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三十《水经.淮水注》考略(四)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3-05-16 发布于山西

A4

淮水又东北,穷水入焉。水出六安国安风县穷谷。《春秋左传》楚救灊,司马沈尹戍与吴师遇于穷者也。川流泄注于决水之右,北灌安风之左,世谓之安风水,亦曰穷水,音戎,并声相近,字随读转。流结为陂,谓之穷陂。塘堰虽沦,犹用不辍,陂水四分,农事用康。北流注于淮。京相璠曰:今安风有穷水,北入淮。

穷水又名安风水,即今沣河。源于今安徽霍邱县西南,流经县西,结流为陂,谓之穷陂。即今城西湖的前身。陂水四分,灌溉农田。出陂后北流注入淮水。公元前515年楚师与吴师遇于穷,即在此水旁。沣河淮河支流,源出霍邱县三元南丘陵区,流经三元乡、卢粉坊、赵河沿、椿树店、河口镇、朱塔寺、卧龙集、砖桥店、白莲乡、城西湖,绕县城西,北流至临淮岗,从临淮岗深孔闸入淮河。河流全长75公里(一说73公里 [0]  ),总落差37米。汇水面积1774平方公里(一说1840平方公里 [1]1]  。流域涉及霍邱县乌龙、户胡、众兴、河口、长集、岔路、白莲、宋店、龙潭九个乡镇以及叶集试验区的三元乡部分耕地。流域经济以农业为主,是霍邱县商品粮的主要产区[2]

安风县穷谷,按沣河源出霍邱县三元南丘陵区推析穷谷很可能也在附近。

穷陂熊会贞推测是今安徽霍邱县西南城西湖的前身。会贞按:“今霍邱县西南有洪塘湖,县西有西湖,尤大,皆丰河水所汇,盖穷陂之变名也”[3]

淮水又东为安风津,水南有城,故安风都尉治。后立霍丘戍,淮中有洲,俗号关洲,盖津关所在,故斯洲纳称焉。《魏书.国志》有曰:司马景王征毌丘俭,使镇南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从安风津先至寿春。俭败,与小弟秀藏水草中。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斩之,传首京都,即斯津也。

安风津,在今安徽霍邱县淮河上。《三国志·书·毋丘俭传》:正元二年(255),毋丘俭反,“大将军统中外军讨之,别使诸葛诞督豫州诸军从安风津拟寿春,……俭独与小弟重藏水边草中,安风津都尉部民属就射杀俭”。即此。

霍丘戍,南朝梁置,即今安徽霍邱县。《梁书·武帝纪》: 天监五年 (506) 五月,“丁亥,庐江太守裴邃克羊石城; 庚寅,又克霍丘城”。即此。隋开皇十九年 (599) 改置霍丘县

△又东北至九江寿春县西,沘水、泄水合北注之。又东,颍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淮水又东,右合沘口。又东迳中阳亭北,为中阳渡,水流浅碛,可以厉也。淮水又东流与颍口会。东南迳仓陵北,又东北流迳寿春县故城西,县即楚考烈王自陈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庐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汉高帝四年为淮南国,孝武元狩六年复为九江焉。文颖曰:《史记.货殖传》曰: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是为三楚者也。淮水又北,左合椒水。水上承淮水,东北流迳虵城南,又历其城东,亦谓之清水,东北流注于淮水,谓之清水口者也。

寿春地方学者考证:沘水、颍水、淝水(古称肥水)都是淮水支流。沘水,又称渒河,发源于大别山,全长约 250 公里,北流在正阳关附近(沘口,今清水河口)入州境,注入淮河。颍水,是独流入淮的一级支流,也是淮河最大的支流,从西北来在颍口(又称颍尾,今沫河口)流入淮河。淝水,今称东淝河,发源于肥西县北大潜山,北流至寿春县注入瓦埠湖,然后在八公山附近注入淮河,谓之淝口(今河口)。《寿州志》载:淮水在正阳关附近入境,“在州境行六十里,在县境行一百四十五里”。[4]

