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善老人”尹仲锡 三十功名尘与土

 火花收藏与摄影 2023-05-16 发布于四川

   “慈善老人”尹仲锡,位列成都著名“五老七贤”。光绪十八年(1892)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外放陕西,历任白河县与长安县知县,延安府知府,西安府知府等职。

    辛亥革命后,先后担任了四川军政府审计院院长、四川政务厅长、贵州黔中道道尹等职。

    尹仲锡父亲尹培墉原是读书人,后来弃学经商,做点小生意,供两个儿子攻书。尹仲锡于光绪十八年(1892)考中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外放陕西,历任白河县与长安县知县,延安府知府等职,受到陕西巡抚岺春煊和布政使端方的赏识器重,调任西安府知府。他很能做官,不管县官、州官、府官,都干得轻轻松松,游刃有余,被端方称之为“辅阁之才”。

    他为人精明干练,为官清正廉洁,办理讼案秉公而断,不徇私情,民众呼之为尹青天。他还积极推行新政,在端方的影响下,大兴劝业、兴学、修建铁路,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之风,干得有声有色,朝廷给他的表彰是:“钦加西安府正堂加五级记录十一次记大功九次尹”。现在陕西省博物馆内还收藏着两块他用这一名衔发布的木刻板告示。

    辛亥革命后,在四川军政府都督尹昌衡、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和贵州巡按使刘显世的一再恳请下,他又先后担任了四川军政府审计院院长、四川政务厅长、贵州黔中道道尹等职,一直干到1925年才弃政还乡。他在清朝为官15年,两个朝代的仕途生涯加起来刚好30年,便将岳飞《满江红》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写成横幅,张挂于他的书房八宝斋中,表示自己为官三十年是清白的。别人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则只是“尘与土”而已 。

   ↑尹仲锡像

   总理慈惠堂

   慈惠堂是成都一所官办的慈善机构,创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由官方赐田300亩作为堂产,每年再拨给经费若干,用以救济鳏寡孤独和无依无靠的残疾人 。此堂经历了从雍正到宣统八个皇朝,共180多年,救助了成千上万的孤残穷人。民国初年却因军阀混战,财政窘迫,致使这所号称“慈惠”的穷苦人的栖身之所摇摇欲坠,行将崩溃。幸好当时的市政督办陈光藻良知未泯,极力要将慈惠堂维持下去。他找了好几个人员前去管理,都不称职,干了几天便走了。后来忽然想到尹仲锡,便天天登门相请,终于打动他出山当总理。

   当时住在慈惠堂的孤寡病残共有300多人,一个个面如土色,东倒西歪,奄奄一息,真使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通过了解,原来是严重的营养不良所致。在这里,每人每天只能喝两碗清汤寡水的稀饭,怎不生病呢?为此,尹仲锡裁减勤杂人员,节省开支,找省政府增加给养费,将每日两餐改为三餐,稀饭改为干饭。他每天都准时到堂内办公,却不要分文薪水。这种克己利人的高风亮节,全堂人员无不感念万分,众口一词地称他为“我们的好总理”!

    通过二十来天的调理,病员们的水肿逐渐消退,焦黄的面色也红润起来,尹仲锡便鼓励大家各尽所能,“挣外水”。如驼子、矮子、跛子、可以帮人守门、打杂;瞎子可以学艺上街头卖唱;男人可以在堂内打草鞋,编撮箕,扎扫帚,拿到街上去卖;女人可以打鞋底、做帽子,纺棉花,得到的收入归自己。后来他又逐步办起了鞋帽铺、成衣铺、印刷铺、裱褙铺、洗染铺、剃头铺……请师傅来教那些身体较好年纪较轻的孤残人员,边学边干,堂部付给工资。数年之后他还办起了火柴厂,使得慈惠堂内人人都有事干,个个都有闲钱,这一弱势群体可长脸啦!

  慈惠堂街已经成为成都的文化地标

   “盲人艺术团”

    慈惠堂的人员以残疾人居多。其中最可怜的又是盲人,尹仲锡便将他们组织起来学打扬琴,边打边唱。教师由他礼请成都的名艺人义务传授。盲人的特点是眼不能见而心无杂念,记性好,做事专一,手也比较巧,最适合吹拉弹唱一类的小玩意 ,所以他们学得很快,不仅会弹琴,还每个人都能唱几腔折子戏,生、旦、 净、丑、末,样样人才都有。旧时成都人爱讲排场,家道殷实的人家要办喜庆之事,便要请一棚扬琴艺人去助兴,尹仲锡的“盲人艺术团”便派上了用场 。有时他还写点新剧本交给盲人演唱,更受喜庆之家欢迎,给的酬金也更多 。

