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相丑陋的封常清,为何会成为一代名将?一,脸皮厚;二,文采好

 茂林之家 2023-05-16 发布于湖南

唐朝时,有一个老头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当守门吏。这个老头临走时,带走了一个相貌十分丑陋的小孩.这个小孩,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大唐名将—封常清,而带走他的老头,正是他的外祖父。

据《旧唐书·封常清传》记载,封常清长得可谓是一言难尽,如果用八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细瘦颣目,脚短而跛”,意思是他不仅长得干瘦、矮小、斜眼,而且还是个瘸子。

除了长相丑陋之外,封常清的命运也是相当不好,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又被犯了罪的外祖父带到了贫瘠苦寒的安西之地,祖孙俩一起来这儿守卫边疆。

不过,对于封常清来说,正是他的祖父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的祖父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深知,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那种艰苦的日子里,他虽然没有钱供封常清读书,但他可以自己教。

文章图片1

于是,在封常清的童年中,他总是在外祖父的耳提面命中度过的。无论春夏秋冬,每天经过安西南门的人,总能听到楼上有一个老人在教一个小孩读书。这个小孩听的很是认真,声音异常清脆,异常响亮。

随着封常清的不断长大,和他相依为命的外祖父也去世了,从此,封常清便孤零零一个人生活在了世上。他长得丑陋不说,又身无分文,也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可怜的他成了芸芸众生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就这样,一直到三十多岁,封常清的生活依旧毫无起色,他依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任谁也看不出,这个人将来会有什么出息。

当时的安西节度使名叫夫蒙灵詧,高仙芝在其麾下担任副节度使。与封常清的长相正好相反,高仙芝长得极为帅气,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美男子,而且此人对自己的风度仪表极为看重,每次出巡时,身后总要跟着数十个鲜衣怒马的随从,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不凡。

每当高仙芝率领自己的手下从安西街市上呼啸而过时,威风凛凛的他别提有多拉风了。对于这样的场景,封常清曾有幸遇见过几次,他别提有多羡慕了。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在心中发誓—自己一定要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

可是,梦想虽美好,但现实很骨感!他封常清凭什么呢?

文章图片2

他要背景没背景,要钱财没钱财,要长相没长相,两条腿不一样长就算了,甚至连眼睛都是斜的,在做官极为看重仪容仪表的古代,他这种先天条件极为不足的人,竟然妄想当高仙芝的随从,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然而,尽管先天优势不足,但封常清却打定主意一定要成为高仙芝的随从。

为此,他使出了浑身解数。

有一天,矮小丑陋的封常清鼓起勇气来到了高仙芝的府上,递上了自己的名片。结果可想而知,高仙芝只看了他一眼,一股厌恶之情便油然而生,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人是哪来的勇气,长成这样居然还想成为他的随从!

“你走吧,我的随从已经满了。”简单一句话,便将封常清打发了。

对于高仙芝的表现,早在封常清的预料之中,因此他也没有过多纠缠,扭头就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封常清就此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第二天,封常清照例来到了高仙芝的府上,跟昨天一样,照旧递上了自己的名片,彷佛昨天的事对他来说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高仙芝一看他那“猥琐”的长相,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大声怒喝道:“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我的随从已经满了,你干吗还来?”

文章图片3

这一次,对于高仙芝的怒喝,封常清没有像昨天一样一走了之,而是扯着脖子和高仙芝对着干了起来,他大声说道:“我仰慕您的高风亮节,才情愿鞍前马后追随左右,所以才在没人引荐的情况下,自告奋勇前来投奔,您何必拒人于千里之外,您若是以才取人,则士人信服;若是以貌取人,恐怕只会失去人心!”

这话说得有理有据,但高仙芝可不吃这一套,随即挥手送客。

他见过脸皮厚的,可没见过这么厚的!

对于他高仙芝这样眼高于顶的人,怎么可能收留封常清这么一个又丑又穷又不要脸的人。

如果是普通人,在遭遇了两次羞辱之后,恐怕早就知难而退了。但封常清可不是普通人,他认准的目标,必须要达成,否则就誓不罢休!

果不其然,第三天,封常清又来了。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一连十几天,封常清每天都按时来高仙芝门前站岗。往往是早上天不亮就到,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才回去。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此情此景,高仙芝就算是铁石心肠,也不禁有些动容。

文章图片4

他还真就纳闷了,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执着之人,这家伙的脑袋若不是被驴踢了,那他身上就肯定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

想到这里,高仙芝心里已经有主意了。后来的某一天,当高仙芝打道回府的时候,忽然翻身下马,快步走到站得像木桩一样的封常清面前,定定的看了他很久,然后对他说了四个字:“我收你了。”

封常清的执着终于换来的相应的回报。

自此,他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步,成为了高仙芝的随从。

自此,他有了俸禄,有了身份,有了地位,有了鲜衣怒马招摇过市的威风,有了苦尽甘来鸟枪换炮的成就感。

然而,对于封常清来说,他想要的绝不满足于此。他想要的,是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成为像安西节度使夫蒙灵詧以及节度副使高仙芝这样的人物,成为手握权柄的名将,成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

