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光大棚蔬菜之光

 老城往事 2023-05-15 发布于山东

据史料记载,蔬菜种植原始社会已经开始,在半坡遗址发现了白菜或芥菜种子。《淮南子·修务训》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尝百草之滋味。”可见从远古开始,草本类植物已经是人类的主要食品。在原始农业发生之后,和其他粮食作物一样,蔬菜开始为人类所栽培。但在专门的农用地,即园圃内对蔬菜进行专业种植,则大概在夏、商、西周这一历史阶段才开始。从《诗经》记载来看,古代食用蔬菜有二十来种,但人工栽培的蔬菜只有韭、芸、瓜、瓠四种。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后,黄瓜、蚕豆、豌豆、大蒜、芫荽、苜蓿等蔬菜,从少数民族地区引入,后经驯化,在汉朝普遍栽培。北魏(386~534)时期,蔬菜栽培品种不断增加,水生蔬菜发展突出,如藕、芡、莼菜、菱等成为新的蔬菜大类。隋唐之后,莴苣、菠菜传入我国。明清之后,西红柿、辣椒、洋葱、土豆等新的品种被逐步引入,并成为我国的主要栽培蔬菜。

(一)寿光蔬菜的发展

蔬菜是可供佐餐的草木植物的总称。中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中,就将“菜”字解释为“草之可食者”。古籍《尔雅》的注释说:“凡草菜可食者名曰蔬”。可见蔬菜原是野生的草菜。它演变成今天生活上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寿光是中国古文明(东夷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农业发达,文化昌明,蔬菜生产源远流长,现在是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打开尘封久远的历史印记,让我们沿着时代的变迁,对蔬菜的起源、演化与发展轨迹一同见证和认知。

一、新石器时期:从采食野菜到垦田种植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起源中心,具有丰富的蔬菜种质资源、悠久的栽培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化。在远古时代,人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采集渔猎生活。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其原始农业的产生也是直接从采集渔猎经济中演化而来的。从“蔬菜”二字的起源考证,“菜”字是从“采”字演化而来,“采”上部为“爪”,示人之手指,下部为“木”,示植物,“爪”、“木”结合比喻人们用手指摘取植物之意。到新石器时期,人们单纯依赖采集渔猎为食,已不足维持人口的繁衍,在已获得粗浅的农业知识和笨重的石器工具的基础上,便开始摸索发展农业的途径。他们无数次的品尝百草,传说中的神农氏“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种五谷”,正是这一时期人类劳动活动的写照。通过不断采集、观察、选择,逐渐积累了有关草菜的认识,熟悉了许多野菜与瓜果的生长发育规律,为转化为人工栽培做好了准备。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祖先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农业的发源地,气候地质条件好,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我们的祖先不知经历了多少代“逐水草而居”的漂流生活,终于选择了这块土地安身下来。此时,野菜和野谷有些已开始转变为人工栽培,这应该是与新石器时期颇具规模的村落定居同时出现的。在人们定居后,一些无毒、风味好、能佐食、易繁衍的野菜逐步被认识,起初人们使用石斧、尖头木棒刺土下种,后来人们斫木为耜、磨石为铲,出现了耒耜、石铲、石锄等翻土工具,在水土条件适宜地区开垦农田,从事种植栽培活动,经无数代试种、培育和选择,逐渐驯化为栽培的蔬菜。据考古发掘的各类菜籽遗存证明,早在7000年的新石器时期,人们已开始栽培蔬菜,当时除采食野菜外,已开始种植芥菜、大豆(古时称菽)、葫芦等。

寿光地处黄河下游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北纬36º41'-37º19',东径118º32'-119º10'。地形由南向北缓慢倾斜,南部系泰沂山区北部洪积扇尾,中部为微斜平原,北部为滨海浅平洼地。自古沃野平畴,水源丰沛,土地肥沃,草木葱茏,境内弥河的历史流动变迁古道遍及全市,有“寿光县弥河串”之说,形成了良好的水文地质和农耕条件,古时候先民们就选择此地而定居。考古发现境内有新石器时期北辛文化遗址1处,大汶口文化遗址15处,龙山文化遗址57处,是古东夷己族部落活动领地(即后来的纪国)。寿光边线王(西)遗址出土的残石器鼎足、红顶钵口沿罐属北辛文化遗存,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连绵不断,大量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证明,早在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的鼎盛时期,这里就是人类集中居住活动的一个中心地区,也是山东古文化发展脉络比较清晰的中心之一。由此可见,寿光先民从事农业生产和栽培蔬菜的历史亦从此开始。

