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郁明显者,可加陈皮10克,香附10克,乌药15克。 根据《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2):158,袁巍等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宫外孕50例临床观察,痊愈16例,显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处方:丹参15克,当归10克,乳香8克,没药8克,蜈蚣2条,天花粉15~30克,牛膝10克,坤草12克,香附10克。每剂水煎2次,约500毫升,每日分2次服。结果用药1周后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明显下降。50例患者服药前检查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在400~2000毫单位/毫升。降至正常范围(<100毫单位/毫升)时问,最长18天,最短12天,平均15天。 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称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病程迁延所致。本病炎症可以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常由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而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给病人造成较长时期的痛苦。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下腹痛,腹痛,直肠不适,性交痛,分泌物、白带增多,痛经、月经过多。临床体征包括盆腔检查时的触痛和不同程度的附件增厚或肿胀。如果存在盆腔脓肿,应行阴道后穹窿切开引流术,若输卵管一卵巢脓肿破裂有时可能需行急症开腹术。 本病属于中医'月经不调'、'带下'、'癜积'、'不孕'的范畴,认为本病多由经期、产褥期或流产后不注意清洁卫生,病邪乘机侵袭所致。临床上有肾阳虚,湿热下注,肝肾阴虚,气血瘀滞之分。活络效灵丹为治疗气血瘀滞型的常用方之一。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 腹冷喜按者,加桂枝10克,肉桂6克,小茴香6克;湿热偏盛者,加薏苡仁30克,苍术10克,红藤15克,丹皮15克;肝肾阴亏者,加熟地15克,杜仲15克,山萸肉12克;肾阳虚者,加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杜仲12克,肉桂6克,鹿角霜10克。 根据《湖南中医杂志》,1994,(5):37,陈维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合并炎性包块1例,疗效显著。处方:当归12克,丹参12克,乳香6克,没药6克,延胡索10克,赤芍12克,桃仁9克,小茴香3克,红藤15克,丹皮15克,败酱草15克,蒲公英30克,甘草5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15剂后,症状明显改善,腹痛减轻,包块有缩小。效不更方,原方再进10剂,自觉症状渐消失。原方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继服10剂,妇科检查,包块消失,仅有一增厚组织。继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调理1个月,体重增加。1年后随诊,病愈禾复。 子宫肌瘤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其中含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中年妇女。根据大量尸体解剖检查,发现30岁以上妇女中20%有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肌瘤存在。本病病因尚不明。但临床资料表明子宫肌瘤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且可继续生长和发展,绝经后停止生长以至萎缩。提示子宫肌瘤的生长和发生与雌激素有关。按肌瘤的生长部位可分为宫颈和宫体部肌瘤,大多数为宫体部肌瘤。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常与肌瘤的生长部位、大小、生长速度等有关。常见月经改变,膀胱、输尿管、直肠的压迫症状,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不孕,贫血等症状。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一般典型的肌瘤诊断困难不大,有可疑时,可借助探针探测宫腔深度及方向,输卵管、子宫碘油造影,8超显像及内窥镜等检查协助诊断。常用激素或手术方法治疗。 本病属中医'瘢瘕'、'崩漏'范畴。临床上可分为痰瘀阻络、脾虚痰凝、脾肾阳虚、肝脾阴虚、肝郁气滞等证型。本方适用于痰瘀阻络型的治疗。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桃仁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 便秘者,加大黄6克(后下);热盛者,加丹皮15克,黄柏10克,胆星6克;伴气滞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厚朴10克;寒象明显者,加吴茱萸10克,川椒6克。 根据《山西中医》,1997,13(3):29,周成功等报道:活络效灵丹治愈子宫肌瘤1例,收效显著。处方:当归15克,丹参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11.阑尾炎 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病。阑尾腔梗阻后并发感染是其基本病因。引起梗阻的原因有粪石、寄生虫、淋巴组织增生、肿瘤及其他病变。本病分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和坏疽穿孔性3种。