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区经验 | 上海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浅析(上)

 方圆儒人 2023-05-16 发布于上海

智慧园区发展概况

智慧园区的本质是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高度融合。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园区是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云网端,是宽带园区、感知园区、数字园区、智能园区的结合体,实现人与人、人与技术,以及技术和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从业务角度看,智慧园区是实现园区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的关键支撑,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和重要抓手。

01

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背景

智慧园区是成熟园区的升级版,也是新兴园区的规划起点,随着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成大势所趋。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主攻方向之一。按照 “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发展定位,加快空间格局重塑,充分发挥品牌园区运营基础,实施特色产业园区“高峰引领”计划,产业园区正逐步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从国家层面看,2014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强调指出“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其中在建立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方面,要积极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

此外,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明确了浦东新区等重点区域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建设目标。

从上海市层面看,上海市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要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同时对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明确了方向和任务。2020年底,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提出如下目标:“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2021年,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推进上海经济数字化转型 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了“到2023年,将上海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经济数字化转型生态建设引领区,成为数字经济国际创新合作典范之城”的转型目标。市发展改革委印发《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到2025年,推动上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进一步提高,着力形成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制度框架体系,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制度性成果,在国内外的数字规则话语权显著增强,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提供重要支撑”的总体要求。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等,提出了“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对标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数字化标杆城市,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为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奠定坚实基础”的主要目标。对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明确了方向和任务。

从区级层面看,2021年2月以来,各区全面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部署。杨浦区制定了《打造上海市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全面推进杨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以“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为引领,打造杨浦滨江在线新经济总部集聚区,大创智—五角场数字化生活新地标,城区数字治理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继续优化,构建若干数字化特色场景链,形成数字化双创生态链,打造上海市数字化转型示范区。金山区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金山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宝山区编制了《宝山区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提出:着力构建“四个一”总体建设框架;从领导机制、推进机制、督促检查、资金保障、形成氛围等五大方面形成全方位保障机制,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全面、系统、主动地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打造数字化转型“双核五圈”示范生态圈。静安区制定了《静安区智慧城区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云网一体、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打造“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数据共享开放体系;深化“1大脑+N平台”的跨领域融合应用体系;完善“自主可靠、制度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嘉定区编制《嘉定区城市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构建一个数字底座,夯实“端、网、数、安”基础能力;聚焦三大转型领域,形成相互协同、互为赋能的生态格局;打造两大转型示范样板,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建立两大转型推进机制,营造共建共享生态环境。闵行区编制了《闵行区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以“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空间发展战略为牵引,以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为抓手,聚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加强闵行区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实现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

从园区层面看,虹桥商务区、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上海化工区、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等,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相关要求,全面落实智慧园区建设和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核心竞争力。张江科学城提出了坚持绿色智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居住安心、服务完善、出行便捷、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国际都市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明确了要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张江,服务于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临港新片区提出了将建设临港特色城市治理“两张网”,以智慧城市、宜居城市建设为机遇,打造临港特色城市治理和服务新模式,到2035年,建成高质量社会服务体系“临港样板”。虹桥商务区提出到2022年,将建成国家级新型智慧城市'5G+AI’示范区,形成城市运营中心、进博会保障服务平台、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三大特色平台和智慧交通、智慧会展、智慧商务、智慧生活四大功能体系的建设目标。上海化学工业区提出了要把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作为园区塑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02

国内外智慧园区发展概况

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国外智慧园区的发展经历了自主集聚—要素驱动—市场驱动—创新驱动的过程。

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在智慧城市这一先行概念的引导下,“智慧园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已成为智慧城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既反映了智慧城市的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又具备了不同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的独特性。

2018年,美国出台《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将智能和数字制造、先进工业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列为三大目标之一——“开发和转化新的制造技术”的优先计划。提出了将大数据分析和先进的传感和控制技术应用于大量制造活动,从而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先进的制造环境中更广泛地采用机器人技术;制定人工智能的新标准并确定最佳实践,以在行业内和跨行业提供一致的可用性,可访问性和制造数据效用。美国大型园区在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通常首先关注基础设施领域。中小园区偏重于某个应用系统智慧化,如智慧运维系统、智慧储运系统等。且非常重视大数据的积累和应用,并能够通过数据来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园区创新发展。