二、夏商、西周时期:从零星种植到蔬菜园圃业的产生

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黄河流域首先跨入了文明的门槛,相继建立了夏、商、周国家政权,形成了较为均衡的农业生产结构,建立了系统的土地制度,田间生产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已开始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商周时期出现的青铜器,具有轻便、锋利、质地坚硬的特点,许多石器都被青铜器所代替,随着铜锹、铜锄、铜斧、铜镰等农具的创造,在农事作业上增添了中耕除草、整地作垅、修治沟渠等工艺,使石耕农业进入了铜耕农业。

此时,虽然种植的谷物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粮,蔬菜和野菜降到主要副食的地位,但种植蔬菜瓜果却从房前房后和大田零星种植发展到了专门种植蔬菜的园圃业,并从大田作业中分化出来。在《夏小正》(古农历书)中就有:“囿有见韭”、“囿有见杏”的记载,甲骨文中已出现“圃”字。《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九月筑场围,十月纳禾稼”和《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中有“折柳樊圃”的记载。其中“圃”是篱笆围起来的菜地,“囿”是养殖牲畜和种果树的地方,“春夏为圃,秋冬为场”,“场圃同地耳”。可知当时农民已经知道把春夏的菜圃,在秋后谷物收获前碾成平地作为打谷晒场,以合理利用土地,起初是场圃结合,后来菜圃发展为专业性经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最早记载蔬菜的古籍,书中涉及的蔬菜38种,属于调味类的有:韭、蒜、葱、姜等,属于陆生蔬菜类的有:瓜、瓠、芸、葑(蔓菁)、菲(萝卜)、荠、葵、笋等,属于水生蔬菜的有:薇、芹、蒲、荷等。其中已有韭、瓜、瓠、菽、葵、笋、蒲、荷等多个栽培品种。

纵观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科学技术初步产生,耕作方式及物候学在夏代已颇具成就,历法到商代已相当成熟,农业气象知识至西周时期已较为丰富,这些都为蔬菜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特别是盐的应用和饮食文化的产生,又进一步促进了蔬菜园圃业的发展。

寿光是古东夷己族活动的中心,夏朝属斟灌国,故城即今洛城街道斟灌村;商朝属逄伯陵的封域;西周属纪国,故城在今寿光纪台镇纪台村。纪国,得之于“纪”(西周金文作“己”),姜姓,侯爵,为商代旧国,西周重封。是从西周至春秋时期很重要的诸侯国之一,于公元前690年亡于齐国,改称剧邑。据史料记载,纪国故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郱、鄑、郚、酅等均为纪国属邑,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国都繁荣。境内农业技术初步发展,蔬菜园圃业逐渐兴起。

寿光又是中国海盐生产起源中心,已发现的双王城盐业遗址群,面积达30平方公里,古遗址80多处,被入选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证实了夙沙氏在寿光沿海一带制盐的历史,至商周时期已非常兴盛,寿光先民从业人员众多,从而拉动了蔬菜的生产供应。盐的应用,结束了古人采集盐花食用的历史,调出了菜肴的美味,促进了蔬菜的腌渍加工和储存,从而大大激发了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考古发现,寿光境内有岳石文化遗址1处,殷商文化遗址14处,西周文化遗址15处。从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寿光当时农业发达,经济昌盛,民趋集居,物质丰富,人口大增,蔬菜种植业已有一定规模。

三、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城市的兴起与蔬菜的商品性生产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的确定、私有田的出现和铁的发明,使农业生产走上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道路。战国时期各种铁制农具的发明和牛耕的使用,使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得到较大缓解,农田迅速扩大,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这对个体经营蔬菜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至秦汉,“元气、阴阳、五行、循环、中庸、天人合一”等农业哲学思想初显,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等历法已经形成,人们逐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使蔬菜生产能适应时令,合理安排。