临床表现:起病时常在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一般只有低热而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高热多见于阑尾坏死、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时。检查时右下腹出现腹肌紧张,压痛通常位于麦氏点。反跳痛,即手压下后突然抬起,疼痛更明显。腰大肌征阳性:即左侧卧位右下肢强力后伸,出现右下腹疼痛加剧。常在足三里与上巨虚穴之间有敏感压痛点。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阑尾炎属中医'肠痈'范畴,其病因有气滞血瘀,蕴积化热,热胜肉腐为脓,治宜活血化瘀,解毒排脓,故选用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0克,丹参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桃仁10克,皂角刺10克,冬瓜仁15克,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 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10克,芒硝10克;热甚者,加栀子10克,连翘10克;慢性期,加薏苡仁3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 (1)根据《实用医学杂志》,1996,(1):64,黄光隆报道:活络效灵丹治疗阑尾炎11例,痊愈10例,好转1例(因外出中断治疗)。处方:乳香15克,没药15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皂角刺10克,冬瓜仁15克,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剂。热盛者,加连翘12克;大便于结者,加大黄10克;气虚体弱者,加黄芪15克,伤阴者,加麦冬10克,玄参12克,后期包块缩小,但质坚者,去蒲公英、败酱草,加三棱12克,鸡内金10克。 (2)根据《江西中医药》,1995年,(增刊):103,张宇享报道:白芍效灵丹治疗阑尾炎22例,全部治愈,其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血象正常,其中服2剂愈者3例,服4剂愈者11例,服6剂愈者8例。处方为活络效灵丹中之丹参易茜草加大量白芍而成:白芍60~100克,当归15克,茜草15克,乳香15克,蒲公英30克,苦参15克,川楝子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前服。病情严重者可1日2剂。湿热重、便秘、高热、舌燥、苔黑者,加大黄10克,芒硝10克,桃仁20克;气虚体弱者,加黄芪15~50克。 12.痔疮肿痛 痔疮是肛门部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因与妊娠、分娩、便秘、腹泻多次、久坐等有关。痔一般原发于齿线上方,初期为痔静脉丛扩张,其表面粘膜无明显改变。继而因有炎症,粘膜可有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痔内结缔组织纤维增生。本病临床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等。其中血栓性外痔肛门肿痛剧烈,检查见肛管边缘有椭圆形小肿块,表面皮肤暗红,有明显触痛,也需做急症处理。 本病中9称为'痔疮',缶床常见证型有湿热内蕴,气血不调,瘀血阻滞等。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型。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槐花18克,地榆12克,生地12克。 湿热盛者,加瓜蒌15克,黄柏15克,枳壳10克;气血虚弱者,加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18克,炙甘草6克。 根据《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5):288,李兆波等报道:加味活络效灵丹治疗痔疮肿痛280例,服药1个疗程治愈154例,占55%;好转126例,占45%;服药2个疗程治愈84例,占30%;服药3疗程,治愈42例,占15%。3个疗程全部治愈。处方:当归15克,丹参15克,生没药15克,生乳香15克,黄芩10克,槐花10克,地榆6克,生地15克,银花15克,鱼腥草15克。便秘者,加大黄5克,枳实10克;年老者,加何首乌15克,火麻仁10克;便血量多者,加仙鹤草12克,茜草12克,海螵蛸12克;口干者,加沙参12克,麦门冬12克;内痔脱出者,加升麻10克,黄芪15克。每日1剂,清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3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热燥、饮酒等。 13.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亦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周围及米克耳憩室。溃疡的形成和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本病男多于女,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本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时发时止,疼痛主要为长期性和节律性,一般局限于上腹中央,多为钝痛或灼痛,且和饮食有关。胃溃疡疼痛常在饭后半小时发生,经1~2小时渐消失。 十二指肠溃疡常在饭后3~4小时发生,持续不断直至进食或服用制酸剂后缓解,一般在下午或夜间为重。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反酸、流涎等症状。进一步可并发胃及十二指肠大量出血,幽门梗阻或穿孔等。胃溃疡迁延日久有癌变的可能。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心痛'、'吞酸'·、'嘈杂'等范畴。有寒邪客胃、肝气犯胃、肝胃郁热、气滞血瘀、胃阴不足、脾胃阳虚、饮食停滞之分。活络效灵丹是治疗血瘀型溃疡的常用方。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0克,丹参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陈皮10克,白及20克,桃仁10克。 