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六国风云(十五):石勒统一北方,石勒养虎为患石虎篡位

 茂林之家 2023-05-16 发布于湖南

落难皇帝,杀是不杀?

在第二次洛阳之战中,后赵获得了颠覆性的胜利。战争尤为酷烈,前赵逃兵无算。对此,石勒说,放士兵一条生路,他的目标只是刘曜。

根据后事看来,这话只是托词。后赵赢得战争,是有一定偶然因素的。当然,这不是说后赵拿不下前赵,而是说,如果刘曜不是昏醉误事(刘曜杀了谏阻他喝酒下棋的臣子)、掉以轻心,石勒也没这么容易攻破敌营。

但是,无论从一国之主的军事素养,还是从两国的现状及发展态势来看,前赵都不是后赵的对手,鹿死谁手几为定局。

那么,石勒为何不追击逃兵,将其一网打尽呢?一则,穷寇莫追,是用兵的一大讲究;二则,前赵太子刘熙尚在长安坐镇,他们控制着繁庶的关中地区,短时间内不易被攻陷。

见好就收,有利于保存实力。

且说刘曜被押解入见石勒时,心里很不服气,对石勒说:“石王,颇忆重门之盟否?”有关重门之盟的具体内容,史无明载,大概是两人曾经并肩作战时,所立下的盟誓。

到了这个当头,刘曜说这话倒也不是为了打石勒的脸,而是保住自己的性命。对此,石勒无以为应,只命徐光回复说结局自有天定,无复多言。

但不管怎么说,石勒不打算立刻杀掉刘曜。年底之前,石勒班师回朝。重伤在身的刘曜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看管”,又在永丰小城(襄国内城)里见到了先前被俘虏的刘岳等人。

刘曜本以为他们早已被杀,此时见了故臣,倒十分感动,不禁感慨道:“石王仁厚。”刘曜曾攻杀石他(325年,石勒派石他攻打依附前赵的北羌王盆句除,刘曜令刘岳追杀石他),两相对照,刘曜心里竟有些惭愧,认为自己“负盟之甚”。

其实,石勒之所以留着刘岳等人的性命,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利用他们打出感情牌。与刘曜不同,石勒所杀之人,往往不看他有辜无辜,只分他有用无用。克制力,是石勒成事的一个关键。

所以,留着刘曜的性命,也绝不是看重什么重门之盟。趁着刘曜感动的劲头还没过去,石勒便让他修书一封,劝太子刘熙投降。“一言而丧邦”的道理,刘曜是懂的。反省自身,他已经做错了不少事情,但前赵这个国家还是有希望的。落到今日这个田地,他不甘心。

于是,在刘曜写给太子的信中,赫然出现了“与大臣匡维社稷,勿以吾易意也”。简单来说,就是——别管老子的死活,社稷要紧。

这买卖没法谈了。不日后,刘曜为石勒所杀。

不知道,临死前刘曜是否想起他的亲人们……

“此吾家千里驹也,从兄为不亡矣。”叔父刘渊如是说,带着赞赏的口吻。

“陛下开基之圣主。”皇后羊献容也曾这般评价他。

他相信,经历了五废六立的美丽女子,是真的钦慕他的英姿雄魄。因着宠爱,他在她死(322)之后也没有废黜她的亲生儿子刘熙,尽管刘熙的能力十分有限。公允地说,刘曜虽有过失,但他最后的选择却是正确的。只可惜,太子刘熙和他的哥哥刘胤,却只能让泉下的刘曜失望了。

称霸北方,石勒正式称帝

得知父皇受俘,刘熙惊慌失措,和南阳王刘胤(兼大单于。原配卜氏所生,曾因靳准之乱而躲匿多时,后长得风骨俊茂、骁勇善战,刘曜一度想立他为太子)商议一番后,竟然做出了一个糊涂的决定——西退秦州。

对此,尚书胡勋表示反对。他认为,当下疆土无损、将士可用,不能逃也不必逃。

因为深受父皇宠爱,刘胤很难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抱有一种迷之自信。旋即,刘胤以扰乱人心之由杀害了胡勋。“杀一儆百”,谁也不敢多言,刘熙得以成功撤退,带着百官来到上邽(今甘肃天水西)。

本以为退守是上上之策,但残酷的事实却赏了刘熙、刘胤一记大大的耳光。镇守一方的将帅们看见太子跑了,压根不会以为他有什么高深的筹谋,只会觉得上位者逃难去了,这么一想,自己也难免心慌。

刘胤

于是乎,朝夕之间,逃跑的队伍里便多了一队又一队的人马。见此情形,刘熙也没法抱怨责难,人家将帅士卒是在追随你,又不是叛国!