寿春县寿阳县故城,秦置,治所即今安徽寿县。东晋孝武帝时以避郑太后讳,改为寿阳县。南朝宋又改睢阳县,北魏复名寿春县。秦汉为九江郡、淮南国治所;魏、晋、南北朝为扬州、豫州、南豫州及淮南郡、梁郡治所;[5] 考古资料显示寿春城遗址位于寿县东津乡东津村瓦埠湖西200米,系战国遗存。面积约26平方千米。地面城垣已毁。20世纪80年代存此做过考古试掘和遥感考古调查,发现有灰坑、水井,并在柏家台南侧发现一处人造建筑基址,出土筒瓦、板瓦、圆瓦,花纹槽砖,纹饰有四叶纹、三角云纹、斜山字纹、风鸟纹等。陶片以泥质陶为多,也有较多的夹砂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兼有弦纹、乳钉纹、网纹、方格纹,器形有盆、豆、罐等。城内还曾出土过“大府”铜牛、“鄂君启”金节、铜方壶、蚁鼻钱、铜镞及大量的“郢爰”、“卢金”、“陈嫒”、“金饼”等战国黄金货币。(见《东南文化》1987年l期)[6]曲英杰先生还作了《楚都寿春城复原研究》。认为寿春郢城西南角位于北纬323123,东经116°4546″。外廊城西垣从今寿县城南门向南经马家圩、小岗上至范河村南250米处,残存长度4.85公里,南垣从范河村南向东经葛小圩、小刘家圩至顾家寨一带,残存长度约33公里,此规模与楚都纪南城相近。城垣的墙体已基本不存在,但城墙基础部位尚存,宽达20米左右,均系泥土夯筑,夯层清晰,结构紧密。城廓总体形制为一南北向的扁长方形。在构筑方法上,寿春郢城转角处也有明显的切角,与江陵楚都纪南城同制。具体可见于西北、西南、东南城角处。北垣当在今门朝西和八里塘一线以南,东垣[7]

 △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

淮水于寿阳县西北,肥水从城北西入于淮,谓之肥口。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县,右出东南流迳城父县故城南,王莽之思善也。县故焦夷之地,《春秋左传.昭公九年》,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矣。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伍举授许夷田。杜预曰:此时改城父为夷,故《传》实之者也。然丹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言夷田在濮水西者也。然则濮水即沙水之兼称,得夏肥之通目矣。汉桓帝永兴元年,封大将军梁冀孙桃为侯国者也。夏肥水自县,又东迳思善县之故城南,汉章帝章和三年分城父立。夏肥水又东为高陂,又东为大漴陂。水出分为二流,南为肥水,北为鸡陂。

肥水,古水名,也作淝水,以公元4世纪发生的“淝水之战”而名扬史册。古肥水相当于今东淝河,源于肥西县将军岭,西行北折而下,经瓦埠湖,由寿县城东北入淮河,长约100公里。[8]

城父县故城,位于亳州市城父乡城父村周围,春城父故城城址平面近似方形,边长约2千米,周长8千米,面积约4平方千米。城墙系夯土筑成,残存最高处约1.8米,基宽约10米多,四边各有一门。城内出土过郢爰和较多春秋陶片。据旧志记载,该城本名夷,楚改城父,楚平王(公元前528年)灭焦,易夷平城父,使太子建居之。[9]

思善县故城,思善故城位于古城乡古城村周围,系汉代遗存,城址平面近似方形,边长约1.1千米,周长约4.5千米,面积约1.2平方千米。城垣系土筑夯打而成,残存最高处约3米,基宽约10多米。城内残存瓦片甚多。据旧志记载,新莽时改谯为延成亭,分城父为思善亭,于此置城。[10]

高陂,又名高陂水。在今安徽涡阳县西南。《元和志》 卷7城父县: “高陂,县南五十六里。周回四十三里,多鱼蚌菱芡之利。”

夏肥水东流,左合鸡水,水出鸡陂,东流为又东南流,积为茅陂,又东为鸡水。《吕氏春秋》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投之鸡水是也。鸡水右会肥水而乱流东注,俱入于淮。

夏肥水古沙水支津,淮水支流。《汉书·地理志》 沛郡城父县: “夏肥水东南至下蔡入淮。” 《水经·淮水注》: “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县,……东注,俱入于淮。” 故道自今河南郸城县东南分沙水东南流,经今安徽亳州市南、涡阳、利辛二县之西,至凤台县西南入淮水。明、清时名西肥河,上游已改为源于太康县东南之清水河

鸡水,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北,东南流经县西北入西肥河。《水经·淮水注》:“夏肥水东流,左合鸡水,水出鸡陂。”