蔬菜生产到秦汉时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村落定居,人口集中,出现了更多的城镇和集市贸易。据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说:“东汉时全国有一百个郡、一千个县、成万个邑”。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对于蔬菜的需求量更大。城市的兴起,随之有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分工,为满足蔬菜供应,城郊专门种植蔬菜的菜圃业日趋发达,农民种菜除自给外,还需售给城市居民及手工业者,使蔬菜种植业出现了专业化经营和商品性生产。有关资料说明,当时有些王城几十里以内的四郊,主要生产的是蔬菜。《史记·货殖列传》中载:“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可见种菜亦能发财,种千畦姜韭收入能与千户侯的收入相等,从而刺激菜农大量生产。

由于田间技术、引水浇灌和栽培方式的进步,以及外国蔬菜的引种,蔬菜种类不断增多,当时食用的蔬菜至少已有40多种,其中经人工栽培或保护的已近20种。特别是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沟通了与阿富汗、伊朗以及非洲、欧洲的交流,大蒜、芫荽、黄瓜、甜瓜、豌豆、蚕豆等蔬菜传入中国。西汉元帝时,史游为儿童撰写的启蒙课本《急就章》中,提到蔬菜就达20多种。随着经济的发展,蔬菜的生产日益受到朝廷和各级官员的重视,西汉宣帝时有一位渤海太守龚遂(即今山东滨海地区),就曾劝谕农民大量种植蔬菜以救荒之用。《吕氏春秋》中也专门介绍了一套简单粗略的蔬菜栽培技术。在考古的秦汉墓葬中也常有蔬菜遗存出圭。当时,在众多蔬菜中又以葵、韭、藿、薤、葱五种食用最普遍,故有“五菜”之称。

寿光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秦朝为剧县、益县,属齐郡。西汉公元前148年(景帝中元二年)置寿光县,属北海郡管辖,县治设在今洛城街道牟城村。考古已发现,寿光境内有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址28处,汉代文化遗址12处,东周文化遗址3处。古代亦有斟灌城、益都侯城、纪国故城、丰城、乐望城、霜雪城、牟城及铁央台、南皮台、官台、凤凰台等古城台遗址24处和众多的寺庙塔桥等,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城镇、村郭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战国策》中说,齐都临淄“其富而实”。寿光当时属齐国,距临淄仅35公里之途,又是当年与齐国相媲美的纪国故都所在地,南部沃野平畴,北部有广袤的沿海滩涂和平缓的海岸,既得弥水之饶,又取渔盐舟揖之利,同样是诸业发达,经济昌盛。

城镇的增多、人口的增长和工商业的发达,是拉动当时寿光蔬菜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考古发现的寿光纪台镇吕家庄和孙家集街道西侯家庄子村规模较大的汉代冶铁作坊遗址,其铁器坑出土碎铁器近2吨之多,多为犁铧、镢、锄等农具,残存冶铁炉两排共8座之多。加之上朔至夏商时期寿光北部的大型盐业生产和渔业捕捞活动,至此时更加兴盛, “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归齐”也是当时寿光的写照。历史上西汉名相公孙弘,东汉著名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徐干等正是该时期寿光的杰出人物。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曾在寿北筑台望海,举行盛大祭海活动;公元前89年,汉武帝刘彻曾躬耕于寿光巨淀湖畔,在很大程度上,看重的也是寿光南有粮菜之丰茂,北有渔盐之便利的优越条件,故寿光亦有“人物辐凑、标盛东齐”之说。

综上所述,寿光此时已是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冶铁、冶铜、制盐三项手工业占有重要地位,城市扩大、人口大增,从而促进了蔬菜种植技术的进步和交易量的增多。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从《齐民要术》看寿光蔬菜种植业的成熟与发展

