为相后,提了不少治国安邦的妙计良策,最值得称道的当数“休战事”、“统文字”。这些计策得到周武王首肯后才在全国推行,大见成效,周武王也备受人民爱戴,于是征讨了商纣王的最后五部落,统一了天下。

还是在周武王刚继位不久,他就召众位大臣征求治国安邦之大计,征求不犯商纣王大错的良策。大臣管叔最先发言,他主张要穷追猛打,直至把商王朝的残余势力全部消灭。另一位大臣姬旦则认为现在最为重要的是注重生产,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两人激烈地辩论了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把个周天子弄得无所适从,只好叫姜太公谈谈自己的看法,姜太公便道:“陛下,这些年来我们几乎是天天打仗,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以我之见,还是安定为好!”姬旦一见姜子牙同意自己的观点,甚是高兴。哪知姜子牙又说:“虽是安定为上,但是国家还是需要统一。因此,愚以为这最大的统一,就是要统一文字,统一了文字才能施政!”

周武王听了姜子牙的话,认为不但言之有理,还符合国情。因此,周天子下旨:“休养生息,保卫江山;事业大计,统一文字。”又令姜子牙负责文字统一工作。这时,大臣散宜生提供一条重要的线索:他在讨伐商王朝的东北侯时,听说仓颉造字有一书稿,并留传于世。姜子牙深知当今天下使用的文字,是以仓颉造的字为基础,因此就须以仓颉的文稿文字为据。于是,他一面请求周天子下旨,凡献出仓颉书稿者,可晋封嘉奖。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找“稿”热潮。另一方面,姜子牙亲领人马,去仓颉故地北海城寻找仓颉文稿。

姜子牙率领这支队伍,晓行夜宿,一路来到了寿光之地。姜子牙遍访村店,查阅资料,最后,在北海城西,风景秀丽的高埠,发现了一块墓地。姜子牙令大家将其中一墓进行挖掘,就从墓中发现了仓颉的书稿。所谓的书稿就刻在一块不是太大,又不太方正的石头上。

仓颉的书稿找到后,在全国引起轰动,周朝天子武王诏令天下,举行七天的大庆。姜子牙也因找到书稿和建国有功,受封于仓颉故里的齐地为王,管辖周朝最大的地盘。不久,由于战事又起,在战乱中仓颉的书稿又被人盗去,文字的统一工作,也就中止了几百年,直至秦朝。但是,聪明勤劳的寿光人,概括其事为“稿”,一直延续至今。

(二)“糊没了”的故事

寿光方言中,把迷了路,叫作“糊没”,大概是说一个人,稀里糊涂,没找到正路的意思。但是你知道“糊没了”这个方言的来历吗?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富人连续娶了几房媳妇,都给他生的闺女。六十好几了不得已又娶了一房小妾,小妾过门不到一年,果真给他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小孩儿长到了五六岁上,但有一点就是记性不太好,他爹问他:“我是谁?”小孩儿摇摇头,老头儿生气地说:“我是你爹,记住了吗?”小孩儿点点头,可转身的工夫再问他:“我是谁?”小孩儿还是摇头,如此反复,老头儿苦恼不已。

从此,派一家丁天天跟着,这家丁很聪明,看着这样下去也不是常法啊,爹不认识,娘不认识,我你更不认识了,万一有个闪失再把孩子丢了罪过就大了。于是,家丁领着小孩儿上大街转,看到街上有什么就让他认,他当时认完了,转身就忘。但是,喝酒用的酒壶,小孩儿见过后下次再问他居然就能认得,家丁赶紧把这一发现告诉了老头儿。老头高兴坏了,特地让人做了一把大酒壶,挂在家门口,告诉孩子,门口挂着酒壶的就是咱家,别走错门。这样老头儿才允许孩子在家门口附近自己玩,孩子高兴,老头儿欣慰,家丁也觉得轻松了不少。

突然有一天,小孩儿大清早出去后一直到中午没回来,附近也找不到他,一家人立时乱作了一团,派人四处去找,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才在一个偏辟的小巷子里找到了他。小孩儿看到老头儿委屈地说:“壶没了,找不到壶,就找不到家了。”大家这才到门口一看,果然,那把酒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偷走了。