殊不知,跑的人越多,国内的气氛便越是慌乱。接下来的事情自可想象:关中大乱,留守长安的将军纷纷放下兵刃、立地投降。

石勒何曾想到,自己竟遇到了这样的糊涂蛋。

他们竟然不知,放弃国家的都城等于剜掉自己的心脏。

当此时,石勒急遣石生进占长安。

见状,刘熙、刘胤悔之莫及,意图夺回长安、一雪前耻。次年八月,刘胤率军而出,先前小有成绩,但在围攻长安之时,为石虎所败。

刘胤被逼得无法可想,再度退守上邽。石虎乘胜而去,最终攻陷了上邽,斩杀了刘熙、刘胤和前赵的三千名王公大臣。

随后,石虎先迁走前赵的官员、关东流民,和秦、雍二州的大族,再在洛阳坑杀五千多匈奴人。他的目的,是不让匈奴人有“春风吹又生”的机会。之前依附于刘曜的氐王蒲洪、羌族首领姚弋仲,都在此时投降于石虎。

至此,前赵彻底灭亡,若从汉国建立算起,不过26年(304—329)。

司马光评价道:“刘曜以疎属屡建大功,专制关中,遭靳准之乱,兴师讨贼,遂承汉业。及扬戈陇阪,则陈安授首;按甲西河,则张茂称藩,亦一时之雄俊也。然始与靳氏约降,则非义;终灭其家,则非信;使石勒因而自绝,则非智。乃知二三其德而能成功者鲜矣。及乘高堠之捷,以围金墉一战而跌,生为禽虏,虽其轻易以取祸亦不幸而天亡也。”

字里行间,司马光先扬后抑,亦不乏叹息之伤。不过,纵观汉赵廿载岁月,弊病实多,之所以招致灭国之祸,还是应了一个“咎由自取”的理。

比较发人深思的是,堪为大将之才的刘胤为何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关于这一点,胡三省点评道:“盖曜既被擒,胤胆破矣。”

所以,在前赵、后赵的争霸赛中,石勒必胜无疑。不妨来看看石勒在这几年里的成就。

早在咸和二年(327),石虎就打败了代王拓跋纥那(桓王拓跋猗㐌之子,后被追为“炀皇帝”),逼得对方徙居大宁。此次攻灭前赵,就意味着后赵占据了除凉(张氏)、辽西(段部鲜卑)、辽东(慕容鲜卑)以外的中国北方。

文治武功齐备,石勒登上帝位,已是水到渠成之事。后赵太和三年(330)二月,石勒先称大赵天王,设百官封宗室,七个月后正式称帝,改元建平,并立次子石弘(字大雅,世子石兴已逝世)为皇太子。

石勒晚年,曾大摆筵席,款待群臣。

酒过三巡,石勒问身旁的徐光:“我可以和古代哪一个帝王相比?”自满的神情溢于言表。徐光是个文人,参与过编撰《上党国志》《起居注》《赵书》,面对石勒的提问,连忙拍马屁道:“陛下的功业已经超过了汉高帝刘邦,远超魏武帝曹操。”

石勒摆摆手笑了,说:“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群臣叩头顿首。

“鹿死谁手”这个成语,就是来源于石勒。

石勒的这番话,说得挺豪迈。他这一生,从社会的最底层,最终成为一介开国帝王,靠的是自己努力与拼搏。对于蝇营狗苟、不择手段的篡位者,石勒打心底是瞧不起的。当然,石勒本事虽大,但是否有实力和光武帝一决高下,还是值得商榷的。