从公元220年曹丕改国号为魏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南北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和民族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阶段,也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技术的成熟时期。此时期,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寿光人),通过“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14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成就,其中对30多种蔬菜作了详细记述。《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公元533-544年间),全书分10卷、92篇,内容“起自耕农,终于醯醢”,最初只在民间传承,后传抄刊印20余种版本,并为其他农书杂著所援引,唐代传入日本,十九世纪末传入欧洲,被英国学者达尔文援引并称之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中记述农作物栽培技术的27篇中,其中蔬菜就有16篇,占了59%,可见蔬菜在当时的农作物结构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记述的30多种蔬菜中,有些是野生的,但大多数是人工栽培的,有的还是从西域引进的,与汉代相比,栽培蔬菜的种类明显增加。从书中看出:当时瓜、葵(即冬寒菜)和蔓菁是北方主要的栽培蔬菜,如《种瓜》篇指出:“凡一顷地,须开十字大巷,通两辆车,来去运辇”,可见其收获量不小。《种葵》篇指出:“负郭良田三十亩”,精耕细作种葵,用“一乘车牛专供”,其利“胜作谷田十顷”。又如《蔓菁》篇中也指出:“近市良田一顷”种蔓菁,“亦胜谷田十顷”,可见效益之高,农民大量种植以供应城市居民的需要,反映了当时蔬菜种植业的繁荣兴盛。

贾思勰是寿光人引以为傲的桑梓故老,他的宝贵遗产《齐民要术》,取材于当地(寿光一带)及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故该书的内容更多地包含了当时寿光一带的农业生产(尤其蔬菜生产)实用技术和经验。书中有关蔬菜栽培及加工、食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记述十分详细,反映出当时寿光一带蔬菜种植业从选地、耕作、浸种、催芽、育苗、畦栽、施肥、中耕、整枝到收获、选留种,再到储存、加工交易、烹饪食用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精耕细作的菜田种植管理技术和加工食用方法,足以证明寿光蔬菜种植业当时已非常发达。

寿光是贾思勰的故乡,他在《齐民要术》“序”的结尾说明编写这部书的意图,是为了把书中的经验更好地传授给我老家的后世晚辈们,以发扬光大。此后《齐民要术》对寿光以致全国的蔬菜种植业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书中记述的区种法、浸种、选种、间作套种、抗旱节水、无性嫁接、科学施肥、保护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其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至今仍在借鉴应用,当然现在已经有了高科技手段。

寿光魏晋时属青州安乐郡、安乐国,故城在今圣城街道益城村。唐代隶属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县治在今寿光城。寿光至隋唐时期的蔬菜产业同全国一样,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到隋唐时期,全国统一的政治局面,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相对宽松的农业政策,加之《齐民要术》的传播影响,全国蔬菜种植业有了新的突破:如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无土栽培的黄豆芽、保护栽培的韭黄、地熟的利用与温室生产、蔬菜的食疗与养生等。这些都为中国蔬食体系的形成,增添了新的内容。

五、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培育新品、规模经营,寿光蔬菜产业已海内闻名

随着黄河、长江流域农作物的交流,此时期农业空前兴旺,寿光及黄河中下游以及南方地区,经长期培育驯化,形成了许多适应不同季节和条件的蔬菜新品种和变种,并实行了“粮菜间作、轮作、套种”等新技术。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多种蔬菜从海外相继引入,蔬菜集中产区和著名产地应运而生。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高度发达,元代出现了著名的三部农书:《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桑衣食撮要》,明代农学家徐光启著成《农政全书》,都对蔬菜种植业影响深远。此时期农事节日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现在农事节日的基本格局。以描写田园风光和农事活动为重点的田园诗歌非常繁荣,涉及到蔬菜的诗篇众多,苏轼的《菜羹赋》、黄庭坚的《食时五观》、李渔的《闲情偶寄》等又都提出了蔬菜对人体的营养食疗作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50多种蔬菜被列为中草药,有100多种蔬菜有中药同样的温、热、寒、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具有除疾祛病之功。

宋元时期,我国蔬菜类型与品种的培育有显著成就,其中较突出的为白菜(大散叶)、萝卜和莴笋(茎用莴苣)。芥蓝、丝瓜、胡萝卜、豆芽菜、荸荠、慈姑、魔芋、香芋等都是该时期新增加的栽培品种。

