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字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喜欢用打电话、发微信的形式与他人交流。然而研究显示,频繁使用社交媒体,通过线上方式与他人接触更容易感到孤独。换句话说,对现实关系,即线下实际与人接触,投入时间越多,越可能觉得自己生活得不错。记得在疫情期间,我们通过线上与学生互动交流,效果明显不如线下在教室里上课。这是因为,我们看不到学生的表情与动作,不能与学生面对面地真实地交流。所以,老师们上课也体会不到那种幸福感,却总在担心孩子们学不会,或是不好好学。那为什么使用社交媒体越多就越感到孤独、抑郁呢?《手机大脑》一书中告诉我们:因为面对屏幕久了,和朋友线下见面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比如,我们在线上(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可以经常看到朋友们更新的动态。有些人看到一些朋友“晒”度假照片、“晒”美食照片,觉得别人那么幸福,而自己却没有时间,或是没有金钱,在对比之下,情绪变差,感到抑郁和孤独。因而,只翻看他人的照片,自己从来不点赞留言评论的人相比较那些主动评论的情绪更容易感到萎靡不振。这类人实际上个性较为敏感,容易感到担心与焦虑。有些人喜欢不断地刷新页面,随意浏览照片,只是想没事时看看别人都在干什么。这类人,只要使用社交媒体时间不那么久,就不会影响到心情、和身体健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长,尤其是有些人喜欢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这样一来,不会增进人们内心的平和,反倒会让情绪恶化,其后在生活中的幸福感就越低。凡事过犹不及。所以,作者一直在强调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在虚拟的网络中,我们可以到任何地方逛一逛,却慢慢地与他人割裂,即使与他人沟通,也看不到对方的面部表情,与他人的共情力就会变差。对我们而言,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十分重要,这是培养共情力的基础。而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窘境:诸如这样的对话,在生活中时有发生。我们暂且不去深究B共情力下降的原因是否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有关。单看这一对话,A要倾诉,B只要倾听就可以,不需要做出评判,就可以平息A的怒火。没想到,B却帮了C说话,导致A心中怒火继续燃烧。《手机大脑》一书中说,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让当代社会的有些人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看起来网络平台上朋友很多,实际生活中圈子却很小,共情力在不断地减弱,也不会对他人产生丝毫的关心了。所以,我们需要放下手机、电脑、平板,把发短信、打电话的方式改为,在合适的时间与家人、朋友一聚,开怀畅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