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濯锦·贤德懿范丨慈善大家尹昌龄:“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成中行 2023-11-09 发布于山西
濯锦·贤德懿范丨慈善大家尹昌龄:“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来看“清廉蓉城”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

濯锦·贤德懿范丨慈善大家尹昌龄:“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尹昌龄(1869-1942)被称为“中国慈善第一人”。这位成都籍清代翰林、慈善大家,1925年弃政还乡,怀悲悯恻隐之心,毅然接收了破败不堪的慈善机构——慈惠堂,拼尽全力庇护军阀混战之下的8000多名鳏寡孤独及弃婴,将慈惠堂发展壮大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慈善组织。他一生廉直,留给社会丰厚的慈善资产,却不曾为自己的家人留下一间屋,其感人之举在中国慈善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手握巨万的他 竟无一间屋

1942年11月29日,日军轰炸下的成都阴霾密布,听闻坚守在培根火柴厂的尹昌龄久病不起,教育家陶亮生和诗人林山腴前去探望。其时尹昌龄已很虚弱,面对两位友人悲叹:“我要是能再活一年,看见这8000多鳏寡孤独有个下落,死亦瞑目!”这是尹昌龄生前留给友人的最后一句话。

按照尹昌龄的遗愿,待慈惠堂所有理事聚齐之时,其妻郑重将保管慈惠堂财产的小箱子,当众交给了继任者张澜(中国民盟创始人之一)。据档案记载,开箱后清点,慈惠堂竟拥有田产8348余亩,独院24处,街房100余间,现金数十万,观者无不感服。

濯锦·贤德懿范丨慈善大家尹昌龄:“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1911年,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

濯锦·贤德懿范丨慈善大家尹昌龄:“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今慈惠堂街的位置

这笔巨额财富,是尹昌龄经过20年的打拼,为慈惠堂留下的资产。谁知手握巨万的他,自己家中竟清贫到无钱为其办丧事。更让人意想不到,他连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都没有,20年来和家人一直靠“租房”生活,也从未在慈惠堂领过一个铜板的工资,全家人的生活来源,仅靠着老家郫县(今郫都区)的那点田产。朋友们唏嘘不已,纷纷凑钱,将尹昌龄租住在马王庙后街的房屋买下赠予其家人,一家人这才有了栖身之处。蜀中才女黄稚荃在《尹昌龄事略》一文中的结语隽永悠长:“昌龄殁之日,家无馀财,年七十四。”

培根火柴厂 火柴点亮苦难之路

早在尹昌龄在陕西为官时,就开始以“生产和福利”相结合,对鳏寡孤独及无家可归者进行慈善救助的探索。档案记载,尹昌龄接手成都慈惠堂之前,慈惠堂是“一所官办的慈善机构,有田三百余亩,加上政府拨给的救济经费,可养活鳏寡孤独废疾之无依者三、四百人。创始于清朝雍正之初,民国以来政乱财窘,救济经费逐渐挪作他用,堂务日废。”

清末民初,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互融,尹昌龄少时受到讲究子史经集的科举考试影响,为官后又受西洋文化的冲击,可谓“亦新亦旧的一代”。在慈惠堂的管理中,尹昌龄很关注国内外最新慈善动态,在堂厂的设置上,慈惠堂既有现代社会企业雏形的“培根火柴厂”,也有开成都职业教育之先河的“慈惠堂瞽童教养所”,还建立了育婴堂、幼稚园、女童教养所之全系列女童救助体系,以及恤嫠、拯溺、施棺等传统慈善项目。

濯锦·贤德懿范丨慈善大家尹昌龄:“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成都市慈惠堂组织表

尹昌龄的慈善理念是“救济不如自救”,推崇“教重于养”,并提出“社会惟工业谋生较有把握,且可长远”,可见尹昌龄是授之以渔理念的忠实践行者,在今天看来,他的慈善理念都极具先进性。在尹昌龄等人的用心经营下,培根火柴厂的火柴,在全国广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次合并,培根火柴厂于1952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成都火柴厂”。

尹昌龄还通过对火柴商标的精心设计,宣传慈善事业,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培根火柴厂当时生产两种火柴:善牌火柴其商标图案为一把张开的折扇,扇面上印有尹昌龄拟的四言六句:“厂中余利,专恤孤穷。敢有私心,天地不容。以扇喻善,奉扬仁风。”另一种是儿童牌火柴,商标图案是以儿童手捧饭具,意为宣传解决儿童吃饭问题。

濯锦·贤德懿范丨慈善大家尹昌龄:“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培根火柴厂扇牌、儿童牌火柴商标

眼看火柴生意日益兴隆,培根火柴厂成为慈惠堂经济来源的命脉,一些军方人士窥觎,欲投资按股分成,尹昌龄听闻当场动怒:“你们按股分红,把赚的钱都拿去分了,鳏寡孤独又怎样?”为了自明和警世,尹昌龄在培根火柴厂厂门两侧,挂上他撰写的一副木制对联:

慈善事业在良心 假公济私 绝非人类

生产艺能求进步 殖材振乏 恃此资源

濯锦·贤德懿范丨慈善大家尹昌龄:“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濯锦·贤德懿范丨慈善大家尹昌龄:“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尹昌龄留在扇面上的书画

男儿黄金膝 只为慈善跪

作为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尹昌龄,是声名远扬的名儒,更是颇有气节的慈善大家,他有两次感天动地的“跪拜”,被记录在史料中。一次是为了慈惠堂的盲人,一次则是为了受灾的灾民,成为当时人们眼中的“义举”。

抗战时期,敌军轰炸成都,慈惠堂8000多鳏寡孤独及弃婴需要安置,其中盲人疏散最为困难。尹昌龄将附近各乡场400余户佃农召集起来,请求他们帮忙疏散并给予盲人生活上的悉心照顾。他承诺慈惠堂会根据盲人的生活状况减租并嘉奖用心照顾者,佃农们看到尹昌龄对盲人如此关怀,无不感动,纷纷点头答应。在现场为佃农们支付了第一笔酬劳后,尹昌龄竟出人意料地向众佃农叩头,跪下行礼,众人无不热泪盈眶,受托后善待盲人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人。疏散数年间,慈善堂的盲人在众佃农的照顾下,未有一人死亡。

另一次是尹昌龄欲前往川东放赈,那年他年近七十,无力亲自成行。为把灾民工作做好,切实救助百姓,需委托可靠之人代他前往。他很看重培根火柴厂主任王干青(中共地下党员,成都十二桥烈士之一)的为人和才干,就把王干青请上中堂,赴身下拜,行一全礼,叩请干青代他成行,王干青比尹昌龄小二十多岁,属于他的晚辈,但尹昌龄为了灾民的利益,并不在意个人颜面。

厚恩重如山 百姓心中有杆秤

尹昌龄逝世后,《华西日报》于1942年12月1日发表社论,介绍了尹昌龄管理慈惠堂的感人事迹,成都市民纷纷动容,积极响应号召,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为尹昌龄在当年的人民公园塑一铜像,通过每张电影票上附加小额资金,由全市人民共同出钱铸就而成,足见众人对尹昌龄高洁品性的感念。

濯锦·贤德懿范丨慈善大家尹昌龄:“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1942年,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尹昌龄铜像图纸

濯锦·贤德懿范丨慈善大家尹昌龄:“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建成的尹昌龄铜像

如今已经74岁的尹大锡(尹昌龄嫡孙),牢记祖父尹昌龄一生践行的墓志铭“仁为己任,视民如伤”,他还郑重给自己在成都就读小学二年级的小孙子,讲述了高祖父尹昌龄秉承的先贤理念:“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