家丁把这一事儿当笑话讲给别人听,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来,谁再找不到路或者走错了路,大家就用“壶没了”来调侃他一番,再后来这调侃就成了迷路的代名词。就这样,这句话成了口口相传的方言一直留传下来,久而久之,“糊没了”这三个字在一代代寿光人的记录中出现了很多的版本,其实这三个字应该是“壶没了”。现在,人们只要听到这句乡音,便很亲切。

(三)“噶古”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的寿光城里,有个姓葛的人家,过日子是精打细算。他们家里有四个姑娘,也个个能说会算计,过日子真是滴水不漏。

话说那葛家的三个姑娘相继嫁人,就在结婚的当天,也不舍得分喜糖和果子,人们都纷纷说:“真不愧是老葛家的闺女啊,就是会算计过日子呢。”等到他们家的四闺女出嫁的时候,她婆家的嫂子小叔子们早早就商量好了,看看谁能从这个新媳妇那里要到喜糖和果子来。

在农村有一个风俗习惯,不管多么吝啬的人,在结婚那天也要表现得很大方,只要来闹新房看新媳妇的人,新媳妇都要给来人分散喜糖,不管是多么小气的人,那天也不能表现出小气样来。人们以前都听说葛家的姑娘个个算计到家,任何人休想从她们手里要出东西来,为了验证一下,她婆家的几个小叔子摩拳擦掌。等到结婚那天,纷纷上场,使出浑身解数,可愣是没从新娘子手里要出一块喜糖来。那些嫂子大娘们也不示弱,可连说带闹的也仍旧一个个败下阵来。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大家这才真正领略了葛家姑娘的厉害,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啊。

 传说古代的貔貅是光吃不拉的,因为它没有腚眼,所以当天就有好事者编了一个顺口溜来形容葛家姑娘的吝啬:“新媳妇,是葛姑;豆面,腚眼糊。”为什么用豆面呢?因为豆面比较黏,以前人们的铁锅上如果破个小洞什么的,往往就把豆面用水好,贴在锅上,烧火时锅一发热,那豆面就把上面的小洞粘住了。而”呢,原意是说葛姑,也就是葛家的姑娘。“葛”在寿光方言中读噶”,后来说着说着就成了”了,意思也由原来的说“葛家的姑娘”而演变成特指那些吝啬小气的人叫“噶古”。

美丽的羊角沟

海之滨、莱州湾畔,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她就是闻名遐迩的羊口,她原来的名字叫羊角沟。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寿北平原。

这里,现在物产丰富,气候温和,风景秀丽。过去,却是一个穷困破烂的小渔村。早先,这里有个凄美的传说,一直流传到如今:很久以前,一群穷苦打鱼人,聚集在离海三四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就形成一个“卧铺村”,人们均以扑鱼为生。后来,有一渔霸来到该处,大肆盘剥勒索,收购鱼虾价钱极低。并独霸鱼市别人不能收,不卖给他鱼虾只有烂掉。渔民的日子吃了上顿没下顿,实在是苦不堪言。一对男女小伙伴的出现,成了大家的骄傲和寄托。男孩叫壮哥,女孩名巧妹。壮哥聪明伶俐,巧妹漂亮大方,简直是一对金童玉女。他俩在一起游戏玩耍,形影不离两小无猜。当他们长大后,俩人共同劳作,或到野外割青草,或到河湾扑鱼虾。如有人欺负巧妹,壮哥绝对不答应,会挺身而出保护她。巧妹常到壮哥家帮助缝补衣服,以及干些其他零活儿。壮哥则常去巧妹家,帮忙干些重体力活儿。两家成了最好邻居,自然孩子们的事情也瞒不过两家大人。在他们家长心中,这两个年轻人,早晚要走到一起成为夫妻。两家老人心里像明镜一样,只是都没有明说。

