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教Mohism”小编按:香港墨教协会主席黄蕉风先生因撰写商务印书馆重版的、民国著名墨学家方授楚先生名著《墨学源流》导读,得于方先生后人方承超教授结缘。经方教授授权同意,特刊发她纪念方授楚先生文章。 方授楚(1898~1956),原名典固,又名垂象,字则之,号天游,平江县长寿镇人。1917年秋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史地部,毕业后任教于广西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他以所著《墨学源流》名世,其治学必取真求信。为撰写《墨学源流》使用参考书达63种之多。书成后,李达、郭沫若等推崇备至。1989年2月,该书选入《中华文史》精刊。方授楚去世后,其墓建在岳麓山。 怀念我的父亲 方承超 父亲的经历 父亲方授楚、字则之,1898年出生在湖南平江长寿镇一个士绅家庭。1921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即今武汉大学前身)文学史地部。我父亲毕业后即在长沙、岳阳、上海、无锡、湘乡霞岭、广西桂林、湖南等地从事大、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928年-1938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1941年任广西大学教授,1946年任湖南大学教授、1953年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1956年去世,享年58岁。今年己去世一甲子。 父亲的著作与心愿 1936年我父亲在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现苏州大学)任教时著作了“墨学源流”,从该书自序中提到:“忆近十年来,国难日深,……教课之余,戚戚寡欢。……惟日与故纸堆中讨生活。”首先,他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是勇于追求真理的。父亲1926年由夏曦(注1)、柳直荀(注2)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1928年从上海到无锡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像一个离群的孤雁,痛苦孤独;其次,平江老家是革命老根据地,我爷爷倾向革命,1930年地方农民政权受挫折,村苏维埃主席方贞元烈士(我的堂兄与父亲同龄人)被国民党杀害。我爷爷奶奶因长孙被害离开平江逃难至岳阳,并前后病故。故父亲心中悲伤。第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侵占东北,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父亲倾心执笔写了《墨学源流》,这部书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墨学研究中资料最丰富、论述最实的一部专著。 墨学源流一书悉以内容精萃,学术价值高,1979年上海中华书局作为中华文史精刊哲学丛书重新影印。 父亲在墨学余论中:“有以墨子为反革命派者,此乃郭沫若言也,予曾引其说而加以商榷矣,(详见上卷第九章)。顷见郭沫若屈原时代一文,则於墨子之观察与前不同。……其谓墨子为“反贵族的革命思想”则确不可易也“。也就是说父亲在写此书前后几个月中郭沫若对墨子的看法巳改了观点。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及“十批判书”都提到近代文人方授楚的“墨学源流”一书。 十几年以后,我父亲对郭沫若关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有不同看法,从我父亲在湖南大学任教时的日记中能反映出来:1951年5月4日,“遇李校长(注3)彼向我谈周秦时代的社会,因见拙文稿,而拟讨论此问题”。1951年5月27日:“下午与鹤鸣校长谈古代社会史问题一时余,彼甚以郭氏封建社会的界说为然,……”。1951年8月20日:“李鶴老下午两次来谈,都是关于社会史的问题,让我写文给很大鼓励”。1951年9月28日:“完成周秦奴隶制说的批判(此名采鶴呜先生说,原名周秦封建社会参辨)。不过,很快郭沫若关于此问题巳攺变其说。李达校长1960年3月25日给我二哥方康华信:“回忆当年你父亲写稿时,我也曾提了一些意见,他自己也收集了许多资料,作了科学的分析。