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徐霞客游记》背后的吴江人(上)

 吴越尽说 2023-05-15 发布于江苏

《徐霞客游记》背后的吴江人(上)

  作者:马常宏


▲徐霞客像



▲《震泽县志》对王叔承的记载。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1613年5月19日,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在社会各界的倡议下,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在中国旅游界,若要谈理论书籍,那《徐霞客游记》必是一块压舱石。有着“游圣”之称的徐霞客,用一生追求与记录,奠定了“游”的真谛,记录了诸多名川大山、奇景胜迹。他所留下的《徐霞客游记》更是一本千古奇书,对我国的旅游界、地质界有着非凡的意义。

       经过几代人的探究,徐霞客其生平事迹已为广大民众所熟知,《徐霞客游记》也成了后人研究旅游、地理、文学、生态、科普等方面的地情书,特别是对推动近代旅游、助推景区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对徐霞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拓展,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纷纷以多种形式开展对徐学的研究。如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在2016年庆祝省徐霞客研究会成立20周年之际,还编印出版了《徐霞客诞辰430周年文集》,这些论文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对徐学文化的深入探索。

       我们在赞美徐霞客的同时,也要看到《徐霞客游记》的出现绝不是偶然或孤立的,这与时代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因素的综合,促成了《徐霞客游记》的诞生,这也是历史文学发展趋势中所催生出的一个产物。

       回望历史,我国文学在每个阶段都会形成一明显的特点,春秋、楚汉、唐宋、元,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学符号。到了明朝,更是呈现出多变的形态,山水游记、游诗、散文小品大量涌现,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完全不在通俗小说之下,是我国游记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撰写纪游文学的名家高手,有文坛盟主之称的太仓人王世贞,有“明文第一”的昆山人归有光,有钟情山水的吴江人王叔承,有吴中四才子的唐寅,湖北公安派的首领袁宏道,竟陵派的开创者钟惺和谭元春,越地三才子之称的张岱、王思任、祁彪佳,福州的曹学佺,以及杨慎、刘基、高启、李东阳、李梦阳、都穆、乔宇、王守仁、李攀龙、王世惫、王士性、袁中道、徐霞客、刘侗、陈子龙、陈继儒等。

       在这些擅长纪游文学创作的名家高手中,苏州府吴江人王叔承是独树一帜的,他与众多士大夫文人不同,他没有官爵,是一位山人布衣,他寄情于山水,笔走于林泉,并坚持不游走逢迎于权宦之门,保持了山人独立思考的品格。这一特立独行的品行,开创了晚明山水小品的先河,从而赢得了明晚期游记界后人的推崇备至,声誉极高,徐霞客就是深受其影响的人之一。

       王叔承(1537年—1601年),初名光允,字叔承,晚更名灵岳,字子幻,自号昆仑山人,梦庐道人,吴江严墓人。王叔承十二岁丧父,时家道中落,仅留存数千册书籍,生活窘迫。但王叔承自小酷爱文学,尤其是潜心学习古文辞赋。他曾参加过选拔考试,但未取得功名。从此,他四海游历,嗜酒成性,寄情于山水,穿梭于林泉,沉醉于一种山人游侠的生活。这为他后来写下大量游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后因居无定所遂回严墓,但无钱娶亲,便入赘梅堰秋泽村钱家。生活中与岳父相处不和,于是回到老家侍奉老母亲,又重新研究起古辞文学。

       由于家乡战乱,王叔承被迫流浪,这正与他喜游学相合,他便和朋友一起纵游齐、鲁、燕、赵等地,又入闽赴楚。在邺下(今河北临漳县与河南安阳地区),受不了卑躬屈膝的日子,赋诗离去。不久他又去了山东、河北游历,赏尽了山峰叠嶂、河川千态的野味风情。后来他又结识了诸多朋友,据《震泽县志》记载:“客淮南李春芳所,遂与太仓王锡爵、吴兴范应期、海陵顾养谦、梁溪陈某、胡涍辈为布衣,相得甚欢。”当大学士李春芳力荐王叔承为朝廷写青词时,王叔承便把《游仙》诗数章应付交差,不料却为嘉靖皇帝大加赏识,便留职于内阁。期间,王叔承写出了《汉宫词》数十曲。宫中做事,俸禄虽不愁,但游山游水却不尽意,王叔承遂辞归离开。