当地年过六旬的老渔霸,是个老色鬼。他已娶了几房老婆,却垂涎巧妹姿容,硬要纳她为妾。巧妹已有心上人,誓死不愿嫁给他。有一天,渔霸要来抢亲。有好心人跑来报信,说明渔霸抢亲的事情。巧妹父亲听说后焦急万分,让女儿和壮哥赶快逃走,躲过灾难后商量成亲事宜。壮哥与巧妹不敢怠慢,二人趁渔霸打手未到,逃了出去。

老渔霸得知巧妹逃跑,命打手赶紧追扑。眼看被渔霸打手追上,壮哥拼死阻挡,以保护巧妹。打手人数很多,巧妹被逼无奈纵身跳海,壮哥甩开打手跳入海中抢救,因当时潮水汹涌,壮哥水性差也被淹死海中。大家都说:两人死后变为健壮白羊,朝着村落方向,用健壮的羊角拱出一条沟。从沟中引来大水,巨浪颠覆了渔霸的船,将渔霸淹死了,为当地渔民除了一害。当地老百姓为纪念壮哥巧妹的英勇行为,村落起名羊角沟,解放后改叫羊口。这虽是一个凄美传说,但渔霸的贪婪、好色昭然若揭;壮哥与巧妹的忠贞爱情,化做勇敢复仇的源泉。(根据羊口镇卧铺村村民口述编)

黄喜菜的故事

话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在南京登基之后。当时,镇抚北平的燕京王兵强马壮。建文帝听信谗言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便与燕王展开了战争。大约是在1400年的时候,燕王率兵南征,来到了山东地界。燕王仗着屡战屡胜的威风,在一次与南军的突然遭遇中,竟然亲自率领精骑,冒险冲入了南军阵中。南将见燕王亲自上阵,便故意让燕王杀入纵深。燕王被重兵包围后才知中计,但为时已晚。多亏手下大将杀开了一条血路,燕王才得以冲出重围,落荒而逃。乘船去采摘燕王被南军追了几天几夜后,这一天他逃到了海边。他见海边有一条小渔船,船上一人正在撒网捕鱼呢。燕王像是见到了救星,忙高声喊道:“喂,船家快把船摇过来!”渔夫听到此言就把船划了过来,问:“啥事?”“我后面有追兵,能上你的船躲一躲吗?”“好,你上来吧。”豪爽的船家遂把燕王藏在了船舱里,顺清河迅速向海里驶去。追兵来到海边没有找到他,就又到别处寻找去了。过了一会儿,渔夫把燕王从船舱里叫出来,略怀歉意地说:“船舱很小又窄又脏委屈你了!”这时的燕王又饥又渴,再加上连续几天征战的劳累,竟昏倒在了船上。渔夫忙把船驶到岸边,把自己的狗皮袄盖在燕王身上,并找了些干草在岸上烧起水来。水开后,渔夫叫醒燕王,给他慢慢地喝了一碗水。这时燕王才有了点精神,说道:“我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你能不能给我点吃的?”渔夫说:“好,你先在船上歇着,我去做饭。”说着,他就到船舱里拿出了仅有的一点棒子面,到岸上又摘了一堆黄喜菜做馅做起饭来。不大一会儿饭做好了,他端到燕王的面前说:“没有啥好的,凑合着吃吧。”燕王又饥又渴,闻到大包子的香气,赤手拿来就吃。很快,十个大包子就被燕王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精光。吃了饭燕王才定下神来,仔细瞅了瞅坐在身边的捕鱼人:脸被海风吹得黑乎乎的,还戴了顶狗皮帽子问:“恩人,你尊姓大名,家住哪里呀?“我叫四海为家”…两人正说着,忽然南军又回来了,燕王再往船舱里躲已经来不及了。该当燕王大难不死,这时从西边也来了一队人马。燕王一看,正是自己手下两员大将,带领着人马前来寻找自己。

霎时,他们一阵好打,击退了追来的那伙南军。那两员大将来到燕王近前,说:“王爷,我们可找到你了,让你受苦了!”“哎……,多亏了这位恩人!”“原来你是王爷,小人慢待了。”渔夫惊恐地说。“这是哪里话,你救我一命,定当后报!”说完,燕王他们辞别渔夫,匆忙而去。