我觉得该稿是有许多优点的,因此,在你父亲去世之后,我写信给你家,将此稿寄来,我淮备修改,交与书店出版,但此稿在我处巳两年,我因事忙,也兼多病,还未进行修改,真有愧对亡友。……”。非常感谢李达校长的关心,我父亲与他早在廿年代就相识,1947-1953年住在湖大至善村是近邻,解放后李任湖南大学校长时,我父亲兼任图书馆长,文革中李校长受迫害去世,其夫人石曼华居住在北京,我与大姐常去看望她。 父亲一生勤奋好学,书不释手,是一个治学严谨有理想的人,倾其心愿把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贡献给社会始终不泯。在1951年3月26日52岁生日日记中写到:“假如依我心愿从事写作,散文隨时命笔,不必预定。至五万字以上的书,想写如举几种,1、屈原生平和他的辞赋,2、先秦法家,3、孔家源流,4、先秦学术思想史,5、近百年学术思想史,6、中国文学史,……这些书材料都有所收集。如蚕吐丝,到老方休,使所成的史能有益现代,贡献人民。” 我的永远的怀念 我们的家是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父亲常年教书,知识渊博,母亲料理家务,结婚后父亲将母亲的名字春桃改为琼瑶,父亲深爱着母亲,当年在周围传为佳话。父母勤俭持家,并重视子女教育,严而不溺。我们兄妹6人都受了高等教育,4人曾在高校及2人科学院单位工作。现在,我想说的我感受父亲的爱。 抗日期间上诲沦陷,1938年我父亲离开工作10年的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抵长沙,经周士釗介绍入明德中学教国文,该年10月举家奔赴湘乡霞岭,明德中学在霞岭曾国藩孙辈祠堂教学,我家的隔壁就是一个大教室,教室有高的格花窗与我家共用一个天井,但教室的门不在这侧。每天都听见上、下课铃声,老师讲课声,同学们朗读声,尤其是英语朗读声。幼儿时我在霞岭深山中就受到读书的熏陶,我们家(母亲。我及妹妹)抗日期间一直租住在此,躲过日军侵略,我读了明德附小等,我父亲期间曾只身一人在广西大学工作,我哥、姐随着明德中学搬迁至兰田继续了中学教育。 记得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冬我们回到平江老家,春节来的亲戚很多,我大姐帮我们排练几个节目,有朗诵、唱歌及二哥、妹妹与我演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很受欢迎,常让我们表演给客人看,我印象极深至今未忘。当地村里方姓人很多,互称名字,我与妹妹想在此读书,於是提出攺名,我原名方迈华,当地按辈份“承”字取名,父亲给我改为方承超。我当时很高兴,觉得不俗气,像个男孩名。这些年我任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每次讲党课后就用我的名字送一付对联给学生:“承传统发扬光大,超前人开创未来”。横批:“方兴未艾”。听到学生热烈的掌声时,我心中特别感谢父亲给我取了涵义如此深刻的名字。 在平江村里没有高小,为不影响我的学习,我妈带着我与妹妹至长沙找父亲,住进了岳麓书院单身教授楼静斋,并向其他教授为我借了一间房,在这里只有我们一家是有小孩的,同在一个食堂吃饭,住了一年多,直至湖大教工宿舍“至善村”盖好搬走。在静一斋我看到工学院的教授们业余时间用英语叫牌、打桥牌,我也学着打桥牌,并得到父母的支持。八十年代我开始打桥牌,退休后,我还教会了一些老师打桥牌,在天大退协组建桥牌队。高雅的桥牌智力运动成了我的爱好。 想起一九四七年我在湖南大学附小参加演讲比赛,我父亲为我写的演讲题目是:“长大做一位居里夫人式的科学家。”我背诵、用普通话发言,我与妹妹在父亲指导下,对文中强弱、快慢、亲切、手势等等认真的淮备。最后我得了第一名,我妹妹得第二名。后来我在天津大学暖通专业教授“传热学”课程,并参加全国评估时,我校我教的班获全国苐一,高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我深深的感受到应如何像父亲一样当好传道授业的好老师。 1951年我在长沙长郡初中毕业时,考取了湖南省立清华中学,湖南第一师范及湖南中等专业学校,我正准备去一师面试,父亲与我谈话:“我现在経济上能提供你上高中、上大学。”我家兄妹六人教育经费负担很重,因经济原因需轮流休学,初中时我无銭继续在福湘女中上学,我休学一学期。父亲告诉我他上学时曾缀学两年在家种田,也因経济原因才考师范。我当时春季考高中公立学校只省立清华中学招生,近千人报名只取一班,是百里挑一,不久该校与省一中合并,攺为市立一中。高中提前半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天津大学。