       《震泽县志》中记载了王叔承“会胡涍纵游吴越山水,作《吴越游编》(七卷),赴养谦于闽,作《荔子编》(二卷),顾陈某于楚,作《楚游编》”,还有《后吴越编》(二十一卷)、《岳游篇》(二卷)、《潇湘编》(二卷)、《壮游编》(二卷)等。志书中称赞王叔承的诗篇“豪宕莽苍,天才烂发。极为王世贞兄弟所推重”。王叔承诗卷繁富,他的文采直逼盛唐,王世贞在为王叔承游记的序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诸体无所不精,歌行尤其至者。五、七言绝,五言律小次之,七言又次之。”王叔承众多的诗文均来自“足迹半天下”而触景生情的自然流露,他又结交了当世贤杰,所以在山水中又透析着人文意象,展示了他那布衣诗人的一种书卷气息。除了畅游天下外,王叔承对家乡吴江的风貌也寄予了深情厚谊,留下了不少好诗好文。如《冰出吴江》:“腊去三朝雪,春来十日冰。棹鸣寒玉破,舟白浪花凝。客梦天无际,人烟树几层。吴江沙月暝,雁影落渔灯。”

       王叔承晚年倦游,回归家乡严墓,在风塘浜边建芙蓉阁读书处,另有蟭螟寄书斋,著有《芙蓉阁遗稿》(三卷)、《蟭螟寄尺牍》(十卷)、《蟭螟寄杂录》(八卷)、《蟭螟寄别录》(一卷)等。道光吴江地方志书《松陵见闻录》记王叔承“所历交游之盛、山川之奇不尽述。其口之所啖,如雪蛆远馈于蜀山,荔浆遍尝于闽海”。纵观王叔承写的山水游记,灵动鲜活,信笔驰骋,即兴抒怀,融景情诗史于一炉,对晚明时期山水小品的发展起了引领作用。他的游记作品极富诗情画意,注重知识含量,对明代晚期的文人、文风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前面所述,在明代众多撰写纪游文学的高手中,不仅有许多佳作名篇问世,而且还提出了不少如何写纪游作品的创作理论。到了中期,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汉。其中尤以归有光、王世贞、王叔承、王士性、乔宇、杨慎等最为出名,形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群体。这里可以看出,归有光(昆山人)、王世贞(太仓人)、王叔承(吴江人)、王士性(浙中临海人),这些都是江浙太湖流域的人物,包括后来的袁宏道(曾任吴县县令)、徐霞客(江阴人),这些太湖流域的游记大家,深受吴文化浸淫熏陶,对游记体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方法,可以说是纪游文学的发祥地。对后期《徐霞客游记》的问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著名学者陈光照在《明代纪游文学的兴盛与〈徐霞客游记〉的诞生》一文中,着重推荐了王世贞、王叔承等人对《徐霞客游记》的贡献。

       王叔承卒于1601年,时年64岁。王世贞作了《昆仑山人传》,申时行作《王山人子幻墓表》,这些在《吴江历史人物碑传集》中都有所记载。

       可以看出,明代早中期形成的山水游记、游诗、散文小品,的确对后来的徐霞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徐霞客游记》的面世,有着一定的社会土壤,绝不是凭空一蹴而成的。当然,徐霞客本人更是把山水游记、游诗、散文小品推向了巅峰,是当之无愧的“游圣”。在《徐霞客游记》中,我们多少能隐约看到王叔承、王世贞、杨慎、王士性等人的影子。


2023-05-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