一年后,燕王大胜,登基坐殿,称成祖皇帝,改年号为永乐。他治国有方,一时天下太平。每日山珍海味,他享受不尽。到了永乐二年的时候,有一天,御厨给成祖皇帝做的饭菜,他就是觉着不好吃。饭菜送来一次,就端回去一次;送来一样,就又端回去一样。他手下人很着急,就小心地问他想吃什么。成祖皇帝想了想说:“这些东西都不好吃。朕在山东寿光羊口落难吋曾吃过象老婆脚一样的包子,很好吃。”手下人一听,便急忙吩咐御厨快做。可是,端上来后,皇上一尝,便勃然大怒:“不好吃!这是做的什么东西?好东西都让你们做坏了!”大家见状,吓得都退到一边,没人再敢吱声。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大臣走近皇上小心谨慎地问:“万岁,老婆脚包子是谁给您做的呀?何不让他来,给您再做一次。”成祖皇帝想起了自己遇险时的救命恩人,于是传旨;青州府北海郡唐头营村的渔夫进京。渔夫进京后,成祖皇帝宣他入朝。

渔夫来到大殿,皇上一看,怎么来了一个粗布衣衫的人!他就问:“你是渔夫王宝军吗?”“正是小人。” “不对不对,渔夫穿的是狗皮衣裳,戴狗皮帽。”“万岁,我打鱼时穿的是狗皮衣裳,今天这身衣裳是我临进京时现做的。若不信,您可差人去取我的狗皮衣裳来。”成祖皇帝随即派人骑快马,取来了打鱼人的狗皮衣裳。渔夫穿戴停当,再次入朝。皇上一看,乐了:“正是朕的救命恩人。来,快坐,赐坐!”渔夫坐下后,成祖皇帝不好意思地说:“朕在遇险时,你给朕做的老婆脚包子甚是好吃。能否再给朕做一回?”“行!”渔夫痛快地答应了。不大一会工夫,老婆脚包子端上来了。皇上尝了尝,一咧嘴说:“不如那次做的好吃,那次又清又香,现在怎么又苦又涩…渔夫赶忙说 “…饥饭糠如蜜,饱饭蜜不甜。”皇上听后想了想,像是明白了似地点了点头说道:“有理。”“那上次吃的馅是绿色的今天馅怎么又变成是黄色的了?”渔夫忙说“上次吃时在秋夏有新鲜的可摘吃,现在隆冬只能吃晾存变黄的干品”,皇上顿悟后说道“你救过朕一命,朕也还你家衣食无忧。”准许你们上岸安家,(当时渔民被视为刁民不准上岸立家)并御笔相赠“救命皇菜”一块金色招牌,拨银筑基在羊口西坨子修盖渔民村,国库每年再拨二万五千两黄金解上岸羊口渔民地无一垄的后顾之忧。

从此以后,不管文官、武官,只要路过唐头(羊口)太平路,文官都得下轿,武官都得下马,黄须菜受到皇上重视,当然要立碑纪念, 据考证,此八棱碑是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拟文解缙所书,其书作隽秀工正,遒劲有力,乃传世佳作。该碑高3米余,文中有三百六十六个字详述渔夫与救命黄须菜,黄底为圆形,上为八角莲花帽,由一块厚20厘米的八棱平板拼对而成,上为八角莲花帽,此碑在一九七九年返修羊桥时在河底发现,期间民间垒在墙中收藏,现存放在羊口石器博物馆。(根据《羊口镇志》等书籍编)

民族资本家杨芝兰

“浊河两岸我的家,一马平川问天涯。祖先开辟新天地,后辈努力创奇迹。浊河儿女不怕苦,勤劳躬耕谋发展。一年艰辛一年景,迎来朝阳和富裕。一声呐喊破天地,我的浊河我的家。”在浊河两岸发生了许多故事,在这里的,杨芝兰的故事不得不讲。