吞酸明显者,加乌贼骨20克,瓦楞子20克;寒热错综复杂,加半夏10克,黄连6克,吴茱萸6克;心烦口干者,加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石斛10克。 根据《中医药研究》,1996,(5):14,童家罗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血瘀型消化性溃疡89例,治愈43例,有效3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7.6%。随访2年共63例,溃疡复发者23例,复发率为36.5%。处方:当归12克,丹参12克,制乳香8克,制没药8克,苏梗9克,八月札12克,赤芍12克,白及20克,甘草9克。嘈杂、吞酸者,加煅瓦楞子12克,乌贼骨20克,蒲公英20克,以制酸和胃;大便色黑者,加藕节炭15克,阿胶10克,三七粉5克(另吞服),以止血化瘀;心烦口干,便干,舌少津,属于胃阴不足者,加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15克,改赤芍为13芍12克;局部肠腺化生者,加山慈菇20克,半枝莲20克,龙葵15克,以化瘀解毒。4周为1个疗程。 14.深部静脉炎 深部静脉炎是发生在周围血管的肢体深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本病是由于感染病灶的细菌栓子随着血液循环被带到肌肉深部组织,或因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激素影响、血流滞缓等原因使周围血管持久地痉挛,影响血管壁本身的滋养血管,管壁因缺血而受损害,导致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发为本病。临床以疼痛、患肢发凉和感觉异常,皮肤色泽改变(苍白、潮红或发绀)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坏疽或溃疡。 深部静脉炎属于中医的'流注'范畴,乃气滞血瘀、热毒壅盛所致。治疗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凉血,活络效灵丹为其主方之一。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银花15克,牛膝10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 苔黄腻,湿热盛者,加苍术10克,黄柏15克,薏苡仁30克;疼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白芷10克,穿山甲10克;下肢沉重无力甚者,加杜仲10克,桑寄生15克,补骨脂10克。 根据《河北中医》,1994,(6):18,赵淑惠等报道:加雹活络效灵丹内服外敷治疗深部静脉炎32例,痊愈23例,,显聱.5萄,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处方:丹参?0克。,虿舀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川芎9克,银花30克:.赤芍12克,穿山甲 克,枳壳9克,地龙9克,甘草6克。 袋中敷于患处,为保持热量使热力内透,外用塑科伸'巴袭、烫坏皮肤为度。凉后将药渣蒸热重复使用,1日敷5~6次。 15 带状疱疹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皮肤病,其特点为成簇蛮疱,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常为单侧性并伴有神经痛.0羞岳蒜位常见于胸、腹、四肢及头面部等处。一年粤专均要烹病,但以春秋二季为多见。苡仁30克,茯苓10克。 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9):185,何彩云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蛇串疮83例,5天内痊愈者24例,10天内痊愈者31例,15天内痊愈者22例,18天内痊愈者6例,总有效率为100%。处方:丹参30克,当归12克,生乳香10克,生没药10克。肝火型,加栀子15克,柴胡6克,龙胆草10克。车前子10克,元胡10克,板蓝根30克,银花30克;脾湿盛,加薏苡仁30克,板蓝根30克,茯苓20克,炒白术10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12克,建曲15克;血瘀型,加板蓝根30克,茯苓2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桃仁10克,三七6克(研细分次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16.牙痛 牙痛是口腔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无论是牙齿本身的疾病,或牙周组织以及下颌骨的某些疾病,甚至神经疾患等都可表现为牙痛。临床上多系龋齿、根尖炎、牙髓炎、冠周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所致。临床表现:牙齿疼痛,咀嚼困难,遇冷、热、酸、甜等刺激,则疼痛加重,或伴龋齿,或兼牙龈肿胀、或有龈肉萎缩、牙齿松动,牙龈出血等症状。 本病祖国医学也称'牙齿痛'、'牙痛'或'齿痛',并认为,牙痛的病因虽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风热、胃火、肾虚3类,久之致气滞血瘀。针对其病机,选用活络效灵丹,并加以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功效的中药,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 活络效灵丹加减:丹参15克,当归15克,生乳香15克,生没药15克,石膏30克,栀子10克,大黄6克。 风热盛者,加防风10克,连翘15克,白芷10克;肝火盛者,加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胃热盛者,加黄芩10克,黄连6克;虚火盛加黄柏10克,牛膝10克,麦门冬15克。 根据《时珍国医国药》,1999,(2):48,朱富虎报道:加味活络效灵丹治疗牙痛31例,痊愈18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93%。