其实这番话蛮通用的,历朝历代都可以拿过来用。

比如,陈后主陈叔宝,他可以说,朕若遇周武(宇文邕),当北面而事之,若遇高纬(北齐后主),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杨坚,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陈叔宝

于是,百官山呼万岁,朝堂高奏《玉树后庭花》……

营造邺宫,扶持太子

石勒称帝同年,益发注意缓和社会矛盾,轻徭薄役自不在话下,对于三五岁刑下的犯人,也予以赦免。在得知州郡里有不少骸骨暴露于野的惨况,他又严令州郡长官加以掩覆。

曹操在《蒿里行》中曾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直以来,割据时代既是大英雄的炼炉,又是平凡人的熔炉,大面积的伤亡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才有了“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的说法。

不管是出于统治需要,还是恻隐之心,抑或是安全考虑(容易引发疫病),石勒这个做法都是可圈可点的。

转眼间,便到了建平二年(331)。三月里,石勒提出迁都之议。他看上了邺城。起初,张宾便说过,邺城是建都的首选,后来他也提过迁都的议案。

对此,廷尉续咸以为不可,便上书劝谏一通,所言无非是劳民伤财等语。

先前,中山郡的洪水冲来的巨木被他视为天意,这更坚定了石勒的决心。所以,石勒听了续咸这话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就想杀了他。徐光见皇帝动了怒,急忙赶来扑火。好说歹说,石勒才平息了怒火。他也知续咸忠诚,便叹道:“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岂不识此言之忠乎,向戏之耳!”

其后,他暂停了修筑邺宫的计划,对敢于直言的续咸赐以绢谷之赏。在这个基础上,石勒继续打造自己求贤纳谏的形象,他的作为已见前述,不再赘言。

石勒生于公元274年,到他称帝的第二年,他已经是一个接近耳顺之龄的老人了。称帝当时,石勒便已立下了储君,但他对于石弘的能力,还是有些担忧的。

这不是说石弘的智商情商有什么问题,这孩子既孝顺谦虚,又长于诗赋律令,绝对是个可造之材。但石勒认为他过于亲近儒士,没有强悍的武力,无法在乱世中立身为君,又增派刘征、任播教授他兵书,王阳传授他刺杀之术。那个时候,石弘还是世子,石勒命他镇守邺城。

石勒的看法和安排是明智的,但石弘生就一副文人皇帝的根底,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石勒也看出了这一点,他对徐光说他很担忧,徐光却用汉高祖、汉文帝作比,告诉他武力取天下而无为守天下的道理。石勒这才转忧为喜。

趁着这个机会,徐光又将酝酿已久的话道了出来。

这些年来,徐光和右仆射程遐等人都认为,中山王石虎(同时担任太尉、尚书令)日后必然不会买石弘的账,为太子计应渐渐夺去石虎的职权,并让太子早日参政。

石弘

这番话,石勒听取了后一半,但他没有动石虎一分一毫。石勒是个重感情的人,石虎于国有功,他也不忍心加以伤害。石勒心知,侄儿石虎是对他有些不满,但那是因为石虎曾担任大单于,后来这个位置又给了石弘。

为了补偿石虎,石勒择日到他的府邸里,向他承诺,筑好皇宫后也便为他造一新府邸。

哪壶不开提哪壶。听了这话,石虎心里的不满程度益发重了。原来,石弘镇守邺城时,曾修筑过邺城三台,为此石虎不得不搬走,他的心里早就牢骚满腹了。

程遐见石勒无意削弱石虎的势力,不由心急如焚,他甚至哭请石勒一定要除掉石虎,为太子断绝祸患。石勒表面上没有听取程遐的意见,但却明显加大了太子的职权。他命太子省批核上书奏事,只征伐杀人之大事交由他来裁决。因为担心太子经验不足,石勒又让中常侍严震从旁协助。

石虎

不难看出,石勒只想震慑中山王,而不想除掉亲侄儿。只是,这一招真的管用吗?