    盲人双目失明,形象不佳,尹仲锡便给他们每人配一副墨晶眼镜,头戴六合红结瓜皮帽,身穿政府官员才有资格穿的蓝袍玄桂礼服,一个个衣冠楚楚,由同样衣着笔挺的聋子或哑子引路,那阵容绝非那些衣衫褴褛的街头流浪艺人可比,于是满城哗然,名声大噪,要办喜事的人家都以能够请到慈惠堂的盲人到场助兴为荣。这使得幽默文人刘师亮称奇不已,写了两首竹枝词:墨丝眼镜亮光光,结伴而行慈惠堂。角色齐全生旦丑,不施粉墨就登场。轻敲檀板追潘郎,慢抚扬琴拷红娘。何方优伶满城串,取下眼镜是瞽盲。

  ↑儿童火花箱标成都档案馆藏

   ↑解放后成都火柴厂认为该解决儿童读书问题了,就把手中的饭碗改成了书本

    培根火柴

    慈惠堂在尹仲锡的苦心经营下越办越红火,名声也越来越大。赖心辉任省长的时候,拆了清末新军设在凤凰山的营房,将木料砖瓦全部送给慈惠堂,尹仲锡将这些材料在外东大田坝修了一条街,门面开设商铺。清末民初,周孝怀任劝业道道台时在九眼桥办了个惠昌火柴厂,民国以来闲置未用,尹仲锡便和时任四川督理的杨森要求恢复火柴生产。杨森很爽快答应,尹仲锡便向中国银行贷了5000元款,将原惠昌火柴厂的老师傅们请回来,恢复了火柴的生产。

     火柴厂更名为培根火柴厂,商标是一个胖小孩端着碗吃饭,叫“娃娃牌火柴”。尹仲锡后来又亲自设计了一张商标,画了一把折扇,扇面上亲笔手书四言诗一首:“厂中余利,专恤孤穷。敢有私,天地不容。以扇喻善,奉扬仁风。”与此同时,将“娃娃牌”改名为“扇牌”火柴。不管使用什么名称,培根火柴厂的火柴都很畅销,一段时期还供不应求。尹仲锡便新增设备,新招工人,增加产量。抗战时期,培根火柴还远销到了沦陷区。火柴是种微利商品,但它量多面广,能够安置很多就业人员。

  ↑扇牌火花箱标成都档案馆藏

    ↑扇牌火花封标和小标,游开国供图

   惊天一跪

   慈惠堂越办越好,捐助者也越来越多。有位前清的纳捐知府秦寄宇将600亩良田美土全部赠送给慈惠堂。前清四川总督丁宝祯的后人也将丁公祠的祠堂和田产无偿赠与,尹仲锡便将丁公祠办成一所“文诚义塾”,选孤儿中的优秀人才进塾学习国文、数学、英语。英语数学学得好的送到武汉或天津学技术,国文学得好的推荐到军政界任文书。

   1938年秋,孔祥熙来到成都,极为慷慨地捐赠了20万元,尹仲锡将这笔钱买成田土。后来慈惠堂的田产达到8000多亩,收养人员也由300多人猛增到 8000多人。与此同时他还接管了育婴堂、孤儿院、养老院。新增的人员很多都是抗日战争中从外省逃到四川的难民,尹仲锡均妥善安置,使之各尽所能,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

   1939年夏,日本轰炸机对成都狂轰滥炸。为安全计,尹仲锡想将慈惠堂的全体人员往乡下疏散转移,便将租种慈惠堂的700多户佃农请来,请求他们照管慈惠堂的鳏寡孤独残疾人。他说:“你们可一家领一人去,叫他们干点家务活或轻微的农活还是做得到的。待到年终你们交纳田租的时候,我们将给予减免来弥补你们的损失。”佃户们大多乐于接受,唯有瞎子却很少有人愿意接,佃农认为这种人一样事情都不会干,还要由人服侍。反之瞎子们也不愿意离开慈惠堂,一个个又哭又闹。尹仲锡劝了这方,又劝那方,谈判陷入僵局。僵持了好一会儿,只见尹仲锡忽然“咚”的一声跪下地去,向着佃农们磕了三个响头,又回过身来向着瞎子们磕头,流着眼泪说道:“我求你们啦!你们行行好,给我一个面子吧。”在场者全都惊呆了。这个年届七十当过大清朝知府的老人,现在居然向着种他田地的佃农和靠他救济的盲人们下跪,简直不可思议!大家愣了片刻,不约而同地全都向他跪了下去,哭着说:“你老人家快快起来!我们错了。我们一定要听你的话 ,你哪门说我们就哪门办,你老人家放心吧!”

    遗憾的是,尹仲锡没有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他去世于1943年,活了74岁。他去世之后成都市国民政府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给他立了铜像,一年四季都有人到铜像前焚香礼拜。(20101129日《成都日报》)

  ↑鸣谢四川省旅游协会文化旅游收藏分会刘华和左少英先生提供尹仲锡坐像照片。坐像上书“成都慈惠堂总理尹仲锡先生遗像”,坐像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可惜的是坐像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被毁了。这张照片的故事参见《愿每一个大海捞针的开头,都有一个珠联璧合的结尾》。

  ↑照片红圈中人物就是本文的作者之一何永忠先生,笔名铁波乐。照片拍摄于1987年,由乐山花友穆平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