处方:丹参20克,当归20克(研细分次冲服),生乳香20克,生没药20克,连翘30克,大黄20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17.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中,以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最高,它可累及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而以感觉神经受累为最常见,约有1/4的患者有疼痛或痛觉异常。其起病急缓各异,疼痛性质多样,严重程度不一,可间歇或持续性发作。下肢多于上肢,往往在夜间发作,但多项研究证实,微血管病变为其主要致病因素,糖尿病时,周围神经滋养血管的管壁出现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以致引起局部缺血,从而导致神经病变。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气滞血瘀而致,其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原则,活络效灵丹为其主方之一。活络效灵丹加减:丹参30克,当归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桃仁10克,鸡血藤30克。偏上肢者,加桑枝10克,片姜黄6克;偏下肢者,加牛膝10克,独活10克,木瓜10克;气血虚弱者,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肝肾阴亏者,加山萸肉15克,熟地15克;阳虚者,加桂枝10克,制附子10克;痰瘀互结者,加白芥子10克,僵蚕10克,半夏10克,胆南星6克。 根据《江西中医药》,1999,(5):22,何刚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21例,处方如下:当归15克,丹参30克,生乳香9克,生没药9克,川芎10克,全蝎6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10克。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阴虚火旺者,加玄参、知母、地骨皮;阳虚者,加制附子、桂枝、细辛;湿热者,加苍术、黄柏、薏苡仁;痰阻者,加僵蚕、天南星、白芥子;筋脉挛急者,加木瓜、伸筋草、忍冬藤;下肢痛者,加川牛膝、桑寄生;上肢痛者,加桑枝、片姜黄。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治疗期间不改变原服用的降糖药种类及剂量,但停用其他镇痛药。肢体疼痛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者为显效。肢体疼痛明显减轻,或疼痛基本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者为有效。结果: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1%。 1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颈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局灶性神经供血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有微栓塞、血液动力学改变、颈部动脉受压等多种学说。临床表现:颈动脉型可表现为意识模糊、癫痫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肢体麻木、单瘫、偏瘫同向偏盲、失语、失用、黑嗦性交叉性偏瘫等;椎动脉型可表现为眩晕、昏厥、猝倒、黑嗦、复视、视物变形、视野缺损、平衡障碍、球麻痹、遗忘、失认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为:①好发于50~70岁,男多于女。②发作突然,历时短暂,1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小时,一般常为5~20分钟。③发作间期不留后遗症,但部分患者可有一些轻微体征,如偏瘫、眼震,角膜、咽壁和腱反射不对称,调视、辐辏反射障碍等。④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出现的局灶症状符合一定血管供应区的脑功能。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复发频度较颈动脉系统为多。诊断:由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很短,多数病人就诊时已无症状及体征,诊断主要根据病史。 本病中医称之为'中风先兆',也有'小中风'、 '小中'、'小卒中'、'中风先期'之称。临床可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气滞血瘀、肝肾亏损等证型。治宜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益气养血,行气化瘀,滋肝益肾等治法。凡以气滞血瘀为主者可以活络效灵丹为主方治疗。 活络效灵丹加减:丹参30克,当归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 肝阳上亢,加天麻12克,钩藤12克,生代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天门冬15克;气血亏虚,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气滞血瘀,加桃仁6克,红花6克,地龙9克;肝肾亏损,加山萸肉12克,杜仲12克,泽泻12克,山药15克,牛膝15克,茯苓15克,枸杞15克。 根据《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3):26,郦旦明报道:活络效灵丹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结果1个疗程治愈1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处方:当归15克,丹参30克,没药10克,乳香10克。肝阳上亢型,加天麻、钩藤等;痰浊中阻型,加半夏、白术等;气血亏虚型,加党参、黄芪等;瘀阻脑络型,加川芎、当归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