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以充分挖掘信息技术促进工业发展的潜力,抢抓新工业革命先机。2016年3月,德国出台“数字化战略2025”,提出10项措施。其中包括巩固“智能化联网”在经济基础中的核心地位,将数字化技术的科研、开发和创新带入顶尖水平,实现各阶段的数字化教学全覆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智能工厂、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等一系列数字化系统。通过“数字化战略2025”的实施,首先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园区的安全生产和管理环节,随后再扩展至安防、仓储、物流等其他环节,逐步促进园区智能化升级。

荷兰政府非常重视智慧园区建设方案的可复制性,因此前期调研和制定方案过程的时间较为漫长,论证也相对充分。荷兰各园区借助埃因霍温高新技术园区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纷纷合作布局智慧园区项目建设,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空间管理、运营管理等领域实现了内外资源的整合,将各类信息有机串联起来,通过多个系统的有效协作,为园区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园区高效运营。

在国内,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叠加园区发展趋势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未来我国园区智慧化建设需求将继续高速增长。目前,各地不同类型的园区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市场竞争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不断加强园区智慧化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建设为例,园区信息化费用所占比重约园区投资开发成本的10%~15%。

此外,发达国家工业园区积极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和污染物“零排放”的发展模式,创建改造型、全新规划型、以及虚拟生态型等不同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其中,虚拟生态型工业园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建立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系统,更大范围地整合了关联产业,从而突破了产业链和循环链的地域限制。

上海智慧园区建设成效

01

上海智慧园区建设历程

2011年以来,市经济信息化委不断推进园区智慧化和数字化建设工作。前期,以“数字园区”建设为重点,上海临港产业区等6家园区为代表园区。2014—2016年,上海市作为智慧园区建设的先行地区,从政策规划、技术标准和行业组织等层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在全市相继建成了一批“智慧园区”试点园区(共30家)分别为:

第一批(12家)试点单位是:临港产业区、康桥产业区、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软件园、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越界创意区、“800秀”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多媒体谷、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海世博园、虹桥商务区。

第二批(10家)试点单位是: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莘庄工业区、金山第二工业区、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上海宝山工业园区、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上海财大虹口科技园、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园、宏慧盟智园。

第三批(8家)试点单位是:八号桥、前滩国际商务区、上海金山工业区、上海天地软件创业园区、华鑫科技园区、上海明珠创意产业园、上海e通世界商务园、复景国际科技中心。

2021年,“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被列为上海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之一。市政府进一步明确把“推进园区数字化转型”作为园区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的五大任务之一。产业园区智慧化建设进入“数字化转型”新阶段。

02

智慧园区试点浅析

对三批30家“智慧园区”试点园区进行分析,从园区类别看,市级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和四新基地、文创园区相对较多,分别为8家、8家和6家。

图一 上海30家智慧园区试点单位分布情况

从产业领域看,涉及电子信息制造领域的有10家,高端制造领域的有13家,健康与医药、信息服务领域的分别有7家,新材料领域的有6家。其中,有14家园区涉及基础电信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互联网服务等领域;有6家园区涉及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领域。这些园区主要分布在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区和四新基地。综上,国家级与市级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和四新基地等已成为上海开发区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

03

智慧园区试点建设与应用重点

2013年,市经济信息化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市智慧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智慧园区“围绕一个目标、聚焦四个重点、促进二个转变”的推进思路。起草制定了国内首个智慧园区地方标准《智慧园区建设与管理通用规范》,率先提出包括设施、管理、服务、产业等在内的完整的智慧园区总体框架,创新性地对工业区、商务园、科技园、创意园等不同类型园区提出了差异化建设内容。此外,出台了《上海市智慧园区建设指南(试行)》, 从信息基础设施、园区管理、产业服务、生活服务、生态环保等五个方面对智慧园区建设内容提出要求。在园区建设中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以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为发展目标。

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通过光纤宽带网、无线局域网、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集约化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等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硬件服务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智慧园区重点应用领域

在园区管理方面,加快办公自动化、招商服务、应急安防、综合物业等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以园区管理云的方式统一接入各类应用系统和集中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园区运营管理的联动感知、智能决策和协同响应,有效提高园区运营管理效能和服务经济发展水平。

在产业服务方面,面向企业及产业需求,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基础设施,自建或引入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促进园区内外共性技术、专业服务等资源的汇聚整合,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产业集群、产业链企业间协作。

在生活服务方面,构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园区员工生活服务体系,提供各类生活服务信息资讯,为员工营造便捷、舒适、高效、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

在生态环保方面,注重能源管理、环境监控和循环经济,深化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园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低碳、可持续园区发展模式形成。

2021年7月,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园区数字化转型”的建设重点: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园区建设,通过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服务再造,建设智慧园区。支持园区在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产业服务等方面加强数字资源整合,提升数字化水平。鼓励各类主体在园区投资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园区实现融合应用。