杨芝兰,家中兄弟六人,生计困难。农闲时,他和弟兄们便随父亲到盐滩给人打工。一次盘盐时,雨来得急,路面湿滑。杨芝兰的二弟芝馨没牵好头,车一下子滑到沟里。本来阴雨天起盐,比抢收庄稼还要急,那时没有塑苫,抢不出来就全化了。可越急越出事,父亲一鞭子下去,芝馨被打翻在地!余怒未消的老爷仍大声呵斥,鞭子又扬了起来,但没有落下来。芝馨忍疼从地上爬起来,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面前,说:“爹!儿子确实不是干这活儿的料,你就放儿子一马,让我出去闯闯吧!”说完磕了一个响头,爬起来含泪而去。

有志气的芝馨徒步去济南,给人干小伙计,他头脑灵活,无事就到繁忙的码头闲逛,寻找商机。那时小清河从羊角沟入海刚通航不久,羊角沟的盐仍靠旱运。芝馨看到商机,赶回家与大哥杨芝兰商量搞漕运。后来,弟兄俩从济南租来漕船,贩卖食盐,挣得第一桶金。

 随后,兄弟俩买下“大穷神”滩。所谓“大穷神”,实为盐池底漏,谁晒谁赔,但价格便宜。接滩后,杨芝兰雇工人从远处运来红土,,重新抹滩做底。果然,经过改造,苍天不负有心人,后来竟成聚宝盆!二弟跑外,大哥晒盐,哥俩里外两不误,小日子蒸蒸日上!有钱了便开始自己建滩,慢慢向南发展。

建滩期间,杨氏兄弟被盐霸孙国佐嫉妒,因地皮而打官司。孙国佐有钱有势,杨氏哥俩不懂法律,结果败诉。为此,杨芝兰还罚了一年劳役。这场官司,让他清醒不少!他想到日后要发展,家里没有个懂法律的哪儿行,便把三弟芝荣送到烟台法政学校,并在当地买下四十亩苹果园,所得收入供其上学。可年轻的芝荣,并不懂大哥的良苦用心,读书并不刻苦杨芝兰从下人那里得知三弟虚度光阴后,便想教育弟弟。当芝荣回乡度假时,杨芝兰把他叫到跟前,当着他的面剁下自己的一节手指,用红布袋装好,挂在芝荣脖子上。芝荣大惊失色,,自此不敢荒废学业,毕业后成为名律师。

杨芝兰的生意在1912年前后,达鼎盛时期,盐滩83副,雇用盐工、店员近400人。兄弟俩在羊角沟、济南各有字号“福兴隆”“福聚隆”,上等房屋达200余间,运盐汽车6辆。从穷光蛋起家的杨氏兄弟,自然不忘穷乡亲,每有歉年,必设粥棚;倡导人们捐款修桥铺路,疏浚河道。

杨芝兰多有善行,在民间 流传着“神嬷嬷托梦”、“志救母子”、“赠孙殿英羊口特产咸蟹子”等许多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根据《山东省盐业志》、《寿光县志》、《羊口镇志》等文献编)

始皇东巡与望海台

 黑塚子作为一个自然村,是古时寿北的一个重镇。从《山东通志》载《清光绪寿光县略图》看,在今寿光三号路以北靠海以近,只有羊口、侯辛、官台、黑塚子等少数几个村。而图中所载寿光不到10个集中,黑塚集是今三号路以北唯一的集。1949年前,寿光今县城通往羊口的唯一公路也是从今古城、王高到黑塚子,又从黑塚子至宅科,再到羊口。

从清光绪寿光地图看,黑塚子自然村处在弥河故道西岸,古黑塚泊以东,而古望海台在黑塚泊南。在今寿光和营里镇地图上,弥河两岸共有4个以黑塚子为名的行政村,分别是西黑前村、西黑后村、东黑村、齐家黑塚子村。

在黑塚子群众中流传着两句民谣“先有张家枣,后有刘家湾”,“先有张刘二户,后有孙王两家”。黑塚子孙氏系明隆庆年间从今孙河南村迁入,既然张刘二姓早于孙氏迁入,那么黑塚子立村当在500年以上。