封常清的野心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因为他有着支撑他野心实现的资本。年轻时期十几年如一日的勤学苦读,为他梦想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图片5

在高仙芝麾下不温不火地当了几年的随从之后,封常清终于迎来了他的人生转折点。


开元末年,西域的达奚部落发动叛乱,玄宗命夫蒙灵詧前去平叛,夫蒙灵詧把任务交给了高仙芝。高仙芝随即率领两千骑兵深入追击,在绫岭一带全歼了叛军。回营后,高仙芝正准备给夫蒙灵詧写一封捷报,就在他正准备动笔期间,封常清忽然递给了他一份文书。

高仙芝打开一看,文中的内容让他大为惊讶。

原来这正是高仙芝平定达奚的一份详细捷报,其中极为详细地描述了高仙芝克敌制胜所采用的谋略,行文清晰,逻辑缜密,可谓是想高仙芝之所想,详略得当,文采斐然。

此时的高仙芝万万没想到,这个相貌丑陋、名不见经传的封常清居然有如此本事,这不得不令他对此人刮目相看。

高仙芝回到安西后,夫蒙灵詧为他设宴犒劳。席间,夫蒙灵詧麾下的两位幕僚便忙不迭地追问高仙芝:“那份捷报是谁写的?副大使幕下怎么会有如此人才?”

高仙芝一听这话,自豪地笑了,随即召来封常清。那两个幕僚赶紧与封常清攀谈了起来,一聊之下,双方竟然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从此,封常清在安西军中声名鹊起,高仙芝也对他日渐器重。

文章图片6

随后的几年,封常清青云直上,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随从逐渐成长为安西都护府的高级将领,逐渐步入核心权力圈子,成为高仙芝最为倚重的心腹。

天宝六年,封常清随高仙芝平定了小勃律。同年十二月,高仙芝取代夫蒙灵詧就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也随之得到了擢升。

高仙芝每次出征,总是让封常清担任代理节度使,相当于把整个安西四镇的军政大权交给了他。此时的封常清,俨然已经成为安西唐军实质上的二把手。

天宝十年,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改由王正见担任。次年,王正见病逝,封常清升任为安西副大都护。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十二月,封常清迎来了人生中的最为高光时刻,被正式任命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至此,封常清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如愿以偿地成为帝国的封疆大吏。

彼时,唐王朝为了从阿拉伯人和吐蕃人手中重新夺回大唐在中亚的霸主地位,决定再次出击中亚。这个重担,落在了如日中天的封常清身上。

于是,封常清的第一个目标,便投向了中亚的大勃律国。

文章图片7

当年,他的上司高仙芝通过武力征服了小勃律而威震中亚,如今,他封常清要通过对大勃律的征服,来恢复大唐在中亚的声威。

天宝十二年,封常清与段秀实等人率部从安西出发,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抵达了大勃律的边塞重城菩萨劳城。

经过几天的养精蓄锐之后,唐军在封常清的带领下,一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很快便打服了大勃律,大勃律国王见大势已去,只好向封常清投降,转而归附唐朝,承认唐王朝的宗主国地位。

此战,封常清向世人重新宣告了大唐王朝在中亚的霸主地位。

然而,谁也不会料到,这样的宣告竟然会成为一种绝响。

因为在短短两年之后,伴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已经无力西顾,大唐帝国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对外扩张史也随之戛然而止。更令人惋惜的是,一代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也成了盛世崩塌时的牺牲品。

文章图片8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安禄山于范阳起兵的第七天,封常清正好入宫觐见玄宗。君臣二人一见面,面对当下的局势,玄宗向封常清询问平叛方略,此时的封常清胸有成竹地说道:“我朝承平日久,百姓一旦风闻叛乱就恐惧不安,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虑。臣请求立刻前往东京洛阳,开府库,募骁勇,扬鞭奋马,北渡黄河,相信用不了几天,定能将逆胡之首献于阙下!”

此时的封常清,还未领教到安禄山的厉害,所以并未将安禄山放在眼里。

不过,他很快将会知道,安禄山并不是省油的灯,而他麾下的十五万铁骑更不是豆腐做的。

随后,玄宗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让他即刻前往东京组织防御。几天下来,封常清便在东京招募了约六万人。然而,这些仓促招募的士兵没有经过任何的军事训练,带着这样一群乌合之众上战场,纵然封常清是名震西域的名将,也难逃失败的下场。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玄宗朝廷又闪电般地进行了防御部署:

在长安北面,也就是河东、朔方一线,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王承业为太原尹、程千里为潞州长史,协同防御,阻挡叛军西进。

文章图片9

在长安东面,河南一带,构筑了两道防线:以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领陈留等十三郡组建第一道防线;由封常清在东京洛阳构筑第二道防线。此外,任命高仙芝为东征军副元帅,率五万人出镇陕郡,准备在此迎击叛军。