2021年10月,《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将转型标杆示范工程列为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提出了五个新城聚焦主导产业方向,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促进新城场景应用赋能,鼓励企业加大场景开放力度,发展场景驱动型产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特色功能区域建设,推动张江数字生态园、杨浦“长阳秀带”等区域建设数字经济特色集聚区;推动临港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打造面向国际的创新转型先导区;聚焦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G60科创走廊、G50数字干线等重点区域,建设数字长三角实践引领区等重点任务。

04

上海智慧园区发展成效

在设施建设方面,产业园区基本实现了宽带光纤到桌面,公共区域和重点场所免费无线Wi-Fi全覆盖,域内网络管道、综合布线、桥架管路和通信网络等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光网园区”“无线园区”建设逐步推进,“一套云基础、一张高速网络、一组基础数据、一层支撑平台、一套安全体系、N类智慧应用”全面实现水、电、气、热、照明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

在“多规合一”方面,通过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功能,以及各类规划动态信息,建立“多规合一”信息互通机制,实现了各部门之间规划动态跟踪和对接系统,信息联动及业务协同,大数据平台下的智慧规划信息管理,以及在规划引导下的精准实施。

在运营管理方面,园区协同办公、资源库管理基本实现,公文流转与督办处理、协同管理、审批管理、通知中心、个人信息管理等功能,知识管理、公务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不断完善。园区基础库、企业库、项目库、行业库、专家库等园区资源数据库体系逐步建立。产业分析、项目管理、能耗管理、环保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应急管理等功能进一步完善。

在企业服务方面,面向企业的园区信息发布、政务窗口与服务、公共服务、金融服务、党建服务以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智慧化建设不断推进,建立园区门户网站,推动网络公共服务向基础服务延伸,建立了“一站式”基层服务点,实现户口、住房、社保的企业“一次性办结”服务。设置了便民服务“APP”,通过提供手机APP等移动互联网服务,通过下载智慧园区手机客户端提供交通出行路况查询、医院挂号预约、水电生活费缴纳、机票酒店预订等各种推送式服务。探索建立园区“信息化环境通达、数据资源共享、社区工作协同、公共服务泛在”,园区道路和重点区域全天候监控,园区环境、运行状态等的智能识别和立体感知等智能化服务。

在招商服务方面,园区初步实现了招商要素资源图、引资项目流转库、重点企业信息库、招商政策智能配套、招商项目绩效评价、营商服务全生命周期评估等功能,实现招商全过程管理,园区协同创新体系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践行了产业链协作、产能共享、物流协同新模式。

综上,上海市智慧园区建设有两个重点方向:一是智慧园区注重低碳生态化发展。融合人与设施、人与建筑、人与空间、人与产业、人与生活,园区智慧化转型将实现多代智慧叠加,实现可进化的有机生命体。二是智慧园区实现智慧化运营管理。对园区运营管理、精准招商、企业服务、环境能耗等数据,实现大数据整合分析、共享利用,发布信息、问题导向和快速反映,为政府决策、园区管理、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05

园区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成效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9—2021年,市经济信息化委先后发布了三批新建的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项目共计28个,其中有18个项目在上海市产业园区(见附表)。

在数据资源利用方面,临港新片区企业上研智联智能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自动驾驶全链条测试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已在临港新片区智能交通体系落地应用。接入了临港新片区红绿灯信息、公交车定位、滴水湖地铁站实时出站等数据,为智能公交试点应用提供关键交通信息,提高了智能公交运营通行效率。临港新片区国际数据港建设项目启动,其目标是打造国家数据跨境流动试验示范区。

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布的2020年度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专业服务商推荐目录中,在11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中,集中在上海市产业园区(基地)有7家;在28家专业服务商中,集中在上海市产业园区(基地)有17家。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金桥开发区等优势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2019年,临港新片区、徐汇滨江、闵行马桥等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集聚区建设正式启动, 西岸智慧谷人工智能集聚成长空间正在优化建设中,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正在加快建设。以发展智慧生活、大数据、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为特色的园区载体正在集聚建设。市北高新园区数智生态园、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在线”、长阳秀带、虹桥临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在线新经济发展。

附表 2019—2021年上海市产业园区获批新建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

推荐阅读

2022年浙江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看这27点

解读 |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基金体系的若干意见

要闻 | 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制度性开放,省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

✎来源 | 礼森园区智库

编辑 | 方   璐

✎审核 | 王琬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