大漴陂大漴陂是在利辛县境内的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胡集镇的张桥村、谭庄村、贾桥社区、张庄村、长郢村、李赵村均都在大漴陂的灌溉范围内。张桥村、谭庄村、贾桥社区、长郢社区、张庄村的沿河村庄皆在大漴陂。茨淮新河开挖后,大漴陂发挥着水利功能,只是灌溉功能比往日小了。大漴陂这一几千年的水利工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水利的功绩和智慧结晶。[11]

鸡陂,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北。《水经·淮水注》:大漴陂“水出分为二流,南为肥水,北为鸡陂。夏肥水东流,左合鸡水,水出鸡陂”。《新唐书·地理志》下蔡县:“西北百二十里有大崇陂,八十里有鸡陂,六十里有陂,东北八十里有湄陂,皆隋末废。唐复之,溉田数百顷。”

黄陂,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北。《水经·淮水注》:“(鸡) 水出鸡陂,东流为黄陂。”《新唐书·地理志》颍州下蔡县: “西北六十里有黄陂。”

淮水又北迳山硖中,谓之硖石。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西岸山上有马迹,世传淮南王乘马升仙所在也。今山之东南石上,有大小马迹一十馀所,仍今存焉。

硖石硖山口,位于凤台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为长淮第一硖。被称作长淮津要的东、西两硖石各高60米。陡如斧削,隔淮河对峙,相距500多米,扼制着淮河上、下游的水上交通。硖山口因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在此争战。南北朝时,东晋与秦军大战,这里是重要的军事津要。硖石山古有4城,一在东硖石,一在西硖石迤西微平处,俗名城子,山西北隅尚有遗址。一在禹王山腰,一在长山北麓,连同四城,相距不及5里。4座古城堡久废,今西硖石顶只剩下一座清代建的四角凉亭,名为慰农亭。凉亭古朴典雅,亭额上有“慰农亭”三字,亭两旁的石柱上刻着一幅清光绪年间凤台知县颜海手书对联:“选胜值公余,看淮水安澜,硖山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亭前行数步即为硖石陡壁,陡壁西侧悬崖上有摩崖石刻《筑城记》[12]

结二城以防津要比对文物地图,此二城应为东峡石城址与西峡石城址。东峡石城址位于凤台县刘集乡山口村淮河东岸,系三国魏遗存。城址居山面水而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今城垣已毁。发现有铜镞、剑格等物。据载吴甘露元年(265),诸葛诞居寿春,司马昭遣王景率兵据峡石以拒吴。东晋时,晋将胡彬曾退保峡石。6-A。西峡石城址位于凤台县刘集乡山口村淮河西岸,亦系三国魏遗存,该城与东峡石城隔河相对。面积约3万平方米。仅残留一段城墙基石,长约7米,厚0.3米,高约1米。为三国时期魏国抵御吴军的城堡[13]

刘安虽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一前22)因谋反事发,自杀身亡,但民间传说他道术高妙,白日升天。上述淮水注所载便反映了淮河流域受刘安《淮南子》等道家文化影响较大,滋生出了较为独特乘马升仙传说

淮水又北迳下蔡县故城东,本州来之城也。吴季札始封延陵,后邑州来,故曰延州来矣。《春秋.哀公二年》,蔡昭侯自新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也。淮之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对据,翼带淮汶。淮水东迳八公山北,山上有老子庙。

下蔡县故城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凤台县西汉沛郡东汉九江郡西晋属淮南郡南朝宋废。北魏复置,为下蔡治。南朝梁为汴州治。下蔡城址位于凤台县城关镇古城村周围,系春秋、战国、汉遗存;平面为方形,边长约5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城垣已不存。城内曾出土春秋战国时的铜爵、剑、戈和汉代砖、瓦残片。据载此地古为州来邑,春秋鲁哀公二年(前493),蔡迁都于此,改名下蔡[14]

下蔡新城下蔡新城遗址位于凤台县大山乡月河滩西150米,系南朝齐遗存,今为河滩,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垣已毁。曾出土砖、兵器等。据《水经注》记载,“淮之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南朝齐建元三年(481)迁城于此,以避北魏[15]