明清时期大批蔬菜从海外引入,如蕃茄、辣椒、南瓜、西葫芦、笋瓜、菜豆、马铃薯、甘蓝、菊芋、根甜菜、洋葱等。同时培育成茎芥菜、紫菜薹等很多变种。从寿光看,清代康熙三十七年(1698)《寿光县志》中记载的寿光当地蔬菜主要品种已达40多个。特别是15-16世纪间大白菜(结球大白菜)的培育成功,是中国蔬菜栽培史上的重大成就。此时期蔬菜种类承前启后,消长变化普遍而明显,奠定了当今栽培蔬菜种类的组成格局。

寿光宋元明清时期,县治均在今寿光城,明清时期隶属山东青州府。自明清至民国时期,蔬菜产业已自发实行区域种植,初步形成了韭菜、辣椒、芥菜、西瓜、大葱、萝卜、蔓菁、芹菜、白菜等生产基地,并产生了一批种植大户。据民国《寿光县志》载:寿光韭黄,以“东乡西丹河、阁上、西乡九巷、岳家铺产最富,远潍销售者多。”大葱,“由尧站输出甚伙”。蔓菁,“阳河东八户庄等种者连阡……

至民国,寿光蔬菜规模经营的品种,已陆续大宗销往外地、出口国外,创汇农业开始萌芽。据民国《寿光县志》载:寿光辣椒,“跃龙河、西阳河东种者以亩计,由青州车站运往高丽仁川销售,利颇厚。”辣菜,“其根用盐浸透作咸品颇佳,侯镇一带种者多,腌制后运往上海销售,大宗出品也。”

另外,寿光培育的传统名品蔬菜较多,至清代乾隆年间寿光“独根红”韭菜及“韭黄”已成为皇宫御膳贡品;寿光大葱“八叶齐”自明代已成为地方名产,均被记入新中国《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

六、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改革开放前:寿光蔬菜生产在艰难中发展

自解放前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前40年的时间里,寿光蔬菜生产也和其它农业生产一样,受到了战争的破坏和极“左”路线的干扰。但农民群众在艰难中奋发抗争,自力更生,使寿光蔬菜产业始终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一是在解放前的战争年代,由于战乱影响,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县粮食生产破坏严重,而蔬菜种植面积略有增加,由抗日战争前的3.5万亩增加到3.62万亩,但总产却由0.53亿公斤下降到0.49亿公斤,蔬菜生产相对影响较小。二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是解放后恢复上升时期,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较快,寿光蔬菜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3.62万亩增加到4.27万亩,总产由0.49亿公斤增加到了0.79亿公斤,蔬菜比当时的粮食增长更快。三是1959年至1961年生活困难时期,寿光与全国一样,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并开始大规模兴利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但由于自然灾害和“左”倾思想影响,使农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由于粮食严重紧缺,当时寿光提出了“低标准,瓜菜代”的口号,即以瓜菜代替粮食渡过难关,所以全县蔬菜生产陡然大增,种植面积由1958年的4.27万亩上升到1961年的13.61万亩;蔬菜生产由0.79亿公斤上升到了1.11亿公斤。当时蔬菜瓜果和野菜等在抗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1962年至1979年粮经结构失调时期,这一期间,正遇上“文革十年动乱”和贯彻“以粮为纲”的方针,经济作物特别是蔬菜种植面积被严重挤压,粮食和经济作物结构严重失调,虽然粮食作物增长较快,但经济效益不好,农民收入不高。当时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仅维持在6-8万亩左右,到1979年蔬菜种植面积增长到8.92万亩,总产达到1.3亿公斤。当时大面积种植的蔬菜有大葱、韭菜、芹菜、萝卜、白菜等,其中大葱4.3万亩,总产5430万公斤。