与此同时,玄宗本人更是自掏腰包,在京师附近招募了约十一万人,号称“天武军”,打算依靠这十一万游手好闲之徒来保卫京师。

做完这一切,玄宗总算松了口气。

在他看来,这个防御计划还是比较万全的,就算不能短时间内消灭叛军,至少也可以挫其锐气。

但是,玄宗低估了叛军的战力。

十二月初二,安禄山大军进抵灵昌,当天便攻陷了灵昌郡。

新任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刚到陈留没几天,叛军便大兵压境,他仓促带兵迎战,但面对叛军强大的战斗力,士兵们毫无斗志。仅仅五日,陈留太守郭纳便开门投降,叛军随即蜂拥入城,生擒了张介然。

文章图片10

至此,玄宗部署的第一道防线宣告瓦解。

八月,安禄山挥师东进至荥阳,立刻发起猛攻,当天便攻陷了荥阳。至此,叛军的气势达到了顶点。安禄山随即命田承嗣、张忠志、张孝忠为前锋,迅速扑向东京的最后一道屏障—虎牢关。

而此时驻守虎牢关的人正是封常清。

然而,尽管虎牢关由名将封常清固守,奈何他手下的士兵是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在安禄山的铁骑下一触即溃,虎牢关随即失守。

在被叛军打的毫无招架之力后,封常清知道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兵败将突围而出,直奔高仙芝驻守的陕郡。

东京洛阳就这么丢了。

至此,由帝国名将封常清构筑的第二道防线就此崩溃。

封常清退至陕郡时,他对高仙芝说道:“累日血战,贼锋不可挡。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意思是:连日血战,叛军兵锋锐不可当,况且潼关由没有驻兵,万一叛军突入,京师危在旦夕。为今之计,只有放弃无险可守的陕郡,火速退保潼关。

文章图片11

前面说道,按照玄宗的部署,高仙芝应该自陕郡东进,主动迎击叛军。但此时此刻,封常清也说得不无道理,高仙芝意识到,若是按照原计划进行,无异于羊入虎口,自寻死路。

因此,他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议,在没来得及向朝廷奏报的情况下,率军向潼关方向撤退。然而,他们前脚刚出陕郡,叛军后脚就杀到了。官军猝不及防,顿时阵脚大乱,被打得狼狈不堪,人人争相逃命。

等到了潼关,众人才松了一口气。

然而,此时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退守潼关得这一行为将为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安禄山拿下洛阳后,并没有着急西进,在他看来,自己拿下长安是迟早的事,但在这之前,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称帝。他要乘这个时机,树立自己的政治旗号,名正言顺地号令四方,逐鹿天下。

安禄山在洛阳忙着称帝,这也间接为玄宗朝廷提供了一丝喘息之机。如果玄宗能够利用这个时间重新调整部署,战场上的形势或许就会完全改变。

但令人遗憾的是,玄宗并没有这么做。

文章图片12

相反,他在这紧要关头临阵斩将、自毁长城,致使战况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潼关的失守和长安的沦陷。

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除了玄宗本身的问题外,更大的原因出在一个人的身上,此人便是宦官边令诚。

玄宗正是听了此人的谗言,才最终酿成了大错。

说起来,边令诚算是高仙芝的老搭档了。当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此人便是他的监军。此次高仙芝东征,玄宗仍旧派边令诚去当监军。

然而,当东京陷落后,高仙芝采纳封常清避敌锋芒的建议,在未及请示玄宗的情况下,主动放弃陕郡,退保潼关。这种行为,在边令诚看来,一旦被天子怪罪下来,不光高仙芝和封常清难辞其咎,就是他边令诚也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为了自己能够安然无恙,边令诚必须抢先入朝,把黑锅扣在高仙芝和封常清头上。

因此,当高仙芝一退入潼关,边令诚便迫不及待地赶回长安,向玄宗打了小报告,他极力夸大封常清和高仙芝战败的责任,并声称:“常清以贼摇众,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文章图片13

经过边令诚一番添油加醋地污蔑,本就郁闷的玄宗暴跳如雷,积累在他心中多日的恶劣情绪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愤怒的他在不加调查的情况下当即下达了一道敕令,命令边令诚立刻前往潼关,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斩首。

十二月十八日,边令诚怀揣圣旨,马不停蹄地赶往潼关。

正是在这一天,高仙芝和封常清迎来了他们的末日。

这一天的潼关,乌云低垂,形容憔悴的封常清跪在地上,脸上的流露出了视死如归的表情。从听到圣旨的那一刻起,再到押赴刑场的路上,封常清脸上的表情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

临刑前,他将一份早已写好的遗表交给边令诚,请他代为转呈玄宗。做完这一切后,他遥望着长安方向的天空,说出了一生中的最后一句话:“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说完,从容就戮。

一代名将就此含笑九泉。

封常清死后,高仙芝也随即布了他的后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