西黑前村原孙氏墓莹中立碑的碑文载:“黑塚非塚,为古望海崇台”。新编《寿光县志》望海崇台条:“望海崇台,俗名黑塚。址在道口乡西黑村侧。此处即汉平望县故城,俗名圣母台。《方舆纪要》(南宋著作,成书于1225-1264年)载:'望海台,秦始皇所筑,盖升以望海者,或命名所由也’。今已圯废”。由此可知,秦始皇东巡时于寿境近海筑台,后台废土高似塚,先有台后有村,人近台而居,因台久废似塚,故以塚称之,遂生塚子村名。

旧志又载:“公元前127年,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国懿王(其时菑川国治今纪台)子错为剧(jì,音纪,今纪台)侯,赏为平望侯,胡为益都(即今古城街道古城村)侯”。即菑川国懿王刘志的一个儿子叫刘赏,他被封在最北边,即秦始皇筑的望海台上,为平望侯。

《寿光盐业志》载:“公元397-401年(东晋安帝隆安年间),南燕慕荣德在乌常泽(即黑塚泊)设立盐官”。其时南燕国都在广固(今青州市区西北),即南燕国的盐署衙门设在今西黑塚子村侧的故平望县城址上(黑塚子是今寿光北部封建王朝设盐官衙署的五个地点之一)。

 秦始皇之秦族为嬴性,为寿光历史上的益族之后(伯益助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嬴,为嬴姓之始)。秦族是伯益族一支西迁至今三秦之地后的新称。这一支益族西迁至陕甘之地后,夏末时秦的祖先弃官投商汤为御车,助汤灭夏成开国功臣,秦的另两位祖先孟戏、中衍为商帝太戊御车,并娶了太戊的女儿,秦更成为商的骨干力量。秦人祖传女修吞玄鸟(燕子)卵而生大业(伯益)之说,是说秦人祖先来自东方,正是秦建都于西部而敬祖归宗于东方的原因。秦始皇在位11年,4次东巡,并最后病死于返回路上,主要目的是求仙归宗。

清光绪寿光地图看,黑塚子自然村处在弥河故道西岸,古黑塚泊以东,而古望海台在黑塚泊南。在今寿光和营里镇地图上,弥河两岸共有4个以黑塚子为名的行政村,分别是西黑前村、西黑后村、东黑村、齐家黑塚子村。

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即位后第三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路线是咸阳—峄山—泰山(祭天)—梁父山(祭地)—寿光(祭海)—黄县—芝罘山—成山头—琅琊台(越王勾践故都)。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路线是咸阳—阳武(在阳武博浪沙遭韩贵族张良袭)—芝罘山。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路线是咸阳—碣石山(一说在今无棣,一说在今河北昌黎,是否继续前行不祥)。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第四次东巡,路线是咸阳—云梦湖(今湖北潜江)—九嶷山(今湖南,祭舜)—会稽山(今绍兴,祭禹)—琅琊台—成山头—芝罘山—平源津(今德州市平原县),继续西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巨鹿县)病殁。以上四次东巡,史载的秦始皇唯一筑台即寿北之望海台(基于这一历史事实,1990年寿光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文化中心建设“四馆”的同时,建成望海楼)。该台建成后,为秦始皇举行祭海大典之地,同时也是秦始皇多次东巡以至回返的驻跸休息之地。

秦始皇东巡所筑望海台及其有关遗址(1958年寿北群众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曾挖出了秦驰道的路面),是寿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上,望海台也是寿光一处著名景观。(根据《寿光县志》等文献编)

整理者:刘晓东,字启明,别署耕读轩主,青年作家、诗人、画家、收藏家,生于1990年,祖籍山东潍坊。现为中国散文学会 、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书画学会、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会泰安分会常务副会长,仓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荣获第五届“黄山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奖,第五、六届“圣都文化奖”,著有文集《惟闻钟磬》,画集《人之悟境》。其痴于诗歌,能画;善于辞章,好学;热于收藏,善察;喜读史书,通变。其画学贯八大、白石,受名师指点,主攻人物,劲健朴拙,顿挫有力,笔承传统,极富情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