感谢父亲费尽心思,深谋远虑,做出了高瞻远瞩、极具长远意义的安排,为我接受优良教育创造条件。 父亲受平民墨子的影响,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在为人处事及生活中都得到反映,1935年暑假写墨著时,自序中说是在“一楼偪窄,酷热如蒸……小儿女尽是哗笑啼哭跳擲于左右“。1995年我去我出生地无锡,看望房东孙伯母时(几十年我们一直保持联系),见到一座二层楼,开间不足十平米,想像当年我父亲居住写作条件多么艰苦,这些优秀品质终身保持。特别是解放后高知生活待遇改善,其它教授住七间,我家仍住在至善村三间房,这与我父亲节用思想有关。再关于节葬:我奶奶病故在岳阳,其墓没迁回老家平江,1938年过岳阳城时我父亲日记中写诗一首:“有母葬岳阳,六年未展墓,遥望急儿咀,茫茫惟烟雾。”由于墨子节葬的原因,虽然父亲思念自己母亲,但并没张罗奶奶与爷爷合葬事,这件事是不容易做到的。 我的家充分体现平等、自由的气氛,我父亲1952年7月6日日记:“上午康华、承超向我提了不少意见,我专听这些意见,未作别事。”我们当时作为他的子女、还是中学生,对我们的的意见如此重视,可见父亲待人是极谦遜和诚恳的。 1956年春假我班组织去北京春游,正值父亲在北京开会,我住大姐处,他知晓后晚上在大姐处见我,我们约定5月3日与我同学游颐和园,我与父亲合影后,他即回招待所,并约定他7月还来北京开会,暑假我们一起回长沙。我继续在颐和园与同学游玩,这次的见面竟成了永别。 解放后,父亲除教课外,热心公务,担任很多职务,非常繁忙,身患高血压、心脏病。1956年6月27日在学院开会时去世。 湖南师院公祭方授楚先生文:“……逝世的那天上午主持教研组会,午休时,又在为新湖南报写纪念党成立35周年论文,根本没有休息。下午又参加全院的座谈会,去世前一秒钟还在发言,突发心梗去世。这种赤心衷於党的事业、热爱祖国、老而彌笃的精神,是我院同人永远奉为楷模的。”(湖南师院第65期) 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亲的爱,也成了我的永远怀念。 注1,夏曦(1901-1936),毛泽东第一师范同学,曾和毛泽东一起参加湖南革命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在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员。1924年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后改为湖南省委)委员。 注2,柳直荀(1898-1932),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在长沙任过恊均中学校长、1931年中共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成立,柳直荀任特委书记兼房县县委书记。毛主席诗蝶恋花答李淑一,福湘女中教师李淑一的爱人即桞直荀。 注3,李校长(1890—1966湖南大学校长,1953年-1967武汉大学校长)李达,字鶴呜。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 本公号自创办以来,以复兴千年绝学墨学为己任。经过三年努力,现已成为当下墨学复兴运动中居于旗舰地位的专业墨学平台,在两岸四地享有广泛影响力。以民间公益的形式,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和社群自治的新载体、新方法来传播墨学、培育墨者、弘扬墨子精神,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三年来,全靠同仁排除万难,义务奉献,本号才得以坚持每日更新,为大家传递最新墨学资讯。虽步履维艰,然成绩斐然。 墨学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流,不为国人所重视;加之墨学复兴运动刚刚起步,诸多人士驻足观望。由是整个墨学复兴运动,尚缺乏必要的政府扶持、资本介入、学界重视和媒体关注。墨子曰,不扣亦鸣。复兴墨学,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不能等待一切条件具足才开始做。聚沙可成塔,集腋能成裘,我们希望发挥群众的力量来支援墨学发展。有鉴于此, 现面向社会公开接受赞赏 以及各种资助、赞助 作为技术开发、编辑补贴的开支 以及支持墨学学术出版、墨家网站建设的费用 待时机成熟 最终将成立“全球墨学发展基金会” 复兴墨学的路上,感恩一路有您 墨虽旧学,其命维新。该中国墨学登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