在上述40年左右的时间里,寿光农民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挫折和影响,但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依然高涨,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许多传统栽培技术得以传承和创新,使很多传统蔬菜优良品种得以保留和发展。特别是在“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时期,种菜要限制亩数,种韭菜要限制垄数,种多了就得砍掉,就得受到批判,但农民仍然顶住压力,保住了蔬菜的稳定发展。同时,他们还潜心研究,搞了许多技术革新,推广应用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就是在此期间,推广了地膜覆盖、薄膜阳畦和小拱棚栽培技术,创建了单斜面塑料薄膜温室大棚新技术,为新时期寿光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七、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蔬菜之乡”——崛起与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寿光人民,承先贤之启导,扬新政之神威,集科技之力量,把阳光变成财富,首创冬暖式蔬菜大棚新技术,使各种蔬菜在冰天雪地时春色满园,并迅速推向全国各地,从此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历史,引领了中国蔬菜产业绿色革命的浪潮,富甲寿光,惠及万民。进入21世纪,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人流如海,商机无限,高层关注,盛况空前,使蔬菜产业与文化、旅游高端对接,自主创新与国际交流广泛融合,经贸合作与社会事业互动共长。寿光蔬菜产业的崛起与嬗变,使农民富裕,城乡繁荣,谱写出了“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恢宏篇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寿光蔬菜发展以时间顺序和重要事件为脉络,大致经过了五个发展阶段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性飞跃。

一是1979年至1984年“解放思想,调整结构”阶段。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民如鱼得水,开始迫切要求调整作物结构,甩开膀子发展蔬菜生产。全县粮经比例由1979年的73:27调整到1984年的59:41。其中蔬菜种植面积由1979年的8.9万亩增加到1984年的18.4万亩,增长了1.1倍。

二是1984年至1989年建市场、促流通阶段。当时因流通不畅出现了“菜贱伤农”的现象,使人们明白了“抓生产必须抓流通,抓流通必须建市场”。1984年3月1日,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九巷村正式开业,经过不断配套完善和扩容,至1989年已具规模效应,至2000年已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品种齐全、货畅其流”的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农资市场以及三产服务业的大发展。自2009年11月5日,经国家审核批准的占地3000亩、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盛装开业,原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整体搬迁至物流园中,进一步打造成了中国最权威的蔬菜标准和价格形成中心,最大的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和现代化信息交易中心。

三是1989年至1996年建大棚、促发展阶段。1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在县委书记王伯祥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冒着风险试验成功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之后进行了五项改革并迅速在全县推广,并随之推向全国,这个“阳光工程”使蔬菜深冬生产低耗高效,创造了北方蔬菜越冬生产的奇迹,引发了我国农业保护地栽培的一场大革命。冬暖式大棚带动了寿光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带动了蔬菜品种结构的调整和名优特菜的增加,带动了蔬菜产品质量的提高。1995年4月,寿光市以“蔬菜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质量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而荣获“中国蔬菜之乡”称号。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84万亩,高标准蔬菜大棚发展到40万个,现代化智能育苗温室发展到80万平方米。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4000多元。

四是1996年至2000年抓科技、创“绿色”阶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寿光蔬菜发展的源动力。通过内搞科研、外聘专家,1996年试验成功了集大棚滴灌、模板护墙、电动卷帘、钢架支撑、微机控制于一体的高标准大棚。1997年开始进行绿色食品蔬菜的大面积开发。1998年5月,各示范基地通过土、水、气和各种蔬菜品种检测化验,获得了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给的绿色食品蔬菜铭牌和证书,标志着寿光蔬菜“绿色革命”的开始。1999年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建成,大力开发、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目前,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光伏发电蔬菜大棚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自主产权种子研发不断深入,使寿光蔬菜步入了设施、有机、生态发展的新天地。

五是2000年至今办展会、上水平阶段。自2000年开始一年一度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坚持绿色、科技,“以菜为媒,经贸唱戏”,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已成为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弘扬蔬菜特色文化,促进区域农业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对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提高寿光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收到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整理者:刘晓东,字启明,别署耕读轩主,青年作家、诗人、画家、收藏家,生于1990年,祖籍山东潍坊。现为中国散文学会 、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书画学会、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会泰安分会常务副会长,仓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荣获第五届“黄山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奖,第五、六届“圣都文化奖”,著有文集《惟闻钟磬》,画集《人之悟境》。其痴于诗歌,能画;善于辞章,好学;热于收藏,善察;喜读史书,通变。其画学贯八大、白石,受名师指点,主攻人物,劲健朴拙,顿挫有力,笔承传统,极富情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