废杀“黄吻小儿”,石虎掌握实权

很多时候,人们都认为一个意气纵横的英雄,应该葆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状态,但事实上,就连道出这番豪语的曹孟德,也不能真能做到这一点。可令人嗟吁的是,他们往往不是志不能往,而是力不能及。

石勒显然也是这样的一个有志无力的英雄人物。在他称帝以后,他便没有亲自参加过征战了。石勒心中所图,绝非只是半个中国,但他确实没那气力了。

至于国事,石勒已将重任交托给太子,自己则乐得退居二线、颐养天年。

锐气渐失、魄力渐小,也是石勒不想除去石虎的一大原因。毕竟,维持现状总要比可能发生的一场火并来得稳妥啊!然而,天不遂人愿,他的谨小慎微并没为他换来应有的回报。

建平四年(333)六月间,石勒卧病不起,石虎凭借入侍之机假传诏令,因此宗族、朝臣皆不得入内。他们无法及时察知老皇帝的病情。

石虎一计得逞,再施一计。他又矫诏令秦王石宏(在中古时代,宏、弘二字的发音不同)、彭城王石堪(石勒的养子,本姓田)返回襄国。二子本是石勒刻意安排在外藩,用以防备石虎的虎将,一旦离开自己的驻地,也就失去了与石虎抗衡的能力。

纸包不住火,石勒得知此事后,连忙下诏命他二人回到驻地,可惜为时已晚,石虎又摆出了阳奉阴违的姿态,骗住了石勒。石勒以为石宏、石堪已经在返途中了,这才缓了一口气。

当然,这只是假象,而真相却是两位宗室还在赶路,而石勒自己的病情日益加重。

终于,石勒只堪堪挨过了一个月,即告病危。临崩前,石勒颁下遗诏,特意叮嘱儿辈们要相亲相扶,以司马氏为前车之鉴。他又对石虎说,希望他做新时代的周公、霍光,万不可留下口实,为后世所笑。

石勒的愿望何其美好,但现实却残酷得无以复加。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将石勒与苻坚做了一番对比,他先点评他们的风云霸业,再评价了他们的优缺点。他说:“然勒聪察有余而果断不足,故驯致石季龙(指石虎)之祸;坚聪敏不足而宽厚有余,故养成慕容氏父子之乱。俱未再世而族类夷灭,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也。”

说到底,石勒和苻坚,一个不够果断,一个太过宽厚。

笔者以为,老朱说到了点子上。

石勒卒年六十,倒也算得完美,可他的儿子就惨喽!这一秒,石勒才刚咽气,下一秒,石虎就挟持太子石弘到殿前去收捕右光禄大夫和中书令。

他们,正是在石勒面前说石虎“坏话”的程遐、徐光。

石虎坚持要让廷尉治程遐、徐光的罪,他又调儿子石邃带兵入宫,以把持宿卫之军。文武官员皆知大乱将至,一个个逃得比兔子还快。

石弘一副文人脾气,当即被吓得三魂丢了七魄,颤声说要传位给石虎。石虎心知时机不成熟,此时不仅不急着篡位,反倒逼迫石弘按制继位,大赦天下。

毫无悬念,石虎杀死程遐、徐光,狠狠地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

到了夜里,石虎将大行皇帝的遗体秘葬于山谷中,无人得知具体地点,但却对外宣称将他葬在高平陵。后来,石勒谥为明帝,庙号高祖。

大将石聪(汉人,石勒义子)、谯郡太守彭彪眼见情势迫人,皆遣使降晋,但石虎却很快诛灭了他们,坐稳了后赵第一权臣的交椅。

在石虎的把持下,石弘担惊受怕地当着傀儡皇帝。到了次年九月底,石弘主动禅位于石虎。石虎拒不接纳,只说石弘昏昧,合该被废黜,全无禅让的资格。

两个月后,石虎派心腹郭殷入宫废黜石弘。一夕之间,石弘被废为海阳王。面对群臣的劝进,石虎不欲马上称帝,只说:“皇帝者盛德之号,非所敢当,且可称居摄赵天王。”

不久之后,石弘与被软禁在崇训宫的太后程氏、秦王石宏、南阳王石恢同时遇害。石勒的直系子孙,尽数灭亡。司马家:这我熟。

可惜了,如果石虎死了石弘正常即位后赵可能就是北魏那个剧本,提前南北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