八公山八公山位于安徽淮南市,是著名的文化胜地,汉文化重镇。

老子庙,在今天的百度地图上,八公山景区的老君山非常准确地标注在一千多年前郦道元《水经注》所记述老子庙的方位上。之所以叫老君山,地方学者认为就是因为郦道元说的“山上有老子庙”。按清人李兆洛编纂的《凤台县志》:“今县东十五里石门潭崖壁上一洞,阔二尺,高七寸,深二尺,洞内石上有二小穴,相传为老子炼丹炉,熏灼之迹犹存。山巅有老子庙,久圮。”从李兆洛的记录中,可知郦道元时代所见到老子庙早已坍塌了。[16]

淮水历潘城南,置潘溪戍。戍东侧潘溪,吐川纳淮,更相引注。又东迳梁城,临侧淮川,川左有湄城。淮水左迤为湄湖。

潘溪,清嘉庆《凤台县志》载:“潘溪即今县东北境淮北岸卢家湖,地淮滨,环岗三十余里,岗夹成溪,积汇成湖,曰卢家湖,湖东南出口,曰卢家沟注入淮,沟西二里大岗上,即古潘城,潘溪戍处。”清光绪《重修凤台县志》称,潘溪即卢家湖地,中亘三岗,岗夹成溪,两溪源有泉,南流终岁不竭,两溪无泉。四溪南流汇为湖,由湖东南卢家沟注于淮,沟西二里岗地,即古潘城。1997年出版的《淮南市水利志》记载:“今卢家湖有四沟(溪)南流入湖,中夹三岗,但无泉,17.5米水位,相应水面0.4平方公里。”从史料记载看,皆认定卢家湖为古潘溪,有溪水长流的风光,有吐川纳淮的气势,同时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发生了变化。潘溪改为卢家湖的称谓,与淮上移民有直接关系。明代山东卢姓族人迁至淮河岸边,在潘溪东侧落户定居,靠湖吃湖,边耕作边捕鱼虾,以后人们就称这水面为卢家湖,称入淮口为卢家沟。过去卢家沟的地名在淮上很有名气。[17]

潘城潘溪戍),按郦注“戍东侧潘溪”则潘城潘溪戍)当位于潘溪卢家湖)西侧,比对文物地图今卢家湖西有规模较大的瓦碴村遗址,且遗址周边分布有数处汉墓群,故此颇疑潘城很可能与瓦碴村遗址有关。该遗址位于淮南市潘集区祁集乡瓦碴村,系汉一唐遗存,面积约60万平方米。地表散布着汉代瓦片、南北朝和唐代的陶瓷碎片等[18]

梁城在今安徽淮南市 (田家庵) 附近。《水经·淮水注》: “ (淮水) 又东径梁城。” 《梁书·武帝纪》:天监五年 (566) 五月,攻北魏,“临川王宏前军克梁城”。即此。

湄城亦作郿城。即今安徽淮南市东永平岗。《水经·淮水注》: 淮水“又东径梁城,临侧淮川,川左有湄城”。《梁书·武帝纪》:普通五年 (524) 十月,伐,“定远将军太守曹世宗破曲阳城。甲辰,又克秦墟。魏郿、潘溪悉皆弃城走”。即此。

湄湖又名湄陂、眉陂。俗名汤鱼湖。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与淮南市交界。《水经·淮水注》: “淮水左迤为湄湖。”

         

   


   


[0] 霍邱县志自然地理 2014年引用

[1] 霍邱县志自然地理 2014年引用

[2] 霍邱县水务局设计室 .安徽省霍邱县沣河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2004-7.

[3]  《水经注疏》,第2496页。

[4] 时洪平:郦道元游记寿春,寿县新闻网2015-07-09

[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6]国家文物局:《安徽文物地图集》(下),中国地图出版社,第196页。

[7]王崇礼著,楚国土木工程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第68页

[8]《安徽百科全书》

[9] 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下),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12,第54

[10] 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下),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12,第55

[11] 胡集镇古迹遗址:大漴陂-利辛县人民政府2023年4月17日

[12]  摘自凤台县志 第二节名胜 引用日期2020-02-01

[13] 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下),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12,第145

[14] 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下),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12,第145

[15] 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下),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12,第145

[16] 老君座_淮南市八公山区人民政府网2021年7月19日

[17] 祁家录:吐川纳淮话潘溪_凤台新闻网2023年1月4日

[18] 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下),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12,第14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