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业·资讯|数字技术如何赋能非遗“火起来”?国内第一本非遗数字传播研究报告问世

 源源不断 2023-05-17 发布于宁夏

让书香与您常伴

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互联网带来的数字化革命和信息文明时代来临,数字技术正在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语境下,数字非遗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与市场环境。5月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与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交大举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2018-2022年)》在论坛上首发。

数字化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的重要途径,论坛以“价值重构 活态传承”为主题,关注非遗与艺术、科技、文化的交互融合,搭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帝国理工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海内外一流院校的非遗领域专家学者、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及业界人士共同分享与探讨非遗数字传播的核心问题、技术革新与发展趋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2018-2022年)》基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研究,以上海、北京、兰州、洛阳、扬州、广州、苏州等15个省市的11952份调查问卷为基础,聚焦数字技术与非遗传播融合,由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数字非遗联合课题组共同完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聚焦非遗数字传播的研究报告,结合最新数字技术和文旅场景,关注数字非遗的前沿运用,详尽论证数字技术如何具体运用于非遗传承保护和传播,力求调查结果结论能为非遗数字化传播实践提供帮助。

图片

论坛中,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郭斌围绕数字非遗传播与传承,探讨AI、美学、非遗、文化传播等多元知识融合与创新实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主张,故事感、未来感、体验感应该是文化产品开发的目标,也是地方文化元宇宙建构的手段。苏绣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邹英姿介绍了苏绣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展示了苏绣精妙的针法技艺。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副院长薛可提出,要让数字化表达“活”下去、非遗数字化内容“潮”起来、非遗数字化展示“传”出去,以非遗数字化消费带动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与重视,促进非遗保护与利用,强化非遗的经济效用。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耿国华介绍了采集、管理、修复、展示四种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创新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蔡丰明强调运用科学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图谱化、可视化处理,实现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视觉中国副总裁王钧提出要用数字技术思维、社会化思维、共享思维、融合发展思维推动文旅事业发展。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韦俊全分析了歌仔戏面临的传承症结。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邵明华分享了山东非遗实地调研情况,表明非遗互联网电商对提高非遗产业贸易水平的作用。上海星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宇翔分享了传统文化与元宇宙游戏互动体验结合的案例,期待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他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进而喜爱非遗、传承非遗。帝国理工学院设计工程学院殷源关注非遗保护领域中的知识付费模式,探索知识付费对非遗传承的影响。

图片
图片

资料: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编辑:洪晖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