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知古鉴今,古为今用(第十四章)

 舞酒绿林 2023-05-15 发布于广西

  


【原文分析】:

    本章再次描述道的特征:无色、无声、无形,不明不暗,无形无象,恍惚玄妙。转而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又把道搞复杂了。前面说的是玄之又玄的非常道,后面说的是常道——历史法则和社会规律。两个道放在一起说,有点乱。

【现实意义】:

这一章前面说“道”,后面讲史,两者好像风马牛不相及。要说现实意义只能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应该是老子的历史观——对待古人的态度。翻译就是:把握上古就存在的道,就可以驾驭当前碰到的问题。能知道人类历史久远的过去,实际上也就了解了道的规律和原则。

要想古为今用,先要执古之道。学习古人的智慧,掌握古代先贤们为人处事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以致用,解决当前碰到的现实问题。

唐太宗很早就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知古鉴今,以史资政,以史资家,以史资人。在资政、资家、资人的过程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断地温故知新,推陈出新。我们只有以史为鉴,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益,把历史和当下连通起来,不断开辟新的发展境界,创造新的发展业绩。

其实,“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也要活学活用。学习古史要站在今天的角度,能区分精华与糟粕,能适用于当今社会,不能一味地照搬,应与时俱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历史的目的也在于对今天有益、为今天所用,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运用“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做法上,老子与孔子就各不相同。他们同处春秋后期,当时已经天下大乱。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要恢复到尧舜时期,哪怕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过原始生活也好。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恢复到周朝初期,讲礼制、讲秩序、不要乱。可惜的是两位老先生都没有做到“以御今之有”,一个灰溜溜地退隐江湖不知去向;一个游说各国如同丧家之犬。

坚持古为今用,将历史经验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重视历史经验的现实转化,才算真正掌握历史智慧。

附: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新译】:

    视而不见,叫做夷;听之不闻,叫做希;搏之不得,叫做微。此三者不可深究,它们原本就是混而为一。

在道的上方也不太明亮,在道的下方也不算黑暗,绵延不断不可名状,又复归于空虚无形。又称作是无状态之形,无实物之象,也可以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它的头,追随也不见它的尾。

能把握上古之道,就可以驾驭当前碰到的问题。能知道人类历史的来龙去脉,实际上也就了解道的规律和原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